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55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7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题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学会搜集资料,并能够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3.写作中要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介绍。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

重点

1.学会搜集资料,并能够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2.写作中要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介绍。

教学

难点

写作中要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介绍。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4)分钟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提出问题,引发交流: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深入交流:

那么,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

(2)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类。

(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8年7月,中国已有53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继续交流:

在以前的学习、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和与人交流中,你们都了解了我国的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莫高窟、泰山、黄山、峨眉山、新疆天山、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4.观看图片,引发交流:

【出示课件2、3】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关的多组图片。

互相交流通过图片了解到的和自己的感受。

5.谈话导题:

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

这次习作,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

(板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激起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为下面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撰写简介做好铺垫。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查阅资料。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搜集相关资料的?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4】

(1)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

(2)查阅的时候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

(板书:

查阅资料)

2.整理资料。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整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的?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5】

根据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文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筛选资料,剔除无关信息,如果资料不够完善,可以继续查找、补充。

(板书:

整理资料)

3.展示资料。

【出示课件6】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小组同学互相评议,可以把小组内同学搜集的资料合并整理。

(2)小组派代表展示资料,并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出示课件7】范文

1.我当小评委:

学生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

(小组交流,汇报发言。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把握技法。

(1)要选择好文化遗产

选择文化遗产是首要任务,在选定好某处之后,还应收集这个景点的资料。

以免写时空洞无物,或张冠李戴。

所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

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等可以借题发挥。

(2)结构清楚,写有条理。

动笔前可以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已确定描述的内容,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

(3)恰当引用。

适当加入文化遗产名称的由来,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增加习作的神秘感。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出示课件11】

(1)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2)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

(3)写完后,和同学交流,看看你的简介是否清楚,再进行修改。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板书:

撰写简介)

五、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

(2)互相评价。

六、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资料共享,拓展视野。

 

范文引路,感悟写法,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在分享中学会借鉴和模仿。

 

引导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3 )分钟

 七、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写的作文很精彩,老师都被你丰富的知识折服了。

课后,以你写的作文为基础,向你的家人、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吧!

2.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介绍中国风景名胜的书籍。

板书

内容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查阅资料。

(2)整理资料。

(3)撰写简介。

课后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

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

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

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

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

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

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

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

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

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

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

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

正如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国学阅读》训练

《菜根谭》

(一)

国学片段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我是小助手

势利:

指权势和利欲,

  纷华:

指繁华的景色。

不近:

不去接近。

洁:

品格高尚。

不染:

不受感染。

智械机巧:

运用心计权谋。

高:

品格高尚。

逆耳:

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

  拂心:

不顺心。

砥石:

指磨刀石。

鸩毒:

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

我是小翻译

面对世间众多追逐名利的恶行,不去接近是品格高尚的,然而接近了却不为之所动的人,品格更为高尚;面对权谋诡计,不知道它奸滑手段的人固然是高尚的,而懂得了却不去用这种手段者,则无疑更加高尚可贵。

耳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是顺耳的,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中了。

考考你的智慧

1.从“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一句中,你可以想到的花是

2.我们可以把“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一句总结为。

3.“言言悦耳,事事快心;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用关联词把两句连成一句。

4.请你对“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进行反驳,辩证的理解这一句。

弘扬传统文化

品行高洁——屈原

春秋时期,强大的秦国一直想着把楚国和别的诸侯国消灭了,统治中国。

作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非常热爱他的祖国,热爱楚国的百姓,他就给楚怀王献计献策,如怎样抵抗秦国,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

屈原还提拔了一些有本事的人来管理国家的一些事情,为国家出力,楚国的国力在逐渐上升。

而楚国的一些士大夫,看到屈原如此受宠,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就特别恨屈原,经常在怀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怀王来就糊里糊涂,不分好坏,这么一来,就罢黜了屈原。

从那以后,国王不理朝政,寻欢作乐,楚国一天比一天糟。

秦国大兵压境,楚国大败。

这时候,楚怀王不得已才起复屈原。

可没过多少日子,怀王就把屈原流放了。

屈原来到汨罗江边的时候,得了病,身体慢慢不行了。

后来,他又听楚国的首都也让秦国的军队占领了,心里更加悲痛。

他每天吟唱着他写的诗歌,在汨罗江边走来走去。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汨罗江边上,刮着冷风,屈原对着明亮的江边,看着自己满脑袋的白头发:

“唉!

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为楚国做事情。

”他恨楚国的那些士大夫,更恨秦国侵占楚国。

屈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让别人糟蹋,就投江自尽了。

就这样,屈原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悲愤地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人民都非常悲痛,家家户户把粽子,煮熟后,划着船把粽子扔到江里,让鱼吃,为的是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

打这以后,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划着龙船,吃着粽子,纪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屈原。

(二)

国学片段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我是小助手

宠利:

恩宠与利禄。

毋:

不要。

德业:

德行、事业。

分外:

不在本分之内。

修为:

指一个人的修养、素质、道德、涵养、造诣等。

分中:

分内。

  处世:

与世人相处交往。

  张本:

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

我是小翻译

个人的恩宠利禄不要抢在别人前面,积德修身的事情要不落人后。

享受应得的利益不要超过自己的本分,修身养性时则不要放弃自己应该遵守的标准。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让往往是更好的进步的基础;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便利别人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根基。

考考你的智慧

1.第一段话用的修辞手法有()

A.排比B.对比C.类比

2.下列对本选段的理解。

对的打“√”,错的打“×”。

(1)对自己的个人得失一定要计算清楚。

()

(2)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

()

(3)方便别人是在为方便自己打基础。

()

3.你觉得我们的为人处世应该怎样做呢?

弘扬传统文化

让一让,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

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诗之后,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

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

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三)

国学片段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

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

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我是小助手

好色:

美景。

  时和:

天气和顺。

啭:

鸟的叫声。

头角:

比喻才华出众,即“崭露头角”。

兢业:

即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的意思。

  潇洒:

形容行劝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敛束:

收敛约束。

秋杀:

与春生相对,气象凛冽、毫无生机。

我是小翻译

春天来临的时候,天气和顺,花草树木争奇斗艳,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的景色,连鸟儿也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

一个读书人如果能通过努力侥幸出人头地,又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却不思考为后世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岁,也如同没有在世上活过一天一样。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治学的心思,行为谨慎勤于事业,还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

如果一味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过着极端清苦拘束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只像秋天一样充满肃杀凄凉之感,而缺乏春天般万木争发的勃勃生机,如何去滋育万物成长呢?

考考你的智慧

1.“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是()

A.疑问句B.设问句C.反问句

2.士君子应该,。

3.读过选文第二段,你觉得我们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呢?

弘扬传统文化

王冕学画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王冕,幼年家境贫寒,很小就放弃读书,靠给地主放牛帮父母减轻负担。

不能到私塾读书的王冕非常喜欢画画,但是家里没有钱供他买画笔和颜料,他只能用木棍在沙地上面画,但但画的特别认真。

有一天下午下过雨,王冕在湖边放牛,微微的湖风吹动碧绿的荷叶,又将清清的荷花香吹遍四野,荷叶上面晶莹的水珠在傍晚阳光的照耀下泛出七彩耀眼光芒,牛儿在湖边吃草的时候,王冕就蹲在一边用木棍画画,巧妙的笔法将眼前的景象画的栩栩如生,他愈加欢喜。

有了积蓄之后就买来了画笔和颜料,放牛时候随身携带,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画,因为他对画画的热爱和认真态度,没过几年就闻名乡里,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很多人的仰慕。

 

(四)

国学片段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

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完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我是小助手

欹器:

倾斜易覆之器。

扑满:

用来存钱用的陶罐,有入口无出口,满则需打破取出。

名根:

功利的思想。

  千乘:

一车四马谓一乘。

一瓢:

瓢,用葫芦做的盛水器。

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

客气:

言行虚骄,并非出自真诚。

剩:

多余。

技:

伎俩之意。

我是小翻译

倾斜的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会倾覆,存钱罐因为空无一钱才得以保全。

所以正人君子宁可无所作为而不愿有所争夺,宁可有些欠缺而不会十全十美。

一个人追逐名利的思想若不从内心彻底拔除,即使他表面上轻视世间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甘愿过着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世俗名利的诱惑;一个人受外力的影响若不能被自身的正气所化解,虽然他恩泽世上所有的人,并为后世开创利益,终究也只是多余的伎俩。

考考你的智慧

1.文中的“轻”是以动用法,和它用法相同的一字是:

2.翻译下列语句。

(1)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

(2)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3.文中的客气与我们平日里熟悉的“客气”有所不同,你能解释两个“客气”吗?

并且用平时常用的“客气”造句。

4.谈一谈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管宁割席

人与人能不能成为朋友,与他们的性格、志趣密切相关。

东汉人管宁和华歆年轻的时候是好朋友,俩人经常在一起读书,交往甚密。

后来,通过几件小事,管宁看出了华歆的人品低下,便和他绝交了。

原来,有一次他们俩人在菜园里松土锄草,锄着锄着,忽然从泥土里锄出一块黄金。

管宁目不斜视,把黄金当作瓦片石块一般,照常挥锄不止;华歆却动了心,拾起来看了看,才把它扔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炕席上读书。

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鼓乐之声。

原来是一位权贵乘坐着漂亮的马车从门前经过。

管宁好象没有听见鼓乐声一样,仍旧专心读书;华散却扔掉书本,羡慕地跑到外面观看去了。

通过这几件小事,管宁发现华歆是一个权力欲和金钱欲很大的人。

和自己的处世态度与道德观念完全不同,缺少作为好朋友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于是,当华歆在权贵走远后返回书房时,管宁就用刀子把炕席割开,郑重地对华歆说:

"子非吾友也。

"毅然断绝了他们的友谊。

到后来,华歆果然热衷于追逐名利,成了曹丕手下的鹰犬;管宁则成了有名的学者,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魏文帝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回辞了。

 

(五)

国学片段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

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我是小助手

阴:

暗中、暗地里。

  善路:

向善的道路。

恶根:

恶,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

恶根指过失的根源。

机缄:

指推动事物运动的造化力量。

  抑:

压抑。

  伸:

指舒展。

播弄:

玩弄、摆布,含有颠倒是非、胡作非为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

做了坏事怕别人知道的人,虽然是作恶,但还留有通往善良的路径;做了好事却急于想宣扬的人,他做善事的同时就已种下了恶根。

上天的奥秘变幻莫测,有时让人先陷入困境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失意,不论是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

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忍地度过外来的困厄和挫折,平安之时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也没有办法对他施加任何的伎俩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第二段话中的“机缄”,其中“缄”的读音。

2.段2中可以看出,君子的作为是:

3.结合选文,谈一谈你对善与恶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有一次,田忌又失败了,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

“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

“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慌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六)

国学片段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

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

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

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我是小助手

愆尤:

愆,过失。

尤,责怪。

愆尤是指责的意思。

  骈:

并。

訾议:

訾,诋毁。

訾议是非议、责难的意思。

天地之气:

指天地间的气候。

  杀:

衰退,残败。

  性气:

性情、气质。

  清冷:

清高冷漠。

  受享:

所享的福分。

泽:

恩泽、恩惠。

我是小翻译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很正确,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没说对,那么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

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把功劳给你,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非议、责难之声纷纷。

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显露机巧的缘故。

自然界气候温暖的时候就会催发万物,气候寒冷的时候就会使万物萧条沉寂。

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样,性情高傲冷漠的人,所得的福分也比较淡薄。

只有那些性情温和而又乐于助人的人,他所得到的回报才会深厚,福分才会绵长,留下的恩泽也会长久。

考考你的智慧

1.第一段话中表示指责的意思的两个词语是、。

2.“寒则杀”中“杀”的意思是,与黄巢《不等后赋菊》诗中:

“。

”一句中的“杀”字意思一样。

3.因为,,,所以我们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