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36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21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2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

1840-1898;

  发生期:

1898-1917;

  发展期:

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

“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

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

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

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

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

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

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

“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

“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

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

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

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

  《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图人)

清末四大小说杂志:

《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

 (1)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2)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

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

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主要阵地:

《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

《新青年》:

  《新青年》: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

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

  (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

  (3)1917年2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

  (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

(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理论及文学译著: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

  (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

  (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

  (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

  (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

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

“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

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

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

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

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主要成员有:

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

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5)其他社团——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1、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

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

第二章鲁迅

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

  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

(1)家庭与童年(1881-1898)

,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

(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

 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

 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

关于“进化论”:

《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

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

《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

 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

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

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

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

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

(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

  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

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

 弘文期间:

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

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

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

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

 仙台学医:

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

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

1906年回到东京。

东京从文:

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

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

  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

(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

  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

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

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

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

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教育部任职。

5月,教育部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

  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

  (1)遵命文学(1917-1923)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

  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

经钱玄同的“劝驾”,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

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

”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黑暗、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

  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

(2)彷徨与探索(1923-1926)

  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

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

1927年,

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

  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

(3)从厦门到广州(1927)

  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

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

“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广州发生了“4.15”政变,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

  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

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

  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共产党人的影响;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主将、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革命文艺创作的实践者。

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

鲁迅著作一览

  小说集:

《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35万字)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

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

《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

  翻译著作和作品:

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

  书信:

《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

日记:

二本(

鲁迅创作总字数约1000万字。

二、鲁迅的小说

  《呐喊》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录1918.4-1922.10创作的小说14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出版于1926年8月,共收录1924.2-1925.11创作的小说11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鲁迅小说创作目的: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要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殚于前驱。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呐喊·自序》)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重点作品分析:

  1、《狂人日记》(1918年4月)

  (1)写作背景与目的:

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狂人形象:

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

  (3)主题:

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

  (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

2、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1921年)

  《阿Q正传》成因:

《晨报》“开心话”栏目的设立与孙伏园上门索稿;族中人物行为提供了某些原始素材;“阿Q影像”的由来已久——对国民性的思考;

  阿Q形象:

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

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

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

  (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

  (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

阿Q精神的产生:

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又有着久远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披着喜剧外衣的真正悲剧;

  (3)轻讽意味;

3、《伤逝》(1925年10月)

  (1)《伤逝》的写作背景

  (2)子君、涓生形象及其意义;

  (3)艺术特色:

  采用独特的“手记”形式,以涓生的第一人称和独语式抒情语言方式,强化了小说低沉、舒缓、忧伤的情感基调;

小说具有鲁迅小说少见的浓郁的抒情风格,语言追求诗化,一些抒情语句的反复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将情感层层推进;

《呐喊》《彷徨》的文学史价值: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现代白话小说这一形式在鲁迅手中开始起步,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