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85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家长教育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教育案例.docx

《家长教育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教育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长教育案例.docx

家长教育案例

家长教育案例

四一

一、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为人父母者,同时也身为儿女,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好习惯,父母就要做好榜样,从自身先做起。

比如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就可以趁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陪父母吃顿饭、唠唠家常;父母过生日或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地买些礼物,还可以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下父母的身体状况;

上下公共汽车时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先上或者先下,车上没有空位时可以把座位让给老人,这些事情也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做,让他也体会到自己的爸爸的,别看现在的孩子小,可是也跟大人一样有思想,也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要教育孩子团结同学,尊重同学,不要随便给他人起绰号,不要看不起学习、表现不如自己的同学,多想想别人的长处,少考虑别人的缺点,学会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同时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尊老爱幼的小故事,让孩子跟着伟人、名人学做人,学会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到和谐的班级活动中去。

二、结合电视、报刊或者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要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结合生活中、电视、报刊中的事例,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同时先学会尊重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只有先学会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

特别是作为女孩子,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要从小培养自尊意识。

俗话说“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工资足够让孩子过上丰裕的生活,

但是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溺爱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习惯,培养孩子从干家务、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真

诚付出,学会感恩。

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能拿,不该自己要的东西不能要。

不和别人比吃穿,只比学习成绩,只有自己各方面都优秀了,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浅谈小学生尊重他人——教育案例

四、二

孟凡洋是我们班的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有一次,我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

我找来了她的家长,她的家长反映,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

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的帮助她改掉。

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

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

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

在给她换同桌的时候,我找她好好的谈了一次心。

告诉她,别的女孩子是多么的爱干净,学习成绩也是学么的优秀,要她向别人学习。

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经过我和她谈心之后,她就觉得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尽量让自己和别人做的一样好。

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小组长,她也非常的开心。

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所以有好几次我都“威胁”她,如果再不好的话,就把小组长标志收回来。

这样的“威胁”对她很有用,她为了“保住”她的“官衔”,在一点点地进步。

孟凡洋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

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

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

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

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

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

我觉得我在培养学生的习惯的时候遵循了三点原则,以下就是我的简单阐述。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张佳怡这样聪明伶俐,但是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我发觉对她进行全班的批评好像没什么大的作用,相反和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倒是非常有用的。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

用师爱去温暖她,用情去感化她,用理去说服她,从而促使她主动地养成里良好的习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

现在的小学生,别看他们年龄小,可是他们都非常的要面子,你要是太严厉的批评他,效果反而不大。

因此,我觉得,我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要做他们的“知心姐姐”。

就如我对待张佳怡那样,当她做错事时,很真诚的和她谈心,让她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让她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

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以此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像对待张佳怡这样比较有灵性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就要采取潜移默化式的,要让她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在小学阶段,老师的督促也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德育专家关鸿羽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教育案例

四、三

一、孩子的主要表现:

  

做事不集中、好动、自尊心强、写作业、考试马虎大意、写字、计算不认真,每当双休日就有放纵的思想,总以为时间很充足,不用着急,结果造成写作业、答试卷急急忙忙,匆忙中试卷容易出现错误,经常因为马虎大意,不是写错字,就是抄错题,丢三落四错失考出好成绩是机会。

 

二、案例分析:

  

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学习不认真、马虎大意的习惯,这些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直接关系,是由他们的年龄所决定的。

那就是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期,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目前的孩子普遍聪明,记忆力好,接触事物多,从电视或其它相关资料中获取的知识也相当多,存在看到作业或试卷自己都会,而不认真对待的现象。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孩子没有真正重视学习和考试,这与家长严格管教,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也有一定的因素。

  

三、采取的措施:

  

1、作为孩子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马虎的习惯会带来很多危害,经常与孩子沟通,用实际例子讲解马虎大意带来的危害,使孩子逐渐感悟不认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同时,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事必须认真,在家就要把自己的身份当成孩子的导师和榜样,让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做到。

  

2、家长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和联系,除了了解孩子在行为上有哪些不规范的地方,还要了解孩子在课堂听讲、做题、发言等情况,通过各方面的表现掌握孩子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了解孩子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了,杜绝孩子养成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还习惯,做到心中有数。

  

3、对孩子要严格管教,每天晚上不论时间多晚,工作多忙,都要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练习、考试卷以及日常考试出现错误的地方,特别是不该发生错误,而发生错误的地方,必须引起家长的注意,要及时纠正,并进行耐心的讲解,使孩子知道为什么不应该错,消除孩子无所谓的思想,免得孩子带着疑问复习、学习,逐步养成孩子做事认真的还习惯。

  

4、要注意家长的三重身份,既是家长,也是导师,更是孩子的朋友,平时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和孩子互动,做些游戏,比如成语连接,比心算的速度谁快呀等等,以灵活、趣味的方式,引导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到的知识点,采取与孩子比赛的方式,调动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

在做组词题时,家长可以多组几个词,与孩子比赛,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

  

5、家长必须严格把住和利用好双休日的时间。

双休日是孩子的特殊时期,没次到周五孩子都有可以放松一下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做到有张有弛,不能将作业都积压在双休日,教育孩子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完,养成好的习惯。

在双休日期间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对前五天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孩子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复习一遍,必要时要进行一次模拟性考试,巩固孩子学到的知识。

  

6、家长不要注重孩子能不能每次都考100分,要注意孩子会不会解这种类型的题,也就是说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要尽量将解题技巧传授给孩子,培养孩子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家长教育案例

四、四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人们常说: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作为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儿童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

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

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

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为了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尽量在家创建良好的氛围,如学习氛围,儿童娱乐氛围,而不是经常在家打麻将,玩扑克。

二、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

孔子云:

“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那么为什么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俗语云“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父母在白纸上写了什么,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正直、有责任心、言行一致、守时惜时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当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试问道德修养不足,“出口成脏”,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沉迷赌博……这样的父母,他们的教育言语,又怎能具有威信呢?

他们又怎能教育好下一代呢?

三、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好钢是炼出来的,出色的孩子、良好健康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民主的氛围,平等、尊重,是家庭健康和谐的生命所在。

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认真聆听他的意见,哪怕其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的上进心、相信他的是非判断。

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像对成年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在这个时候,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是父母形象的“自损”,绝不会收到任何教育的效果。

总之,每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作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营造宽松、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留一个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空间,让孩子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良好的、健康的性格上。

综上所述,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我们为人父母者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健康成长中潜移默化的重要性。

“育人”不是养育人,而是教育人。

它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应该挺起自身的腰杆,敢于向传统的家教说不,还孩子一个健康而理性的成长环境,任重而道远,走好每一步,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而父母们更应深思而后行。

 

 

【教师教育案例】四一

一、出示案例

二、组织讨论

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荡着别人的面批评过孩子?

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怎样处理的?

三、案例分析

家长当着外人批评孩子就是最伤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批评方式之一。

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在下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父母的话就是圣旨,“百孝顺为先”,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

这种家长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俯视孩子,总是以命令的口气指示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对孩子往往不分地点不分场合的随意指责批评;某些家长认为小孩子不懂什么叫自尊,也就不懂得去维护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感觉到父母不尊重自己、不顾及自己的感受时,便会本能的产生自我保护,对父母顶撞或者漠视。

不良的批评方式,其结果常常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或逆反,一般表现为:

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我行我素、或者表面接受背后反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批评孩子是难免的。

批评的目的是孩子犯了错,督促孩子加以改正,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有些父母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批评方式,在批评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甚至人格,令孩子对家长产生怨恨,对批评抵触,令亲子关系紧张。

孩子感觉无法和家长说知心话,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感觉无法和孩子沟通,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

我们要知道,因为缺少自尊所以不会尊重别人,因为不会尊重别人所以会遇到交往困难,因为交往困难所以会导致情绪障碍,像有的小孩非常冲动,面对伙伴之间的冲突,开口就骂人,动手就打人,做什么事情也无精打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绪上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造成的,进一步反映到学习上就是缺少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从精神上来看,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严重影响到人格的健全。

最近几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体罚的现象少了,可是“心灵虐待”的现象多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心灵虐待比体罚更能伤孩子的自尊心。

心灵虐待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强迫型。

根本不考虑学生(孩子)需要,强迫他们按老师或家长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权力都被剥夺。

遗憾的是我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在武断行事的过程中,孩子变得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很多孩子上课不敢发言,见了陌生人就怕羞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

二、冷漠型。

对孩子需要漠不关心,缺少亲近感和同情心。

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帮助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

前边我已经说了,家长的态度传递出对孩子的期望,这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如你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这种行为专家们称之为“冷暴力”,它的后果是使孩子多苦闷、孤独。

三、贬低型。

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毫不重视,经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贬低他们的学习成绩,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

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无主见。

四、抹煞型。

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从整体上评价他们,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而是抹煞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类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

学困生和优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后者则充满了信心,这就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不规则的怪圈,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它可能会走怪圈的阴影,但很快又回去了,老是不能改变它的家庭环境。

而优生走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圈,所以他们的发展很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学困生遭受的抹煞教育比较多,家长或者老师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批评的方式,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做家长的应当怎样做呢?

课本中《父亲的纸条》一文就很有启发意义。

他发现孩子偷拿自己的钱后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而是通过给孩子写纸条的方式给孩子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他判断孩子还会翻自己的口袋,就在口袋里放了一张纸条,枝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需要钱就跟我说一声。

”孩子拿到这张纸条后惶恐不安,茶饭不思,他等着父亲的批评,可是父亲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这反而让他更加痛苦,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

这就叫“润物无声”。

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

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

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说: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接着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陶校长,你打我俩下吧。

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接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没有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学生打了人,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写检查,也没有找家长“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地认识过程。

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孩子的四个优点:

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承认错误。

这一教育案例在心理学上叫“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

这一法则来自于法国著名作业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故事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为例,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发威,结果行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开始脱掉大衣。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求,使人的行为变得自觉。

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之为“南风效应”。

小结:

这一系列故事再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育人“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

批评孩子是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这点家长应牢记在心。

掌握批评的艺术,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维护孩子的自尊,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相信孩子一定会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建议,并积极改正错误。

【备】在现场交流中,很多家长提到了这个问题:

孩子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应怎么办?

分析---------

乱发脾气是现在独生子女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说白了是家长惯坏了或者是管得太多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是缺乏控制力的表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事情都想自己说了算,这就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当孩子的心愿没有达成时,孩子便会烦躁气氛,使性子发脾气。

记得我12岁那年,同学们盼望已久的武打片《少林寺》就要在邻村上演了,同学们都很兴奋,早早的吃晚饭后我就准备出门,这时候父亲不知怎么回事坚决不让我去,后来我想可能是快要期中考试的原因吧。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闷闷不乐,经常发脾气,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以至于期中考试也一团糟。

无论什么原因,孩子的坏脾气会对他的成长造成种种障碍,会影响学习的状态、造成交往不良等。

如果孩子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家长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也朝孩子发脾气,那么,你的形象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下次,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样子。

2、教会孩子平息愤怒的方法。

如离开现场、自言自语等。

3、及时表扬和巩固。

当孩子想发火却努力控制了自己时,家长应及时给与表扬,肯定孩子的积极性为。

4、适当惩罚。

对孩子进行惩罚必须具备三个前提:

一是使孩子感到,他无论如何不会失去父母的爱;二是惩罚不是针对孩子的整个人,而是针对他的过失;三是惩罚程度必须适当。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应该一致。

不能一方惩罚孩子,另一方把它取消。

这样,孩子更不听话。

家长不要去帮助孩子弥补过失,要让他们自己养成好习惯,自己承担责任。

请家长们记住: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应当让孩子明白,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并且在接受惩罚的同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教育案例四二

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家长精心经营对孩子的爱。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基基础的。

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的。

相信每一位宽容、豁达、性格开朗的人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所以,在这个关健时期,希望家长朋友们应赶快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

(1)先端正态度,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

不言而喻,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周围人的友好态度,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是有一则孝敬长辈的广告吗?

“妈妈给婆婆端了一盆洗脚水,在一旁的儿子看了,也赶忙给妈妈端了一盆。

虽然孩子端水时,走得慑慑怯怯,但脸上始终洋溢着欢笑。

”从这则广告我们不难看出,要孩子学会诚心他人,我们当长辈的应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学校的张则香校长在工作会议中这样说道:

“……我们友好的女教师不但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且在家还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儿媳,做孩子的好妈妈……”是啊,细细揣摩这句话,不就是对工作、对家庭(对长辈、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吗?

如果用心去做,从学生、老人、孩子身上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爱的表达。

(2)给孩子理智的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往往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对孩子子只知道给予,而不讲回报,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心无他人”。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家长,只要我们注意让“他人”早早驻进孩子的心田,就可以避免。

如,在一次潍坊晚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在小时候妈妈给她做鱼吃,妈妈把鱼头吃了,把鱼身上肉给了这个小姑娘,小姑娘说:

妈妈,你也吃肉。

但妈妈却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从此在小姑娘的心中便有了“妈妈喜欢吃鱼头”的印象,等这位小姑娘长大已为人母,有了自己的女儿才恍然大悟,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家长也常常报怨孩子多么不懂事,正象这位小姑娘的表现一样:

不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对母亲的爱一点都有体会不到。

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父母长辈对孩子无限地付出,却不要求孩子回报什么,孩子因此变得自私,长大后,常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发生冲突,因此我们在给予爱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对别人的爱。

可以引导孩子们先从父母亲人、老师做起,逢年过节或对方生日时,给亲人做张贺卡或写一封感恩信写上邮编寄出,现在的孩子都有这个能力,相信只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们的爱就可以表达,他们的潜力才能得以发挥。

尚若孩子能主动与你分享,你不要说“不”,肯定孩子关心他人的做法,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孩子体会与人分享的幸福吧!

(3)用故事来启迪孩子关心他人

我们从书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智慧,还能从中学会做真人。

选择生动、有趣、有意义的故事,如《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