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21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docx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周洪双

摘要: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

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云南、四川、西藏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政策等反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待西南地区的旅游业能为西南经济的腾飞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字:

西南地区旅游经济旅游产业旅游政策

正文:

我国西南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

云南、四川、西藏均属于西南地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既有其共性,又有很大差异。

因此这三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针对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及其下的各地州的旅游经济进行对比分析。

云南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云南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绚丽多姿,,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对国内外旅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就是在同一旅游区内,不同取向的旅游者也都可得到各自的满足。

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率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认真规划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实现了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

1999年,云南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目标,其中旅游业总收入比“九五”计划上限目标还超出19亿元,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支柱产业的地位正在确立。

目前,云南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和在国际国内享有声誉的旅游目的地。

但是,我们也因该看到,目前云南旅游业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大部分旅游企业竞争力弱,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旅游精品品牌不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秩序不规范,服务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等问题仍较突出,需要在今后长期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立足世界,着眼未来,在顺应中国加入WTO,加快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接轨的大背景下,2001年云南省邀请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共同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未来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一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把云南建成中国和东南亚主要的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二是使旅游业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三是从整体上推进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云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和旅游接待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

迪庆州旅游

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滇、川、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核心区和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路的要冲,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

政策支持

“九五”和进入“十五”以来,在迪庆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实施了香格里拉品牌旅游带动战略,使迪庆旅游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完成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

10年来,全州旅游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60%以上,实现了高速稳定增长。

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持续发展,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迪庆香格里拉在国内国际的地位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日趋活跃;综合功能全面发挥,旅游支柱产业雏形已基本形成。

其主要表现为:

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1995—2004年,全州接待海外旅游者从0.5万人次增加到16.28万人次,年均增长66.95%,接待国内外游客从3.56万人次增加到194.71万人次,国内外旅游总收入从0.13亿元增加到13.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8.9%和95.13%,详见《1995年至2004年迪庆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指标表》。

据统计,2005年1-7月,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124.35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1.6309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0.01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4%。

2005年1-7月,明永冰川景区、松赞林寺景区、硕都湖景区、碧塔海景区、虎跳峡景区等五景区共销售门票630826张,销售门票收入1359.13万元。

怒江旅游

怒江发展旅游业优势资源

1、区位优势。

怒江东靠大理、迪庆,南临保山,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和缅甸毗邻。

随着大保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州内县县建成柏油公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日渐凸现。

2、自然优势。

怒江森林覆盖率达70%。

囊括了我国从亚热带至高山苔原带多种气候的植被和动物。

有“物种基因库”、“云南药材王冠上的宝石”之称。

3、人文优势。

全州有傈僳、怒、独龙、白、普米、纳西等22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92.3%,像一个民族文化与宗教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的大批专家学者。

发展怒江旅游业的开发对策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怒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人能歌善舞。

“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后,怒江的知名度有所提高,并小有名气,针对怒江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目前,怒江发展的旅游业面临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这为怒江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建设旅游支柱,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因此,必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用更新的思想,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尽快制定出开发怒江旅游产业的战略规划,把工作落到实处,使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全州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怒江是比较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全靠自己的力量搞开发是不现实的。

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继续实施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内外资源并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用发展的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是要坚持速度与效益有机结合,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并重,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要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在旅游开发模式上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转变。

改变政府包揽的做法,强化行业引导、宏观调控的职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

开发怒江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

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

现代旅游业既要使人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光有品牌还不够,串起的珍珠才值钱,要通过怒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和保护,将零星分散的民俗文化和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项目群,形成供游客可参与的旅游产品,留住旅客。

同时,还要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资源,使怒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丽江

丽江旅游业发展政策

2011年3月,丽江、大理就促进两地间政府、企业、社团和民间旅游的全方位深入合作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了《大理丽江旅游区域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同研究两地旅游发展,共创新旅游合作新模式。

至此,丽江已成为拥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东巴古藉文献”三项世界遗产的国际旅游城市,被国际旅游组织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成为云南省旅游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美丽的玉龙雪山、滇省盎山之祖老君山、险峻的虎跳峡、神秘的东巴文字、千年的荼马古道、古朴的白沙壁画、泸沽湖畔的女儿国……僻处边陲的丽江,正在以深谷幽兰般的独特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四川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现有世界遗产4处(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

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座。

    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省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要素逐步配套,旅游行业初具规模,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全省共有星级饭店422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0家,列全国第四位)、旅行社642家,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近100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导游1.4万人,旅游及其带动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80多万人。

政策支持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四川省旅游业坚持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产品建设和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125.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66.23亿元,增长近4.5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3.6%上升到2004年的8.6%;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187.34亿元)的5.2%上升到2004年(842亿元)的13%,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2004年四川入境旅游实现全面恢复性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96.6万人次,创汇2.89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14.3%和93.1%。

今年以来,我省旅游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1-10月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649.8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8.2%。

其中:

接待入境游客90.4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11.9%。

接待国内游客12125.0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27.83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7%、28.9%。

15个传统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05.7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9.43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7.2%。

全省旅游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

甘孜州的旅游发展

全州天然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0.3%,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占全省的20%,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区;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初步探明超大型和大型矿床30余处,中型矿床40余处,小型矿床近百处,其中康定呷基卡锂辉矿为亚洲第一大矿,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被誉为“西南三颗明珠”之一,金、银、铂、镍、铅、锌等13种矿产储量名列全省第一;水能资源富集,“两江一河”纵贯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3729万千瓦,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27%,其一级支流瓦斯河、金汤河、九龙河、小金河等开发利用价值大,开发条件好;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康巴文化构成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甘孜州各级领导班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州委、州府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州内实际,按照生态经济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出“旅游兴州”的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州旅游业在整体推进的同时,有所重点突破,确定了以海螺沟开发为突破口,突破一点,带动一圈(贡嘎山旅游圈)、辐射两线(南北两条线)的战略步骤。

海螺沟景区的开发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为全州旅游开发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切合州情的旅游业发展的路子。

凉山旅游业

凉山州旅游资源概况

凉山州现有10个风景名胜区、代表性景区景点160多个。

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泸沽湖风景名胜区和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马湖和彝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座(西昌和会理);还有“彝海结盟”、西昌地震碑林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除了这些重要景区景点之外,凉山州还有许多风景秀丽的高山峡谷、雪山冰川、江河瀑布、原始森林、瀑布温泉、奇特洞穴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古迹、享誉世界的卫星发射基地、风格独特的彝族历史博物馆等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政策

凉山州2000年就制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规划一直没能够付诸实现。

各级相关部门应该按照规划逐步实施开发工作。

开发时应遵循开发的先后顺序,先开发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螺髻山、泸沽湖、邛海泸山这四大片区,然后滚动开发其他景区。

景区的开发一定要按高水准进行,不但相关设施要与环境和资源协调,还要体现独特风格和超前意识。

攀枝花旅游

攀枝花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旅游资源特点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

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

近几年,攀枝花市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道路交通改造力度,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目前,我市有国家A级景区3个,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级竞训基地1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59家等级农家乐。

市、区、县均成立了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开辟、推出国内外游线百余条。

1、资源的类型丰富,涵盖了工业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多种旅游资源类型。

2、资源的独特性不够、核心吸引力不强。

3、资源的完整性不高。

由于早期的工业移民开发,各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突出,得以传承的少数民族风情已经淡化而不浓郁。

4、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深度不高够。

当于全自治区GDP的14.2%,比1994年全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也正是对这种“超常规、井喷式”发展态势的看好,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曾预测,全年可接待中外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

昌都旅游

藏东昌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60多条支流盘绕于幽深峡谷之中,从牧场原野到雪山密林,各种自然景色独特,名寺林立、古迹众多,风土人情色彩斑斓。

旅游政策

近年来,昌都地区已加大对旅游业的重视力度,把其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突破口。

尤其是在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后,昌都确定了打造“三江”流域精品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定位。

按照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将积极围绕培育“三江”流域、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旅游四大旅游品牌,加大昌都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营销力度,着力打造然乌湖景区和盐井景区,打造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全力推进昌都旅游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昌都地区已于2012年完成了《昌都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编制了川藏线昌都境内景观大道总体规划和类乌齐县伊日温泉、边坝县三色湖、昌都县嘎玛民俗文化走廊、芒康县盐井等6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林芝旅游业

林芝旅游资源优势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

区内有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其风光独特,寺庙文化深厚,还有各种动植物保护区及尼洋河流域等。

林芝旅游资源初步分为“三带五区102个景点”。

“三带五区”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带、帕龙藏布风光带、尼洋河风光带;巴松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香巴拉鲁朗景区、措木及日景区、娘浦景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景区。

其中面积为34060公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察隅县慈巴沟和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朗县烈山古墓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墨脱腾网桥、玉荣增磨崖石刻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波密岗乡、林芝东久和巴结世界柏树王园林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旅游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林芝地区将全面打造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品牌,在深化巩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川渝地区四个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有序拓展北方和海外两个市场,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人员三支队伍,持续优化旅游生态、旅游安全、旅游市场和旅游投资四个环境,做大做强巴松措、鲁朗、南伊、米堆冰川、列山古墓群五大景区,实现林芝旅游业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迈进、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转变。

2011年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同比增长18.4%,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7.1%。

到2015年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

我们对滇川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逐一分析

,不难看出西南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也存在诸多问题。

各地区要找到适合本地区旅游发展的方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银忠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

【2】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

【3】杨桂华《突出特色,深化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云南大学旅游经济重点学科研究文集

【4】赵曦中国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林芝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林芝地区志[M].中国藏学出版社

【6】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7】赵晓燕旅游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根据上述论文分析情况,了解相关数据得填制赋值表如下。

 

旅游产业政策赋值表

(一)

 

权重

%

云南

四川

西藏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旅游产业政策效果

旅游业发展情况

15

60

9

70

10.5

40

6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10

40

4

40

4

50

5

旅游业对扶贫的影响

8

20

1.6

20

1.6

60

4.8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

30

3

40

4

20

2

旅游产业政策目标

产业定位(是否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

5

30

1.5

20

1

40

2

政策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督促

8

40

3.2

50

4

50

4

产业布局政策(旅游产业布局)

10

40

4

50

5

50

5

产业结构政策(旅游产品结构)

10

40

4

30

3

20

2

配套政策(资金投入、投资政策)

12

30

3.6

40

4.8

25

3

社会文化政策

5

20

1

40

2

20

1

资源环境政策

12

30

3.6

20

2.4

30

3.6

总计

100%

380

38.5

420

43.3

365

38.4

 

旅游产业政策赋值表

(二)

 

权重

%

怒江

迪庆

丽江

甘孜

凉山

攀枝花

昌都

林芝

100%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赋值

分值

旅游产业政策效果

旅游业发展情况

15

50

7.5

70

10.5

70

10.5

50

7.5

60

9

50

7.5

60

9

60

9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10

40

4

60

6

50

5

40

4

50

5

30

3

40

4

50

5

旅游业对扶贫的影响

8

40

3.2

50

4

60

4.8

50

4

40

3.2

20

1.6

40

3.2

40

2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

30

3

30

3

30

3

20

2

30

3

20

2

30

3

30

3

旅游产业政策目标

产业定位(是否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

5

30

1.5

40

2

40

2

30

1.5

30

1.5

20

1

30

1.5

40

2

政策对行业主管部门的督促

8

20

1.6

30

2.4

30

2.4

20

1.6

30

2.4

20

1.6

30

2.4

30

2.4

产业布局政策(旅游产业布局)

10

30

3

40

4

30

3

30

3

30

3

20

2

30

3

40

4

产业结构政策(旅游产品结构)

10

30

3

30

3

30

3

30

3

30

3

20

2

30

3

30

3

配套政策(资金投入、投资政策)

12

30

3.6

40

4.8

40

4.8

30

3.6

30

3.6

20

2.4

30

3.6

40

4.8

社会文化政策

5

20

1

30

1.5

40

2

30

1.5

20

1

20

1

20

1

30

1.5

资源环境政策

12

30

3.6

40

4.8

30

3.6

30

3.6

30

3.6

30

3.6

30

3.6

30

3.2

总计

100%

350

31.4

460

46

450

44.1

360

34.7

380

41.7

270

29.7

370

37.3

420

39.9

 

旅游客源国概况作业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会展3班

学号:

201101210118

姓名:

周洪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