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69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docx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

玛米亚RB67相机完全攻略

 影像的数码化进程中,数码相机以其快捷方便、即拍即现的优势,占领了传统胶片相机的半壁江山,且有指日间将其取代的趋势,这也促使大批优秀的传统机械相机从婚纱影楼及商业摄影的第一线提前退役,大量流入二手市场。

玛米亚RB67系列相机便是其中之一。

手头不宽裕的影友得福了,以俄产中幅机的价格购入性能指标不在同一档次的RB67相机步入中画幅之门。

  RB67的耐用性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此相机自1970年推出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旋转后背、镜间快门镜头、皮腔对焦……无一不证明这是一部个性极强的相机,也正是因为这繁琐的操作,使刚刚上手的影友头皮发怵.在此就所遇问题总结归类如下,使玛米亚RB67成为大家手中一支顺手的枪。

  一、近摄曝光补偿表的读识

  近摄是影友经常遇到的题材,本机为皮腔式对焦,较一般对焦环式相机对焦范围更广,其近摄功能强大。

在进行近摄时物距缩短,像距增大,透射到胶片的光线强度减弱,曝光补偿多少合适呢?

识读一下皮腔右手边的近摄曝光补偿表一目了然,省去了测量、计算,方法如下:

在皮腔前端镜头座的竖坐标上,找到使用镜头焦距。

例如使用的是90MM标头,构图对标完毕,在竖坐标上找到90MM,然后顺着90MM所在横坐标找到与机身相交是在0EV、0、5EV、1EV哪个区,那么在按快门的时候就要补偿相应的曝光值。

  二、不同镜头拍摄时物距表的识读

  对景深的控制需要准确的物距数值,有对焦距的镜头比较直观,可换镜头的皮腔或对焦方式同样有表可读。

看一下上面提到的那面表在皮腔前端找到你用的镜头横坐标上,来自右上方黄、绿的曲线相交并且有个圆点,这条有相交并且有圆点的斜线就是这只镜头的焦距指示线,这条斜线与皮腔后边机身上的竖坐标的交叉点,就是被摄物到机身的距离,好玩吧?

换另一只镜头试一下吧!

  三、不同时期机身与镜头的组合使用

  RB67系列相机在近四十年的生产进程中不断改进,先后有RB67、RB67—S、RB67-SD三款机身和SElKO、C型、KL型、APO型镜头先后问世,厂家在性能进步的同时,仍保持各时期机身与镜头的互换。

只是在互换时注意一些小细节,以免卡壳.首先了解一下早后期产品的差异,C型镜头与RB67最早同期推出,其内置接环直径为54MM,KL型与APO型则增至61MM,RB67—S、RB67-SD的镜头接口内径则为61MM。

KL型镜头除光学素质稍逊APO镜头以外,其外形与规格完全相同。

只是APO镜质高价昂,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所以在以下61MM内置接环口径的镜头就由KL型镜全权代表。

纵贯全局是镜头内置接环直径左右了不同时期镜头与机身的配合,于是KL型镜头内置接环上有一个直径差为7MM的旋转接环(如图2),取下这个环,KL型镜头的内置接环直径就有61MM减为54MM,就可以用在RB67机身上,C型镜头的后部内置接环安装上这个转接环,就可以用在RB67-S、RB67—SD机身上。

玛米亚厂家的这一改进是为了使RB67系列相机与电子化的RZ系列相机通用.这样RB相机的镜头都可以用在RZ相机上(RZ相机的镜头接环都是61MM的)。

同样不同时期的近摄接环、增倍镜也要根据其内置镜头接环口径不同来使用这个转接环。

  四、在RB67相机上其它镜头的代用

  哈苏相机的蔡司镜头转接到RB67上岂不更好?

答曰:

否。

RB67相机使用的是带有镜间快门的镜头,机身不具备精确控制曝光的能力,看看你要代用的镜头,无法能在镜头上调节快门的都不能用在RB67上。

  可是,可是大画幅背景取景相机的镜头加上接环就能用在你的大马上了,转接环设计制作合理甚至可以移轴拍摄。

哈哈施奈德、罗德刚、尼康、富士等高素质镜头岂不更爽?

只是由于要留出反光镜活动的距离,所以在使用广角镜时镜头尾部与胶片的距离限制了广角镜的选择,只能使用115MM以上的镜头。

  谈到镜间快门镜头在本机使用的利与弊,本人就个人观点评说一下:

镜间快门的使用增加了每支镜头的构造机构与制造成本,却简化了机身的结构及零部件使用量,机身结构却变得结实,减少了机身故障发生率的可能。

工作中一只镜头快门出现故障,换另一只镜头即可。

我们一般会有多只不同焦距的镜头,却总是只有一部机身,或许换上去的镜头视角不是很合适,但拍下来总是比什么也拍不到强吧?

镜间快门的最高一级快门都可以闪光同步,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更高的快门凝固动体的影像。

宾得67的焦平面快门就曾为提高闪光同步改为1/30秒而专门开发了一只镜间快门的镜头来弥补这一缺陷。

当然镜间快门也是有不足的,它的结构导致不能把曝光时间做的更快,它的快门最高一般为1/500秒,而我们的大马只有1/400秒。

  五、B门及快门线的使用

  B门必须是使用快门线来控制的,先说一下快门线的应用。

看一看大马那块巨大的反光镜,想象一下它动起来的劲头,你还会相信保持底片清晰的安全快门吗?

所以用反光镜预升会比较好一些,这样用更轻巧的三脚架就可以架得住大马。

  如果你坚信反光镜的动作不会影响到你底片的清晰度,那么就把单头快门线拧在相机的快门释放按钮上,如果你觉得还是反光镜预升会带来更结实的成像,那么就把快门线拧在镜头左手边标有M、VP的钮上,拍摄时先按下相机快门释放钮,“跨啦"一声以后等反光镜的余震平息了再按下快门线。

这里控制的是T门和其他常用档位,B门的操作是独立的,把快门线拧在镜头右手的B钮上,按下机身的快门释放钮,反光镜上翻快门打开,读秒结束,再按快门线关闭快门,好了,就这样,你用单头的廉价普通快门线同样完成了双头快门线的工作,(注意在这里最主要是廉价,这个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哈哈)并且在野外转场拍摄的时候你还可以少拧一个快门线头,而使用原厂快门线无非是把多的那条快门线拧在相机快门释放钮上,取代手的作用,而这个取代与你底片清晰度无关,用到反光镜欲升时这条线更是累赘,需要把它卸下来.你是不是打消了去买原厂双头快门的念头?

  六、快门的顺利开启之路

  为减少操作失误,本机设有多种安全装置,因此在拍摄时想要顺利按下快门要过六道关:

  

(1)快门上弦把手一定要向下按到位;

  

(2)快门释放按钮有锁,防止意外拍摄,拍摄时应当在白点位置,还有一个是红色的,那个是锁住快门用的,防止误拍;

  (3)正常拍摄完毕(并非多次曝光)的情况下是否过片;

  (4)片盒内是否正常装好胶片,并已成功卷到第一张,第一张胶片要扳好几次的;

  (5)后背是否旋转到正确的横竖拍摄位置,在这2种状态的中间任何位置都不行的;

  (6)拍摄时是否完全扭出胶片的遮光板,还应注意遮光板在一部分未完全扭出的时候也可以按下快门释放钮。

  再就是记得在更换镜头的时候要先给快门上弦采卸的下镜头。

  好了,余下的就是装上一只120胶卷,感受中画幅带来的美妙感受吧!

  为刚刚入手大马的影友更快熟悉自己手中的“枪"及早进入状态出好片,在下斗胆在此作一个大马的简易教程供大家参考,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望大家不吝赐教,以免贻笑大方。

刚刚遇到的RB67SD67后背压片不平的问题。

正在研究之中,未果所以尚未收录其中,日后如有其他问题随时添加。

图片正在整理之中.。

.。

                

  最近abl5111兄对大马.KL镜头的精彩评鉴及器材技术层面的独到见解,大家借鉴一下。

  说一下大家关注度较高的KL65.

  在KL的广角中,这支头体积是比较大的,重1070g,长度像个中焦头,九片八组的改良结构,早期时配S机身的65头是八片七组,结构不一样,但是凭良心讲,这二者没有太大区别,以前用过C50,高倍放大时,边缘的色差是看得见的,可见C级标准和KL标准有区别,光学结构和镀膜都重新设计,而给S机身配的50和后来镀膜改良的C50的十一片八组的结构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实际上这个焦距段的镜头这样的光学结构已是非常经典,存在的不足不是大问题,当然,高级的镜头也应运而生,如RZ用的ULD50,已经多达十五片的光学新结构,由于没有用过,不好发表意见,但是校正以前的残存的色差和边缘的因场曲造成的清晰不足应该是有提高的,而马米亚公司把KL的广角只做到了65mm的焦距,因此给使用者带来了遗憾,大家只好把注意力放在了KL65上。

  那么这支广角镜头为什么体积会这么大?

这么长?

这是和它的光学结构有关。

这支镜头属于反摄远光学结构,什么叫反摄远结构以前帖子里我没有讲清楚,有必要讲一下.

  这支镜头65mm的焦距照理说从镜头成像的像方主点到焦平面应该是65mm的距离,可是,大马如此大的机身和巨大的反光镜这65mm根本不能容下,怎么办?

是聪明的法国人赫赫有名的昂热尼厄公司的工程师发明了反摄远光学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

  反摄远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和正摄远结构相反的,我估计浪漫的法国人在苦苦思索时,一不小心把一个摄远镜头颠倒过来忽然发现了这个光学特性,当然说穿了简单,发明者付出的心血是很大的,不是这么颠倒一下就行,整个镜组都要重新设计以符合广角镜头的特点。

反摄远结构的光学镜片在前组是采用了具有发散作用的负透镜组,KL65前组用了三块,KL75用了二块,KL90用了二块,C50也用了三块,都是平凹和凸凹结构,而在后面的镜组则是具有一定对应作用的正组透镜,这样的设计主要使像方主点后移,以便容下大马的镜箱和反光镜,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前组,使得主点后移而到焦平面距离又不变,面在许多旁轴的和大型技术相机由于没有反光镜箱的结构,都采用了标准的广角镜组设计,如完全对称八片四组的超级安格隆,标准的大广角镜组的设计带来的好处是边缘视场清晰度较好,由于对称光学的作用在不同远近距离拍摄时边缘清晰度影响较小,镜头个头也不需要做得很大,但是由于后镜片贴胶片太近,浙晕是比较大的,往往需要收小光圈和加中灰镜来解决。

  而反摄远结构的广角镜头则边缘的照度得到了改良,镜头的光学口径也比较大,由于前镜组用了大体积的负透镜,因此镜头很大,又重,由于是不对称的光学结构,近摄时边缘的成像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这些镜头都带有自动和手动的浮动镜组来校正,因此,用大马的兄弟一定要记得使用这个校正环,这好比在KL很优秀的光学品质上,校正了浮动镜片会创造了更好的成像质量的基础平台,加上收小光圈的景深作用,KL的成像质量是非常好的。

  介绍一下KL75mm3。

5L。

  这支镜头在市场上的拥有量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焦距值在广角镜头中的视角太小,只有61度,相当于35mm镜头的37mm镜头,又由于和KL90太靠近,所以很多人会去选择50和65头,其实每一个镜头的视角在摄影活动中是一定有他特定的作用的,选配三镜组合时,只要广角的视角和标准的视角离它较远,选择它是合适的,如50,75,127或者150,都是很好的组合。

  KL75由于视场角度小,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无暗角,几乎不存在的畸变,在这里要说明一下,KL系统的广角镜头在边缘视场失光和畸变控制和别的品牌相比是做的最好的,不论是C50,KL65,KL75,KL90,边缘视场的暗角都很微弱有的甚至没有,这并非一定是德国镜头在这两个方面才是最好的,勃浪尼卡的67相机用的PG50,PG65,PS40,PS50,PS65,PE50,PE60也有很好的暗角和畸变控制,得多的用家都有深刻的映象,而我们在用哈苏的40,宾得67的45,宾得645的AF35,都可以看到明显的边缘视场的失光,当然有时候这种边缘的光衰落也不见得是一种坏事,会符合一种意境和加强视觉中心的需要,现代人用广角对这种现象也不强求和已经适应了,因为不管怎么样,浙晕的现象不是很严重的.

  KL75的光学结构为9片7组,前面有两块大的负透镜起着将像方主点后移的作用,如果更大的广角就要再前面加一块更大的负透镜以获得更大的视场,如C50,KL65,有意思的是,后面的7块镜片是完全一致的外径尺寸的大小的正负透镜,这样的设计也就造成了在整个KL75的像场中光学不足非常小,也包括清晰度的一致性,我们在别的厂家也可看到同样的设计,如勃浪尼卡67的PG65,645机用的PE60等,看来,对于一种焦距镜头的设计,大多数的厂家都是一致的,光学设计的调整无法违背光学的规律,只能是通过镜片的品质的提升和镀膜工艺的改变来达到成像质量的小小的提高。

  KL75在要求严谨的场合下是非常合适的,如人数多的合影,建筑,室内装璜等要求不变形的题材,我在拍摄合影中人较多时会用KL75,因为这时候也可以用KL90,但是距离会很远,对焦困难,大气□□□□中的尘埃也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那么用KL75甚至KL65都是合适的,拍摄距离不远于10m最好。

如果遇到KL75,就要把它买下,已经成了品质好的稀罕之物了.

  说一下KL90mm3。

5镜头。

  现在中幅的标准镜头一般都是视场角为50度左右的,如645的75mm,66的80mm,67机器用的90mm,实际上标准头的视角如符合人眼睛的46度的话,67相机的标准头应该是100mm,如勃浪尼卡的PG—1的100mm3。

5,或者是宾得的105mm2。

4,当然宾得也有一支90mm2。

8,

  50度的视场角应该是小广角了,但是厂家这样的标准配备,用户也没有什么异议,也习惯了,可是,几乎所有的厂家对于50度视场角的标准头都采用了对称高斯六片四组或变高斯的六片五组的光学结构,唯有马米亚采用了复杂的八片七组的广角结构,就连早年的为S机器配备的90mm3。

8C头也采用了七片五组光学结构,可见,厂家一直把90头作为小广角镜头来设计的,不管怎样,在相同的视角下,高较正的光学系统一定是更好的,KL90配备了只是广角和微距特有的手动校正的浮动镜片校正环,使得影像在远近距离都有一个完美一致的清晰度,由于职业的需要,我把90KL,75KL,65KL作为拍摄合影最为契合的镜头,这三支镜头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KL90没有暗角,也看不见畸变,不要说KL90,就连65KL也看不到明显的暗角,这点中幅镜头要比35mm镜头优秀的多,变型也比35mm镜头小很多,由于浮动镜片校正环作用,KL90在光圈f8时就能中心和边缘影像很一致的清晰度,极端光线下在f5。

6—8之间边缘的人像也保证有很好的清晰度,由于是小广角结构,景深范围也大,用起来很放心,而当我用勃浪尼卡GS—1的100mm镜头时,当拍摄的人少一些的时候,就会担心景深不够,KL镜头还有一个特色是采用精工快门,品质的优秀有目共睹,不是酷使几乎不会有问题,我家的SEIKO挂钟一年也只有二十秒的误差。

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要有KL90的标准配备,KL90在使用的范围上要比KL127大一些,差不多两斤的重量,牢固,可靠,是世界上最重的标准镜头,使用起来很放心。

  不知道大家在用大马时都喜欢配什么样的中焦镜头?

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KL150。

  一般来说,配KL150原有的标准头一定是KL90,不然的话有KL127再配置KL150就太近了,向大家推荐KL150,主要是从相对的大口径来说的,大家知道,大马的对焦屏不够细腻,暗光下对焦有一定的困难,选镜头尽可能选大口径的,KL镜头中,3。

5已是最大口径了,因此,如果配KL65mm4,KL90mm3。

5,KL150mm3.5,可以说是最大口径的一套了,有人会认为,厂家为什么不再开发出更大口径的镜头?

实际上是快门的尺寸和SD机身限制了,大马由于旋转后背的设计,机身尺寸和重量已够大了,镜头的卡口尺寸不能再加大,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SEIKO快门在每支镜头上都是一个尺寸,即一号快门。

KL150镜头个比较小,长度只有76mm,和KL127基本一样,中焦头的尺寸减小,主要拜赐于正摄远光学结构的改革,上次和大家讲了KL65的反摄远光学结构,这个KL150明显像方主点前移了,什么是像方主点要向大家解释一下,一支镜头的成像是将拍摄的画面由物方向镜头的某一个点会聚,再由这个点向焦平面射出成像,这个点就叫像方主点,这个点在镜头上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广角在后,标准和中焦在镜组内,长焦会出镜头之外了,那么KL150的像方主点在哪里呢?

你可以粗略算一下知道了,大马的机身卡口到焦平面的距离大概为120mm,加上KL150的76mm,那么这支镜头的主点肯定在镜头中间了,要知道,不管镜头设计的长短,主点到底片平面的距离一定是设计的焦距值,是不可变的,而镜头设计的长短是设计师根据要求将正负透镜度数大小的选择。

  KL150很可爱,小小的镜头,前镜片却是一片大镜片,这是大口径要求的,六片四组的相似对称结构,成像是没有话说,以前在开影楼时,一直以这支镜头打主力,当然,我们不应该把中焦镜头定义为人像镜头,中焦拍什么题材都是很好的,厂家也不会决弃中焦镜头的边缘分辨率,而人像题材的拍摄也不是不要边缘的清晰度,而千篇一律的虚化背景的大光圈应用,在风光摄影中,用中焦来剪去不需要的画面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没有KL50?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知道。

  早在十五前,我得到马米亚公司的一次打折,花了5800买了KL65,看到这支类似中焦镜头的大个子,心里很高兴,也被它的优秀的品质所折服,当时我也想到,为什么没有KL50?

而C50则是满世界都是,而且价格远远低于KL65,我想当时,马米亚有可能限于技术的原因一时还做不出KL标准的50mm镜头,好在我不是风光摄影师,50头也没有那么迫切,而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实用家,也不需要吹毛求疵地找那些不大的差别,用C50的远远比KL65多。

  没有多久,RZ的配套镜头和旁轴的67镜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家知道,RB机器进入90年代成了亚洲影楼的最佳配备,KL127,KL150成了相当重要的镜头,而KL90则是合影的重要镜头之一,而RZ机器则是世界职业摄影师的首选,旁轴的67机器则是风光摄影师的重要机器,于是50mm镜头变得相当重要,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RZ的15片11组的ULD50mm4。

5出世了,旁轴的50头也出世了,晚一些的时候这两个机型都出了更广一些的相当于35mm的镜头21mm焦距的43mm镜头,RZ只见过图片,没有看见销售,旁轴的43mm镜头则成了不少风光摄影师的追求,而RB机器则大多数掌握在像我这样的人像摄影师手中,对广角不迫切,很少有人又兼有风光的。

  到了今天,RB全线退出影楼,到了业余爱好者的手中,于是,对广角的品质要求又重新被提了出来,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RB等胶片机器都停产了,我们的要求已无法达到,KL65成了一块最后的美玉,说实在话,全机械的相机非常值得收藏,镜头也一样,我的KL65至今很新,全机械的SEIKO非常准确,用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若要收藏,多少年都可以,若马米亚当时有一支KL50闻世该多好,这对收藏是一件完美的事情,只是胶片时代退得太快了,人们还没有拍摄好胶片,数码就来了,而相当多的人都怪胶片摄影不好而彻底与之决裂,只玩数码了。

  可见,马米亚的研发实力是相当强大的,只是厂家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来研发,从昂贵的价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广角的品质应该是不错的,至今我也念念不忘ULD50,由于不能和RB兼容,因此的必须再配一个RZ机身,而现在二手市场上,RZ二型实在是又贵成色好的又少,而从收藏的角度上来说也没有RB67SD好。

纵观KL这些为数不多的镜头,光学品质相当好,既是马米亚再愿意开发,品质也无法再上一层楼,因此,我们拿着这些镜头是非常心安理得的,二手市场上,品相好的机身和镜头越来越少,有机会和有条件应早拿下,全机械相机收藏的条件最好。

  和大家谈谈摄影镜头的分辨率问题。

  关于镜头的清晰度作为使用者的影友都以拍摄的图片和主观的语言来描绘,但是作为专业的测试机构都是以仪器测试的结果,以数据和客观的语言来总结,那么我们怎样去读懂专业的测试报告和数据?

使得和们更了解我们使用的镜头,我觉得这是大家要学习的。

专业测试机构一般都以调制传递函数方法来分析镜头的,是目前最为客观的测量手段,它有两个座标,竖座标是镜头的反差系数,横座标最镜头的像场半径,一般说来,会有四组由像场中心绘制到半径边缘的曲线,每一组有两条,一个是弧矢线,用S表示,一个是子午线,用T表示.这些线具有什么含义?

以像场中心为方向,往外发射,与方向一致的线条叫弧矢线,与发射方向九十度相交的线叫做子午线,由于玻璃的特性和材质的不一样,以及熔化工艺水平的不一样,镜组在成像时,对这两个方向的分辨率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弧矢线的清晰度会高过子午线,这是玻璃特性所决定的,镜头最难分辨的是边缘视场的竖线条,但也不尽然,在一些大幅的大广角镜头中,会发生在边缘视场时,弥矢线会向下穿越子午线,形成非常不好的相交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图像的清晰度紊乱,当然我们是希望S和T的两条曲线尽可能的并行且边缘下降的不厉害,不然的话,这支镜头的边缘失光就太严重了.一般说来,微距镜头曲线最平,标准次之,中焦也很好,没有APO技术的长焦曲线就分离很厉害,主要原因是因为色差的原因造成子午方向分辩率大幅下降,而广角是因为视角太大造成光学玻璃在边缘视场上无法达到理想化要求,也就是说,它无法看清边缘的影像,因此,再好的大广角镜头边缘的曲线都会下降的多,越广越多,由此可见,最好不用太广和太长的镜头.

  各种片幅的四组曲线的分辨率指数也不一样,35mm最高,中幅在后,最低的是大幅的镜头,在MTF曲线图上,35mm的最细的细节分辨率可以测试到每mm40线,而且能保持有足够的反差,换句话说,细部也很清晰可辩,而大幅的最高分辩率就只有每mm20线了,由此可见,大幅的镜头的分辩率并不比小中幅的镜头高,而是相对的低倍放大而造成的细腻无比的影像。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大马上通过接环用大幅镜头肯定清晰度不如KL镜头,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测试可以看出这二者的差别。

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用4*5拍摄一个画面,然后在选用一个合适焦距的KL镜头拍摄4*5画面中的一个剪裁的画面,这个剪裁的画面就是我们用4*5镜头装在大马拍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用了67后背剪裁了而已,67以外的还有呢,这样,一张4*5底片和一张6*7cm底片冲洗出来,4*5上面剪裁出来的6*7cm画面的清晰度和KL拍摄的原片的清晰度明显KL要好的多,只有4*5不剪裁拍摄的和67相机一样的画面,才有细腻的影像,我们把大幅镜头弄到大马机身上实际上每拍一张照片都是4*5剪裁成6*7cm的一个局部,由于4*5镜头的分辩率低于中幅镜头,这个6*7代表着4*5镜头的分辩率水平和代表着中幅镜头分辩率水平KL的原片的肯定有区别了。

  可能我在讲镜头的分辩率问题时讲得不够细,大家有些不够明白,这里再把MTF曲线详细讲解一下,因为MTF不容易一下子明白,但是这对了解镜头又是最科学的。

  上次讲到一个镜头的测试报告中有四组曲线,这四组曲线分别代表每毫米5线,10线,20线,40线,这是代表35mm镜头和中幅镜头的,如果是大幅镜头则是2.5线,5线,10线,20线,一般来说,厂家和专业测试机构都会推出两张图,一张是全光圈的,一张是最佳光圈的,全光圈的图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也可以了解一下你的镜头的平台情况,我们在这里讲的最佳光圈的MTF图。

  这张图的四组曲线分别代表了一个摄影画面的大中小微的四方面的细节给我们看到的最好的视觉清晰度,当然,对于一支好的镜头来说,还有超过每毫米40线以上的分辩率,如每毫米60线,在好的放大镜头的作用下也可以显现在像纸上,但是,如果这么高的细节线条没有足够的视觉反差,人的眼睛在一定的距离下是不容易看清的,如果你要把这么高的分辩率细节调到清晰的高反差,那么其它的中大线条的反差会高到废品的地步,如制版胶片,因此,科学家就把最高的一组曲线定在每毫米40线,这是非常符合人们观看照片的要求的,你想,你在一定的距离欣赏一张美丽的桂林山水照片时,也可以凑近距离看清渔翁身上所披的蓑衣的细节,看清打鱼萝筐的竹蔑的线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