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23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docx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

《烹饪营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及层次

《烹饪营养学》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适用于大专层次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营养学方面的一般知识,并学会用营养学知识来指导烹饪、营养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对课程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综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并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烹饪加工对原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合法烹饪的方法、烹饪营养与健康的一般知识、烹饪工作者的营养工作方法及能够用实验的方法,测出食物各种营养素的含量等。

2.分项目列出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⑴了解并掌握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相关知识;

⑵熟悉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⑶了解并掌握烹饪加工对原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⑷了解合理烹饪的相关知识;

⑸了解并掌握烹饪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⑹熟悉烹饪工作的营养工作方法;

⑺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及数据采集方法、调查报告撰写。

三、先修课程及主要要求

《烹饪化学》:

熟悉烹饪原料中各种成分化学分子式、性质、化学反应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

营养、营养学概念、营养学的发展史;

熟悉并掌握:

营养、营养学概念、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烹饪营养学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营养、营养学概念、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烹饪营养学的特征;

难点:

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

1.1营养与营养学 营养的概念;营养学

1.2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营养素的应用

1.3营养学的发展 烹饪营养学的特征

1.4烹饪营养学的特征 烹饪营养学的概念;研究范围

第二章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消化、吸收概念、消化道的结构、各种营养素功能、分类、组成、结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供给与来源、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消化、吸收概念、消化道的结构、各种营养素功能、分类、组成、结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供给与来源、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等;

难点:

各种营养素的结构及功能评价。

【教学内容】

2.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1.1基本概念 消化;吸收

2.1.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口腔;胃;小肠;大肠

2.2蛋白质

2.2.1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 蛋白质的构成单位---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

2.2.2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2.2.3蛋白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构成肌体、修补组织;调节生理功能;提供热能功能

2.2.4蛋白质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氮平衡2、蛋白质营养不良

2.2.5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比例;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的生物价;蛋白质的净利用率

2.2.6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改善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不平衡对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提高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措施

2.2.7供给与来源

2.3脂类

2.3.1脂类的分类 脂肪;磷脂;糖脂;蜡;类固醇

2.3.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2.3.3脂类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提供热能;保护肌体、维持体温;构成组织的成分;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调节生理功能;美味和饱腹感;胆固醇

2.3.4脂类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脂类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5脂类的食物的供给与来源 脂肪的食物来源;脂类的供给量

2.4碳水化物

2.4.1碳水化物的分类 单糖;低聚糖;多糖

2.4.2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糖在体内的代谢

2.4.3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提供热能;构成肌体的重要物质之一;2.4.4碳水化合物节约蛋白质作用;辅助脂肪代谢---抗生酮作用;提供膳食纤维;风味

2.4.5碳水化合物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4.6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2.5热能

2.5.1人体热能的储存形式与热能单位

2.5.2人体热能需要的构成因素 维持基础代谢所需要的热能;从事劳动所消耗的热能;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需要的热能;肌体生长发育所需热能

2.5.3人体热能需要量的测定 实验室;计算方法

2.5.4热能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2.6维生素

2.6.1概述 维生素的命名与分类;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6.2维生素A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6.3维生素D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6.4维生素E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6.5维生素B1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6.6维生素B2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6.7烟酸

2.6.8维生素B6

2.6.9维生素B12

2.6.10维生素C

2.7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2.7.1钙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7.2磷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7.3铁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7.4碘 结构与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营养状况与疾病;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7.5硒

2.7.6锌、

2.7.7氟

2.7.8铜、

2.8水

2.8.1水在人体内的分布

2.8.2生理功能 水是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参与肌体的代谢活动;调节体温

2.8.3人体水的平衡 水的摄入;水的排泄;水平衡的调节

2.8.4肌体水代谢不平衡的不良后果

 

2.9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2.9.1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2.9.2维生素与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2.9.3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

2.9.4维生素之间的关系

2.9.5无机盐与微量元素间的关系

2.9.6膳食纤维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各种烹饪原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烹饪过程对原料价值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各种烹饪原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烹饪过程对原料价值的影响;

难点:

各种烹饪原料的营养特点总结、烹饪过程对原料价值的影响。

【教学内容】

3.1概述

3.1.1评价原料营养价值的意义

3.1.2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3.2畜类原料的营养价值

3.2.1蛋白质

3.2.2脂类

3.2.3维生素

3.2.4无机盐

3.2.5碳水化物

3.2.6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3禽类原料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4水产类原料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5蛋类原料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6乳类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7谷类原料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8豆类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含氮浸出物等情况。

3.9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物、色素、有机酸、抗营养因子等。

3.10食用油的营养价值1、中性脂肪2、磷脂

3.11酒类的营养价值

3.12常用调味品的营养价值1、酱油和酱2、醋3、糖4、味精5、芡粉

第四章烹饪加工对原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营养素的影响、原料的选择和搭配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营养素损失的途径、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营养素的影响、原料的选择和搭配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营养素损失的途径、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途径;

难点:

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营养素的影响、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途径。

【教学内容】

4.1营养素在烹饪过程中理化性质的改变

4.1.1蛋白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1.2脂类的变化 油脂的变化对食品风味特色的影响;脂类在烹饪中的变化;油脂的氧化酸败

4.1.3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淀粉的变化;蔗糖的变化;麦芽糖的变化

4.1.4维生素的变化 溶解性;氧化反应;热分解作用;光分解作用;酶的作用

4.1.5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变化

4.1.6水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4.2烹饪过程中原料营养价值的改变

4.2.1原料的选择和搭配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1、对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2、对原料中营养价值的影响

4.2.2营养素损失的途径 流失;破坏

4.2.3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炸;炒、爆、熘;煎;蒸;炖、焖;煮与烧

4.2.4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途径 合理的初加工;科学切;焯水与烹饪;上浆挂糊和勾芡

第五章合理烹饪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平衡膳食、对易损失营养素的补充、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营养素的补充、就餐者的特殊营养需要、烹饪方法的选择、食物的风味与营养价值、进餐环境与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平衡膳食、对易损失营养素的补充、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营养素的补充、就餐者的特殊营养需要、烹饪方法的选择、食物的风味与营养价值、进餐环境与食物的营养价值;

难点:

平衡膳食、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营养素的补充。

【教学内容】

5.1烹饪原料选择与搭配的原则

5.1.1平衡膳食 满足人体的各种营养需要;合理的膳食制度;促进食欲;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物污染,并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5.1.2对易损失营养素的补充

5.1.3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营养素的补充

5.1.4就餐者的特殊营养需要。

5.2烹饪方法的选择

5.2.1根据原料的营养素分布特点选择烹饪方法

5.2.2根据原料在宴席中的特殊营养作用选择烹饪方法

5.2.3根据就餐者的心理特点和健康状况选择烹饪方法

5.3食物的风味与营养价值

5.3.1感觉共性 感觉阈值;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

5.3.2视觉生理与食物的色

5.3.3味觉生理及呈味物质 味觉器官;基本味觉;影响味觉的因素;呈味物质

5.3.4嗅觉生理及其呈香物质 嗅觉生理;嗅觉的特性;呈香物质;菜品香气的形成

5.3.5触觉生理与美感

5.4进餐环境与食物的营养价值

5.4.1餐厅环境的卫生状况

5.4.2餐厅的色彩与光照

5.4.3餐厅的音乐

5.4.4餐厅的装饰与布置

第六章烹饪营养与健康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食物选择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制定、我国与其他国家RDA的比较、营养政策与法规、膳食类型、人类膳食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今世界主要膳食的类型、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平衡膳食基本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的原则、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的方法和步骤、孕妇的营养需要与膳食、乳母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儿童的营养需要与膳食、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与膳食、老年人的营养需要与膳食、营养、膳食与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等、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膳食调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食物选择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制定、我国与其他国家RDA的比较、营养政策与法规、膳食类型、人类膳食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今世界主要膳食的类型、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平衡膳食基本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的原则、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的方法和步骤、孕妇的营养需要与膳食、乳母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儿童的营养需要与膳食、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与膳食、老年人的营养需要与膳食、营养、膳食与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等、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膳食调整;

难点:

食物选择的生理因素、平衡膳食基本要求、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的方法和步骤、各种生理条件下的营养要求及膳食。

【教学内容】

6.1人体食物选择的影响因素

6.1.1食物选择的生理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外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营养素的调节

6.1.2食物选择的心理因素 感官因素;食物过敏与食物的不耐受性;认识的因素;社会因素

6.2营养政策与法规

6.2.1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制定 营养素生理需要量;膳食营养素供给良

我国与其他国家RDA的比较

6.2.2营养政策与法规 营养政策;营养干预措施;营养立法

6.3膳食结构与人体健康

6.3.1膳食类型 素食;混合膳食

6.3.2人类膳食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人类膳食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对人类膳食结构变化的分析

6.3.3当今世界主要要膳食的类型

6.3.4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 我国的膳食结构的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合理的膳食结构

6.4平衡膳食

6.4.1基本要求

6.4.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6.4.321世纪中国膳食营养目标 膳食营养目标;食物消费水平目标

6.5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

6.5.1配餐与食谱编制的原则

6.5.2配餐与食谱编制的方法和步骤 计算法;食品交换法;计算机食谱编制法

6.6特殊人群与平衡膳食

6.6.1妇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6.6.2乳母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6.6.3儿童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6.6.4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6.6.5老年人的营养需要与膳食。

6.7营养、膳食与健康

6.7.1营养、膳食与肥胖 肥胖的分类及病因;肥胖的诊断;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膳食调整

6.7.2营养、膳食与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膳食调整

6.7.3糖尿病的分类及病因 糖尿病的诊断;营养因素与糖尿病;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膳食调整

6.7.4营养、膳食与肿瘤 营养因素与肿瘤;膳食调整

6.7.5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膳食调整 胃肠道疾病及膳食调整;胰脏、肝脏疾病的膳食结构

第七章烹饪工作者的营养工作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烹饪工作者的营养工作方法:

营养知识的普及、开展营养调查、调整膳食结构、协助社会营养监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营养知识的普及、开展营养调查、调整膳食结构、协助社会营养监测;

难点:

协助社会营养监测。

【教学内容】

7.1营养知识的普及

7.1.1在集中就餐人员中普及营养知识

7.1.2岁一般就餐者加强营养指导

7.2开展营养调查,调整膳食结构

7.2.1开展营养调查,调整膳食结构

7.2.2调整膳食结构

7.3协助社会营养监测

7.3.1社会营养监测的意义

7.3.2社会营养监测的指标

7.3.3社会营养监测的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八章实验、实训:

一周膳食调查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

膳食调查的方法及数据采集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采集、调查报告撰写;

难点:

数据采集、调查报告撰写。

【教学内容】

膳食调查的方法及数据采集方法、调查报告撰写

五、       实践环节要求

要求学生对当地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进行实践调查,计划4学时。

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实施。

六、       课程学时分配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备注

讲课

习题课

实训课

 

1

绪论

2

 

 

 

2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24

 

 

 

3

烹饪原料营养价值

10

 

 

 

4

烹饪加工对原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4

 

 

 

5

合理烹饪

6

 

 

 

6

烹饪营养与健康

14

 

 

 

7

烹饪工作者的营养工作方法

2

 

 

 

8

膳食调查

 

 

4

 

9

复习测试

 

2

 

 

小计

62

2

4

 

合计

68

七、       其它说明

1.教学过程及要求

(1)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实施,每周4学时,计划教学周数为17周,共68学时。

(2)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及做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学习中若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会事半功倍。

(3)本课程学生学习课堂与课后时间比建议为1比1。

(4)学生在自学时可参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等书籍。

(5)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大纲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2.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营养、营养学概念、蛋白质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供给量与来源、脂类的组成、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水化物的营养价值评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维生素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的生理功能、营养素在烹饪过程中理化性质的改变、营养素损失的途径、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途径、烹饪原料选择与搭配的原则、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制定、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配餐与食谱编制的方法和步骤、实验。

难点:

消化道的结构、功能、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营养价值评价、脂类的结构、营养价值评价、碳水化物的组成、结构、维生素的结构、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RDA的比较、实验。

3.后续主要课程

  无

4.参考书目:

《烹饪营养学》 彭 景2000.1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考核方式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采取闭卷形式,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

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

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1:

3:

6的比例计算;如无期中考试: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按3:

7的比例计算。

八、       课程大纲修订情况及责任人员

执行时间

2006.9

执笔人

谢亮/汪晓琳

课程归口部门

旅游烹饪系

教研室主任

丁玉勇

课程归口系部主任

赵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