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78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考前过电影.docx

必修考前过电影

考前“过电影”之一——[分子与细胞]

(5月29号——5月30日)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包括

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

C、H、O。

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

C、H、O、N、(S)。

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学元素组成:

C、H、O、N、P。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微量元素:

Fe、Mn、Zn、Cu、B、Mo;

主要元素:

C、H、O、N、P、S;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

C、H、O、N;最

基本元素(大分子的骨架——碳链):

C(人体细胞干重下含量也最高);鲜重下含量最高的元素:

O。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2、

(1)还原糖的鉴定——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水浴加热颜色变化: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

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酒精的作用是:

洗去浮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能溶于酒精中);③切片鉴定时需使用显微镜观察,也可向组织样液中滴加染液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

鸡蛋清(需稀释),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

双缩脲试剂。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造成碱性环境);摇匀;再加B液4滴,摇匀。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

变成紫色(原理:

碱性条件下,肽键+Cu2+)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有5点,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等)②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大多酶是蛋白质)③运输载体(血红蛋白运输氧气)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生长激素等)⑤免疫功能(抗体)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约20种氨基酸(每种蛋白质不一定有20种),结构通式为: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8、核酸分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

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NA是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10、糖类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动)、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动)

11、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各自的不同作用)。

12、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当自由水的相对比例增大时,细胞代谢会加强;相反,当结合水的相对比例增大时,植物抗性增强。

13、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①细胞中许多复杂化合物(血红蛋白、叶绿素等)的重要组成成分;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血钙太低会出现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HCO3-等);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成分:

脂质(最多)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细胞膜功能有3点: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控制作用具相对性);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激素、细胞膜接触、植物胞间连丝)。

2、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有叶绿体、线粒体: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

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

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质基质组成成分不完全相同

基质叶绿体基质三者之间所含的酶不同

线粒体基质功能不同

3、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来说明问题:

需线粒体提供能量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初加工)囊泡(进一步加工)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胞吐)

4、生物膜系统

的概念: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

的作用:

①细胞膜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②为多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5、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6、原核生物包括有: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等。

原核细胞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结构有:

①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即肽聚糖);②细胞质内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体;③没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最主要区别),拟核内有丝状(或者说环状)的DNA。

原核生物的拟核(无核膜、核仁)→有DNA,但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不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遵循孟德尔定律→只有基因突变无其他变异

(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原理或分析: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注意:

50%蔗糖溶液中细胞质壁分离失水过多而死亡、15%盐酸能杀死细胞)

2、对矿质元素(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活细胞的细胞膜(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功能特性),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流动性——结构特点:

例白细胞吞噬病菌、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细胞膜内陷,变形虫,受精作用、胞吞胞吐等)。

糖蛋白(糖被)组成:

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

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5、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等

(四)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不能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为加热也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或RNA)。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实际上,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另:

酶的催化反应速率还与底物的浓度、酶的浓度等因素有关,但底物的浓度、酶的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太阳能是生命活动的最终(根本)能源。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

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6、“ADP+Pi+能量酶ATP”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神经兴奋的传导(大脑思考等)、肌肉收缩、发光发电、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暗反应(光反应产生的ATP)等生命活动。

7、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酶6CO2+大量[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

8、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

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无氧呼吸

产生乳酸:

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人、动物、乳酸菌)

呼吸类型的判断: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②酒精量等于CO2量→只进行无氧呼吸;③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④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有氧呼吸,又无氧呼吸;多余CO2来自无氧呼吸;⑤酒精量小于CO2量→既有氧呼吸,又无氧呼吸,多余的CO2来自有有氧呼吸。

9、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

释放少量能量(生成ATP+热能释放),大部分能量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

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10、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11、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

提取原理、方法是什么?

分离原理、方法是什么?

溶解度最高、扩散最快、在色素带的最上方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含量最多、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a;叶绿素含N、Mg。

1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薄膜体及叶绿体的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

13、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1)光反应阶段:

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

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

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H]的原料ADP、Pi和NADP+等。

1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

①光质: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甚至失活,光合速率降低甚至停止。

生产上保持昼夜温差(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5)矿质元素:

N、P、Mg等的缺乏会影响光合作用。

15、C3、C5的变化规律:

①CO2减少时,CO2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3数量减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②光照变弱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

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细胞周期的概念: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

分裂期:

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连续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的细胞:

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癌细胞、部分干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早期胚胎细胞。

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2)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出现纺锤体(两极发出纺锤丝);②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3)中期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染色单体消失(数目为0),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

①染色体恢复成染色质,纺锤体(丝)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新的细胞壁(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5、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有哪些?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差异结构—中心体)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差异结构—细胞壁)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6、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和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重要特征)。

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7、无丝分裂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8、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遗传物质不变)

(1)时期:

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特性:

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

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

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全套遗传信息)。

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的具核的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5)

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的实质、根本原因);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9、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②许多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③色素积累(如:

老年斑);④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10、癌细胞的特征:

①能够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③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11、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由于原癌基因(作用)和抑癌基因(作用)发生突变。

(六)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变形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

2、

(1)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叫做~;判断同源染色体(前提:

能配对)的依据为:

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

(2)联会:

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

(3)四分体:

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

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8条脱氧核苷酸链。

3、精子的形成过程:

(1)间期(准备期):

DNA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减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恢复同体细胞,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4、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在生殖腺中进行;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NA分子变化过程与结果完全相同。

不同点:

①、间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仅稍稍增大。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贮存大量卵黄,体积增大很多倍。

②、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

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③、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

④、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

5、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减数分裂: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一次。

6、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7、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考前“过电影”之一——[遗传与进化]

(5月31号——6月1日)

(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易成功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严格的闭花授粉;

(2)豌豆还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显性性状是指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是指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2)P:

高茎×矮茎→F1高茎→F2高茎:

矮茎=3:

1。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4点。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让F1与隐性类型杂交;作用:

验证F1的遗传因子的组成。

测交后代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

1;

5、分离定律(即孟德尔第一定律):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纯合子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后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6、具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时,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作出的解释:

F1(YyRr)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7、F1(YyRr)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

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

1:

1:

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F2中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F2中性状表现(表现型)为4种,数量比为9:

3:

3:

1。

F1测交后代有4种类型,数量比为1:

1:

1:

1。

8、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9、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不同对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