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42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汾市气候概况.docx

临汾市气候概况

临汾市气候概况

降水

·年代降水量的变化·临汾市年降水量525.1毫米(隰县、尧都区、安泽县三站平均——下同),按季节分配:

春季占16.3%、夏季55.5%、秋季25.0%、冬季3.2%;按地域分布:

东部572.4毫米,最大;西部518.5毫米,次大;中部483.9毫米,最少。

中、东部和中、西部间,年降水量差异分别占市平均降水量的16.9%和6.6%,以中、东部之间的差异最大。

临汾市地处季风气候带西部边缘,随着季风迟早、强弱的年度变异,临汾市年降水量的年际差异较大。

年降水的最大值848.7毫米(1958年),最小值301.2毫米(1997年),相差547.5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的104%,这是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

就平均情况分析,年降水量的平均差异也不小,经统计,年降水量的正距平值平均98.3毫米,负距平值平均82.5毫米,即年降水量年际变量的标准差180.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4%。

另外,按照气候学对降水量级划分的一般标准:

当年降水量≥累年平均值的140%,为降水特多年;平均值120%≤年降水量<平均值140%的为降水偏多年;,平均值80%<年降水量<平均值120%,为正常年;平均值60%<年降水量≤平均值80%,为降水偏少年;年降水量≤平均值60%,为降水特少年。

经统计,临汾市从1954—2005年,共出现降水偏多和特多的9年,占总年数的15.8%;出现降水偏少和特少的也是9年,同样占15.8%;年降水在正常范围的39年,占68.4%。

图1是1954—2010年临汾市(隰县、尧都、安泽三站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值演变图。

图11954—2010年临汾市

年降水距平演变

*:

1954—56年尧都区资料代替;1957—2010年隰县、尧都区、安泽县三站平均值代替

图中显示,降水特多年发生在1958、1964和2003年,降水偏多年发生在1956、61、63、66、71、75年,除2003年是个例外,其它降水特多和偏多年都发生在1975年及其以前,而降水特少年和偏少年2/3的次数出现在1986年及其以后,其中1997年降水量301.2毫米,只有累年平均值的57.7%,为历史最小,是最干旱的一年。

年降水量基本正常的大多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年降水量多数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成了临汾市年降水的“多雨期”转向年降水严重短缺的过渡时期,详见表1。

表11954—2010年临汾市

年降水量距平值分期统计

单位:

毫米

项目

 

降水

级别

年代

距平值

平均

最大

数值

年份

降水量

降水

偏多年

1954-1975

14

8

44.4

323.6

1958

848.7

降水

正常年

1976-1996

9

12

-16.8

-162.1

1986

363.0

降水

偏少年

1997-2010

3

11

-44.9

-223.9

1997

301.2

*:

1954—1956年以尧都区降水量资料代替;1957—2010年隰县、尧都、安泽三站平均值代替。

·夏季降水量的变化·临汾市夏季(6—8月)降水291.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5%,按地域分布:

东部降水316.3毫米,中部269.1毫米,西部292.0毫米,东、西部相差24.3毫米,西、中和东、中部分别相差22.9和47.2毫米,占夏季平均降水量的8—16%,比年降水量的地域差异小。

临汾市夏季降水随年代变化趋势,从1954—2010年总的是由偏多转向偏少和特少。

按降水距平±10%以内为正常,≥±10%、<±20%为偏多(少),≥±20%为特多(少)的标准来划分,则临汾市夏季降水变化经历了6个时期:

1957—66年,夏季降水平均335.0毫米,正距平43.6毫米,占夏季累年平均降水的15%,属夏季降水偏多时期;1967—74年,夏季降水277.0毫米,负距平14.4毫米,占夏季降水平均值的-5%,属夏季降水正常期;1975—81年,夏季降水340.1毫米,正距平48.7毫米,占夏季降水平均值的17%,属夏季降水偏多期;1982—91年,夏季降水247.0毫米,负距平44.4毫米,占累年夏季平均降水量-15%,属夏季降水偏少期;1992—96年,夏季降水343.6毫米,正距平52.2毫米,占夏季平均降水18%,属夏季降水偏多期;1997—2010年,夏季降水257.3毫米,负距平34.1毫米,是累年夏季平均降水的-12%,属夏季降水特少期。

特别是1997年,夏季降水一向比中西部偏多的东部地区,这一年一反常态,夏季(6—8月)降水量78.6毫米,比西、中部都少,只有本地同期平均值(109.0毫米)的72%,为全市最少。

这一年临汾市春夏连旱、旱灾非常严重,旱地小麦禾苗干旱枯死甚多,小麦减产严重;小秋无法复播,少量播种上的,缺苗断垄严重;旱地的大秋作物大量干枯死亡,秋粮减产四成左右;小河干涸、大河断流、地下水位显著下降,井水枯竭成了农村普遍现象,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表3—2—6是临汾市(隰县、尧都、安泽三站平均)夏季(6—8月)降水量及年代际变化统计。

表3—2—6临汾市

夏季(6—8月)降水量分段统计

单位:

毫米

项目

6-8月

降水量

距平平均

年距平

夏雨

数值

占夏雨%

年数

均值

年数

均值

1957-66

10

335.0

43.6

15

6

107.0

4

51.4

偏多

1967-74

8

277.0

-14.4

-5

2

137.4

6

65.0

正常

1975-81

7

340.1

48.7

17

4

69.8

3

4.0

偏多

1982-91

10

247.0

-44.4

-15

1

150.8

9

44.4

偏少

1992-96

5

343.6

52.2

18

4

52.2

0

偏多

97-2010

14

257.3

-34.1

-12

4

57.4

10

70.7

特少

*:

隰县、尧都、安泽三站平均

分析表3—2—6可知:

从1957—2010年,临汾市夏季降水偏多期一共出现过三段,各段的持续年数,由10—>7—>5(年),随年代渐渐缩短;而出现夏季降水负距平期的平均负距平值,却由-14.4—>-44.4—>-34.1(毫米),随着年代加大。

可见临汾市夏季降水量总的趋向是随年代在减少,使夏季干旱的气候越来越频繁,夏旱强度越来越大。

夏季是临汾市各项农业生产最活跃、最关键时期之一,夏季降水多少对临汾农业收成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8-1959年夏季年均降水超过400毫米,雨水充沛,又无明显涝灾,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可是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年代,夏季降水明显偏少,夏旱连连,农业生产受损严重,特别是1997—2002连续6年夏季降水偏少,是历年中夏季降水最少的时期,其中1997年夏季降水只有109毫米,是累年夏季降水的37%,为历年夏旱最严重的一年。

·秋季降水量的变化·临汾市秋季(9—11月)降水131.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5.0%。

由于受季风强度和转换时间差异的影响,临汾市秋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差很大,在40.6—280.6毫米之间。

秋季降水按地域分布:

东部143.6毫米,为最大;西部130.6毫米,次大;中部118.9毫米为最小,秋季降水的地域差异比夏季降水地域差异大。

按距平法划分秋季雨量级别的一般标准来区分,1957—2010年临汾市秋季降水特多的有12年,偏多的2年,特少的10年,偏少的13年,正常的17年,其特多、偏多、特少、偏少和正常年,所占比例分别为22%、4%、19%、24%和31%。

秋雨特多的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其次是21世纪0年代;秋雨特少和偏少的年份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末。

秋雨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可分为6个时段,1960年以前,虽然年总降水量不少,但秋季降水偏少,1957—60年秋季降水79.8毫米,比累年平均值偏少51.4毫米,占秋季降水年平均值的-39.2%,属秋雨特少期;1961—75年,秋季平均降水174.4毫米,比累年平均偏多43.5毫米,占秋季降水33.2%,属秋雨偏多期;1976—82年,秋季降水92.2毫米,比累年平均值偏少39.0毫米,占秋季降水年平均值的-29.7%,属秋季降水偏少期;1983—85年,秋季降水170.3毫米,比累年偏多39.1毫米,占秋季降水年平均值的29.8%,属秋季降水偏多期;1986—99年,秋季降水104.0毫米,比累年偏少27.2毫米,占秋季降水年平均值的-20.7%,属秋季降水偏少期;2000—05年,秋季降水169.0毫米,比累年偏多37.8毫米,占秋季降水年平均值的28.8%,属秋季降水偏多期;2006—10年,秋季降水103.6毫米,比累年偏少27.6毫米,占秋季降水年平均值的-21.0%,属秋季降水偏少期,详见表3—2—7。

表3—2—7临汾市

秋季(9—11月)降水量分段统计

单位:

毫米

项目

9-11月

降水量

距平平均

年距平

秋季降水量

数值

占秋雨%

年数

均值

年数

均值

1957-60

4

79.8

-51.4

-39.2

0

0

4

51.4

特少

1961-75

15

174.7

43.5

33.2

11

77.4

4

49.9

偏多

1976-82

7

92.2

-39.0

-29.7

0

0

7

39.0

偏少

1983-85

3

170.3

39.1

29.8

3

39.1

0

0

偏多

1986-99

14

104.0

-27.2

-20.7

3

2.3

11

35.3

偏少

2000-05

6

169.0

37.8

28.8

5

59.9

1

72.9

偏多

2006-10

5

103.6

-27.6

-21.0

1

15.9

4

38.5

偏少

*:

隰县、尧都、安泽三站平均

临汾市秋季降水稳定性很差,年际变差大,平均正距平值56.1毫米,占累年秋季平均降水的42.8%;平均负距平值41.7毫米,占秋季降水的31.8%。

秋季降水变幅如此之大,正反映了临汾市秋季干旱和阴雨连绵天气并存的气候特点。

相比之下,秋季连阴雨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0年代前期;秋季干旱多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

另外,经统计表明,临汾市秋季降水量的多少,与当年夏季降水量的多少,不存在相关关系:

夏雨多的年份,秋雨可以继续多,也可以少;夏雨少的年份,秋雨可以多,也可能少。

气温气温是表征气候冷暖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气温变化直接代表着气候冷暖变化,它常常用与累年气温平均值的偏差(距平)来表达。

·年气温的变化·临汾市1954—2010年,年平均气温10.5℃,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年及年代际演变趋向平稳,年代际变率在0.1℃上下摆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趋向升高,进入21世纪初,加大了增高幅度,临汾气候明显偏暖。

气温随年代演变中,临汾市西、中、东部,存在地域差异。

1954—1961年,西、中部气温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减小,且绝对值多在平均值以下,少数年在平均值附近。

所以,就总体说,中、西部此时段属偏冷期;而东部地区此时段气温都是“正”距平,属小幅偏暖期。

过后,从1962年开始,临汾全市同步进入偏冷期,但偏冷期持续时间的长短,西、中、东三地又各不相同。

西部和中部1962—1986年气温持续偏低,属偏冷期,1987—2010年气温明显升高,增幅都比较大,属偏暖期。

东部地区冷、暖期持续时间比西、中部短,相互交替也比西、中部频繁,1962—1972年属偏冷期;1973—1979年小幅升温,属偏暖期;1980—1996年又转入偏冷期;1997年以后至2010年,与西、中部一起全市同步进入偏暖期。

详见图3—2—1和表3—2—1

图3—2—11957—2005年临汾市西、中、东部

年均气温演变曲线

隰县

尧都区

安泽县

*:

西部,隰县气象站代表;

中部,尧都区气象观测站代表;

东部,安泽县气象站代表。

 

表3—2—1临汾市西、中、东部年气温冷、暖期距平值

单位:

项目

 

区域

代表站

偏冷期

偏暖期

年代

正距平年数

负距平年数

距平值

最冷年

年代

正距平年数

负距平年数

距平值

最暖年

年代

距平值

年代

距平值

西部

(隰县)

1957-1986

1

26

-0.46

1967

1976

-1.4

1987-2010

19

4

0.51

1998

1.4

中部

(尧都)

1954-1986

1

32

-0.54

1956

-1.7

1987-2010

19

4

0.63

1999

2006

1.6

东部

(安泽)

1957-1961

3

1

0.21

1961

0.8

1962-1972

2

9

-0.21

1969

-0.6

1973-1979

4

1

0.04

1973

1978

0.3

1980-1996

2

11

-0.29

1984

-1.0

1997-2005

11

3

0.34

1999

2006

0.9

图3—2—1显示,1996—1997年气温增幅很大,全市平均气温年增高1.3℃,成了临汾市气温由偏冷转向偏暖的“突变年”,而且自1997年往后的13年,气温持续偏暖,年均气温正距平0.62℃,达到年气温偏暖所需距平值≥0.5℃的技术要求,临汾市明显的进入了偏暖期。

至于年气温变化的强度,临汾市西、中部和东部之间存有明显差异,可用气温年距平“+、-”值累计的平均来表达。

经统计,此平均值西部和中部非常接近,它们负距平平均分别为-0.51℃和-0.53℃,正距平平均值均分别为0.61℃和0.85℃,说明中、西部地区年气温变化强度很具一致性;而东部地区年气温升、降幅度都比中、西部小,年气温“+、-”距平累年平均值分别为0.35℃和-0.33℃,说明东部地区气温年际变化比中、西部趋缓,不论是上升或者是下降都不如中、西部剧烈,特别是年气温的上升,中、西部的上升幅度要比东部大得多,详见表3—2—2。

表3—2—2临汾市西、中、东部年气温距平“+、-”值统计

单位:

℃/年

项目

地域

正距平

负距平

平均

最大

出现年

平均

最大

出现年

西部

(隰县)

0.61

1.4

1998

-0.51

-1.4

1967

1976

中部

(尧都)

0.85

1.6

1999

2006

-0.53

-1.7

1956

东部

(安泽)

0.35

0.9

1999

2006

-0.33

-1.0

1984

平均

0.55

1.2

1999

2006

-0.43

-1.1

1984

1976

·冬季气温的变化·1954~2010年临汾市冬季(以1月份代表)气温平均值-3.0℃,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致经历了三个偏冷期和两个偏暖期;中部地区经历了两个偏冷期和两个偏冷区:

1963年以前,冬季气温平均-5.0℃,比累年平均值偏低1.3℃,属冷冬期;1964~1966年,冬季气温比累年平均高出1.1℃,属暖冬期;1967~1971年(东部地区延续至1972年)冬季气温比累年平均偏低1.4℃,临汾市又转入冷冬期;1972~2007年(东部1973年,中部至2010年),处在暖冬期,冬季气温比累年平均偏高0.4℃,特别是1985年以后,冬季气温连年偏高,其中2001~2002年度冬季,气温异常偏高,全市2002年1月平均气温同比偏高4.0℃(其中西部偏高3.7℃,中部4.6℃,东部3.6℃),而尧都区的最低气温为1.6℃,此无论是气温绝对值或者是正距平值,都是累年中仅有的,成了临汾市有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资料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季,2008~2010年,东部和西部再次进入冷冬期,冬季气温比累年气温偏低1.6℃,其中西部以2008年最冷(-1.8℃),东部以2009年最冷(-1.9℃)详见表3—2—3。

表3—2—3临汾市西、中、东部1月份气温距平分冷冬、暖冬期统计

单位:

冷冬期

暖冬年

年代

正距平年

负距平年

距平值

最冷年

年代

正距平年

负距平年

距平值

最暖年

年代

距平值

年代

距平值

西部

1957-1963

1

6

-1.23

1963

-3.0

1964-1966

3

0

1.38

1965

1975

2.0

1967-1971

0

5

-1.28

1967

-1.8

1972-2007

20

15

0.31

2002

3.7

2008-2010

0

3

-0.22

2008

-1.8

中部

1954-1963

0

10

-2.07

1955

-5.5

1964-1966

3

0

0.76

1964

1.1

1967-1971

0

5

-1.76

1971

-2.9

1972-2007

27

11

0.69

2002

4.6

东部

1957-1963

1

6

-0.51

1958

-1.4

1964-1966

3

0

1.40

1965

1.9

1967-1972

0

6

-1.20

1971

-2.3

1973-2007

24

11

0.22

2002

3.6

2008-2010

1

2

0.47

2009

-1.4

注:

西部以隰县站为代表;中部以尧都区为代表;东部以安泽为代表

·夏季气温的变化·临汾市夏季(以7月份代表)气温平均23.8℃,夏季气温演变过程中的凉热情况,西、中、东部地域差异较大,其同步性远没有冬季好。

图3—2—2是临汾市西、中、东部7月份气温凉热期及其距平值。

图3—2—21954—2010年临汾市西、中、东部

7月份气温凉、热期及距平值

单位:

图(3—2—2)显示,西部地区的夏季,1980年及其以前共24年属偏凉期,7月气温距平平均值-0.71℃,其间虽有个别年份曾出现正距平值,但因增幅小、维持在平均值附近,且没有持续增温,不构成偏热期。

1981至2010共30年处在偏热期,特别是进入1997年以后,7月气温持续出现正距平,未有负距平,其它有个别年出现负距平,都因距平值小不连续,不构成偏冷期。

中、东部的演变情况略有差异,中部的夏季,1954~1963年属偏热期,持续10年;1964~1992年转入偏凉期,持续28年;到1993~2010年中部地区再次转入偏热期;相比之下,东部夏季的偏凉期来得更迟缓一些,1972年以前是偏热期,持续16年后,到1973年才转为偏凉期,持续22年,1994年再次转为偏热期,一直持续2010,持续16年。

上图中还显示:

夏季进入偏凉(或偏热)期的时间,临汾市各地掺杂不齐,西部最先,中部次之,东部最迟;而且进入偏凉(或偏热)期后持续时间长短也不一,在实测的56年气温资料中,只有1973—1980这8年夏季的偏凉期和1994—2010这16年夏季的偏热期,全市偏凉、偏热是同步的,占总年数的41%,还有59%的夏季,临汾市西、中、东部并不同时处在偏凉(或者偏热)期内。

另外,1997—2002年,临汾市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尧都区7月平均气温22.2—25.8℃,高出累年平均值1.0—2.2℃,35℃以上高温日数平均30.8天,比历年平均(17.0天)高出81%,夏季天气异常炎热,热夏期的气候特征非常明显。

风风是空气作水平运动的结果,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因此,各气象台站对风的观测记录包括风向和风速两个项目。

风起到交流热量和水汽的作用,对形成降水等各种天气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风的变化,也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

临汾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冬半年刮偏北风,夏半年刮偏南风,春、秋为风向交替、转换季节。

临汾市风力的季节分配,春夏季大、秋冬季小,尤以春季最大、秋季最小。

风力的地域分布:

西部山区风大,平川和东山地区风小。

半个世纪以来,临汾市风向演变和分布(配)特征,稳定少变。

但是,年均风力和平均≥8级(17.1米/秒)的大风日数随年代呈现出明显减小(少)趋势,详见表3—2—8。

表3—2—8临汾市各县(市、区)1980年及以前和以后风速变化统计

单位:

米/秒

站名

项目

西

1980年及以前

2.6

2.1

2.2

2.0

2.8

2.4

2.4

1980年以后

0.9

1.8

1.9

2.0

2.2

3.7

2.0

后-前

-1.5

-0.3

-0.5

-0.2

-0.9

1

-0.7

地域

平均

-0.44(西部山区)

≥8级大

1980年及以前

2.3

25.9

9.1

6.4

13.7

3.9

5.1

1980年以后

2

16.6

9.6

3.7

6.6

27

0.8

后-前

-9.3

0.5

-2.7

-7.1

-4.3

地域

平均

-7.58

资料:

建站至2005年

 

站名

项目

1980年以前

1.9

2.4

2.1

2.3

2.1

2.0

2.0

2.3

2.5

1.9

2.2

1980年以后

1.5

1.4

1.6

1.6

1.9

1.7

1.5

1.7

1..6

1.3

1.58

后-前

-0.4

-1

-0.5

-0.7

-0.2

-0.3

-0.5

-0.6

-0.9

-0.6

-0.62

地域

平均

-0.51(中部平川)

-0.47(东部山区)

≥8级大

1980年以及前

4.6

6.8

7.0

0.3

5.0

0.5

6.2

5.4

0.8

2.1

6.0

1980年以后

7.5

2.1

4.3

3.3

2.5

2.6

2.3

3.1

2.2

0.2

3.01

后-前

2.9

-4.7

-2.7

3

-2.5

2.1

-3.9

-2.3

1.4

-1.9

-2.99

地域

平均

-0.83

-0.93

*:

永和、蒲县,因气象观测场地搬迁不宜对比,未纳入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