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32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doc

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

关键词:

失眠;不寐;中医经验

失眠,是指经常性地不能够获得正常的睡眠为特点,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中反复苏醒,或早睡不能够再睡,甚至彻夜不能入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暝”。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失眠之病机多有阐述,或有从心神之说,或有从阴阳之说,或有从营卫之说,亦或有从肝肾论治者,不一而足[1]。

而据笔者多年观察,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之失眠亦不少见,以此论治,多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1.理论溯源

《灵枢•大惑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

”说明了“失眠乃人体阴阳不交,而神不安其室”的病理变化。

阴阳者,心肾之所主也,所以交通者,盖脾胃之斡旋也。

唐容川指出:

“水火两脏,皆系先天,人之授胎,以先天生后天,从之既有,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于脾。

”又脾气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火运行之通道。

《四圣医源》曰:

“脾为己土,以太阴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为降……中气者合济水火之机。

”此诚精妙之论也。

故而中焦气机之逆乱,往往致阴阳之不能顺接,以至于不寐。

《素问•逆调论》曰: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究其病因病机,张景岳论述甚精: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止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

”准确地指出了不寐证的病因不外邪气之扰、营气不足虚实两端。

“寐本乎阴”,虚者,不外血虚,阴虚耳;实者,食滞、痰阻、热扰、均可引起胃气不和,使胃气失于和降,浊气不降,上扰心神则产生失眠。

至于治法,《灵枢•大惑论》曰: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

”余临床之中但尊其法,多效。

秦昌遇在《症因脉治》中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论述甚详:

“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吸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眩眼黑,卧则气逆,此胃不和不得卧症也;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痰成饮,中院之气痞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作矣;右关滑大,痰多火少,滑而若数,火痰相搏,滑大沉实,胃中食滞;右关滑大不数,二陈平胃散加石葛蒲、海石最佳。

滑大数实,二陈平胃散加桅连。

若大便坚结,导痰汤。

胃院作痛者方可用滚痰丸下之,甚则小胃丹。

”亦可作参考。

2.证治简述

2.1气滞中焦

《类经•疾病类》:

“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素问厥论篇》也提到,“腹满腹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李中梓《医宗必读》:

“不寐之故,大约有五:

……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解、茯苓、半夏、神曲、山植之类。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不得卧》中也说:

“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

”脾胃居中焦之地,斡旋脏腑阴阳气机,若脾胃不和则中焦升降失司,枢纽废弛百病亦自生。

本证由于食滞于胃脘,中焦运化不行,气机受阻乃至心窍不通所致,故除不寐外,尚多有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等症。

法当消痞和胃,行气除满,方以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为主,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等以助运化,亦可用成药保和丸。

若兼有大便秘结、腹胀甚者可酌加大黄,取承气汤之意。

承气汤类方中的主药大黄,《本经》认为其有“推陈致新”的作用,《伤寒论》阳明病篇就提出“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由此可知,承气汤类方不仅仅是泻下之剂,对于“胃家实”的患者,更可以起到“和胃”的作用。

2.2心脾血虚

因心主血,脾统血,思虑过度则伤神,暗耗心血,心脾两虚,气血失和,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认为,虚劳或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

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

”《类证治裁•不寐》曰:

“思虑伤脾,脾血方虚,经年不寐。

”又曰:

“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本证辩证之要点在于失眠外,患者多伴怔忡、健忘、惊悸、自汗、体倦、嗜卧、少食、头昏眼花、面色萎黄,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溢脉外及妇人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心脾作痛,低烧体痛,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象细而无力等症状,细查之下,当不难鉴别。

余对此证喜用归脾汤,中焦虚寒者可合小建中汤。

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医方考》云:

“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术、草皆甘物,故用以补脾;虚则补其母,故以酸枣仁、龙眼肉、远志补心安神而补其母。

”治法上心脾同治,补其不足,以生气血,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神安得寐。

2.3痰热内扰

近年以来,社会竞争日益剧烈,人类生活压力亦随之增大,久之情郁于中不得疏泄,导致肝胆失条达之性,疏泄不利,胃气亦因而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气交互,气郁日久而化热,痰火上扰心神,遂成虚烦不眠、惊悸不宁等症。

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

“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林佩琴,他在《类证治裁》中说:

“盖胃气主降,若痰火阻痹则烦扰不寐也。

此类失眠多伴烦躁,即前人谓之“虚烦不得眠”也。

另,苔黄腻,脉滑数亦是辩证要点所在。

亦有伴胸闷呕恶者,可为或然之证。

《灵枢·邪客》对于此类失眠用半夏汤并曰: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并有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煎服法。

余于临床之中多用黄连温胆汤,本方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其中尤以君药半夏可辛温通阳,驱邪降逆,宣泄中阻于脾胃之痰邪,对于失眠若用之得当,确有“覆杯则卧”的效果。

若烦热明显者,可合栀子豉汤,以增其清热除烦之功。

另,临床之中,余尚多用温胆汤治疗痰气交阻于中焦之多寐,效果亦颇佳。

2.4肝胃郁热

《丹溪心法》说: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肝气郁而日久,升降失常,一者易化火,一者易横犯于胃。

《素问·刺热论篇》曰:

“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肝胃郁火,上犹神明,心神不潜以致不寐,多梦,心烦不宁。

此类失眠患者除伴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等症外,多数患者兼有反酸、口苦、脉弦数的表现,可与他证鉴别。

在治疗上当以疏肝和胃、解郁清热为法。

处方上余喜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为主方加减,肝气郁结甚伴有胸胁疼痛者可加金铃子散,反酸甚者合乌贝散。

2.5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之失眠历代医家论述尚不多见,然胃喜润而恶燥,若胃津不足,虚燥内生心神失养,则亦可致失眠。

胃失润降,则脘闷嘈杂,饥而不能食;土虚木贼,肝火升腾,火热扰心,心阴受灼,以致不寐,多梦,心烦。

其表现除“卧不安”外,尚有心烦,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苔燥,脉虚数等症。

本证与《份寒论》巾的太阳病过汗,伤及胃津而“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相仿,治法以养胃阴为主,方选竹叶石膏汤加五味子。

用五味子者,一者取其收摄心神之功,一者取其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之义。

3.验案举隅

3.1石某,男,27岁,不寐3月余,自述经夜不寐,纳呆,胸闷呕恶,头晕心悸,心烦,痰多色黄,查其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而数。

诊为痰热内扰之不寐,处方:

法夏12g,陈皮10g,云苓15g,枳实10g,竹茹12g,黄连6g,石菖蒲12g,远志10g,甘草6,生姜5片。

五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恶心呕吐即止。

五剂后,诸症大减,吐出黄色粘痰颇多,每日已能安寐5小时左右,仍多梦。

效不更方,上方加生龙骨、牡蛎各15g继服五剂后痊愈。

3.2刘某,女,32岁,报社职员,自述因工作原因睡眠无规律而渐至失眠,至今已逾数年,现已因此而不能工作。

其间曾服用西药、中成药、汤剂百余剂(具体不详,经询问知其多为重镇安神及补心养血之剂),效果欠佳。

现症见:

彻夜不寐,神疲食少,头晕,自汗,时有心悸,舌淡苔白微腻,脉虚缓。

思之患者因工作原因脾胃必虚,前医予以金石之品以图重镇安神,不知脾胃之气既亏,岂可以金石之品更行克伐乎?

及至延他医再诊,又投以大剂养血安神之品(据患者自述,曾于一剂药中服酸枣仁用量至50g),脾胃之运化不行,如此大剂滋腻之品入胃,是更碍其气也,岂不闻“虚不受补”乎?

终至一误再误,脾胃气虚之象尽显。

遂嘱其不可心急,予处方如下:

党参12g,黄芪15g,云苓15g,炒白术12g,陈皮10g,木香10g,柴胡6g,当归10g,远志10g,丹参10g,桂枝6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5枚。

10剂。

二诊,自汗已至,食纳、心悸好转,仍略感头晕,夜晚可入睡3小时左右,嘱其上方加天麻10g继服10剂。

后前方加减共计30余剂,数年之顽疾竟而得以痊愈。

4.总结

失眠之症,现今颇为常见,然其病因病机甚为繁复,间有数年乃至于数十年不愈者,治之颇为棘手。

本文所论者,不过泥于脾胃之机,何况仅一家之言耳,其目的在于总结个人之经验,验之于同道。

至于临床,病机往往并不如此单一,方剂之运用亦较为灵活,除上方外,交泰丸、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半夏厚朴汤、枕中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亦是余临床所喜用之方,至于具体加减之法,乃是个人习惯,此处便不赘述了。

另,失眠之症,除方药外,患者性格,生活习惯,所处环境亦是不可忽视之因素,一些经年难愈之丸剂,多于此相关,非药石所能及也。

此类不寐,求之于行为干预,再结合药物治疗,或为善法。

参考文献:

[1]张颖颖.中医对失眠的病机认识[J].光明中医,2008,32(12):

2068-2069

[2]李伟,李长瑾,叶人等.中药和认知行为干预对亚健康失眠转归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

1648-1651

临县中医院:

郭月平15834242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