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26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doc

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

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

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

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二)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

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

心烦易怒。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

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

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

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

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

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

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

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积热证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黄连10g、黄芩10g、大蓟10g、小蓟10g、侧柏叶10g、荷叶10g、茜草根10g、栀子10g、白茅根10g、丹皮10g、棕榈皮10g。

加减:

胃热伤津,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等以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加玄参、麦门冬、生地以增液润燥。

出血过多,气阴两亏者加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而对于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火。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火,白芍凉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可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以滋阴凉血止血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

丹栀逍遥散。

当归15g、白芍10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甘草10g、生姜10g、薄荷10g、丹皮10g、栀子10g。

加减:

肝火急迫,灼伤胃络,兼见吐血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

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等以养阴生津。

中成药:

云南白药1g,tid。

3、热毒内结证: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约营煎加减。

生地15g、芍药10g、甘草10g、断续10g、地榆10g、黄芩12g、槐米2g、荆芥穗10g、乌梅10g。

加减:

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

云南白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4、中气不足证:

治法:

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

补中益气汤。

人参20g、黄芪20g、白术10g、甘草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

加减:

出血较多者,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

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成药:

云南白药。

5、脾胃虚寒证:

治法:

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

黄土汤加味。

灶心土15g、甘草10g、干地黄10g、白术10g、炮附子10g、阿胶10g、黄芩10g。

加减:

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涩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中成药:

温胃胶囊。

6、气滞血瘀证:

治法:

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

膈下逐淤汤。

五灵脂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乌药5g、延胡索10g、香附10g、红花10g、枳壳10g、甘草5g。

加减:

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而症见便血、发热,入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

如出血过多而至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

1、益气健脾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证便血者。

可用于中气不足及脾胃虚寒之便血,以增益气、健脾、温阳止血之功。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用于有血瘀者。

可用于气滞血瘀证之便血。

3、清热解毒类: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可用于胃中积热、肝胃郁热、热毒内结之便血。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脾胃虚寒证:

治法:

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

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可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

2、中药或中成药保留灌肠:

对热毒內结之便血者可使用中成药双黄连3g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清热解毒;对有血瘀者可使用中成药云南白药4g或单独,或配以锡类散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化瘀止血。

(四)西医治疗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抑酸、止血、抑制胃肠分泌、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内镜下介入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喷洒或注射止血药、金属钛夹止血)等。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便血的治疗,难在准确辩证论治,部分医师临证时,辩证不准,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2、单纯中药疗效不尽人意,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形成气随血脱之危候,常为大出血的征象,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需中西医结合方能转危为安;中药止血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1、继续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虚实,然后确立治法,进行治疗。

便血的治疗,首当止血,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而止其血,如胃中积热,当清胃泻火,化瘀止血;肝胃郁热,当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气滞血瘀,当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热毒内结,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气不足,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脾胃虚寒,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2、继续开展针对便血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的研究,结合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肝清胃,凉血止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止血,改善症状的药物。

中药有止血方面的优势,西药止血效果快而明显,应进一步明确不同止血药在止血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