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31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docx

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及卫生防护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等引起,直接损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一、职业暴露的预防管理

(一)制订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

 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遵照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基本措施,如:

消毒隔离制度、废物处理制度、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等。

 2.提供充足相关的防护物品,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

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4小时都能拿取的地方。

 3.改善洗手条件:

配备感应或脚踏式洗手装置,以洗手液替代肥皂。

(二)增强防护意识

 1.改变观念:

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只强调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导致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因此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医疗

护理教育观念,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事实证明,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在职业暴露前的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1年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是否受过培训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程度有关, 接受过有关培训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接触病人血液、被医疗器械损伤次数均小于未接受过培训者。

美国CDC

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

(1)岗前培训:

对每一位新上岗的护士包括实习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内容包括:

掌握一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认知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懂得安全、正确的操作程序;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迅速有效处置等。

使其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护的重要性,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时处处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或一旦发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恐慌,达到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2)在职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在职业安全防护的新技能和新进展的培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正错误的操作习惯。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处置锐器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纳入护理操作规范。

包括不回套针帽,必要时用单手法;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在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伤害;手持锐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尽快就近和正确地丢弃所有用过的锐器;操作后及时清理,不要留给他人处理;不要人工分捡锐器。

 2.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

(四)合理人员编制

合理人员编制,避免因工作忙乱造成的职业暴露;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次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五)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

任小英调查注射后针头处理(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头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

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可使利器伤降低50%。

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六)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

有研究认为,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洗手:

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器械后应立即洗手/手消毒。

在两个病人之间,或同一个病人,接触身体的不同部位时应洗手/手消毒。

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

手卫生,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为此,卫生部于

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稿),我们应明确洗手指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手卫生监测。

如果没有明显污染,可用酒精擦手液替代洗手。

2.戴手套: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在接触每位病人后都应更换手套。

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有报道,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

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

故戴两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

还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

当进行有创操作时,预计操作时间≥3小时或失血≥300ml时,手术人员应戴两付手套;皮肤有渗出性损害或破损时,不应参与介入性操作。

3.戴口罩和防护镜、面罩,穿隔离衣:

估计操作有血溅可能时如抢救受伤者、气管插管、接产等应戴护目镜、面罩、围裙等隔离措施。

4. 环境控制:

(1)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

地面、墙壁、家具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

应先用1:

10的漂白水浸渍在血渍上15~30分钟,然后戴手套用抹布去擦。

(2)同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5.正确处理被污染被服:

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搅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污染时注意勿再污染周围环境,故应及时装入袋中。

此时最好使用水溶性袋子,以便装袋投入洗涤机中加热消毒而不必另行消毒。

6.消毒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

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废弃。

在操作中,

要防范通过污染的器具再污染黏膜、衣服和环境,再用时一定要事先确保其为清洁消毒过者。

预防接种:

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HB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在70%~90%,免

疫效果可持续3~5年。

(七)预防接种

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HB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

续3~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