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56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docx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

  中国古代有过百家争鸣的景茂,思想上的冲击在那个时代尤为强烈。

有墨家的兼爱非攻,也有儒家的仁义礼孝,更不乏主张避世清净无为的道家。

孔子、孟子、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杰出人才,作为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是影响中华民族的人物。

在今天,他们的思想主张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也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再细作分析也是有必要的。

  要说孔子,便要从其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论语》从《学而》至《尧回》共计二十篇。

宋朝名臣赵普便仅以半部《论语》治得大宋百姓安乐富裕,留下一段佳话,后人知此,无一不惊叹于《论语》之奇。

孔子要求人人都要争取做到“仁”、“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自然也受人爱戴。

只要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与恨,立志于仁,才能无恶。

“仁”的基本要求便是忠恕之道,忠心于国君,宽恕犯过错误的人。

“仁”可以让人变得理性、通达、道德品质变得高尚。

在孔子看来,“仁”是对品德的修养,是对国家、对社会安定的好保障。

做到“仁”便可以天下安定。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对于“礼”是十分看重的,他主张以礼安天下,希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仍能恪守礼规。

但僭礼之人太多,孔子这方面的希望终究无法实现。

对于那些僭礼之人,孔子对他们的批叛可谓不留情,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孔子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

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最著名的莫过于对管仲的批评,有人问管仲是否懂礼,孔子便举出管仲不顾君臣之义一例。

对管仲的行为极为不满,但孔子并未因这一件事而否定了管仲的一切,他之后也说道: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只怕是被外族统治,成为荒山野人了。

”这也真实地表达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做到了“仁”,因此他能正确地爱与恨。

近代以来曾有过批孔之风,无疑,孔子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其消极之处,“忠”“孝”方面之间的有些主张在今日看来可以说其是愚孝、愚忠。

然而声称“打倒孔家店”的人们却是抓住孔子思想的弊端,不断放大,却是没有理性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积极之处,以致于今,提到孔子仍有人不屑一顾。

孔子主张少说多做,主张修身养性,主张兄弟行孝悌,父子间讲孝顺等。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是积极进步的。

孔子作为一个时代距我们如此遥远的人物能提出这些东西着实不易,对于孔子的思想,有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认他的思想,要取精华,糟粕,人们的道德修养才能提高,这个社会才会进步。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而其再传弟子孟子则是“亚圣”,其位处于孔子之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他授徒讲学,带领弟子周洲列国,相比孔子,孟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际行动上。

《孟子》开篇是其与梁惠王的对话,那时是战国中期,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不求“仁义”而全是想为自身求午益。

染惠王便问孟子: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国乎?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方向的歪曲,开口谈利,不论仁义道德。

孟子见此,便发出了“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的感叹,孟子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他想象人们在那个乱世也能安乐,便提出君主治国方略也从百姓出发考虑,相比孔子,这一点他更积极。

梁惠王想让国家强盛就问孟子,希望他能够给予一些好的建议。

孟子提出要对百姓施仁政,让百姓勤于农业,让青年学习道理,但战国中期,百姓的生产、休息时间都被国家侵夺,孟子提出的方法却是没有能被那些国君们加以实施。

或许孟子的方法不切实际,与当时社会状况不合,但他从百姓出发,为百姓着想便是“仁”的最好体现,孟子也当之无愧于“亚圣”这个称誉。

孟子看破了国君们的假面,国君们嗜杀,枉以武力征营天下。

于是孟子盼望着能有一个贤明的君主,那样,百姓们就能走出苦难。

观《孟子》可见,孟子与那些国君贵族之间的对话中,孟子不断强调要以人为本,以百为体,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很是简单,即“施仁政”。

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对百姓的爱戴,在孟子看来,对于百姓的态度可以用他那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社会显得尤为夺目。

《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提出要舍生取义。

他还说: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这叫作杀身成仁。

相比孔子而言,孟子更是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四处推广,他更像是一位实践家。

在治国之外,他也提出要修身养性,要发扬孔子学说,他十分赞颂孔子。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取长补短,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名周,是与孟子处于同时期的任务,他年龄略于孟子,他与孔孟一样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

读《庄子》中的文章可发现,他的文章不如《孟子》中的那般气势磅礴,但却是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从开篇的《逍遥游》到后面的《秋水》,从鲲到大鹏,在到河伯与海神若,无一不展现庄子的落拓与才情。

庄子的文章不似孔孟般明了,但他以故事表现思想,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揣摩,去推敲。

  在百家争鸣之际,各家各派都会提出自己所崇尚的治国方略,孟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人性不需要约束,他提出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儒家让大家“仁”,他对此不以为然。

如《史记》中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作渔父,盗跖,肢箧,以诋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思想承自老子,他不看好儒家,而是想要老子的思想传达四方。

《庄子•在有》中便是庄子对于仁义的批叛,其中写到:

“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庄子说天下之人若不能安于自然的本性,那么这八条就会束缚人们,并使人们互相争夺,天下絮乱,而文八条,条条为儒家推崇。

他说,君子要在不得已时才出治理天下,不如采取无为来治天下,然后才能安定其性命之情。

在《庄子》杂篇章节《盗跖》中,庄子更是借盗跖之名,批击孔子,说孔子是巧伪人,四处散播议论,谓其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在《盗跖》中也充分表达出了庄子的思想,他不顾仁义,不赞同任何社会秩序,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李氏有诗曰:

“庄生晓梦迷蝴蝶。

”说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化蝶一事,可见庄子对于现实与理想分辨不清楚。

庄子是个对社会有极强爱恨观念的人,他的思想曾一度被世人抛弃,如今对庄子重新认识、评价、是有意义的。

  在对孔子、孟子、庄子有所了解后,再比较这三位思想家,他们支架的针锋相对也侧面反映出了。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孟子继承他,并发扬广大,让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正统思想,然其弊端在近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显露无疑,于是受到新兴知识分子的批击,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礼、义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庄子发扬老子思想与儒家相反,庄子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独到简述,不容抹煞和忽视,但古人思想终究有局限性,对待古人思想精华,中华思想传统,我们应当在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就如同吴冠中所提出的“反传统”一样,只有去取精,社会才能稳步发展,才能进步。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

  中国古代有过百家争鸣的景茂,思想上的冲击在那个时代尤为强烈。

有墨家的兼爱非攻,也有儒家的仁义礼孝,更不乏主张避世清净无为的道家。

孔子、孟子、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杰出人才,作为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是影响中华民族的人物。

在今天,他们的思想主张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也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再细作分析也是有必要的。

  要说孔子,便要从其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论语》从《学而》至《尧回》共计二十篇。

宋朝名臣赵普便仅以半部《论语》治得大宋百姓安乐富裕,留下一段佳话,后人知此,无一不惊叹于《论语》之奇。

孔子要求人人都要争取做到“仁”、“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自然也受人爱戴。

只要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与恨,立志于仁,才能无恶。

“仁”的基本要求便是忠恕之道,忠心于国君,宽恕犯过错误的人。

“仁”可以让人变得理性、通达、道德品质变得高尚。

在孔子看来,“仁”是对品德的修养,是对国家、对社会安定的好保障。

做到“仁”便可以天下安定。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对于“礼”是十分看重的,他主张以礼安天下,希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仍能恪守礼规。

但僭礼之人太多,孔子这方面的希望终究无法实现。

对于那些僭礼之人,孔子对他们的批叛可谓不留情,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孔子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

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最著名的莫过于对管仲的批评,有人问管仲是否懂礼,孔子便举出管仲不顾君臣之义一例。

对管仲的行为极为不满,但孔子并未因这一件事而否定了管仲的一切,他之后也说道: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只怕是被外族统治,成为荒山野人了。

”这也真实地表达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做到了“仁”,因此他能正确地爱与恨。

近代以来曾有过批孔之风,无疑,孔子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其消极之处,“忠”“孝”方面之间的有些主张在今日看来可以说其是愚孝、愚忠。

然而声称“打倒孔家店”的人们却是抓住孔子思想的弊端,不断放大,却是没有理性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积极之处,以致于今,提到孔子仍有人不屑一顾。

孔子主张少说多做,主张修身养性,主张兄弟行孝悌,父子间讲孝顺等。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是积极进步的。

孔子作为一个时代距我们如此遥远的人物能提出这些东西着实不易,对于孔子的思想,有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认他的思想,要取精华,糟粕,人们的道德修养才能提高,这个社会才会进步。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而其再传弟子孟子则是“亚圣”,其位处于孔子之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他授徒讲学,带领弟子周洲列国,相比孔子,孟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际行动上。

《孟子》开篇是其与梁惠王的对话,那时是战国中期,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不求“仁义”而全是想为自身求午益。

染惠王便问孟子: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国乎?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方向的歪曲,开口谈利,不论仁义道德。

孟子见此,便发出了“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的感叹,孟子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他想象人们在那个乱世也能安乐,便提出君主治国方略也从百姓出发考虑,相比孔子,这一点他更积极。

梁惠王想让国家强盛就问孟子,希望他能够给予一些好的建议。

孟子提出要对百姓施仁政,让百姓勤于农业,让青年学习道理,但战国中期,百姓的生产、休息时间都被国家侵夺,孟子提出的方法却是没有能被那些国君们加以实施。

或许孟子的方法不切实际,与当时社会状况不合,但他从百姓出发,为百姓着想便是“仁”的最好体现,孟子也当之无愧于“亚圣”这个称誉。

孟子看破了国君们的假面,国君们嗜杀,枉以武力征营天下。

于是孟子盼望着能有一个贤明的君主,那样,百姓们就能走出苦难。

观《孟子》可见,孟子与那些国君贵族之间的对话中,孟子不断强调要以人为本,以百为体,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很是简单,即“施仁政”。

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对百姓的爱戴,在孟子看来,对于百姓的态度可以用他那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社会显得尤为夺目。

《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提出要舍生取义。

他还说: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这叫作杀身成仁。

相比孔子而言,孟子更是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四处推广,他更像是一位实践家。

在治国之外,他也提出要修身养性,要发扬孔子学说,他十分赞颂孔子。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取长补短,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名周,是与孟子处于同时期的任务,他年龄略于孟子,他与孔孟一样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

读《庄子》中的文章可发现,他的文章不如《孟子》中的那般气势磅礴,但却是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从开篇的《逍遥游》到后面的《秋水》,从鲲到大鹏,在到河伯与海神若,无一不展现庄子的落拓与才情。

庄子的文章不似孔孟般明了,但他以故事表现思想,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揣摩,去推敲。

  在百家争鸣之际,各家各派都会提出自己所崇尚的治国方略,孟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人性不需要约束,他提出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儒家让大家“仁”,他对此不以为然。

如《史记》中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作渔父,盗跖,肢箧,以诋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思想承自老子,他不看好儒家,而是想要老子的思想传达四方。

《庄子•在有》中便是庄子对于仁义的批叛,其中写到:

“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庄子说天下之人若不能安于自然的本性,那么这八条就会束缚人们,并使人们互相争夺,天下絮乱,而文八条,条条为儒家推崇。

他说,君子要在不得已时才出治理天下,不如采取无为来治天下,然后才能安定其性命之情。

在《庄子》杂篇章节《盗跖》中,庄子更是借盗跖之名,批击孔子,说孔子是巧伪人,四处散播议论,谓其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在《盗跖》中也充分表达出了庄子的思想,他不顾仁义,不赞同任何社会秩序,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李氏有诗曰:

“庄生晓梦迷蝴蝶。

”说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化蝶一事,可见庄子对于现实与理想分辨不清楚。

庄子是个对社会有极强爱恨观念的人,他的思想曾一度被世人抛弃,如今对庄子重新认识、评价、是有意义的。

  在对孔子、孟子、庄子有所了解后,再比较这三位思想家,他们支架的针锋相对也侧面反映出了。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孟子继承他,并发扬广大,让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正统思想,然其弊端在近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显露无疑,于是受到新兴知识分子的批击,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礼、义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庄子发扬老子思想与儒家相反,庄子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独到简述,不容抹煞和忽视,但古人思想终究有局限性,对待古人思想精华,中华思想传统,我们应当在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就如同吴冠中所提出的“反传统”一样,只有去取精,社会才能稳步发展,才能进步。

  

  我眼中的孔子与孟子和庄子600字左右话题作文500字800字

  中国古代有过百家争鸣的景茂,思想上的冲击在那个时代尤为强烈。

有墨家的兼爱非攻,也有儒家的仁义礼孝,更不乏主张避世清净无为的道家。

孔子、孟子、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杰出人才,作为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是影响中华民族的人物。

在今天,他们的思想主张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也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再细作分析也是有必要的。

  要说孔子,便要从其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论语》从《学而》至《尧回》共计二十篇。

宋朝名臣赵普便仅以半部《论语》治得大宋百姓安乐富裕,留下一段佳话,后人知此,无一不惊叹于《论语》之奇。

孔子要求人人都要争取做到“仁”、“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自然也受人爱戴。

只要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与恨,立志于仁,才能无恶。

“仁”的基本要求便是忠恕之道,忠心于国君,宽恕犯过错误的人。

“仁”可以让人变得理性、通达、道德品质变得高尚。

在孔子看来,“仁”是对品德的修养,是对国家、对社会安定的好保障。

做到“仁”便可以天下安定。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对于“礼”是十分看重的,他主张以礼安天下,希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仍能恪守礼规。

但僭礼之人太多,孔子这方面的希望终究无法实现。

对于那些僭礼之人,孔子对他们的批叛可谓不留情,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孔子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

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最著名的莫过于对管仲的批评,有人问管仲是否懂礼,孔子便举出管仲不顾君臣之义一例。

对管仲的行为极为不满,但孔子并未因这一件事而否定了管仲的一切,他之后也说道: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只怕是被外族统治,成为荒山野人了。

”这也真实地表达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做到了“仁”,因此他能正确地爱与恨。

近代以来曾有过批孔之风,无疑,孔子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其消极之处,“忠”“孝”方面之间的有些主张在今日看来可以说其是愚孝、愚忠。

然而声称“打倒孔家店”的人们却是抓住孔子思想的弊端,不断放大,却是没有理性地分析孔子思想的积极之处,以致于今,提到孔子仍有人不屑一顾。

孔子主张少说多做,主张修身养性,主张兄弟行孝悌,父子间讲孝顺等。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是积极进步的。

孔子作为一个时代距我们如此遥远的人物能提出这些东西着实不易,对于孔子的思想,有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认他的思想,要取精华,糟粕,人们的道德修养才能提高,这个社会才会进步。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而其再传弟子孟子则是“亚圣”,其位处于孔子之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他授徒讲学,带领弟子周洲列国,相比孔子,孟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际行动上。

《孟子》开篇是其与梁惠王的对话,那时是战国中期,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不求“仁义”而全是想为自身求午益。

染惠王便问孟子: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国乎?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方向的歪曲,开口谈利,不论仁义道德。

孟子见此,便发出了“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的感叹,孟子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他想象人们在那个乱世也能安乐,便提出君主治国方略也从百姓出发考虑,相比孔子,这一点他更积极。

梁惠王想让国家强盛就问孟子,希望他能够给予一些好的建议。

孟子提出要对百姓施仁政,让百姓勤于农业,让青年学习道理,但战国中期,百姓的生产、休息时间都被国家侵夺,孟子提出的方法却是没有能被那些国君们加以实施。

或许孟子的方法不切实际,与当时社会状况不合,但他从百姓出发,为百姓着想便是“仁”的最好体现,孟子也当之无愧于“亚圣”这个称誉。

孟子看破了国君们的假面,国君们嗜杀,枉以武力征营天下。

于是孟子盼望着能有一个贤明的君主,那样,百姓们就能走出苦难。

观《孟子》可见,孟子与那些国君贵族之间的对话中,孟子不断强调要以人为本,以百为体,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很是简单,即“施仁政”。

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对百姓的爱戴,在孟子看来,对于百姓的态度可以用他那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社会显得尤为夺目。

《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提出要舍生取义。

他还说: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这叫作杀身成仁。

相比孔子而言,孟子更是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四处推广,他更像是一位实践家。

在治国之外,他也提出要修身养性,要发扬孔子学说,他十分赞颂孔子。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取长补短,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名周,是与孟子处于同时期的任务,他年龄略于孟子,他与孔孟一样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

读《庄子》中的文章可发现,他的文章不如《孟子》中的那般气势磅礴,但却是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从开篇的《逍遥游》到后面的《秋水》,从鲲到大鹏,在到河伯与海神若,无一不展现庄子的落拓与才情。

庄子的文章不似孔孟般明了,但他以故事表现思想,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揣摩,去推敲。

  在百家争鸣之际,各家各派都会提出自己所崇尚的治国方略,孟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人性不需要约束,他提出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儒家让大家“仁”,他对此不以为然。

如《史记》中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作渔父,盗跖,肢箧,以诋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思想承自老子,他不看好儒家,而是想要老子的思想传达四方。

《庄子•在有》中便是庄子对于仁义的批叛,其中写到:

“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庄子说天下之人若不能安于自然的本性,那么这八条就会束缚人们,并使人们互相争夺,天下絮乱,而文八条,条条为儒家推崇。

他说,君子要在不得已时才出治理天下,不如采取无为来治天下,然后才能安定其性命之情。

在《庄子》杂篇章节《盗跖》中,庄子更是借盗跖之名,批击孔子,说孔子是巧伪人,四处散播议论,谓其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在《盗跖》中也充分表达出了庄子的思想,他不顾仁义,不赞同任何社会秩序,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李氏有诗曰:

“庄生晓梦迷蝴蝶。

”说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化蝶一事,可见庄子对于现实与理想分辨不清楚。

庄子是个对社会有极强爱恨观念的人,他的思想曾一度被世人抛弃,如今对庄子重新认识、评价、是有意义的。

  在对孔子、孟子、庄子有所了解后,再比较这三位思想家,他们支架的针锋相对也侧面反映出了。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孟子继承他,并发扬广大,让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正统思想,然其弊端在近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显露无疑,于是受到新兴知识分子的批击,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礼、义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庄子发扬老子思想与儒家相反,庄子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独到简述,不容抹煞和忽视,但古人思想终究有局限性,对待古人思想精华,中华思想传统,我们应当在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就如同吴冠中所提出的“反传统”一样,只有去取精,社会才能稳步发展,才能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