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4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docx

中药性之第4章祛湿药

第四章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

辛、苦,温,肾膀胱

祛风湿,止痹痛,发汗解表

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服,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

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1、风寒湿痹痛(病位,下半身;病性,偏寒;病程,新久皆宜)2、风寒表证或风寒表证夹湿,少阴头痛等。

3、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相关配伍:

1、风毒脚弱痹满上气:

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

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痹为度。

(《肘后方》独活酒)

2、脚气肿胀痛:

真川独活五钱,木瓜、牛膝各一两。

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下。

(《本草汇言》)

3、中风不语:

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

(《本草纲目》引《小品方》)

相相关论述

1、《汤液本草》:

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2、《本草经疏》:

独活,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血气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

奔豚者,肾之积,肾经为风寒乘虚客之,则成奔豚,此药本入足少阴,故治奔豚。

癎与庢皆风邪之所成也,风去则癎庢自愈矣。

女子疝瘕者,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苦能燥湿,温能辟寒,辛能发散,寒湿去而肾脏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也。

3、《本草汇言》:

独活,善行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

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脚气,化奔豚,疗疝瘕,消痈肿,治贼风百节攻痛,定少阴寒郁头疼,意在此矣。

威灵仙

辛、咸,温,膀胱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1、通经络:

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

2、痰饮,噎膈3、诸骨鲠喉注意:

煎服,5~15g。

治骨鲠可用30~50g

根入药,能祛风湿、利尿、通经、镇痛,治风寒湿热、偏头疼、黄胆浮肿、鱼骨硬喉、腰膝腿脚冷痛。

鲜株能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根治丝虫病,外用治牙痛(中草药学)。

全株可作农药,防治造桥虫、菜青虫、地老虎、灭孑孓等(河南经济植物志)。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气血虚弱,表虚无汗,无风寒湿邪者以及孕妇慎服。

[7] 

①《海上集验方》:

恶茶及面汤。

②《本草衍义》:

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③《本草经疏》:

凡病非风湿及阳盛火升,血虚有热,表虚有汗,痃疟口渴身热者,并忌用之。

④《本草汇言》:

凡病血虚生风,或气虚生痰,脾虚不运,气留生湿、生痰、生饮者,咸宜禁之。

铁脚威灵仙,全株有毒。

威灵仙与茶及面汤相克。

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

有报道过量服用威灵仙引起胃出血及中毒致死的患者。

配伍

威灵仙配伍砂仁:

威灵仙化骨除鲠,砂仁行气和胃;二者配伍,有化骨和胃之功效。

用于治疗诸骨鲠喉伴恶心欲吐而不出者。

威灵仙与苍术、桂枝等配伍,有温经散寒燥湿之功效。

用于治疗由寒湿阻滞所致之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以下半身为重者。

威灵仙与半夏、皂角等配伍,有豁痰逐饮降逆之功效。

用于治疗痰饮停宿胸膈,喘咳呕逆者。

文献论述编辑

①《海上集验方》:

威灵仙,去中风,通十二经脉,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渴。

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并得清凉。

[1] 

②《纲目》:

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

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③《本草经疏》:

威灵仙,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宜导善走者也。

腹内冷滞,多由于寒湿,心膈痰水,乃饮停于上、中二焦也,风能胜湿。

湿病喜燥,故主之也。

膀胱宿脓恶水,靡不由湿所成,腰膝冷疼,亦缘湿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风除湿,病随去矣。

其曰久积症瘕、痃癖、气块及折伤。

则病于血分者多,气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湿,施之恐亦无当,取节焉可也。

④《药品化义》:

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

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

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

若中风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药宣行气道。

酒拌,治两臀痛。

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以此同芎、归、龟甲、血余,治临产交骨不开,验如影响。

⑤《本草正义》:

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

味有微辛,故亦谓祛风,然惟风寒湿三气之留凝隧络,关节不利诸病,尚为合宜,而性颇锐利,命名之义,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灵仙传》竟谓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则人有误会矣。

木瓜

酸,温,肝脾

舒筋活络,化湿和胃,生津开胃

1、①治风湿顽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②脚气肿痛2、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3、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蕲蛇

甘、咸,温;有毒,肝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1、用于风湿顽痹,口眼喎斜,半身不遂2、用于麻风,疥癣,皮肤搔痒等3、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乌梢蛇

甘,平,肝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1、用于风湿痹痛2、用于麻风,疥癣,皮肤瘙痒3、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徐长卿

辛,温,肝胃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1、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

风湿痹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各种痛症)2、跌打损伤肿痛3、风疹,湿疹,顽癣4、毒蛇咬伤

配伍效用

徐长卿配伍安息香徐长卿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安息香行气活血止痛。

二者伍用,有祛风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恶疮心痛、闷绝欲死”者。

(《太平圣惠方》)

附方

①治恶庄心痛,闷绝欲死:

鬼督邮一两(末),安息香一两(酒浸,细研,去滓,慢火煎成膏)。

上药,以安息香煎和丸如梧桐子大。

不计时候,以醋汤下十丸。

(《圣惠方》)

②治腰痛,胃寒气痛,肝硬化腹水:

徐长卿二至四钱。

水煎服。

(《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③治腹胀:

徐长卿三钱。

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

(《吉林中草药》)

④治牙痛:

徐长卿根(干)五钱。

洗净,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也可将其根制成粉剂。

痛时服水剂90毫升,服时先用药液漱口1~2分钟再咽下;如服粉剂,每次五分至一钱,均每天二次。

(《全晨选编·口腔疾病》)

⑤治风湿痛:

徐长卿根八钱至一两,猪精肉四两,老酒二两。

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经期腹痛:

对叶莲根三钱,月月红二钱,川芎一钱。

切细,泡酒四两,内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痢疾,肠炎:

痢止草一至二钱。

水煎服,每天一剂。

(《全展选编·传染病》)

⑧治精神分裂症(啼哭、悲伤、恍惚):

徐长卿五钱。

泡水当茶饮。

(《吉林中草药》)

⑨治皮肤瘙痒:

徐长卿适量。

煎水洗。

(《吉林中草药》)

⑩治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顽固性荨麻疹,牛皮癣:

徐长卿二至四钱。

水煎内服,并外洗患处。

(《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楫》)

⑪治跌打肿痛,接骨:

鲜徐长卿适量,捣烂敷患处。

(《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楫》)

⑫小便不通。

用徐长卿(灸过)半两,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各一两,滑石二两,槟榔一分,瞿麦穗半两。

每服五钱,水煎,再加朴硝一钱,温服。

此方名徐长卿汤。

⑬晕车晕船。

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此,等分捣碎,取半合装在袋子里悬衣带上。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徐长卿1两,制成煎剂或片剂,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

治疗54例,有效41例,无效13例。

有一定的消炎、化痰、止咳、平喘作用。

对单纯性的效果较好,喘息型较差。

加用鱼腥草后,疗效有所提高。

个别病例服药后有口干、咽干反应。

[9] 

②用于镇痛

将徐长卿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

一般注射5~10分钟后,即有镇痛作用,能持续2小时左右。

治疗肠炎、胆道蛔虫症、溃疡病、肠蛔虫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手术综合征等所致的急性腹痛47例,有效36例,无效12例。

此外,行穴位注射可治疗风湿性疼痛。

[9] 

③治疗皮肤病

对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以及顽癣等均有效果。

据36例治疗结果,痊愈者24例,显效8例,无效4例。

用法:

每次用徐长卿2~4钱,水煎服,亦可外洗。

或制成注射剂、酊剂等应用。

[9] 

④治疗神经衰弱 徐长卿散剂10~15g,每日2次口服,或蜜丸(每丸含生药5g),每次2丸,日服2次,或将散剂装胶囊,每个0.5g,每次20个,日服2次,20天为1疗程。

治疗有头痛、失眠、健忘、易疲劳、焦虑的神经衰弱病人300例,效果显著。

⑤治疗泌尿系结石 金钱草240g,忍冬藤、滑石、甘草各100g,石苇、车前子、瞿麦、川木通、冬葵果、徐长卿各60g,蔗糖500g,苯甲酸纳3g,共制成1000ml。

内服徐长卿并配合体外震波碎石机碎石后排石,效果显著。

治疗83例,治愈77例,好转4例,无效2例。

⑥治疗过敏性鼻炎 徐长卿30g,生地24g,当归、赤芍各15g,川芎6g,苍耳子、辛夷各9g。

伴头痛加白芷、菊花各9g;体虚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用药2~4疗程,观察1年。

治疗42例,治愈23例,好转13例,无效6例。

此外,以徐长卿内服或外用,可治疗毒蛇咬伤、带状疱疹。

配合金雀根制成100%注射液行肌肉注射,试治1例口、眼、生殖器三联征,获得一定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徐长卿主含丹皮酚、黄酮甙和少量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降血脂等多种作用。

对骨伤科的跌打损伤、腰椎痛;胃炎、胃痛、胃溃疡等引起的胃脘胀痛均有十分显著的止痛效果。

白芷

辛,温。

  入肺、脾、胃经。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1《本草经集注》:

"当归为之使。

恶旋覆花。

"

附方

  ①治头痛及目睛痛:

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

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

(《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

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

(《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

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

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

(《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

黄芩(酒浸炒),白芷。

上为末,茶清调二钱。

(《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

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

白水煎,连服四剂。

忌牛肉。

(《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

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

(《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

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

(《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

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

(《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

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

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

(《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

醋调白芷末敷之。

(《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

白芷,大黄等分。

为末,米饮服二钱。

(《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

香白芷嚼烂涂之。

(《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

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

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

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治疗20多例,亦效。

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各家论述

1.李杲:

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王好古:

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纲目》:

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

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

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

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本草经疏》:

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

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

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

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

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

芬芳而辛,故能润泽。

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

香入脾,所以止呕吐。

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本草汇言》:

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

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

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本草经百种录》:

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

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本草求真》:

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

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

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本草正义》:

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

《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

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

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

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

《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

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

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

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

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

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

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

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

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

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

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

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

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

《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

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

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

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

《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

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

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

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

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

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

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

《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9.《本经》:

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别录》:

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药性论》:

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日华子本草》:

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13.《滇南本草》:

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川乌(乌头)

辛、苦,热;有大毒,心脾肝肾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1、用于风寒湿痹,寒湿头痛2、心腹冷痛,寒疝腹痛3、局部麻醉(外用)

中毒预 防:

①控制临床使用剂量,提倡使用经炮制后的川乌。

制川乌常用量为1.5~3g,最大剂量以6g为宜,并注意个体及地区差异。

②内服需经中医辨证论治,并必须久煎2小时以上。

③适当的配伍,用制川乌时,最好配甘草、蜂蜜或生姜,以减缓其毒性而不降低其疗效。

④心血管疾病慎用,孕妇忌服。

救 治:

轻度中毒者,可用白蜜120g,凉开水冲服;心律失常可用苦参30g,煎水温服。

严重中毒者,急救常用1:

5000高锰酸钾、大剂量阿托品抢救,可以减轻症状,使心电图恢复正常,利多卡因也可显著降低动物死亡率。

阿托品与中药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同用,疗效更为理想。

配伍禁忌: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

药方选录

1、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亦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9克,甘草9克(炙)川乌6克(口父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金匮要略》)

2、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

川乌头100克(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干蝎25克(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一中盏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七丸、(《圣惠方》)

3、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

五灵脂、川乌(炮去皮、脐)、苍术(薄切酒浸干)各100克,自然铜(烧熟)50克、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渐加丸数服之病除、(《普济方》乌术丸)

4、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

川乌头(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半碗药末20克同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10克增米作一中碗、(《本事方》川乌粥法)

5、治丈夫元脏气虚妇人睥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九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局方》活络丹)

6、治风腰脚冷痹疼痛:

宜用贴焙川乌头三分(去皮、脐生用)、捣细罗为散以酽醋调涂于故帛上敷之须臾痛止、(《圣惠方》)

7、治瘫缓风手足掸曳口眼喁斜语言蹇涩履步不正:

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250克、上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梅师方》神验乌龙丹)

8、治左瘫右痪口眼喁斜中风涎急半身不遂不能举者:

川乌头(去皮、尖)、五灵脂(去石)、当归、骨碎补各等分、上为细末用无灰酒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渐加至十九至十五丸温酒下、(《局方》四丸)

9、治小儿慢惊搐搦涎壅厥逆:

川乌头(生去皮、脐)50克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婴孩宝书》)

10、治破伤风:

乌头(生去皮、脐)一枚雄黄(研)0、5克麝香(研)0、5克、上为细散、每服5克以温酒调下.(《普济方》三味追风散;

伸筋草

苦辛温,肝

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

1.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2.跌打损伤。

 注意: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禁忌】本品炮制时不宜水浸。

配方

1、治风痹筋骨不舒:

宽筋藤,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

(《岭南采药录》)

2、治关节酸痛:

石松三钱,虎杖根五钱,大血藤三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关节酸痛,手足麻痹:

凤尾伸筋草一两,丝瓜络五钱,爬山虎五钱,大活血三钱。

水、酒各半煎服。

(江西《中草药学》)

4、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凤尾伸筋、南蛇藤根、松节、寻骨风各五钱,威灵仙三钱,茜草二钱,杜蘅五分。

煎服。

(江西《中草药学》)

5、消水肿:

过山龙五分(研细末),糠瓢一钱五分(火煅存性),槟榔一钱。

槟榔、糠瓢煨汤吃过山龙末,以泻为度。

气实者用,虚者忌。

(《滇南本草》)

6、治带状疱疹:

石松(焙)研粉,青油或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一日数次。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应用

伸筋草

1、风寒湿痹,肢软麻木。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能袪风湿,入肝尤善通经络。

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可与羌活、独活、桂枝、白芍等配伍;若肢体软弱,肌肤麻木,宜与松节、寻骨风、威灵仙等同用。

2、跌打损伤。

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多配苏木、土鳖虫、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药,内服外洗均可。

3、治关节痛:

牛尾菜25克,路边荆50克,老鼠刺50克,豨莶草25克。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论述:

⒈《本草拾遗》:

“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2.《滇南本草》:

“石松,其性走而不守,其用沉而不浮,得槟榔良。

⒊《湖南药物志》:

舒筋活血,补气通络。

治腰痛,关节痛,闭经。

4.《滇南本草》:

"下气,消胸中痞满横格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去年久腹中之坚积,消水肿。

"

5.《生草药性备要》:

"消肿,除风湿。

浸酒饮,舒筋活络。

其根治气结疼痛,损伤,金疮内伤,去痰止咳。

"

祛风湿热药

防己

苦、辛,寒,膀胱肾脾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1、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2、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腹水等

【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习称汉防己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

木防己包括三个品种,即防己科的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和广防己。

  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治水肿尿少宜用;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宜用。

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与广防己,因含马兜铃酸,能损害肾功能,故内服宜慎,不能过量或久服,肾病患者忌服。

秦艽

qínjiāo

苦、辛,微寒,胃肝胆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利湿退黄

1、舒筋络:

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2、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3、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