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37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甘肃省白银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白银市.docx

《甘肃省白银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白银市.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白银市.docx

甘肃省白银市

甘肃省白银市详细介绍

作者:

微软用户白银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

又称铜城。

辖白银、平川2区和靖远、景泰、会宁3县,市政府驻白银区。

面积2.12万平方千米,人口180万。

汉族为主,另有回、满、藏、东乡等少数民族。

白银地区矿产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又因铜矿储量和开采在全国地位显著,得“铜城”别名。

1958年设市,1963年撤市改为兰州市白银区,1985年恢复白银市。

矿产资源有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产及硫磺、煤炭、石膏、石灰石、芒硝、氟石等非金属矿产,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在12亿吨以上,石膏储量7000万吨,石灰石储量1亿多吨。

地下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市辖区,水能资源充足,大峡水电站位于白银区和榆中县交界的黄河大峡峡谷出口段上。

白银市风光(20张)

黑瓜籽、白兰瓜、发菜、滩羊皮为土特产品。

已成为全国瞩目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并形成了电力、煤炭、稀土、化工、纺织、加工、建材等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次要地位。

有黄河石林、红军长征会师园、永泰龟城、寿鹿山、铁木山、哈思山等名胜。

[1]2006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白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获奖评语是:

“创新求变的白银模式、在成功转型中重塑城市的辉煌”

建制沿革

●夏、商、西周,境内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部分地域为月氏族所居。

后匈奴族南下,月氏族西迁,部分地域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市境黄河以东入秦版图。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置安定郡。

设祖厉、鹑阴二县隶安定郡。

是为境内建县之始。

祖历县故址在靖远县城西红咀村,鹑阴县故址在平川区旱坪川西。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景泰县境内置媪围县,隶武威郡,故址即景泰县芦阳镇东5华里吊沟故城。

新莽时期(9-23),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西汉废除乡礼县,仍称祖厉县。

鹑阴、祖厉、媪围三县均隶武威郡。

●三国时,市境属魏之武威郡。

●魏晋之际,鲜卑族一支乞伏氏自牵屯(六盘山区)、苑川(榆中境)迁居麦田(即鹑阴)。

●晋咸和四年(329),后赵石勒灭前赵,尽有关中陇右之地,置陇东郡。

祖厉县南迁,隶陇东郡。

●晋太元元年(376),前秦灭前凉,于鹑阴县地置平凉郡,是为境内置郡之始。

●鲜卑乞伏司繁自麦田迁于度坚(景泰县与白银区界地带)。

●晋义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归复徙都度坚山,即秦王位。

其时,景泰县境隶西秦秦兴郡。

平凉郡先后为后秦、南凉、大夏据有。

●宋元嘉五年(428),北魏强大,于安定执夏主赫连昌,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奔还平凉(即平凉郡,汉鹑阴县地),即皇帝位,大赦,改元胜光。

●元嘉七年(430),北魏攻破夏平凉郡,仍置平凉郡,设鹑阴、阴密二县隶之,郡治鹑阴。

仍置陇东郡,祖厉县隶之。

●西魏大统十三年(548),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于鹑阴县地置会州。

是为境内有州建置之始。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移会州州治于鸣沙(今宁夏中卫县境),改会州为会宁防。

次年,周武帝西巡,于祖厉县故地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

●隋开皇元年(581),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十六年(596),会宁镇改置会宁县。

大业二年(606),改会宁县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辖凉川、乌兰二县(以上防、镇、县均在鹑阴县地)。

●唐武德二年(619),改会宁郡为西会州。

改凉川县为会宁县。

贞观六年(632),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在鹑阴县地)。

八年,以会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

同年复称会州,属关内道,仍辖会宁、乌兰二县。

●唐开元四年(716),于祖厉县故地别置凉川县,迁会州州治于此。

九年(721)以黄河洪水威胁州城废除。

●唐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

乾元元年(758),改会宁郡为会州。

广德元年(763)会州陷于吐蕃。

●北宋初年,市境仍为吐蕃所据。

雍熙二年(985),党项族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

明道元年(1032),西夏兵南下,吐蕃败走,市境悉为西夏属地。

元丰四年(1082),宋五路大军攻夏,境内为宋、西夏争战的前沿阵地。

●元符二年(1099),宋苗履进筑会州城(今靖远县城址),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会州。

并于西南百里筑会州新寨(今会宁郭城驿)名会川城。

●崇宁三年(1104),于会州州治置敷文县,隶泾原路。

●南宋建炎四年(1130),会州为金据有。

市境黄河以东属金,黄河以西隶西夏。

●金大定十二年(1172),改会州州治敷川县为保川县。

二十二年(1182)于西宁城置西宁县(今会宁翟所乡西宁城),贞佑四年(1216),升西宁县为西宁州。

兴定四年(1220)西夏等闲占领会州。

元光二年(1223),金将郭虾蟆攻取会州。

正大四年(1227)蒙古军南下灭西夏,破西宁州。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蒙古军破会州城。

市境悉为蒙古汗国属地。

●元初,弃新会州,迁州治于西宁县​。

至元七年(1270)并西宁县入会州,辖市境黄河以东地。

河西景泰县地属宁夏府路之应理州,后改隶甘肃行省永昌路。

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设迭烈逊巡检司(驻于平川区水泉乡黄湾),归固原州管辖。

洪武十年(1377),降会宁州为会宁县,县治迁于今址(今会宁县城),隶巩昌府。

正统二年(1437),以故会州地置靖虏卫(今靖远县城),隶陕西都司。

改迭烈逊巡检司隶靖虏卫。

明中叶百余年,市境黄河以西为蒙古鞑靼部所居。

万历二十六年(1598),抚臣田乐用兵河西,鞑靼各部远徙。

景泰县境之大、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等地隶靖虏卫。

红水、永泰、宽沟、镇虏等地属临洮府。

●清顺治元年(1644),改靖虏卫为靖远卫。

会宁县、靖远卫隶巩昌府。

景泰县境之大芦塘等地仍隶靖远卫,红水等地改隶兰州府皋兰县。

雍正八年(1730),靖远卫改称靖远县。

乾隆三年(1738),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乾隆四年,皋兰县于宽沟设县丞一员,领宽沟、永泰、红水、正路四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宽沟县丞移驻红水,称红水分县。

道光后复驻宽沟。

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秦设海城分县于打拉池。

●民国元年(1912),裁撤海城分县,划打拉池仍隶靖远。

民国2年,红水分县升为红水县,与靖远、会宁县并隶兰山道。

民国16年,三县直隶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民国22年,将靖远县北区大、小芦塘及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老龙湾等地划归红水县,成立景泰县。

●1949年8月、9月,会宁、靖远、景泰三县相继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会宁、靖远隶定西专员公署,景泰县隶武威专员公署。

1956年1月,景泰县划归定西专员公署。

6月,成立白银市(县级)。

1958年4月,国务院批准白银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同时撤销景泰县并入皋兰县。

11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托定西专员公署代管白银市。

12月,撤销皋兰县,石洞寺以北地区归白银市。

1960年11月,靖远县划归白银市。

1961年12月,恢复皋兰县、景泰县建制,均隶属于白银市。

1962年11月,设立白银市郊区。

至此,白银市共辖三县一区(靖远、景泰、皋兰、白银市郊区)。

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靖远县划归原定西地区,景泰县仍隶武威地区,白银区、皋兰县隶属兰州市。

1985年8月,恢复白银市建制。

由靖远县析置平川区​。

白银市辖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及白银、平川两区。

白银市情

综合

正如其名一样,白银充满着神奇和魅力。

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据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对白银地区有色金属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拉开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白银人民在荒漠戈壁上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起一座座工厂,一座工业新城迅速崛起,曾享有中国“铜城”盛誉。

美丽的白银(22张)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

地处东经103º33'—105º34',北纬35º33'—37º38'。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与平凉地区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地区通渭县、定西县为界,西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与武威地区天祝、古浪县接壤,北面及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连接。

白银市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上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年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年蒸发量达1500—1600毫米,是平均降水量的4.5倍。

北部景泰县年蒸发量最高达3390毫米。

全市由南向北分三个气候区,干燥度华家岭至会宁县城间在1.0—1.5之间,属半干旱区。

靖远县城向北至白银、景泰间,干燥度由2.0逐渐增大为4.0,属干旱区。

白银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白银地处祖国腹地,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地带,东邻宁夏,南连定西,西界兰州并接河西走廊,北靠内蒙。

东西宽174.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

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

白银市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全市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的58%[2],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

水资源总量387.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386.19亿立方米,主要由黄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厉河水系构成;地下水0.97亿立方米。

可利用总水量为329亿立方米。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呈桃叶形狭长状,黄河呈“S”形在腰中贯穿全境,将增内地形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分。

自西北向东南,景泰、靖远、会宁三县城呈一字形构成桃叶主茎;自西向东,白银区、靖远、平川区呈一字形横列桃叶中心。

海拨在1275—3321米之间。

1956年11月,白银市正式成立,时为县级市。

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4月,白银升为地级市。

辖区以郝家川为中心,南北约35公里,东西约20公里,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因种种原因,1963年10月撤销市建制。

198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建市。

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共有64个乡1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79个居民委员会和816个村民委员会。

白银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总量从1990年以来一直处于全省十四个地州市的第二位。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11.58%。

2012年

[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科学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切实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增强实力,在奋力前进中迈出了赶超的大步,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5.9亿元,同比增长15.1%和计划相比增长1.6个百分点。

比较优势

[4]

  白银黄河假日城

白银是黄河中上游大型高扬程提灌区。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段的52%,相继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40万亩。

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白银成为西部高原夏菜、反季节蔬菜和肉羊生产的重要地区。

白银是新兴科技创新城市。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产力促进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7个,博士和硕士工作站4个,各类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506个,先后承担国家“863”“973”“948”等高科技计划项目12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80多项。

与中科院联合创建了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全国98个国家级高新区之列,被列入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2011年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白银高新区建成,被列为中国十项重大科技工程。

白银市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甘肃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2011年中国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在今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又被中国科技博览会组委会、新华社评为中国优秀品牌城市。

白银是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区。

位列腹地而山川壮美,三原交汇有大河中流,黄河、绿洲与沙漠同在,长城、石窟与森林共存。

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

北魏、唐代丝路石窟星罗棋布,永泰龟城、长城烽燧等边塞军事遗址保存完好。

《天下粮仓》《大敦煌》《神话》等12部影视作品在白银拍摄,是闻名遐迩的西部影视基地。

白银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境内有会师旧址、大墩梁阻击战、慢牛坡伏击战、虎豹口强渡黄河、打拉池战役等革命遗址。

2007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瞻仰了会师旧址,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

会师景园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会宁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全国“红色旅游城市”。

白银作为老工业基地​,“兰白核心经济圈”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甘、宁、蒙三省交界,是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距兰州69公里,距西宁280公里,距银川市350公里。

包兰铁路、干武铁路过境,京藏、青兰、定武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国道109线、312线、309线纵横交错,航空、水运交通便捷,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二是市场容量巨大。

位于西宁、兰州、银川黄河中上游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坐中连六,控扼东西,自古就是丝绸北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汇之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周边一个5000万人潜在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三是矿产资源富集。

濒临青藏高原矿产富集区,是西气东输、疆煤东运、陇煤西运的重要节点,发展煤化工潜力巨大。

境内已发现矿产45种,有23种矿产储量居甘肃前列,深部找矿已取得重大进展。

煤炭资源量16亿吨,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锑、钨、锡、钼等10多种。

凹凸棒石粘土矿资源分布30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0亿吨,居世界第一。

陶土储量40亿吨,石膏矿2亿吨,石灰石10亿吨。

已探明矿藏还有石英石、硫铁矿、耐火粘土、麦饭石、芒硝等10多种。

白银累计堆存各种剥离矿石、废料4.2亿吨,含有可回收金属元素18种,堆存粉煤灰炉渣及煤矸石6000多万吨,随着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城市矿山”将变成极具开发价值的“城市宝藏”。

四是特色能源优越。

白银能源组合条件良好,既有煤电、水电等传统能源,又是甘肃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重点区域,风力资源、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300万千瓦,年太阳能可利用天数260天左右,白银电网是甘肃第二大电网,白银是西部复合能源基地。

五是水土资源充裕。

黄河平均过境流量1048m3/s,径流量328亿m3。

境内年取水许可总量12.3亿m3,年可用水量10.3亿m3。

可供开发用地123万公顷,黄河沿岸土地宽阔平坦,中心区建设用地多为荒山荒坡,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交汇于白银腹心,适宜布局大型工业项目,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六是农业资源富足。

全市拥有耕地450万亩。

蔬菜、羔羊、小杂粮、瓜果四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马铃薯、枸杞、啤酒大麦、油料、药材、食用菌初具规模。

瓜菜种植面积80万亩,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14万亩。

会宁县被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肉用羊之乡”,靖远县是“陇上蔬菜之乡”,有23种农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七是产业基础良好。

以采掘业、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经济居主导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新型化工基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八是科教及人力资源丰富。

区域内科教资源丰富,有16万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6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名全国科技创新带头人,3900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

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800多人。

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1.8万人,高中毕业生1.3万人,大中专毕业生5000多人。

当前,白银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转型跨越、科学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切实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使命”“八个发展取向”“十大重点行动”的总要求,主动担当跨越发展、创新驱动、全面小康三大责任,坚持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强力推动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力求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发展效益高于全省、发展质量优于全省,努力把白银建成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甘肃中部生态屏障和繁荣文明幸福城市。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努力实现“四翻番、三提升”。

发展方向是:

坚持开放互动、创新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的路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路径是: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园区为基地,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资源和能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率先示范带动,共建兰白经济区。

“兰白核心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重点发展战略,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列入国家战略规划。

白银从发展空间看,是濒临兰州、拓展空间的最大腹地;从工业基础看,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从科教资源看,是最具成长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我们将推进错位发展,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坚持“差别化、特色化、专业化”,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建设专业园区,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健全、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白银建成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物流仓储基地和兰州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副食品的供应基地;推进融合发展,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体系,统筹推进高速公路、沿黄快速通道、黄河航运等重大项目,联合建设黄河经济带、兰州至景泰经济带,开展黄河上游兰白段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实现通信通讯联网,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强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对接,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是全面创新驱动,开发园区经济。

园区是我市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园区经济是我市转型跨越的关键。

我们将以白银高新区为龙头,构建包括银东工业园、银西工业园、刘川工业园、平川工业园、正路工业园、会宁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

争取到“十二五”末,“一区六园”年销售额达到1500亿元,建成2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每年孵化项目100个,并进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三是重点项目拉动,发展循环经济。

瞄准发展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陶瓷建材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6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工业燃煤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10大重点节能工程,培育7个循环经济重点园区、35户骨干企业,50户清洁生产企业,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产业之间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支持白银公司、银光聚银公司、稀土公司等中央、省属企业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广节约型生产方式、低碳型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努力把白银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黄河上游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区域。

四是旅游文化联动,建设文化强市。

白银是兰白都市圈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创新基地,景泰县又是全国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打好以黄河石林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会师纪念馆为标志的红色文化、以矿山公园为主体的工矿文化、以大敦煌影视城为依托的影视文化、以陇陶铜艺剪纸为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五张特色文化牌;建设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基地、景泰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平川休闲文化产业基地、白银新天地商业文化基地、工矿遗址实景体验基地、水川为主的黄河民俗风情文化产业带等六大基地;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艺、艺术培训、印刷出版、动漫创意、文化传媒、民间工艺、文博会展等八大文化产业,把白银建成甘肃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创新区。

五是生态建设推动,创建文明城市。

白银是甘肃中部的生态屏障。

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把加快发展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实施重金属污染整治,坚定不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坚决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加大固废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大环境绿化生态工程,加快城市山体水系治理改造,构建城市水系;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十大行动,加大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市居住区向南沿黄拓进,打造生态之域、文明之城、宜居之地,实现由工矿型城市向山水生态城市的转变。

产业规划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高新技术培育计划”,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生物、先进计算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以生物制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以中科院云计算区域应用服务中心为平台的IT产业;以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风电成套设备、专用汽车、矿用电器、高温超导导体、核聚变超导绞缆等技术研发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有色金属、稀土、能源、建材等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有色金属选矿加工、冶炼系统改造、新工艺新设备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优越的电力能源结构,大力建设有基础条件和市场前景的煤电铝加及工业硅等高载能项目基地。

发挥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组建国家“光气化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煤化工、氟化工关键技术,建设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

开发陶瓷建材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及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打造“西部陶都”。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计划”,在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制种业、休闲观光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上实现新突破。

依托雨润肉制品、蒙牛乳业、盼盼食品、统一集团等企业,建设马铃薯、小杂粮、啤酒大麦、红枣、枸杞、籽瓜等区域优势产品基地,培育龙头加工企业群体,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兰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储运、交易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跨越计划”,建设“西部物流集散基地”,在构建仓储运输、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按照中心城区规模化、专业化、集散化,县区市场特色化,乡镇市场富民化,村级、社区市场便利化的原则,规划建设汽车及二手车、农用机械及工程机械、建材、废旧家具物品、农产品、草料、肉羊及制品等区域专业交易市场,建成银东、刘川物流园,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发展为大型制造企业和专业市场配套的物流服务,把白银建成兰白核心经济区综合性物流中心、西北地区中转物流和东西铁路物流的重要枢纽。

积极发展民生服务业,开展社区商业便民、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科普、体育健身、托儿养老等服务,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

完善商业网点,加快建设汽车商贸服务城、小商品市场、蔬菜直销市场、清真定点屠宰市场,积极推进农家店改造。

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业,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