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79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语文S版

专项部分阅读

一、《种子》

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的是在交采集的树种时,有个小女孩交的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写作特点:

1.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

2.联想合理,富有感情。

二、《只拣儿童多处行》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作者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分段及段意:

根据作者的行踪,可以把文章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2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览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

第3部分(第5—8自然段),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落里,与儿童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4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写作特点:

1.首尾呼应,点明文章主题。

2.动静合一,情景交融。

3.抓住儿童的言、行、神进行描写,表现儿童的可爱,表达对儿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托物言情。

写花是为了写儿童,所以文中写花的笔墨比写儿童的还多一些,对花的赞美就是对儿童的赞美,这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笔法.

三、《钓鱼》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作者回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鱼。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在“父亲”的坚持下,“我”只好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这件事给“我”的启示。

写作特点:

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

2.采用了由事到理的写作顺序,先是叙述事件,写钓鱼、放鱼;后说明事理,写“我”得到的启示。

3.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表现了作者情感变化。

五、《古诗三首》

课文简说: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

诗人描写了在四川成都锦江独自散步寻花时,所见到的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景象。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朝诗人王安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思想感情。

重点诗句解释: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的叫声婉转动听。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汉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升起的青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这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六、《桂林山水》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分段及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地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作者观赏桂林的山和水留下的总的印象。

写作特点:

1.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又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2.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特点。

七、《走进丽江》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丽江古城的历史及特点。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写丽江的迷人景观。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讲丽江夜景令人陶醉。

写作特点:

1.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组织材料。

2.使用过渡句,文章前后连成一体,结构紧凑。

九、《卫星比武》

主要内容:

本篇课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采用了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各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用途,展现了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同学们在观看“卫星比武”的电影。

第二部分(3—9),介绍各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讲各种卫星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写作特点:

1.通篇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2.对每一种卫星,都是采用了先讲外形,再介绍功能,然后自述本领的顺序来写的。

十、《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主要内容:

讲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微生物学家的创始人巴斯德如何征服狂犬病的故事。

赞扬了巴斯德为造福人类,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同时说明了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光要下苦功夫,有时还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1),介绍巴斯德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微生物学创始人。

第二部分(2—3),讲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发起对狂犬病进攻的原因。

第三部分(4—12),讲巴斯德在人体上试验狂犬病疫苗获得成功的艰辛历程。

第四部分(13),赞扬巴斯德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写作特点: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文章层次分明、清晰。

十一、《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

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分段及段意:

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讲作者调查的原因。

第二部分(3—9),讲作者是怎样调查的,怎样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结论,提出了什么建议。

写作特点:

1.每一部分都有一个鲜明的小标题,使各部分看似独立,其实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2.每一部分用一个过渡句来衔接,使文章浑然一体。

十三、《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第一小节:

说明祖国地域的辽阔。

第二小节:

歌颂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第三小节:

展望祖国的宏伟蓝图。

第四小节:

总结全诗,表达深深的爱国之情。

写作特点:

1.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祖国比作妈妈,表达了作者真挚的爱国心。

2.以诗歌形式来赞美祖国,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十四、《陈嘉庚办学》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我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

他深深为家乡的孩子们担忧,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陈嘉庚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企业家,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自己的故乡。

第二部分(3—9),具体写陈嘉庚是如何为家乡办学的。

写作特点:

以人物的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描写为手段,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十五、《舞动的北京》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2019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写会徽揭晓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心情。

第二部分(3),写会徽的图案及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4),写会徽一经面世,就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赞扬。

写作特点:

1.课文采用记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法,让读者感受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介绍会徽名称、图案及图案的象征意义时,采用总—分—总的顺序进行介绍。

十七、《莲叶青青》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欢荷叶,每年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

赞美了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写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勾起了作者对祖母的回忆。

第二部分(2—4),回忆祖母每年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荷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5—7),写祖母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

第四部分(8),写在炎炎夏日,祖母把自家拥有的清凉奉献给别人,令“我”感动,值得赞美。

写作特点:

1.首尾照应,深化主题。

2.以物喻人,借物抒情。

十八、《萧山杨梅》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写我最喜欢杭州水果中萧山杨梅,因为它使我想起小学时代的金老师。

第二部分(2—4),写金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课外阅读的习惯。

第三部分(5—7),写金老师让我们帮助他整理图书,并请我们吃萧山杨梅。

第四部分(8),写我永远也忘不了金老师。

写作特点:

1.首尾照应,深情表达对金老师的思念之情。

2.记叙中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金老师的感激与怀念。

十九、《地震中的父与子》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俩之间的深情。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二十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1),写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

第二部分(2—3),写一位父亲到学校寻找儿子,看到学校变成废墟伤心不已。

第三部分(4—10),写这位父亲为救儿子,独自一人挖掘废墟。

第四部分(11—23),写父亲终于找到了儿子。

第五部分(24),写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写作特点:

1.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

2.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3.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二十一、《爬山》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一对父子一同爬山,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1),写十岁时,父亲带我去爬山。

第二部分(2—3),写父亲教育我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第三部分(4—7),写父亲教育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

第四部分(8—9),写父亲教育我去倾听、感受、思考大自然。

第五部分(10),写父亲让我学会沉静、智慧。

写作特点:

1.叙事、抒情相结合。

2.语言精练,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说明道理。

3.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说明道理。

二十二、《语言的魅力》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写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个乞讨的老人,可老人什么也没讨到。

第二部分(2—5),写在让·彼浩勒的帮助下,老人乞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部分(6),写语言具有感情色彩,运用得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作特点: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文章语言精练,情感丰富,人物对话较多。

二十五、《鸟的天堂》

主要内容: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

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分段及段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4),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部分(5—9),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部分(10—13),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部分(14),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本文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二十六、《鲸》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讲鲸非常大。

第二部分

(2),讲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第三部分(3—6),讲鲸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7),讲鲸是怎样生长的。

写作特点:

1.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实例等说明方法,进行具体介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活泼有趣。

二十七、《麋鹿》

主要内容:

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部分(2—4)介绍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及繁殖特点。

第三部分(5—7)介绍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的介绍。

写作特点:

1.课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麋鹿的外形及其他特点。

2.对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是清楚。

二十九、《孔子学琴》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分段及段意: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1),概括介绍孔子是位思想家、教育家,有多方面的特长,还向师襄学习弹琴。

第二部分(2—6),具体地写孔子是怎样练习弹琴的。

写作特点: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精神特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十、《端午节的由来》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第二部分(3—4),写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

第三部分(5—6),写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第四部分(7),写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了屈原被陷害、投江到端午节的形成,娓娓道来,很好的激发起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2.运用比喻,把人们比作潮水,形象的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与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