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10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docx

成人脊柱手术麻醉资料

成人脊柱手术的麻醉

成人脊柱手术的种类很多,损伤后或脊柱肿瘤病人的脊柱固定术、脊柱侧凸矫形术等脊柱大手术的麻醉对麻醉医生是一个挑战。

许多在20年前因为技术原因无法实施的手术,现在已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这些病人术前大都存在严重的心肺合并症,其气道管理也相当困难,以及冗长的手术时间及大量的失血对病人的影响、术后的镇痛等都值得人们探讨。

术中脊髓节段功能检测技术的进步使该类病人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麻醉医生在利用这些检测技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脊柱手术的种类很多,无论成人或婴幼儿,都可能以择期或急症的形式行脊柱手术。

脊柱手术的原发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创伤,如脊柱不稳定性骨折;感染,如椎管脓肿;恶性病变(转移或原发疾病伴有脊柱不稳定、疼痛、及神经并发症等症状);先天或自发性疾病,如脊柱侧凸;脊柱退行性疾病。

2001-2002一年间英国实施了25000例脊柱手术。

[112]手术部位可位于脊柱从颈段至腰骶段的任何部位。

既有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等小手术也有涉及多个椎管节段伴有大量失血的大手术。

骨切开术是解除局部压迫的手术,内固定术是在损伤脊柱部位的上下加固定钢板等器械,而对于脊柱侧凸病人则实行涉及多个脊椎阶段的骨分离术。

手术可以经前路、后路或术中改变病人的体位,一般伴有大量的失血。

这类手术对麻醉医师的挑战是术中利用各种脊髓功能检测技术在保证对脑和脊髓组织氧供的基础上提供最佳的手术条件。

病理生理

脊柱侧凸

自发性(70%)

先天性脊髓或椎管发育异常

神经肌肉疾病(15%)神经性:

脑瘫脊髓空洞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肌源性:

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神经纤维瘤Friedrich’共济失调

间叶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马凡氏综合症

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佩吉特病(OI)

肿瘤            原发或继发脊柱肿瘤      

创伤或手术         骨折 化疗后 术后

感染            结核 骨髓炎

脊柱侧凸指脊柱向侧面弯曲及旋转的畸形,发病率约为4%。

[98]约70%病人为先天性,男女比例为1:

4(表1)。

通常在脊椎胸段Cobb角大于50。

或腰段Cobb角大于40。

时需要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阻止病变的进程或至少部分的纠正脊柱的畸形,以避免心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如任其发展,病变一般进展迅速,在病人四五十岁时就会因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或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而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85]

表1 脊柱侧凸常见病因(摘自Kafer[49]

肌病

肌营养不良和中枢性麻癖是脊柱侧凸的重要病因。

在肌营养不良性疾病中以杜兴肌营养不良(DMD)最常见,在新生男婴中的发病率约为1/3300,它是一种影响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肌的隐性伴性遗传病。

病人因缺乏一种膜支架蛋白而表现为“肌营养不良”,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患儿在2至6岁时逐渐出现近端肌群无力症状。

大于1/3的病人存在智力障碍。

[73]病人心脏异常的发病率高达50%-70%。

在病变后期逐渐出现扩张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律失常常见,50%以上的病人存在心传导束异常。

病人术中发生心跳骤停已有报道,有的病人经积极复苏而存活,[92]有的病人复苏失败。

[99]手术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缓呼吸功能恶化的进程,提高病人生活的信心。

[26]

肌营养不良病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该类病人应用司可林可能导致严重的高钾血症。

肿瘤

大多数医生对原发或继发的脊柱或脊髓肿瘤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治疗,其目的是缓解疼痛、解除压迫、阻止进一步的神经损害及稳定脊柱。

病人大都体质较差、生理储备减少。

该类病人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常见,[105]包括感染、胸膜积液及因使用烷化剂或抗代谢药所引起的肺毒性,继发于化疗所引起的心肌损害也很常见。

高血钙症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常见,后者多见见于肺小细胞癌、前列腺癌、胰腺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急慢性疼痛在该类病人中常见。

病人大都有长期服用阿片类镇痛药或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史,与阿片类耐受性相关的药效学改变或由肝药酶异常所致的药代学等改变使该类病人术中或术后镇痛药的需要量增加。

脊柱创伤

脊柱严重损伤的病人大都在脊休克期接受手术治疗,脊休克发生于损伤即刻,一般持续3周以上。

[36]许多椎管肿瘤病人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脊髓功能损害。

临床严重程度取决于受损的脊髓阶段水平。

受损脊髓阶段水平以下的交感神经冲动被阻断,所支配的小动静脉舒张导致病人低血压,T6或以上的脊髓受损后支配内脏血管床的交感神经缺失,低血压的情况更突出。

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发自T6-T2水平,如果这以上的脊髓受损,则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缺如,而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因是颅神经其功能仍然保留从而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

如颈髓完全离断因全部交感传出神经受阻将引起严重的低血压。

在损伤脊髓节段以上仍有交感神经支配,作为躯体下部血管舒张所致低血压的代偿,躯体上部的血管收缩并可能发生心动过速。

输液扩容对脊髓损伤后低血压收效甚微,并有导致肺水肿之虑。

应用血管收缩剂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应用前应排除并存其他部位损伤引起的出血等其他一些低血压的诱因。

在这类病人低氧或喉及气管内操作将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

正压通气因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将使血压显著下降。

低至中段的颈髓损伤虽不影响膈肌但肋间肌及腹肌麻痹,导致咳嗽无力、肋骨矛盾运动,肺活量减少至50%以上(深吸气量减少至70%,补呼气量减少至20%),功能残气量降至85%,主动呼气消失。

[67]脊髓损伤病人同时伴有胃排空延迟、体温调节紊乱及静脉血栓栓赛的危险增加。

在脊髓损伤48h后应用司可林可引起高钾血症。

[36]

自主神经反射紊乱在脊髓损伤后将存在3-6周,表现为损伤脊髓节段以下所发出的神经受刺激时(如刺激直肠、尿道及腹膜等),将会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等显著的反应。

T7以上的脊髓损伤有85%的病人合并严重的心功能失常。

[5]

麻醉前访视

术前访视病人应着重了解病人的呼吸、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情况,因这些系统都可受到即将手术的原发病的影响。

气道

对术中可能遇到的潜在的气道管理上的困难应有充足的认识,特别是行上胸段和颈椎手术的病人。

对有气管插管困难史、颈部活动受限、颈椎稳定性破坏等情况的病人更应详细的检查。

稳定性指脊柱在生理限度内抵抗能引起神经损害的外力的能力。

麻醉医师在术前和外科医师共同探讨病人脊柱的稳定性是很有必要的。

脊柱稳定性既可通过询问病史或查体评估,也可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如颈椎侧位或曲/伸位平片、CT、MRI等。

脊柱稳定性取决于韧带和椎骨两个因素,但单独通过X-平片不一定能发现这两个因素的损伤。

出现下列因素时可认为脊柱C2以下不稳定或存在隐患:

1.椎管前或后部上述两因素被破坏;2.在侧位平片上锥体相对于相邻的锥体平移大于3.5mm;或3.锥体相对于相邻锥体旋转移位大于11。

在C2以上,脊柱不稳定的指征包括:

寰椎横韧带破坏(在侧位平片上表现为寰椎前角后突与齿状突间距大于3mm);Jefferson爆裂骨折;寰枕韧带断裂或枕骨髁骨折等。

一些遗传性疾病如DMD病人可伴有舌体肥大,头颈部肿瘤的放疗可造成喉镜显露声门困难。

术前必须对上述因素认真考虑以决定对病人采用快诱导或清醒插管。

        最低标准          较高标准

气道     颈椎仰/伸侧位平片            颈椎

呼吸系统   胸片 动脉血气分析            肺功能检查

       基本肺活量                非弥散功能检查

心血管系统  ECG超声心动图             多巴酚丁胺刺激后超声心动图

                            铊放射性同位素扫描

血液     血常规 凝血常规             肝功

      配血 电解质    

表2 麻醉前访视内容

呼吸系统

脊柱手术的病人常并发呼吸功能受损,颈段或上胸段脊髓损伤或脊柱多发骨折病人在术前常需人工通气,并且这类病人常有反复的肺部感染。

术前这类病人的肺功能要全面评估,重点是肺功能受损及代偿的程度,需要做的查体及常规检查见表2,脊柱侧凸常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肺活量及全肺容量减少,但残气量不受影响。

呼吸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与侧凸的角度、涉及锥体的数目、侧凸在脊柱的位置及正常胸椎生理弯曲消失的程度有关。

因此,呼吸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不能单纯依靠侧凸的角度来决定。

最常见的血气异常是血氧分压降低但二氧化碳分压正常,这是因为在高通气的肺泡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48],在术前应尽可能使用理疗或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手段纠正感染等可逆转因素使肺功能达最佳状态。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人手术治疗后其肺功能是恶化[14,63]还是好转[55,59]一直存在争议。

手术的类型对病人术后的肺功能有明显影响,这可以解释为何针对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互相矛盾。

胸椎手术(前入路、联合入路或经肋骨切除入路)后3个月时用力肺活量降低19%、1秒用力呼气量降低13%、肺总量降低11%,病人在术后两年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但后入路手术在术后3个月时肺功能改善(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两年后肺功能的改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用力肺活量降低升高14%、1秒用力呼气量升高14%、肺总量升高5%。

早先的研究表明如果术前病人的肺活量低于正常的30%或35%术后一般需机械通气治疗。

[45],夜间需持续的经鼻正压通气是肺功能严重下降的指征,存在这些情况的病人应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

心血管系统

心功能下降可以是肌营养不良等原发病的直接结果,也可继发于脊柱侧凸等引起的纵隔移位、慢性缺氧或肺动脉高压等病理生理改变。

有些病人因活动受限,某些心功能检查可能无法进行,但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不能缺少,可帮助我们判断右心室及肺动脉的情况。

多巴酚丁胺刺激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了解活动受限病人的心功能。

血栓栓赛

长时间手术、俯卧位及术后长时间卧床等因素使脊柱手术病人发生血栓栓赛的危险性增高,应用弹力绷带或充气靴可有预防作用。

[95]许多外科医生因顾虑到术中出血或硬膜外血肿等出血性并发症而反对应用抗凝治疗。

神经系统

术前全面的神经系统查体必不可少,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对于接受颈椎手术的病人,麻醉医师应避免气管插管和摆体位等操作引起的进一步的神经损害;二、肌营养不良可影响到延髓支配的咽部肌群,增加病人术后误吸的危险;三、损伤发生的部位及时间可作为评估病人心肺功能受损程度的参考,如在损伤后三周内手术,脊休克期还没渡过,而过了脊休克期期则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麻醉技术

术中采用的脊髓功能监测技术对麻醉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麻醉前用药

术前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对改善病人的肺功能可能有益。

对于脊髓高位损伤或拟行经纤支镜插管的病人应常规应用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或格隆溴胺200-400µgim或iv。

如病人存在增加反流误吸危险的因素,如近期应用过阿片类药物或脊髓高位损伤等,[20]则需应用枸橼酸钠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

有的病人留置鼻胃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管上端括约肌的功能。

麻醉诱导

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最适合插管的诱导方法。

插管前的吸氧去氮是必要的,除病人存在颈椎不稳定或气道维持困难或全身情况差的情况之外,都适合静脉诱导。

司可林应用于肌营养不良病人可引起高钾血症致心跳骤停已为人们所熟知,应尽量避免。

[28,103]脊髓损伤后去神经支配的病人,其外周骨胳肌N型胆碱受体数目增加,应用司可林后可引起高钾血症。

当前在人类去神经支配的时间和高钾血症的关系仍不清楚。

在动物实验中,钾升高峰值在损伤后14天,在8.4天时达峰值的一半。

[48]血钾在损伤后4天开始变化,因此一般认为在脊髓损伤后48小时内应用司可林是安全的。

高钾血症持续的确切时间仍不清楚,但大多数医生认为在脊髓损伤9个月后应用司可林是安全的。

[36]

静脉诱导时单次注射静脉全麻药可降低诱发电位特别是皮层电位的振幅,但对术中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经颅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监测影响不大。

[87]诱导时吸入麻醉剂对诱发电位振幅的影响比静脉麻醉剂要大,但没有研究对诱导时这两种麻醉剂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作出比较。

气管插管

通过麻醉前访视就应决定是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还是清醒气管插管,或是否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插管都应向病人解释清楚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图2)

清醒插管VS快诱导插管

清醒插管的适应症包括:

存在胃内容物反流的危险;插管后需检查有无神经系统损害(如颈椎不稳定病人);无法在非清醒状态下保证气道通畅的情况如颈部已带有固定装置(如颈托)的病人。

除上述情况外,都适合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静脉快诱导插管。

喉镜VS纤维支气管镜

许多人认为插管时的喉镜操作是造成颈椎不稳定病人颈髓进一步损伤的重要原因,其他一些原因还包括低血压及摆体位等因素。

[68]如插管前预先使用颈领等固定装置则置入喉镜时不会引起颈髓的进一步损伤。

但许多上胸段及颈椎仰伸受限的病人无法置入喉镜完成插管操作,这时就须借助于纤维支气管镜。

对于熟悉喉罩应用的麻醉医生来说喉罩在这种情况下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式,有时置入喉罩也可借助于纤维支气管镜。

纤维支气管镜适用于颈椎固定、小下颌、张口受限等通常的插管操作无法进行的情况。

清醒插管时为便于操作进行常需气管内表麻,但这常引起病人剧烈的咳嗽,有可能引起颈椎不稳定病人颈髓进一步的损伤。

应用雾化利多卡因较经环甲膜或纤支镜注入局麻药引起病人的反应要轻。

麻醉维持

要达到在手术过程中为准确的反应躯体感觉或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的目的,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是必需的。

60%N2O联合低于0.5MAC的异氟醚吸入全麻对术中躯体诱发电位检测影响不大,[89]但60%N2O联合呼出气异氟醚浓度大于0.87%时对术中运动诱发电位影响较大。

[87]持续静脉输入异丙酚较为可取。

术中出现诱发电位改变时应确定是否存在动脉压下降及是否需要追加麻醉性镇痛药或加深麻醉深度等情况。

术中心血管系统的突然不稳定可能是脊髓或脑干反射的结果,也可能是由手术操作或大量失血所致。

控制性降压

应用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质量,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已有多种控制性降压药可供利用,包括神经节阻滞剂、挥发性麻醉药[7,108]、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普纳、硝酸甘油等。

一般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于60mmHg,没有研究证明哪种药物最有效,但是避免心动过速是控制性降压的基本原则。

有研究表明骶管阻滞能减少骶尾部手术出血量的50%,这可能是由于阻滞了交感神经传出冲动使椎管内静脉血管压降低[50],然而其降压效果不如静脉降压药有效,也不适用于胸椎及颈椎手术,对术后神经功能检查也有影响。

肌松药

当术中检测运动诱发电位时,应加强肌松深度监测并保持恒定的深度,在术中一般常需持续泵入卡肌宁等非去极化肌松药。

树种监测及病人的体位

心血管监测

脊柱手术一般历时较长,体位特殊,出血量大,某些胸椎手术还直接影响循环,并且大部分手术都需要控制性降压,这些都需要术中完善的循环监测,有时常需直接动脉测压。

在俯卧位时,中心静脉压监测常不能正确的显示左右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一项对12个俯卧位下行小儿脊柱侧凸矫正术的的研究中,术中常规监测CVP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心室的灌注程度,在摆放体位前后记录数值,病人俯卧位后,CVP由8.3cmH2O升至17.7cmH2O,但左室舒张末直径由37.1mm降至33.2mm,有3个病人同时监测了肺动脉锲顿压(PAOP),摆放体位后PAOP由12.7mmHg升至18.0mmHg,这些结果表明在俯卧位下CVP与心脏容积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俯卧位病人有时单凭高的CVP往往误认为血容量已补足。

[110]其原因是俯卧位时胸内压增高使血关顺应性下降从而使回心血量下降。

呼吸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和气道压力监测必不可少,大的手术还需要血气分析,术前已存在呼吸功能严重下降的脊柱侧凸病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升高,在长时间的手术后由于部分肺泡过度通气使之变得更加突出。

体温监测

有些脊髓损伤的病人术前已存在体温调节障碍,长时间的麻醉手术使热量大量散失,因此术中行体温监测、预热所输液体及对病人采取保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体位

随着脊柱损伤节段及手术方式的不同,病人的体位也不同,有的病人还需要术中改变体位。

使病人手术部位的静脉压保持一低值对减少手术出血非常重要,并且术中应注意周围神经、身体突出部位及眼睛的保护。

在改变病人体位时,应注意避免引起原来脊柱病变的进一步损伤。

有时术中常需拍X线片,因此应将需照射的部位离开可透光的手术台。

腰椎手术

前入路腰椎手术需要开腹,在复杂情况下有时还需要普外科医生协助,后入路手术俯卧位时需确定腹部不受压迫,以使椎管静脉压保持低值,可应用Wilson架或中间有洞的充气垫。

[84]椎间盘手术病人置膝胸位时,要使用支架以防病人术中坠床。

胸椎手术

后入路胸椎手术需在侧卧位下开胸,如采用双腔气管导管行术中单肺通气,病人翻身后常需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以确定导管的位置,[88]后入路胸椎手术病人俯卧位后要检查其腹部是否受压。

颈椎手术

颈椎手术时为便于外科医生在头颈部操作,麻醉机常置于病人脚部,呼吸环路和静脉通路常需加长,最好在病人脚部接一套管针,气管导管应妥善固定并确保不影响手术野。

前入路颈椎手术为防止气管导管受压引起气道阻塞常需应用加强导管。

因为该类手术部位常高于心脏水平,因此发生静脉气栓的危险较高,[1,106]并且术中为减少出血常需降低静脉压更增加了这类危险。

血液保护

某些如椎间盘摘除术等小手术,出血量不是很多,但是在大的手术中骨剥离及开放静脉窦时出血量是相当多的,一般为10~30ml/kg,[113,124]出血量取决于:

手术所涉及的脊椎节段数目;体重;[124]肿瘤手术;[77]俯卧位致腹内压增高;DMD病人。

[76]

大量失血使手术时间延长,刀口愈合缓慢,感染机会增加,[120]输血需要量增加。

异体输血的危险包括:

体温降低,凝血功能下降,高钾,低钙,输血反应,急性肺损伤,免疫抑制,病毒和细菌传播。

因此应尽量减少异体输血,可以应用多种减少出血的技术和自体输血达到这一目的。

减少出血

正确的摆放病人体位、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术中控制性降压及止血药物的应用都可以降低术中出血。

俯卧位或膝胸位时应特别注意降低腹内压,有研究证实,特殊的降低腹内压的装置可以有效的使躯体下部静脉压减少三分之一。

[62]躯体下部静脉压增高能使腰椎静脉充血,增加术中出血。

一项研究表明,病人体位的微小调整就能使每个椎管节段的出血大约减少50%。

[84]

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一直是降低术中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研究表明,脊柱手术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可以使术中出血量减少58%以上。

[66,111]

止血药

等药物已在脊柱手术中应用,然而只有抑肽酶对减少术中出血有统计学意义。

抑肽酶是从牛肺中提取的一种多肽,是血纤溶酶及激肽释放酶的抑制剂,它可与上述两种酶的丝氨酸结合部位发生可逆性的结合,并且它还有保护血小板的功能。

[34]

Urban等对60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胸椎融合术的病人比较了抑肽酶及氨基乙酸的止血效果,所有病人均应用硝普纳及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抑肽酶负荷量100万KIU,30min后持续静滴0.25百万KIU/h)和氨基乙酸(负荷量5克,30min后持续静滴15mg/kg/h)都较对照组出血量减少,但是只有抑肽酶组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术中出血量对照组3556ml,氨基乙酸组2929ml,抑肽酶组2685ml)。

醋酸去氨加压素可以减少血小板异常病人的出血时间,在脊柱手术应用有可能减少出血,然而也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64]

笔者个人经验,病人体位的正确摆放及控制性降压和抑肽酶的联合应用对降低出血量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自体输血

当前自体输血主要有3种形式:

术前预储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术中红细胞回收技术。

[115]

术前预储式自体输血

这项技术已在整形外科、普外科和心胸外科普遍应用。

在腰椎融合术中应用可使异体输血需要量减少75%以上,一般在术前3~5周采集病人血液。

[13]缺点包括:

术前需频繁放血,花费增加,有时因采集的血液得不到回输而造成浪费,并且也有因过失而造成误输的危险。

体重低于30Kg的小儿及术前存在贫血或并存血小板疾病的病人也不适合该项技术,在大手术前应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升高病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小儿脊柱侧凸矫形术的异体输血需要量。

[118]也利于术前预储式自体输血及术中等容性血液稀释的实施。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一般在手术开始前采集1升以上全血放在抗凝袋中备用,放血同时输入晶体和胶体液以代替减少的血量并达到血液稀释的目的,使术中丢失的单位血量中所含的红细胞减少。

当成功的止血或血红蛋白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后把预先采集的血液会输给病人,利用这项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脊柱手术异体输血的需要量。

[35,42]

术中红细胞回收

术中丢失的血液可以通过商用血细胞回收机回收,回收后经抗凝、过滤、离心及用盐水洗涤后回输给病人,笔者认为预计出血量大于15ml/kg时可以应用这项技术。

缺点包括:

回输的血液中可能含有残留的抗凝剂,并且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已被破坏,因此常需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以改善病人的凝血功能。

一般只有大约一半的出血被回输。

如果出血中含有恶性肿瘤细胞或被细菌污染也不适合回输。

在一次研讨会上,[3]认为虽然血细胞回收仪及所用耗材较昂贵,但“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然而,最近一份对英国外科医生的调查显示,后勤人员仍是该项技术实施的主要障碍,并且大多数外科医生都倾向于使用该技术。

[109]

脊髓功能监测

脊髓手术中随时都有脊髓损伤的危险,在未行脊髓功能监测的脊柱侧凸矫正术后运动或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3.7~6.9%,[21,70]术中脊髓功能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使该并发症发生率降为0.5%[78]。

美国神经学会公布的术中监测技术指南中称“在有神经系统损害危险的情况下应用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是安全有效的”[6]。

现在普遍认为在大的脊髓手术中应使用脊髓功能监测。

术中脊髓功能监测可早期发现脊髓及脊神经损伤,使外科医生在永久性损害发生前可以采取补救措施。

然而,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从记录到脊髓功能损伤的电生理变化到永久性的缺血性损害的时间间隔仅为5~6分钟[80]。

运动功能损伤比感觉功能损伤对病人更有破坏性。

在各监测技术应用前应了解哪些指标对运动功能监测敏感,那些对感觉功能监测敏感。

麻醉医生应掌握术中脊髓功能监测技术的原理,因为各种麻醉技术及药物都可影响脊髓功能监测的准确性。

当前主要有四种术中脊髓功能监测技术:

踝阵挛试验、Stagnara唤醒试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踝阵挛试验

这是第一个应用于术中监测的技术,阵挛是牵张刺激引起的效应肌群有节律的抽动。

踝阵挛试验一般于术后或唤醒试验中进行,在应用时应充分拮抗肌松作用。

在麻醉与清醒状态之间仅有一短暂的时间可引出阵挛,在这段时间内如阵挛试验阳性则提示存在脊髓损伤。

在清醒且神经通路完整的病人,高位皮层中枢有下行抑制作用,因而观察不到踝阵挛反射,在麻醉状态下,皮层下行抑制冲动被抑制,因此,特别是在麻醉苏醒期,较易引出踝阵挛反射。

如脊髓受损,在脊休克期出现软瘫,所有反射活动消失,则在麻醉苏醒期引不出踝阵挛反射。

该技术简单易行,敏感性(100%)及特异性(99%)都较高[40],然而,该技术术中只能间断实施,踝阵挛阳性除脊髓损伤外也可能是麻醉过浅或过深所致,而且踝阵挛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脊髓没有损伤。

Stagnara唤醒试验

               

该实验在1973年被首次介绍[116],在术前应向病人解释清楚术中将要进行的试验,因需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