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52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doc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症状。

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

约70%的病人有腰部受伤史。

正常椎间盘弹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致破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作用和轻微损伤的积累,在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

多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

临床表现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外侧,甚至足跟和足背外侧,随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或弯腰而加剧,休息时好转,整个患病过程有明显间歇性。

2.局部压痛,在腰4.5或腰5骶1的棘突间中线旁或中线有深部压痛,并常沿坐骨神经支配区放射。

3.腰部僵直,生理前凸平直,可出现脊柱侧凸,骶棘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5.下肢的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有改变,严重者有肌肉萎缩。

诊断依据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2.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4.腰部生理曲度平直,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受限。

5.下肢感觉,肌力与腱反射有改变。

6.X线检查显示椎间隙变窄。

7.椎管造影显示脊髓有压迫。

8.CT扫描显示椎间盘突出。

9.核磁共振影像(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治疗原则

1.完全卧床休息。

2.骨盆牵引。

3.推拿按摩。

4.封闭疗法。

5.药物治疗(消炎痛等)。

6.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症状轻病例,以保守疗法为主。

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或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行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工作。

2好转:

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颈椎病

疾病简介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疾病分类

(1)神经根型: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

(2)脊髓型:

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

有的以上肢开始发病,向下肢发展;有的以下肢开始发病,向上肢发展。

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难等。

(3)椎动脉型:

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常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与颈部旋转有关。

(4)交感神经型: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者,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且常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混杂在一起,难以鉴别。

(5)其他型:

指食管压迫型,吞咽有异物感,临床上非常罕见。

[2-3]

发病原因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

病理生理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

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韧带组织之间形成的间隙,由于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

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

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对颈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

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

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

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如不及时减轻压力,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

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1][3]

好发群体

1.长时间低头看书、坐办公室人员:

长期保持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导

致局部过度活动,损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易发生颈椎病。

2.头颈部外伤人员:

头颈部外伤并不直接引起颈椎病,但却往往是颈椎病产生症状的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造成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外加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甚至瘫痪发生。

在不适当的颈部按摩也常有瘫痪发生的报道。

3.不良姿势:

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

先天性小椎管也是发病基础。

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疾病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

常以一个类型为主合并有其它几个类型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主要症状是:

1、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2、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

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4、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5、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6、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7、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

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1]

辅助检查

1、颈椎X线片:

颈椎病X片常表现为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张,椎间隙狭窄,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在颈椎的过伸过屈位片上还可以观察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2、颈椎CT:

可更清晰的观察到颈椎的增生钙化情况,对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3、颈椎MRI: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常规作为术前影像学检查的证据用以明确手术的节段及切除范围。

4、椎-基底动脉多普勒:

用于检测椎动脉血流的情况,也可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对于眩晕以主要症状的患者来说鉴别价值较高。

5、肌电图:

适用于以肌肉无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主要用途为明确病变神经的定位,与侧索硬化、神经变性等神经内科疾病相鉴别,但对检查条件要求较苛刻,常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鉴别诊断

临床出现颈椎病的症状,但也要与非颈椎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

如同样有眩晕症状,应先排除耳源性眩晕,前庭功能紊乱,听神经瘤等。

还有脑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

此外同样是颈肩上肢痛,也要与诸如落枕、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症,网球肘,腕管综合症。

风湿性肌、关节炎,脊柱炎肿瘤等相鉴别。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往往难以鉴别,做这一诊断应慎重,以避免误诊,耽搁其它疾病的治疗。

[1]

保守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局部消炎、放松肌肉治疗,对于颈椎不稳等继发的局部软组织劳损等疗效较明确,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颈椎病。

对于伴有四肢无力或麻木的患者来说,还可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辅助康复,促进受压神经的恢复。

2、牵引法:

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

3、理疗:

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

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但其作用也较微弱,不能从根本上治疗。

且经常理疗易对皮肤产生烫伤。

4、中医疗法博大精深,疗效但与医生的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需慎重选择。

手术治疗

对颈椎病诊断明确,神经根压迫症状严重,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走路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的患者,则应尽早实行手术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因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神经压迫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而对于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兴奋型的患者,手术效果相对来说就不太确切。

疾病预防

1.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2.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3、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

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4.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5.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6.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注意事项

工作中颈椎病的注意事项为:

1、颈椎病患者需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抬起头并向四周各方向适当地轻轻活动颈部,不要老是让颈椎处于弯曲状态。

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超过2个小时以上的持续低头工作,则难以使颈椎椎间隙内的高压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恢复缓解,这样会加重加快颈椎的退变。

2、已经有颈椎病症状的患者,应当减少工作量,适当休息。

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应当停止工作,绝对休息,而且,最好能够卧床休息。

这样在颈椎病的治疗期间,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促使病情早日缓解,机体早日康复。

3、颈椎病患者在工作中应该避免长时间吹空调,电风扇.由于颈椎病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寒冷和潮湿容易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应当尽量减少在气温过低或者寒冷潮湿的条件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时间,以防止颈椎病症状的出现,或者颈椎病诱发颈肩背部酸痛的症状。

4、颈椎病患者应当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提取重物等等,平常应当注意保护颈部,防止其受伤。

上肢应该避免提取重物,当上肢提重物时,力量可以经过悬吊上肢的肌肉传递到颈椎,从而使颈椎受到牵拉,增加了颈椎之间的相互压力。

颈椎病患者在参加重体力劳动后症状有可能会加重。

疗效标准

1治愈:

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

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三、肩周炎

疾病简介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由于肩周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关节活动所致,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凝肩等,欲称冻结肩、漏肩风。

本病可因外伤、慢性劳损、较长时间不活动或固定、或局部受风寒侵袭等诱因而发作。

临床表现主要为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僵硬、肩周肌肉萎缩。

部分病人是由肱二头肌腱鞘炎、冈上肌炎、肩峰下滑囊炎等发展而来。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女多于男(约3:

1),右肩多于左肩,多数为慢性起病。

本病预后良好,多能自愈(经数月至二年左右)。

若积极进行锻炼及其他治疗,则病期短,恢复快。

痊愈后也可再复发。

临床表现

1.发病缓慢,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可有受风着凉史。

2.病程较长,常有数月疼痛病史。

初为轻度肩痛,活动失灵,逐渐加重。

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可向颈、耳、前臂和手放射,但无感觉障碍。

严重者,稍一触碰,即疼痛难忍,或夜不能眠,或半夜痛醒,不敢患侧卧位,肩活动受限,穿、脱衣服困难,甚至不能梳头、洗脸、漱口或洗澡等。

3.患肩肌萎缩,背阔肌和大小圆肌等有痉挛。

肩部压痛广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为明显。

肩活动严重受限,尤以外展、外旋、后伸为甚。

4.晚期肩关节可呈僵硬状态。

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僵硬,压痛广泛,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部压痛为甚。

肩周肌萎缩。

3.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明显障碍,甚至呈僵硬状态。

4.肩关节X线片:

一般无特殊改变。

有时可见局部骨质疏松、冈上肌钙化、大结节密度增高等。

肩关节造影显示关节腔缩小,呈方形。

治疗原则

1.治疗目的:

止痛和解除肩关节的功能障碍。

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主。

2.功能锻炼:

极为重要。

在发病之初就应积极进行,要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要积极有计划地进行,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

(1)俯身前后内外摆动法。

(2)俯身画圈法。

(3)爬墙法。

(4)滑车带臂上举法。

一日数次,忍着轻痛主动锻炼,疼痛减轻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范围,但忌被动活动。

3.痛点封闭:

局部压痛明显者,用1%普鲁卡因4-10ml加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25mg作局部封闭,一周一次,共2-3次。

4.药物治疗:

内服外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中西药。

5.针炙与理疗或热敷局部。

6.按摩推拿:

在封闭后立即在喙突点、肩峰下滑囊处作按摩。

有时在全麻下进行,以轻柔手法,将上臂外展及上举活动,以松解关节粘连。

7.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

术式:

(1)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或移位术:

附丽处切断后,将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于喙突或肱骨结节间沟内,同时做前肩峰成形术。

(2)喙肱韧带切断术。

用药原则

1.对绝大多数病人,以功能锻炼、痛点封闭和消炎止痛类药(可选1-3种药同时服)为主,同时辅以理疗、针灸和按摩治疗。

2.对极少数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者,则需手术治疗,术后需用抗生素和支持、对症治疗,必要时要输血或人体白蛋白。

疗效标准

1治愈:

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

2好转:

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四、脑梗塞后遗症

病理

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症状

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

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

 

具体表现

语言障碍:

大脑皮层是专门负责语言功能的机构,叫语言中枢。

它的位置在左侧大脑皮层、所以当脑血管病变发生在左侧时,就会发生讲话因难,这就是失语。

智力及精神障碍:

脑出血或脑梗塞病变比较严重,或弥漫性受损。

或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出现多发性梗塞等,都可以遗留智力或精神上的障碍。

偏瘫:

由于大脑的神经支配是交叉性的,即左侧的脑神经组织管理右侧的肢体活动;右侧的脑神经组织管理左侧的肢体活动。

当一侧大脑半球血管阻塞或出血时,该部的脑组织受损。

治疗原则

改善脑梗塞后遗症症状、降低高复发率的有效方法,应在科学饮食和主、被动恢复锻炼的同时,通过可靠的药物治疗,对脑梗塞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础病变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再次形成;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量,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恢复脑神经系统,使由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神经系统体征得到改善。

从根本上改善脑梗塞语言不利,肢体障碍等症状,并且有效防止病症复发进展。

中药治疗

(1)活血化瘀治疗:

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中医疗法。

它具有抗动脉硬化形成,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梗塞病灶周围血肿水肿的吸收,改善临床症状。

不适用于急性期治疗。

(2)芳香开窍治疗:

以开通见长,能够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临床治疗脑梗塞导致的头痛,肢体疼痛效果明显。

芳香开窍中药能透过血脑屏障直达病灶,起效迅速,疗效确切。

(3)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重治疗:

应用此法的中成药物能够对脑梗塞总体病因血液病变及血管病变同时起效,利用方中动物类、植物类和香类药上百种有效成份的配伍及协同作用,达到增效减毒、抗耐药性等多靶点治疗效果。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效抗凝,降低血浆粘度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不易在动脉堆积形成血栓的作用;并且能加速血氧自由基的清除,对已生成的动脉壁上的脂质物质能够有效清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同时能够增加动脉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使其不易受损,预防血栓形成;恢复脑神经系统,使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得以改善,达到对脑梗塞治疗的目的。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脑梗塞靶点单一,并且多数西药,包括阿司匹林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绝大多数西药的副作用明显,对胃肠、肝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所以在脑梗塞急性发作期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但不适合在恢复期和二级预防期长期服用。

(1)抗血小板聚集类:

优点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塞的作用。

美国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脑梗塞发生率下降24%,是目前脑梗死防治中的最基本用药之一;缺点是47%的阿司匹林服用者都会产生抗药性,长期服用会产生脑、胃出血危险。

代表产品: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钙离子拮抗剂:

优点是成分较纯,疗效比较好,起效比较快;缺点是急性期应用有引起“盗血”的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

长期应用对脑梗塞需要长期用药防治复发的中老年患者有一定副作用。

康复治疗

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

目前认为脑梗塞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

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

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

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

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原则: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脑保护营养药物,益气活血开窍止痛药物。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

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

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

康复宜及早进行。

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

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

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

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

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

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

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

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

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家用型的肢体康复治疗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

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