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76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docx

君安驾JAJ驾驶员心理品质测评系统计划书

驾驶心理品质测评系统研发

君安驾JAJ

一、项目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我国的汽车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直至2018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23122万辆。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交通带来压力,而且也大幅增加了我附交通事故的隐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发生201049起交通事故,其中汽车交通事故占比高达69.3%。

汽车交通事故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都会有近20万人于汽车事故中伤亡,平均每天都会有近120人命丧于汽车交通事故,相当于每天坠毁一辆中型客机,与此同时,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更是超过9亿,危害之大,不言而喻。

汽车交通事故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吞噬,已经给无数幸福快乐的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

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已刻不容缓。

对新华网中具有事故成因信息的交通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

在所有单一因素造成的汽车事故中,人为因素占39%,在所有因素中占比最大。

其次是车辆和环境占比相当,分别占27%、25%,道路因素占比最少,为9%[1]。

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是指由于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主观过失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失。

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由驾驶员、乘客、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构成,在新华网爬取的所有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中,有87%是驾驶员过错造成的,而行人、乘客和道路交通活动有关单位及个人分别占6%、5%和2%[1]。

在车与人的事故中,驾驶员相对于行人而言,在交通系统中处于强者地位。

即使行人在道路过程行驶中出现过失行为,如果当下驾驶员状态良好,通常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

综上,由驾驶员过错而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占所有人为因素事故的绝大多数,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人为因素。

基于此,我们认为将对驾驶员的监管设置为起点,是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最好途径。

由于人的自身素质、生活经历不同,不同驾驶员在驾驶专业能力与心理品质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驾驶员专业能力主要涵盖基础知识和相应的驾驶技能,基础知识多涉及到有相关道路法律法规以及安全驾驶的基础知识等;操作技能有机动车能力的控制,灯光等设备的合理应用。

驾驶专业能力属于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可在持续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如:

反复记忆熟悉汽车安全控制系统、道路交通规则;不断参与实地或虚拟训练掌握不同路况上的操作方法;而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和教育培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相对持久的、稳定的心理特质,与驾驶专业能力不同,其显著特点是特质性,即一旦形成后难以通过学习或训练而发生质的提升。

与驾驶相关的心理品质涉及范围广泛,如:

人格、注意力、冲动性、情绪、对时间和空间的知觉等。

在这些心理品质上存在缺陷的人群更易在驾驶过程中做出危险行为,进而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以人格特质为例,心理学研究表明:

A型人格者有较强的时间紧迫感,易产生竞争、紧张的情绪且在决策时往往非常冲动,在驾驶中多表现出攻击性和不稳定性,且A型人格的驾驶人更容易出现一些风险驾驶行为,有较高的事故倾向性[2]。

已有研究表明,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障碍的人群不适合驾驶,最好的例证便是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ADHD)的研究。

驾驶行为需要各种感知、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自动地、无误地相互作用与配合。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交功能方面存在各种障碍。

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执行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认知核心症状。

患有ADHD的成年人在注意的选择[3]、分配[4]以及持续性注意[5]方面都存在缺陷。

而且,ADHD患者的工作记忆受损,这与执行功能障碍直接相关[6]。

在冲动控制[7]、时间知觉[8]、决策行为[9]等方面,ADHD患者的水平也显著低于正常群体。

由于这些缺陷,ADHD患者有更大的可能性会涉入或导致交通事故。

例如,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司机很难在开车时同时进行其他任务(例如,听收音机、看道路外的物体或交谈)[10]。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人也可能更容易分心,因此,他们可能难以预测他人的反应,或者难以对其他失控的车辆迅速地做出反应。

除了认知障碍外,ADHD患者的性格特征也是导致其涉入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11],中度至重度ADHD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许多对攻击性交通事故相关驾驶员的描述非常相似,其共同特征为寻求刺激、冲动、好斗以及情绪不稳定等[12]。

综上所述,在人格等不同心理特质方面处于非正常范围内的人,相对于常人而言不适合从事驾驶相关职业,更甚者应避免驾驶行为。

然而,目前我国对驾驶员的考核及筛查仅仅停留在单一的驾驶技能的水平上,即通过技术考核申领驾驶证件,也并没有任何对个体与驾驶相关的心理品质的评定和规范举措。

这一领域的空白无疑是减少交通事故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设计出一款科学、普适且易推广的心理品质筛查的产品是相关领域工作者的重要且迫切的任务,更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寄予厚望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产品旨在对大众驾驶相关的心理品质进行科学、全面的检测,在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源头处进行合理的测评和给出适当的建议。

从个体层面来看,本产品一来可以筛查出存在缺陷的人群,根据其存在缺陷的不同程度,我们将给予其合理的建议或限制,进而避免其从事驾驶相关职业;二来可以使驾驶员了解自身心理品质水平高低,对较低水平的品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在驾驶过程中对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境提前注意并规避。

从群体层面来看,本产品为驾照考核以及专业驾驶人员选拔提供了心理层面的新标准。

我国公安部根据不同车型的驾驶难度和安全要求,将目前驾驶证签注的3种准驾车型,有效进行驾驶证的分类即A照(大型客车)、B照(大型货车)、C照(小型汽车)等共七种。

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对于A、B照的申领要求仅包含年龄、身体条件等外显因素,对其考核的标准也仅仅局限在对驾驶技能方面,而并没有将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划入评定范围内。

持A、B照的驾驶员往往从事驾驶相关职业,如大型客车司机、货运车司机以及公交车司机等等,这些职业不仅需要驾驶员具有更高水平的驾驶技能、更丰富的驾驶经验,更需要有更优秀的心理品质,如高情绪稳定性、低冲动性、高水平注意力等。

因此,为避免驾驶员个人心理品质缺陷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将心理品质的测量加入驾照的考核或职业驾驶人员的选拔十分必要。

(二)产品概述

本团队以驾驶员心理品质这一交通安全中的人为因素为切入点,旨在从专业心理问卷和心理游戏两个方面对驾驶人进行综合测评,为驾照考核和专业驾驶人员选拔提供心理层面的筛选依据。

本团队拟将产品投入到电脑平台或手机APP进行施测,现已和广东省交通安全厅以及广东省安全管理研究会取得联系,计划通过其帮助将产品推广并投入到职业司机的应聘过程中以及驾驶员考核过程中,通过本产品对驾驶人的心理品质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估结果,向驾校和驾驶人提出可行的反馈意见。

 

二、理论依据

驾驶人的执行功能和情绪体验作为交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驾驶人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的感知、决策、驾驶风格等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变化规律,制定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协调运行的方案,培养驾驶人稳定、安全的驾驶习惯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驾驶人的感知觉、注意和情绪等因素,以及应激情境、疲劳、药物、年龄等对驾驶的影响。

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在驾驶人进行驾驶任务时,心理活动规律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可以依据所得的数据,发现驾驶人习惯化的不良驾驶特性,维护驾驶人身心健康、提高驾驶效率、改善安全性、增加舒适感、减轻疲劳和压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道路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驾驶员的行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驾驶员的情绪在纷繁复杂的行车环境中波动也很大,经常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而消极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引发事故的前因,因此关注公交驾驶人的情绪对行车安全有着很大的帮助[13]。

当驾驶员存在愤怒情绪状态时,其驾驶行为将偏离常规,从而对交通运输安全产生影响[14][15]。

2001-2003年间,美国研究人员对9282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面对面调查发现,患“路怒症”的美国司机达5%-7%,约1600万人。

其中公交车、出租车和长途车司机患这种心理疾病的比例更高达30%以上。

每年10%-20%的车祸与“路怒症”有关[16]。

2008年搜狐网等单位在中国国内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0.73%的车主认为自己患有“路怒症”[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分析表明,2007-2008年,由于愤怒驾驶引起交通事故占全年总事故数量的3%至8%。

由此可见,对驾驶过程中驾驶人的情绪状态的研究对于交通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驾驶人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在高校中进行,如清华大学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研究室、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安全与人因工程实验室、长安大学人-车-环境系统安全实验室、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研究平台都是在设计的虚拟环境中研究驾驶人的驾驶特性、生理应激反应特点和视觉特性等有利于道路环境协调运行的方面,需要结合计算机学科、心理学和车辆工程等学科的研究技术来实现。

然而,目前的实验平台在采集数据的类型,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系统的完善性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驾驶行为与抑制控制的研究现状

抑制控制一直是众多研究者主要关注的认知能力之一,它不仅可以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变化,而且它也涉及情绪调节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关于抑制控制与风险驾驶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开展了许多,但由于文化差异,国外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了青少年驾驶员群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对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并且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多数情况下采用冲动性这一人格特质来衡量驾驶员的抑制控制能力,因此研究结果很难代表实际的行为特点[18]。

因此,本团队选用测量指标更为丰富的实验范式,以达到准确、全面评估驾驶员抑制控制能力的效果。

本团队采用Bialystok等人(2006)提出的面孔任务[19]。

该任务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参照Bialystok和Viswanathan(2009)的研究,包括不同眼睛颜色和眼睛朝向的面孔图片简笔画,以及矩形方块。

实验开始时出现一张面部图片,两侧各有一个矩形方块,1000ms后,面部图片中的眼睛变成绿色或红色,持续500ms之后面部图片消失,只留下两个矩形方块,持续200ms,然后一个星号在其中一个矩形方块上闪现,持续150ms。

如果眼睛变成绿色,被试需要按下与星号位置相同方向的反应键;如果眼睛变成红色,则按下相反方向的反应键。

在眼睛直视任务中,彩色眼睛均朝前看,在眼睛转换任务中,彩色眼睛朝某一侧的矩形方块看,当眼睛朝星号将要出现的方向看时起促进作用,朝相反方向看时起抑制作用(见图6和图7)。

实验包括单一颜色Block和红绿混合Block,共有16个Block,每个Block有12个trial。

在单一颜色Block条件中,所有的实验都是红色或都是绿色;在混合Block条件中,红色实验和绿色实验的次数相等,且随机呈现。

眼睛直视任务和眼睛转换任务各包括2个Block仅绿色眼睛,2个Block仅红色眼睛,4个Block为混合颜色。

反应抑制能力由红色眼睛实验和绿色眼睛实验的反应时消耗量(消耗量=红色眼睛实验RT−绿色眼睛实验RT)评定。

干扰抑制由眼睛转换任务中眼睛朝向与星号方向相反时的反应时和方向一致时的反应时消耗量(消耗量=注视方向不一致RT−注视方向一致RT)评定。

(二)驾驶行为与冲动的研究现状

Arce(2006)指出,从理论上来讲,冲动性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认知、行为和人格[20]。

从认知角度上看,冲动性是指个体无法考虑当前事件和未来事件的后果,无法延迟满足,从行为层面上看,冲动性多指反应抑制,且多借助于实验室任务加以测量,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

Groeger(2001)指出,驾驶是一种有目的的、以目标为导向且依赖于心理加工过程的行为[21]。

研究表明,一些认知能力能够通过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基于行为层面探讨冲动性与风险驾驶行为的研究受到诸多研究者的重视。

在影响驾驶员的心理因素中,冲动性被描述为一个人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控制,高冲动性驾驶员对自身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更易产生危险驾驶行为。

Dahlen(2005)的研究表明,冲动性人格与攻击性驾驶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22]。

Constantinou(2011)、Treloar(2012)和Sarma(2013)等的研究表明冲动性人格特质与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3][24][25]。

Cheng(2012)采用中国版的冲动性问卷及风险驾驶行为问卷调查了摩托车驾驶员的冲动性与风险驾驶行为的关系,发现二者显著相关且冲动性与交通事故数量也存在显著相关[26]。

蒲明慧(2017)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11thversion,BIS-11)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对266例河南省洛阳市公交驾驶员的冲动性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驾驶员的注意力冲动性和运动冲动性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即冲动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7]。

可见,冲动性对于驾驶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容小觑。

除了采用经典的自我报告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研究者们更多采用实验法测量受试者的冲动性。

其中,Go/nogo范式常被应用于行为冲动性的测试[28][29],是反映抑制控制的行为学测量指标之一,它要求被试者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go),而对另一种刺激不做出反应(Nogo),通常采用Go试次的平均反应时和NoGo试次的误报率作为抑制控制能力的评估指标。

抑制控制是指通过对无关的干扰优势反应的刺激进行抑制而达到特定的目标。

出现冲动行为的个体常因不能抑制自己的行为而继续进行目前的行为,反映了一种抑制控制能力的缺乏。

既往多数研究表明出现冲动行为的个体在Go/No-Go中的表现更差,其中Goudriaan等人对48名病理性赌博者与正常人对比,病理性赌博者在Go/No-Go的表现上更差[30]。

同时,Fuentes等人对214名病理性赌博者与82名健康人进行对比发现病理性赌博者进行Go/No-Go时错误率更高[31],这一点与Goudriaan等人的研究相一致。

Kertzman等人对83名病理性赌博者、84名正常人进行Go/No-Go实验时发现,病理性赌博患者的反应时更长,错误率和漏按率更高[32]。

上述研究均显示,具有冲动行为的个体在Go/No-Go范式中的表现比正常对照组更差,因此Go/No-Go范式可以作为测量行为冲动性的有效指标。

本团队综合问卷和实验的测评方法,选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Go/No-Go范式作为测评工具,结合主观报告和客观评定,以期得到更为科学、严谨的驾驶人冲动性评估结果。

(三)驾驶行为与时间知觉的研究现状

时间感知(timepercep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是人类一切认知活动和动作技能的基础。

时间感知影响因素有许多,如注意力分配[33]和情绪等。

人们对主观时间的感知可以比其客观显现的更短或更长,而当驾驶员对时间的感知发生偏差时,其行车反应时间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左右其对各类交通情境的应对。

此外,错误的时间感知还可能导致驾驶员的冲动驾驶行为,从而带来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

因此,时间知觉亦是影响驾驶行为的一大重要因素。

研究时间知觉传统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方法是口头估计法,该方法的实验程序为:

呈现目标时距,被试估计刺激呈现的时间,并作出口头报告。

此种方法的时间单位一般为秒或分。

第二种方法称为复制法,是研究者用持续的声音或闪光呈现目标刺激的时距,被试通过某种操作再现研究者呈现给他们的时距长度。

例如,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灰色方块,其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为1-2s,被试需要记忆灰色方块停留的时间长度,并在感觉随后呈现的蓝色方块与先前呈现的灰色方块呈现时间相同时做出反应。

第三种为生成法,是研究者按照某种时间单位制定某一特定的目标时距,然后由被试通过某种操作产生该时距。

产生时距的方法通常涉及两个按键反应,分别代表该时距的开始和结束,或者也可以是被试在其判断为与目标时距相等的时间段内一直按某一按钮。

第四种方法为辨别法,和传统的生理心理学中的方法相似,被试需要感知并判断呈现的时距,然后通过按相应的键指出第二个时距相比于第一个更长或更短。

本团队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以期对驾驶员的时间知觉能力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

问卷采用余习德(2017)编制的时间流逝感问卷中的“生理流逝感”维度,该维度测试受试者对时间流逝快慢的主体感知程度,得分越高,感知到的时间流动速度更快。

实验法则综合上述四种方法,以求全面评估驾驶员的主观时间感知水平[34]。

(四)驾驶行为与注意力的研究现状

对驾驶员来说,注意是在驾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心理要素之一,驾驶员需要在驾驶的过程中注意各种道路情况。

来往车辆,变化的驾驶环境,驾驶指示标志以及驾驶车辆的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视觉注意的参与。

相关统计表明,由于注意的缺乏而造成的碰撞事故占总事故的78%,占近距离碰撞的事故的65%[35],由此可见,如能筛查出患有注意缺陷的人群,亦或者通过特定的练习从而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品质,则能极大地提高安全驾驶的可能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注意在心理学上有四个基本品质[36],一是注意的稳定性,它是指在同一活动中的注意持续时间;二是注意的广度,它是指注意的范围,是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三是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四是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在驾驶的过程中,需要的视觉注意涵盖了上述的四个品质,例如,当一台小轿车开在繁忙的马路上,此时一个在路边玩耍的小孩突然冲出马路,此时驾驶员需要注意到路面的紧急变化,及时踩下刹车,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应该要有注意的稳定性,因为驾驶过程中需要持续地注意驾驶环境;需要有注意的广度,若驾驶员单单只看其正前方的路面信息,没有注意到突然冲出的小孩,则悲剧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需要注意的分配,在看正前方道路的同时,也要分配适当的注意给路边情况;需要注意的转移,指导驾驶员及时地踩下刹车踏板。

在过往的交通心理学研究中,测量驾驶注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实验室中在模拟驾驶情况下,通过测量驾驶员的眼动情况来评估驾驶员的注意情况,二是通过观看模拟驾驶场景,完成按键任务,通过分析模拟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来评估注意情况,三是在真实驾驶环境下,在汽车中一定的位置下安装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对驾驶员的视线进行捕捉,进行对驾驶注意的测量。

但是上述的测量驾驶注意的方法和我们做的产品大相庭径,因为我们计划做出的产品是同过简单设备可以实现的,是面向大众的,因此我们决定对使用者的注意的测量通过将实验室关于持续性注意力的评估手段——连续性作业测试(ContinuePerformanceTest,CPT)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来评估持续性注意力的水平。

持续性测试可以通过按键等简单易操作,对设备要求不高的方法来评估驾驶人的注意水平,从而筛查出难以集中注意的人群,如多动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等,从而建议他们不以驾驶作为职业,或者,建议该种人群驾驶手动挡汽车而不是驾驶自动挡汽车——有研究表明,与驾驶自动挡汽车相比,驾驶手动挡汽车更能使驾驶员的注意集中[37]。

(五)驾驶行为与情绪的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中,对情绪的定义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

驾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的干扰,而不良情绪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因素之一。

以往研究表明,焦虑与分心驾驶有关,愤怒与攻击性驾驶有关,而在模拟驾驶中,抑郁的被试,转向盘操作更缓慢,事故率也更高[38]。

随着我国的汽车拥有率不断升高,我国的驾驶道路变得愈发地拥挤,路况也变得加倍的复杂,在这种复杂的路况之下,难免会有驾驶违规的情况出现。

根据中国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发现当驾驶员遇到前方车辆低速且不避让、车窗抛物、突然冲出行人等情况时,“路怒”的行为会有更大的可能产生[39]。

“路怒”是一个在交通领域中的新、热词汇,它是指驾驶员带着愤怒的情绪和行为去开车。

这些愤怒的行为包括:

使用粗鄙的语言、手势、故意用不安全的驾驶方式威胁其他驾驶车辆。

不言而喻,“路怒”行为是及其危险的,对驾驶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若驾驶人为客车、公交车、货车司机,发生事故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路怒”行为。

拥有特定人格的人更加倾向于产生“路怒”行为,而我们团队节选了艾弗森人格问卷神经质维度中的5个中性的特征突出的题目,并先玩家暴露在心理学中已经证实的有效的情绪诱导刺激下,再让玩家进行游戏,我们将收集问卷所得数据和游戏得到的结果进行比对,对玩家进行分析该玩家是否有容易产生“路怒”行为的倾向,并将比对结果适当地反馈给玩家。

(六)驾驶行为与人格的研究现状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其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点[40]。

在人格的测量中,心理学界有很多成熟的人格量表,如AB型人格量表,大五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AB型人格问卷主要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时间紧迫感,时间匆忙感维度(TH);另一个是争强好胜、缺乏耐心维度(CH)。

其中A型人格具有时间紧迫,争强好胜的特点,B型人格则反之,中间型人格则位于两者之间。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驾驶人员的逐渐增多,关于“是不是存在特定人格的人,在驾驶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个问题,引起了交通心理学这个领域的关注,就目前为止,交通心理学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研究之初,学者们已经发现:

交通事故率较高的驾驶员,具有情绪不稳定,攻击性等特征[41];最近研究表明,A型驾驶人格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错误行为、冲动行为都高于其他人格组[42],A型人格驾驶人与错误行为、冲动行为、超速以及违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4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延续A型人格驾驶员和驾驶行为的关系进行我们的产品开发。

我们通过缩减中文版A型行为类型问卷[44],在问卷TH和CH两个维度分别挑选出具有A型人格突出特征且带有中性色彩的五个条目,组成10个条目的缩减版问卷,在我们的产品中,我们将会用该缩减版A型人格量表所得的结果与用诱发愤怒行为的cyberball心理范式改编成的游戏所测出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对游戏参与者进行一个粗略的判断,判断其是否具有A型人格,若拥有A型人格,其A型人格程度又是否对其驾驶行为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将这个粗略的判断在游戏结束以后反馈给玩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醒经常有危险驾驶倾向的玩家。

(七)驾驶行为与决策的研究现状

决策在驾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紧急刹车、是否超车、是否变更车道等驾驶常见行为都需要决策的参与。

有研究认为驾驶决策(drivingdecisionmaking)是一种在驾驶行为中表现出的风险决策,具体指驾驶员根据自己从驾驶经验中获得的关于如何操控车辆的概率,对不同交通场景进行评估,并做出选择,产生驾驶行为的过程[45]。

在这个驾驶决策的定义上看,影响驾驶决策的因素有驾驶年龄,操控车辆的技术,对交通场景的正确评估和驾驶操作。

其中驾驶年龄和操控车辆技术需要驾驶的实际操作来改变,而交通场景的评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