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108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docx

统编版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案

第二单元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4.古诗三首

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2

1.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本课作者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

重点是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2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作者情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6.秋天的雨

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2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

 

7.*听听,秋的声音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1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

 

语文园地

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理解、积累四季特别是秋天的成语;注意正确的写字方法。

重点是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成语。

 

2

1.指导学生用合作和探究法来学习理解词语。

2.用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积累成语。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4、《古诗三首》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描写的秋天景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学习古诗《山行》理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学生初读古诗,注意圈出带拼音的生字。

2.自己拼读带拼音的生字,读会生词。

3.试读出古诗节奏来。

4.借助注释,理解词义。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再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组长检查,朗读古诗。

A、小组合作,利用文中注释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古诗。

B、小组汇报交流。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默写古诗《山行》。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4、《古诗三首》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描写的秋天景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赠、刘”等生字。

2、学习古诗《赠刘景文》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5.学生初读古诗,注意圈出带拼音的生字。

6.自己拼读带拼音的生字,读会生词。

7.试读出古诗节奏来。

8.借助注释,理解词义。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2、再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组长检查,朗读古诗。

A、小组合作,利用文中注释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古诗。

B、小组汇报交流。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4、《古诗三首》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描写的秋天景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送、挑”等生字。

2、学习古诗《夜书所见》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学生初读古诗,注意圈出带拼音的生字。

2、自己拼读带拼音的生字,读会生词。

 

3、试读出古诗节奏来。

4、借助注释,理解词义。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再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组长检查,朗读古诗。

A、小组合作,利用文中注释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古诗。

 

B、小组汇报交流。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平时注意仔细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重点

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书写。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发现。

难点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美,发现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识记生字,掌握生字书写。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

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

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

花序头状,黄绿色。

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

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学生一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认读会,并再读课后带拼音的生字组三个词。

2、学生二读课文结合词语表119页第五课的词语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查词典理解词语:

明朗、凌乱、熨帖、增添

3、学生三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2、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轮流读课文,做到人人都参与,找出优秀朗读者。

3、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内继续探究学习。

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

  

全文共()个自然段,可分()部分。

第一段(第自然段):

第二段(第至自然段):

第三段(第至自然段):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连线,组成恰当的短语。

明朗的水洼

亮晶晶的天空

小小的叶子

金黄金黄的蓝天

湿漉漉的地毯

彩色的小巴掌

金色的水泥道

仔细地歌唱

愉快地数着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读拼音,写字词。

nítǔshuǐjīngjǐnzhāng

()()()

chídàopáilièɡuīzéjiǎoyìn

()()()()

2.照样子写词语。

亮晶晶

金黄金黄

闪闪发光

3.形近字组词。

铺()泥()院()

葡()尼()完()

列()则()排()

例()测()非()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平时注意仔细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重点

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书写。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发现。

难点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美,发现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梧桐叶铺满道路的画面。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

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

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

花序头状,黄绿色。

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

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我会认读生字。

2、“金色的巴掌”指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一夜秋风,一夜雨”过后,水泥道上的景色怎样?

 

2、什么是“金色的巴掌”?

 

3、“金色的巴掌铺在水泥道上”像什么?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按原文填空。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的叶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地粘在()的水泥道上了。

2.加上合适的标点。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铺()泥()院()

葡()尼()完()

列()则()排()

例()测()非()

2.仿写句子。

(1)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2)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6、《秋天的雨》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

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

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到秋天的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

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

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陶金鸿,女,1969年5月出生,获硕士学位,现任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其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曾获江苏教育学院04-05论文评比三等奖。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我会认读生字。

清凉、秋天、银杏树、枫树、田野、

果树、菊花、秋雨、香甜、雨滴、

喜鹊、舒服、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的雨?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发挥想象,画一幅关于秋天的图画?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yánliàoɡōuzhùhǎowénfēnɡshōu

()()()()

二、辨字组词语。

飘()料()仙()淡()曲()

票()抖()山()谈()由()

三、多音字组词。

扇shān()

shàn()

乐lè()

yuè()

曲qǔ()

qū()

好hǎo()

hào()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6、《秋天的雨》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

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

能读写“颜料、邮票、淡黄、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到秋天的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秋天的。

2、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陶金鸿,女,1969年5月出生,获硕士学位,现任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其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曾获江苏教育学院04-05论文评比三等奖。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我会读。

金色、舒舒服服、杨树、柳树、丰收、欢乐、

温柔、扇子、橘子、菠萝、苹果、邮票

2、我会画:

发挥想象力,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秋雨。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个句子的理解。

 

2、说一说“秋天的雨”为什么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3、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还有谁听到了?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1)这篇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

(2)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给小动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认为秋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

如果我是秋雨,我准备给__________带去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

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

杨树丰收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7、《听听,秋的声音》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一边读一遍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4、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初读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1.蟋蟀:

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

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

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

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

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

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

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

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

一岁的蟋蟀是珍品。

蟋蟀什么东西都吃。

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

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

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

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

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

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替。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说一说秋天是什么样的?

(展示秋天的图片)

2、认一认。

(在不认识的生字前面打“√”)

抖()辽()谷()

蟋()阔()粒()

蟀()匆()透()

振()秋()明()

掠()声()丰()

吟()音()收()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你是怎么识记哪些比较难的字词的?

 

2、比一比,辨别多音字。

(可以借字典)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1.我会填。

()的叮咛()的歌韵

()的歌吟()的谷粒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我会读。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鼓谷粒里。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导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7、《听听,秋的声音》

日期

主备人

夏敏

使用人

班级

教学

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一边读一遍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4、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重点

3、学会本课生字。

4、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了解课文内容,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学生自主学习案

课堂同步导案

【知识链接】

1.蟋蟀:

在北美洲,已记载的蟋蟀有成百上千种。

昆虫学家对有多少种蟋蟀还有争议。

一般而言,蟋蟀大约一英寸长,有强壮的后腿和长的触角。

他们有翅膀,但是很少飞行。

他们是优秀的跳远能手,使用腿是逃离捕食者的本能反应。

夏秋之末,一个雌蟋蟀能在土壤中下300个左右的卵。

有些卵越冬后能成功地变成蛹或者成虫。

有些卵则要到春天才孵化。

一岁的蟋蟀是珍品。

蟋蟀什么东西都吃。

他们吃植物、死的昆虫、种籽、皮革、纸张和旧布(特别是被食物或者汗水浸渍的衣服)。

他们特别喜爱羊毛和丝绸。

在古代中国和日本,蟋蟀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而被视为宠物。

蟋蟀被誉为会唱歌的昆虫。

人们把蟋蟀放在卧室中,这样在晚上就能听到小夜曲。

有钱人把它放在金笼子里,不富裕的人就用树木和竹子做的笼子代替。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我会读。

蟋蟀、辽阔、透明、声音、

饱满、谷粒、道别、振动、

翅膀、告别、歌韵、田野

2、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1、说一说,秋天的景色怎样?

 

2、“秋的声音”在哪里?

 

【知能应用】

闯关练习:

我会想象。

文章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知识总结】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叶子 一()小花 一()汗水 

一()谷粒 一()秋风 一()大树

2.选词填空。

    寂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