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0911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docx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

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0、《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51、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53、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5、女作家茹志娟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

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61、《雪浪花》是杨朔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3、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

女作家茹志娟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百合花》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红旗谱》中的人物。

二、选择题(单选及多选题)

1、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C)。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三里湾》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周立波《山乡巨变》

C.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D.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

2、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B)。

A.田汉的《关汉卿》B.老舍的《茶馆》

C.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D.曹禺的《胆剑篇》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B."反思文学"C."伤痕文学"D."知青文学"

6、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

A.舒婷和顾城B.北岛和海子C.马原和格非D.池莉和方方

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B)。

A.方之B.高晓声C.梁晓声D.贾平凹

10、王蒙1956年震动了当时文坛的一篇短篇小说是(D)。

A.《青春万岁》B.《春之声》c.《坚硬的稀粥》D.《组织新来的青年人》

13、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C)

A、刘白羽B、秦牧C、杨朔

15、一般来说,“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容的是(B)

A、刘白羽散文的特色B、秦牧散文的特色C、魏巍散文的特色

17、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A)

A、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B、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C、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17、“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形容的是(B)

A、曹禺话剧《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形象

B、田汉话剧《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C、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形象

18、“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C)

A秦牧B刘白羽C杨朔D、吴伯箫

21、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篇(D)

A《红高粱》B《人生》C《红旗谱》(长篇小说)D《天山牧歌》(诗集)

22、忠厚、善良、守本分,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形象出自:

(B)

A《龙须沟》B《茶馆》C《丹心谱》D、《绝对信号》

24、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D)

A北岛B、食指C舒婷D顾城

27、高行健的探索剧有(AC)

A《车站》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假如我是真的》

32、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C)

A.《三里湾》B.《山乡巨变》C.《创业史》D.《不能走那条路》

35、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A)

A.《百合花》B.《桂林山水歌》C.《双桅船》D.《弧线》

36、“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D)

A.《龙须沟》B.《关汉卿》C.《胆剑篇》D.《茶馆》

41、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C)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A、古体诗B、新民歌C、政治抒情诗D、长篇叙事诗

42、解放后,老舍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方面,(A)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A、《茶馆》B、《龙须沟》C、《方珍珠》D、《关汉卿》

43、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B)。

A、小说B、革命样板戏C、诗歌D、散文

4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B)。

A、《爸爸爸》B、《小鲍庄》C、《春之声》D、《红高粱》

46、以下作品不属于茹志鹃的是(D)。

A、《百合花》B、《关大妈》C、《静静的产院》D、《哦,香雪》

47、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C)。

A、梁生宝B、素芳C、梁三老汉D、郭振山

49、《红旗谱》中的农民革命斗争发生在(A)。

A、大革命前后的冀中平原B、抗日战争前后的冀中平原

C、大革命前后的江南水乡D、抗日战争前后的江南水乡

50、(c)的《三年早知道》是一篇反映农民思想变化的力作。

A、西戎B、沙汀C、马烽D、李准

5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D)。

A、自信B、看不惯社会上的许多现象C、能力强D、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53、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D)。

A、《樱花雨》B、《雪浪花》C、《荔枝蜜》D、《社稷坛抒情》

54、以下不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A)。

A、《三上桃峰》B、《红灯记》C、《海港》D、《奇袭白虎团》

55、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C)。

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6、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ABC)。

A、《哦,香雪》B、《山上的小屋》C、《春之声》D、《现实一种》

59、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 B )。

A、解放战争小说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C、工业题材小说D、新英雄传奇

60、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D)。

A、秦牧B、杨朔C、碧野D、刘白羽

64、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A)中的人物。

A、《创业史》B、《三里湾》C、《山乡巨变》D、《红旗谱》

67、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A)。

A、孙犁B、赵树理C、马烽D、西戎

四、简答题

1、《茶馆》在结构上有何创新?

(重点)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

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

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

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

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重点)

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

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

(重点)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

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五、分析论述题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

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

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

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

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

”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

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

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

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7、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论·重点)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8O年代小说历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等七个发展阶段。

2、《创业史》的作者是___;林道静是小说____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3、“三突出”原则是指___、___、___。

4、《随想录》的作者是___;《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回答》的作者是___;《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5、谢惠敏是小说《》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中

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

A、绿原的《重读<圣经>》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公刘的《哎,大森林》

2、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

A、杨朔B、秦牧C、史铁生D、周涛

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

A、自信B、能力强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冰糖葫芦式B、一人一事式C、人像展览式D、锁闭式

5、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

写作的是()。

A、新写实小说B、寻根小说C、新历史小说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三红一青3、朦胧诗4、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28分,每题7分)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3、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论述题(22分)

总体来说,80-90年代小说比之50-60年代小说有何不同(从题材、主题、手法、

语言等四方面论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

2、柳青;《青春之歌》;杨沫。

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4、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

5、《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B2、B3、C4、C5、D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

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

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3分)

2、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

(2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

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

(2分)这些

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1分)

3、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

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

变革。

(2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

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

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分)

4、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

9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