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157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流行病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重点.docx

《流行病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行病学重点.docx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分章节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类。

观察法主要有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筛检、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法主要实验流行病学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数理法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

2、生态学研究概念

答:

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名词解释:

1、发病率:

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危害大。

2、罹患率:

是测量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较短,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

3、患病率:

亦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4、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

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

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

续发病例:

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6、死亡率: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平均人口数,计算方法同发病率。

常以年为单位。

7、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8、生存率(survivalrate)

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合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9、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爆发:

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流行(epidemic):

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

是指某疾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形成世界性流行。

10、地方性:

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只在一定范围人群中发生,而不需自外地输入时称为地方性。

统计地方性

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使某一地区某些疾病发病率长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与该地自然环境关联甚微,称为统计地方性。

自然地方性

某些疾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只在某一特定地区存在的情况称为自然地方性。

有适合某病病原体的存在或其传播媒介生存的环境,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与自然环境中的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增多有关,如地甲病、氟中毒等

自然疫源性

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繁衍种属过程中不依赖人,而在野生动物或家畜中传播,人只是偶尔介入该环节时受到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

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输入性疾病

外来性疾病,凡本国或本地区不存在的或已经消灭的、而是从国外或其他地区传入时,称为输入性疾病。

如爱滋病等。

11、地方性疾病

定义:

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也称地方病。

判断依据:

①该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②其他地区居住的人群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与当地居民一致;④迁出该地区之后,发病率下降,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12、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

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爆发,是疾病的特殊存在方式。

其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季节性

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增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是疾病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许多疾病呈现季节性升高和降低交替的特点。

周期性

是指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长期趋势(seculartrend,secularchange)

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是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得变化。

13、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analysis)

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某时期传染病或潜伏期较短疾病的年龄分析。

14、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

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群称为出生队列(birthcohort),对其随访若干年,观察发病情况。

这种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称为出生队列分析。

适于分析慢性病。

15、移民流行病(migrantepidemiology)

定义:

是进行疾病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综合描述的一个典型。

移民是指居民由原来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包括国外或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现象。

它是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疾病分布来探索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入地区居民及原居住地区居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应遵循的原则:

①若某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则该病在移民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住国(地区)人群不同,而接近移居国(地区)当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②若该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则移民人群与原住国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近似,而不同于移居国当地人群。

二、问答题:

1、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

升高的因素:

①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病程延长;②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加);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⑧易感者迁入。

降低的因素:

①病死率高增;②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③健康者迁入;④病例迁出;⑤病程缩短;⑥治愈率提高。

2、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

有何区别?

答:

①横断面分析:

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多用于传染病。

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②出生队列分析:

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

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3、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答:

①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②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

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发病率

患病率

(1)某一期间人群中的新病例

某一期间人群中存在的所有病例(新旧病例)

(2)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

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

(3)反映人群发病的危险概率

反映人群中某种病人存在的多少,危害的严重程度

(4)进行病因学研究的最主要工具,可推断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及影响到什么程度

防治慢性病时常用,可反映出人群对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但很难判断疾病和可能归因的前后关系

4、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答:

①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②两性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

③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

④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5、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

①遗传因素不同。

②社会经济状况不同。

③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同。

④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同。

⑤医疗卫生质量及水平不同。

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

1)原因:

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

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

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④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

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

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

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7、疾病分布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①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

②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

③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

④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诊断状况及分类的变化。

⑤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描述性研究

是指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2、生态学研究

又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现况研究

是通过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亦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

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

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抽样调查:

是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5、爆发

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多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的同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6、筛检

是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病人。

二、问答题:

1、描述性研究特点:

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和研究方向。

(1)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或事件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其暴露因素的分配不是随机的,且由于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无法确定等原因,对于暴露与结局的关系的因果推断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2、现况调查的特点:

(1)一般在设计阶段不设对照组

(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

(3)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

(4)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做因果推断

(5)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

(6)现况研究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3、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

答:

相同点:

二者都是描述性研究,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不同点:

现况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生态学研究则是以群体作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进行描述。

4、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目的是什么?

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答:

普查必备的条件:

①有足够人力、物质、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

②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

③疾病的检验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

普查的目的:

①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

②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

③了解健康水平。

④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

⑤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优点:

①确定调查对象简单,是某人群的全部成员。

②所获数据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及对疾病流行因素有一定启示。

缺点:

①调查对象多,期限短,漏查难免。

②调查人员多,技术方法熟练程度不一,质量难以控制。

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宜普查。

抽样调查的优点、缺点与普查相反(参照普查)。

5、抽样调查的目的,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1)主要是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描述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人群特征上的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2)衡量人群总体的健康水平;(3)考核防治效果;(4)检查与衡量资料的质量,即抽样调查常可作为其他调查研究方法总的质量控制的办法

优点:

与普查相比更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且由于调查范围小而使调查精度较高

缺点:

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均比普查要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被发现;不适用于变异较大的资料,不适用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

6、抽样方法:

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

7、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答:

目的:

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②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③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④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8、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哪些?

如何防止?

答:

常见偏倚:

①选择偏倚,包括:

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②信息偏倚,包括:

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防止措施:

①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②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③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④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

第四章&第五章分析性研究

一、名词解释:

1、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study)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study)。

2、病例对照研究(86-87、92)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

3、匹配:

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匹配可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

个体匹配指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病例与对照配马对或配对伍,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匹配目的:

首先在于提高研究效率。

其次在于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4、匹配过头

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是保证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

首先,所匹配的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

其次,即使是混杂因素也不一定都要匹配,因为一旦某因素做了匹配,不但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分析,而且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能充分分析。

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

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5、累计发病率

当观察人口比较稳定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不考虑观察时间的长短,得到观察期内的累计发病率。

6、发病密度

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人—时的发病或死亡频率。

分子为随访期间被研究疾病的发病或死亡数;分母则不是普通的人口数,而是人—时(人—月或人—年数)。

7、标准化死亡比(SMR)

当发病率或死亡率比较低时,不宜直接计算率,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为标准,计算该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即为标化死亡比。

8、相对危险度(RR)

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前者为率比,后者为危险度比),表示暴露者易患某病的程度;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9、归因危险度(AR)

又称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1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表示暴露者中由暴露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1—I0)占暴露者发病率或死亡率(I1)的百分比。

11、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表示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它提示在完全控制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

12、OR的意义:

OR的含义与RR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呈“正”联系,OR愈大,该因素为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愈大;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呈“负”联系,数值愈小,该因素为保护因素的可能性愈大。

13、混杂偏倚:

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

混杂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关系。

混杂是一种系统误差,研究者希望在研究中能避免或去除他。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避免混杂。

其一是随机化,即将调查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这只适用于实验研究。

另一个是限制,是指选择的研究对象在可能是混杂因素的变量上具有相同值,或接近相同值。

限制可用于任何流行病学研究,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其他类型的研究。

第三种预防混杂的方法是匹配。

14、

二、问答题:

1、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方法的比较

方法学特点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分组标准

患与未患某种研究的疾病

暴露与未暴露

时间顺序

回顾性(果→因)

"n4V  m2I,@$`!

i*^6o;R1L0a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前瞻性(因→果)

比较内容

两组过去的暴露率

两组发病(死亡)率

:

q  j5D7b3P7}!

V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联系指标

OR、估计AR、PAR

  z)K3|2w0l(n2P$F医友会

RR、AR、PAR

优点

样本较小,获得结果较快,费用较低;无失访;

(e1?

!

^-t5e)M3d$A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筛检病因;

8O%T9Z"B'`!

B4p5x%w可适用于罕见病。

&]1W-|9V5`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博闻—博学—博爱

资料较可靠;

)s!

M-b&R9h  L$M,s可计算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可用于检验假设,说服力较强。

缺点

样本代表性差,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t8G#M9r/a&j博闻,博学,博爱回忆暴露史易出现回忆性偏倚;%}7O'O+s*J!

p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博闻—博学—博爱不适用于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研究。

:

u2s/T  h;N&O  

需要的样本量较大,研究时间较长,费用较多,失访问题多(失访偏倚),不适用于罕见病。

6v0e5j)b$}7Q3b-I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

2、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

答:

(1)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

(2)属于观察性研究。

暴露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进行人为干预;(3)设立对照组;(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5)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

3、队列研究的优点

(1)暴露资料较准确,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及联系强度指标

(2)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几种疾病(结局)的关系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明确,可用于验证病因假设

(4)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小.

队列研究的局限性

(1)所需样本大,研究时间长,费人力、物力

(2)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大

(3)容易出现失访偏倚

(4)不适用于罕见疾病

4、确定队列研究的研究现场的要求

(1)人口相对稳定,便于随访

(2)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3)无明显的环境污染(4)发病率或暴露率较高(5)研究对象合作,领导支持。

5、队列研究时研究人群的确定

※暴露组的选择:

(1)职业人群

(2)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是指对某因素有较高暴露水平的人群;(3)一般人群(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

原则:

尽可能保证与暴露组有可比性

(1)内对照:

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组

(2)外对照:

在暴露组人群之外寻找对照组

(3)总人口对照:

以所研究地区一般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作用为对照组的数据。

多重对照:

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选择的人群同时作对照,以减少只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5、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什么特点?

(1)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2)将研究对象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暴露情况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的回顾得到

(4)由果推因,但因果论证强度不如队列研究

6、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1)所需样本校,研究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出结果快

(2)适用于少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研究

(3)可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一种疾病的关系

(4)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究,而且也适于药物不良反应等健康事件的研究

缺点: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选择偏倚

(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验证因果关系的力度不如队列研究

不能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不能直接分析RR,只能用OR估计RR.

7、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

※病例的选择:

代表性——病例能代表总体或特殊群体的病例;可比性——两组在主要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

(2)病例的确定:

要求:

①诊断可靠(尽量使用金标准);②应尽量选择确诊的新病例;③适于研究的病例

(3)病例的类型:

一般首选新发病例,也可选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

(4)病例的来源:

①研究人群的全部病例或其随机抽样(人群病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