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5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稳态与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态与环境.docx

《稳态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环境.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稳态与环境.docx

稳态与环境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液:

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1、体液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血液﹥血浆﹥血清

二、内环境:

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等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分泌合成的物质:

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水、尿素等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

可分为三类:

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糖蛋白、载体等;

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

③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3、内环境中发生的生化反应:

(1)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2)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3)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4、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①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②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三、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2、 渗透压

 ⑴定义: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大小: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3)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正常的温度:

37℃

五、内环境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六、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液增多

1、过敏反应:

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

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异常):

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或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肾小球肾炎:

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稳态的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机体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2、参与调节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3、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四、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失调必将导致代谢的紊乱。

五、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2、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

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3、方法步骤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轻轻摇晃,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上述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选用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7).分析数据,并绘图

 

4、实验结果:

自来水中加入酸碱物质后,pH逐渐偏小或偏大,而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碱后pH几乎不变或变化不大。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细胞体和突起(轴突和树突)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3、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4、神经:

由多个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强调:

①反射是特指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对刺激发生的反应,单细胞动物受刺激发生反应不叫反射;

②感觉不是反射,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能使效应器产生效应,但不属于反射。

2、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

条件反射:

后天学习

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反射的条件:

完整的反射弧+有效的外界刺激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膜外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静息电位:

K+外流,动作电位:

Na+内流.动作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和钠离子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而在恢复为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和钠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4、特点:

双向传导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而形成的结构

3、突触种类: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4、特点:

单向传递

(1)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5、过程: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递质释放穿过0层生物膜(胞吐)

6、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五、人体的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内分泌调节枢纽、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

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六、大脑的高级功能:

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大脑H(hear)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失语症)(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大脑W(write)区: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

大脑V(view)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的定义和种类

1、外分泌腺:

腺体内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腺、汗腺、皮脂腺、乳腺。

2、内分泌腺:

腺体内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等。

3、激素:

是生物内分泌腺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的有机物(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4、人体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分泌

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

性质

作用

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脏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水平衡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垂体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垂体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垂体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蛋白质

免疫

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

全身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或某些氨基酸,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胰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蛋白质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卵巢

雌激素等

固醇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卵巢

孕激素

固醇

卵巢

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雄性性性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二、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三、人体正常血糖调节

1、正常血糖范围:

0.8—1.2g/L

2、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

食物中糖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

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或某些氨基酸等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激素的拮抗作用:

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激素的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于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五、反馈调节:

1、定义: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2、意义:

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六、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4、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7、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①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作为性引诱剂,干扰异性昆虫交尾,降低虫害的程度。

②适时向田间喷洒保幼激素,可以扰乱有害昆虫的正常发育,使他们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适时使用蜕皮激素可促使幼虫提前蜕皮而死亡。

③向桑叶上喷洒保幼激素可提高蚕丝的质与量等。

(2)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对牛,马,猪等的生殖腺进行摘除,可使动物性情变得温顺,且体质增强,育肥快、肉质量高。

②养鸡场通过增加光照,刺激卵巢一直处于激素分泌活跃的状态和产卵状态,提高母鸡的年产蛋量。

③胚胎工程中用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等。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H+、组织胺)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1、水盐平衡调节

 

2、体温调节

(1)

(2)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甲状腺激素

第4节免疫调节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如:

扁桃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二、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抗原和抗体:

1、抗原:

  ⑴、抗原:

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

抗原物质表面某些决定抗原特异性特定化学基团。

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⑵、特点:

     ①、异物性:

外来物:

如病毒、细菌、花粉等。

内源物:

如癌细胞。

     ②、大分子性:

通常为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

     ③、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⑶、性能:

     ①、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

      ②、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

  ⑴、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⑵、分布:

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⑶、化学本质:

球蛋白。

  ⑷、产生细胞:

浆细胞。

  ⑸、过去的称呼:

     抗毒素:

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成分。

     凝集素:

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二)、体液免疫

(三)、细胞免疫

(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关系:

①进入体内尚未进入细胞的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少量的细菌或病毒等)主要由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②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就要靠细胞免疫来将它们消灭、清除了。

③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五)、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效应T细胞

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六)、对抗原作用的细胞分类:

1、处理抗原的细胞: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2、呈递抗原的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

3、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

4、不识别抗原的细胞:

浆细胞

四、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高)

  ⑴、概念:

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

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2、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定义:

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2)例子: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3、免疫缺陷病:

(1)定义: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2)种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

HIV存在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致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六、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对人和动物接种疫苗,使机体获得免疫能力。

疫苗:

泛指所有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或其抗原性物质所制成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2.疾病的监测:

运用抗原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3.器官移植:

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向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达尔文的实验: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温特的实验: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生长素

5.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三、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向光弯曲。

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光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四、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五、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

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

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3、运输: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对于根部来说,根的形态学上端在根尖),极性运输是细胞主动运输

横向运输如在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另重力、向心力)

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在一般情况下: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对生长素的敏感度:

根>芽>茎,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2、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

生长素促使细胞纵向伸长,从而生长得快

3、顶端优势:

(1)概念: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2)形成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3)应用:

摘除顶芽,解除顶端优势。

如棉花打顶,茶树摘心。

4、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5、区别于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生长素浓度:

A<C,B<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

6、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7、生长素类似物:

人工合成具有生长素作用的物质,如NAA、2,4-D

二、生长素的应用:

1、获得无子果实:

无籽蕃茄:

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2、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处理扦插的枝条下端(浸泡法和沾蘸法)

3、防止叶片和果实的脱落

4、除草: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促进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落花落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分化、防止叶衰老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促进叶、果实衰老和脱落

乙烯

各部位均可产生,成熟果实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例生长素和乙烯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特点: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

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5、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