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60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docx

第一章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会眸

第一章:

我国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百年回眸

尽管对比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时问并不久,但比较的方法运用于对语言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不少学者认为,白有语言研究以来,便存在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自从人们发现人类并非使用同一种语言之时,便产生了语言间的比较。

王宗炎先生就曾有过关于"对比分析是古老的,因为自有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的论断①。

李振麟先生在评述宋朝志盘和尚的《佛祖统记》第43卷中关于译场组织和翻译过程时更为具体地指出,"从上面'佛祖统记'所述的事实来看,他们(按,指古代译经者)已懂得比较梵汉语法的差异。

'而'缀文'、'参译'两道工序都属于梵、汉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工作"。

语言学史也告诉我们,许多国家在编写第一部母语语法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与其他国家语言或古代语言相比较的方法。

许多研究者认为,巴尼尼语法就隐含着梵语和古代印度语言对比的成分。

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许多欧洲语言的语法书实际上也是通过与希腊语或拉丁语语法的比较而写成的。

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出版于1898年由马建忠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采用了汉外语言比较的方法,将其运用于中国汉语语法的研究。

我国20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20世纪的前50年为第一时期,五六十年代为第二时期,七八十年代为第三时期,90年代为第四时期。

20世纪上半期的汉外语言对20世纪前50年我国开展的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可从两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个方面是以创建中国语法学为目标而开展的汉外语言对比,另一个方面是为学习和教授外语服务而进行的汉外语言对比。

先看第一类研究。

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马建忠是第一个把中西语法的比较运用到古汉语的研究中来的学者。

诚然,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建忠在《文通》中所做的研究主要是模仿。

他把语法看作"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认为中西语言"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因而硬让汉语词类也与句子成分一一对应,提出"字类假借说",并为名、代词设立了"位次"。

他还仿西方语言中的定式和不定式动词,提出了"坐动"、"散动"的说法等,另一方面,他又"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拉丁之文词而属比之"(《文通·后序》),力图通过比较来探讨汉语中的一些特有现象,揭示古汉语的固有规律。

比如他在中西语言的比较中发现了助字这类西方语言中所没有的虚词,"助字者,华文所独";他还发现了汉语的"介字"与西方介词之区别,"中国文字无变也,乃以介字济其穷"。

(虚字卷之七)他还在《文通》中指出了中西叹字的不同,对汉语中另一个独特的现象--"大抵议论句读皆经指,故无起词"也给予了明确说明。

对于马氏和他在《文通》所作的中西语言的比较,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有如下的评价:

"马氏精通拉丁语和法语,他拿西洋语言来跟汉语比较,是全面而精到的","作为一个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的开路先锋,马建忠做到这个地步是很不容易的"。

马建忠之后,不少学者以英语语法为框架来研究汉语,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黎锦熙。

黎氏在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一书。

该书在研究对象方面与《马氏文通》有别,《文通》研究古汉语,而《文法》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两者所参照的语言也不一样,《文通))仿拉丁语体系而作,而《文法))参照英语,以当时在中国很流行的纳斯菲尔德《英语语法))为蓝本。

但从中西语言比较的角度看,《新著国语文法》比附摹仿的程度并不比《马氏文通》轻,在某些方面似更为突出。

黎氏本人后来也承认该书的"英文法面貌颇浓厚,颇狰狞"。

比如,他虽然看到量词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仍不敢将其独立出来,而是将它放在名词中加以叙述。

又如,对汉语动词"有"的分析。

黎锦熙认为:

"'有'一个驰名世界的科学家这些若是完全独立的句子,面又别无述说词,句首那个表存在意味的'有'字,当然取得述语的资格。

他可相当于英文的Bein9;而副位居首的造句法,也巧同于英文的thereis。

但若下面又有了别的'述语',如'有'一个驰名世界的科学家到中国'来'了。

这些'有'字乃是'领起主语'的一种'冠词(Article)性的形容词':

恰相当于英文的A或Some,Any;而表示否定的'没有'(或'无'),就相当于英文中作形容词用的了"。

尽管《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西方语法的痕迹十分明显,但是,作为我国第一部将外语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的著作,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书中有不少具体进行汉语和英语比较的章节,如字词概念的比较,对关系代名词的评述,对形容词的比较级、组句法方面的汉英差异的探讨等。

此外,该书在打破从前西文语法的词类本位的语法组织,创造"句本位"并运用与西洋语法学家的不同的图解法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黎锦熙在该书引论中强调指出:

"仅就九品词类,分别汇集一些法式和例证,弄成九个各不相关的单位,是文法书最不自然的组织,是研究文法最不自然的进程。

先就句子底发展,娴习词类在句中各部分的种种位置和职权,然后继续地研究词类底细目:

这乃是极自然的事。

"

约10年之后,黎锦熙的另一本著作《比较文法》(1933)问世。

这是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中第一本冠以"比较"之名的书。

黎氏在该书中就语言比较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他认为:

"比较文法者,一,以本族语之文法与世界其他族语相比较;二,以本族本支语(如汉语)之文法与同族异支之兄弟姐妹语(如藏、缅、泰、苗等语)相比较;三,以标准国语(如汉语之现代北京语)之文法与各地不同之方言相比较:

此皆属于语言文字学(英名Phylology)之范围。

四,以汉语中今语之文法与古文相比较,此可作为'汉语发展变迁史'之一部分,固亦不在语言文字学范围之外,惟在语文教育上颇有偏重应用之意味。

"(1页)对于比较语法的原则问题,他指出,所谓比较,重在异而不在同:

同则因袭之,用不着一一比较;惟其异,才用得着比较,或大同而小异,或小同而大异,或异中有同。

他还认为王船山《俟解》中的一句话"不迷其所同,而亦不失其所以异"可作为比较文法研究的原则。

他还就教学上采用比较方法的必要性发表了看法:

"学校里教学文法,对于不同语系的语文,只要是同时教学的,就不妨拿来作个'比较':

现在学校里外国语多是英文,就不妨拿英文法来比较;假如某校以法文或德文俄文为主要外国语,也就可以拿法文法或德俄文法来比较"。

其文法组织部类,"若是彼此实在不相同的,那更需要比较了,就是比较其不同之点在哪里,指点其不同的原因又在哪里。

"

黎氏在《比较文法》一书的正文部分主要使用了古今汉语比较的例子,中外(英、日语)文法的异同说得极其简单,但在问题部分提出了许多有关中英对比的题目供读者思考。

如问题十四,要求读者将几个"对于"的句子翻成英语,并说明"对于"在中外语法上的异同;问题十八,要求对汉语宾系复称代词"自"、"相"在习惯上必倒置于动词之前和英文的Self-control等词进行比较。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等属于模仿语法,因而在当时就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陈承泽就是最为激烈的批评者之一。

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1922)中针对"承袭外国文法,施诸汉文之研究"的状况,提出研究中国文法应注意的3个原则。

他在该书中对汉语和外语的主要不同点也有简单的评述。

他指出:

"中国文字与世界各国之文字,有绝异者数点:

其一、主形;其二、单节音,且各有平、上、去、入之分;其三、无语尾等诸变化。

故其文法发展之径路,与西文异。

如'标语',如'说明语'之不限于动字,如动字中'意动'、'致动'之作成法,如助字等,皆国文所特有者也。

"

在20世纪的前二三十年中,马建忠和黎锦熙等语法学家尽管在理论上多少知道应该通过比较来揭示汉语的特点,但在实践中却无法摆脱西方语法的束缚,他们在创建中国语法学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汉语和西方语法的比较研究主要以比附和求同为主,求异为副。

这是时代的局限,无论从语言研究本身,还是从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开始改变这种状况是30年代后半期的事情。

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这篇被学术界称为"文法革新的宣言书"的文章对处于初创期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可贵之处在于:

(1)点明了前一时期运用比较方法来研究汉语时出现的主要问题。

王力在指出"我们对于某一族语的文法的研究,不难在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其相同之点,而难在就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族语相异之点"之后,用了一个形象说法,说明在比较时要注意两方面的情况:

一方面不要把别人语言中存在的东西看错了,即"不要把竹夫人误认为字纸篓",更重要的是应当明确,"别人家里没有的东西,我们家里不见得就没有。

如果因为西洋没有竹夫人,就忽略了我们家里竹夫人的存在,就不对了"。

(2)提出把'语像'作为汉外语言比较的基础。

王力认为:

"我们首先该注意到中国语的'语像'的结构与西洋语的'语像'的异同,而且我们该直溯到'语像'未成立时的精神行为的两个步骤:

(一)分析作用;

(二)综合作用。

"这样,他就把汉外语言的比较从形式深入到了观念。

王力不仅提出了如何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理论,而且付之于实践。

他于1937年发表的论文《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以及在4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5)等著作就是其努力实践探索汉语特点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现代语法》的"导言"中,王力说:

"本书的目的在于表彰中国语法的特征,汉语和西洋语言相同之点固不强求其异,相异之点更不强求其同。

"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又提出,他反对"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把西洋某词'译'成中国话,再把这中国话认为和西洋那一个词同一性质"。

王力着重寻找汉语与西方语言相异之点。

他指出:

"譬如有一点,本国人觉得平平无奇的,而外国人读了,觉得是很特别的,那么,正是极值得叙述的地方。

"(《中国语法理论》导言)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汉语中可以没有系词的观点;不设"介词"和"连词",只讲作为语法成分的"联结词";他不按西洋语法的叙述、命令、疑问、感叹句分类,而从语法作用角度把单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三种;提出了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递系式、紧缩式等汉语中特有简单句句式等。

另外,他还在专设的"欧化的语法"一章里,揭示了因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汉语语法方面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语法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王力在其著作中,特别是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进行了汉英/英汉两个方向的比较,这是他开展语言比较的又一特点。

凡汉有英无的地方他都一加以说明,对英有汉无的语法规则则另加注释备考。

40年代,在运用比较方法揭示汉语特点、建立新的语法体系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吕叔湘和高名凯。

吕叔湘在这一期间出版了《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上卷1942年,中、下两卷1944年)。

该书所进行的研究以汉语文白语比较为主,中外(英语)比较的文字不多,比较简略。

在《上卷初版例言》中,作者提出了他的语言比较观,这一段经典性的语言后来常被汉外对比研究者所引用。

他说:

"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

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

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

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

"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出版于1948年。

该书由绪论、句法论、范畴论和句型论4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均有丰富的汉外语言比较的论述。

如在"绪论"部分,他指出西洋语言中动词有时间的分别,而汉语动词无时间的分别,但有许多表示aspect的格式;西洋语言中命令句由动词命令式来表示,汉语有时只用语气来表示等重要相异之处。

在"句法论"中他讨论了汉语名词句中的系词和动词tobe的区别,汉语介词和preposition的本质差异等等。

在"范畴论"中高氏对中西语言中反身代名词的用法,汉语的辅名词和西洋语言的冠词的差别等作了探讨。

在"句型论"中则对中西语言否定、询问、疑惑、命令、感叹等句式进行了比较。

由于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中对中外语言的比较进行得十分全面而详尽,因此该书被研究者称为"中外语言特点比较的语法"。

高名凯在书中对过去语法学家"太西洋化"的弊病也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这是他们没有对西洋语法内部进行比较,"以为一切的语法都是和拉丁或英语差不多"所造成的。

有了"比较的研究,才让我们知道在一般语法结构中哪一部分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哪一部分是语言所不同的"。

《汉语语法论》在汉外比较研究方面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书中采取了多语比较的方法。

在许多地方除了同英语比较外,还经常同时与德语、法语相比较,有时还引用拉丁语、俄语甚至一些欧洲小语种如爱尔兰语、立陶宛语等及东方语言如泰语、越南语的例子。

这时期还有一部重要著作应该提及,这就是赵元任在美国出版的《国语入门》(1948),其中专设((英文和中文的比较》一节。

该书应用美国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子,按照位置关系确定主语、宾语,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划分词类。

《国语入门》在1952年经李荣编译改名《北京口语语法》在国内出版。

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类汉外语言对比研究,即以学习外语为目标而开展的研究。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

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1933)和吕叔湘的《中国人学英文》(1947)。

严复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为大家所熟知。

他通过翻译西方学术著作把当时先进的欧洲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中国,成为我国介绍近代西方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不但提倡西学,引入西学,而且认为求西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西文。

他在《英文汉诂》卮言中提出:

"使西学而不可不治,西史而不可不懂,则求之最简而径者,固莫若先通其语言文字,而为之始基。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同时鉴于当时"吾国之习英文者益众,然学者多苦其法之难通"(《英文汉诂》叙)的现状,严复花了数月时间,以英国马孙摩栗思等人的论述为基础,写出了《英文汉诂》一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5月出版。

实际上,严复在这本书中不仅用汉语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而且在许多章节里还对两种语言进行了比较。

因此我国一些研究英汉对比的学者认为该书开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先河。

《英文汉诂》共分18篇。

除首篇"发凡"和第16篇"造句集例"外,其余各篇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英汉比较的内容。

当然,由于时代局限,严复使用的汉语例子均为古汉语,所以他所开展的英汉比较实际上是现代英语和古代汉语的比较。

所谓比较,既包括识同,也包括辨异。

((英文汉诂》在识同方面可分为两个小类。

(1)引入某一语言概念或为某一语言现象下定义时往往以汉语和英语的例子分别加以说明,以表明该语言概念(现象)在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的事实。

如严复在说明名词时,先提出"物各有名,而字为名者,谓名物之字Nouns",然后以汉语为例: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若鸢若鱼若天若渊,皆名物已。

"而后举出英语句子中的名词例子来说明"Johnputsbookupontables"。

(2)明确指出英汉语言里某一语言概念或现象之间的相仿或相似。

如他在讲到"That"时称,该词"可为区别,可为称代,可为挈合,如云'Williamsaidthatthatword'that'hehadiustparsedwasapronoun;"'然后强调说"此犹中文夫字,吾言'不仁哉夫夫也夫,'又云'夫道二,仁与不仁而已,'此数夫字亦异部者也"。

有时他不仅指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某一事实本身,还对事实出现的多寡程度加以说明。

如在讲到有些动词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时,严复进行了分析:

"总之云谓或及物,或不及物,欲为分别,全视语意之何如,此在西文然,在中文尤然。

"需要指出的是,严复在书中的某些比较纯属牵强附会。

如严复在该书第35页中提出,"英文古似德文,I字古作Ic,又作Ich,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如I则中国之台也thou之与you,与法文之VOUS,tu皆在中文汝若之间;而第三身之he,it,they与法文il等,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

"他甚至由此得出更广的结论;"中西古语多同,西人如艾约瑟等所言多与鄙人合者,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傅会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严复在《英文汉诂》中对两种语言差异的描述。

由于内容较多,本文仅举两例说明。

例1,在讲到同一词会因在句子中不同的语法作用而发生变化时,严复说,"此在中文,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时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云'恶恶臭好好色','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皆此例也,然皆异其音而不变其形,是固不便,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

这里严复不仅指出了汉英语的差异,而且探讨了出现差异的原因。

例2,在论述关系代词(书中译为"复牒称代")时,严复指出,"此类文字,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

从总体上看,严复在书中强调两种语言之间的同要多于辨异。

甚至连《马氏文通》认为异的方面,他也倾向于识同。

如马氏在汉语词类中建立了助字一类,并认为这是汉语的特点。

但严复在书中却认为"泰西文字,八部而止,惟中国若多一部,若语助之焉哉乎也是已。

虽然,谛而审之,即以为未尝多亦可,盖语助之字,常函云谓疏状之义,此如也字,实无异于英之is,法之est"。

尽管严复对英汉语言的比较尚不深入,有时还有比附,甚至牵强附会的情况,但他作为英汉语比较的先驱者的历史地位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林语堂于1930年用英语编写了一本供高中和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英语语法教程。

3年之后,即1933年2月,该教程以((开明英文文法》(下简称《文法》)为名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0年,林语堂委托张沛霖将原书译成汉语,书名叫((汉译开明英文文法》。

1982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新刊印了((开明英文文法》,并由吕叔湘先生作序。

林语堂认为语法是一种表现法的科学,因此他一改通常语法书从形式出发,只讲语法规则的传统套路,而从意念讲起,把语法形式和结构作为表达意念的工具。

他在书中先提出一个个意念(idea),并说明这些意念英国人是如何来表达的,同时又与中国人运用的汉语表达方法加以比较,这样就把学习语法变成一件有益而有趣的事情,不再枯燥乏味。

林语堂在书中一开始就指出:

"两种文字可以用不同的文法工具,来表达一个相同的意念或观念,所以学一种外国语的文法,应该很有趣味,因为它教我们比较这两种文字,并帮助我们以正确的外国方法表达我们的观念。

"(《汉泽开明英文文法》3页,以下所标均为该书页码)从林语堂上面的这段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主张学习外国语语法时进行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比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且可以看到他为英汉语言对比所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即以意念作为比较基础,从意念出发进行比较的方法。

我们认为《文法》对汉语和英语,乃至对其他外语的对比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也在此。

下面以"语气表达"为例说明林氏在书中如何从意念出发开展英汉语比较的。

语气是说话人用来表示自己的思想(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的重要手段。

书中对汉英两种语言表达语气的不同手段作了言简意赅的分析并专立一节"中英文之比较:

中文的助词"加以说明。

作者在该节中分析道:

"英文里大部分用动词表达的那些句子的不同语气,在中文里大多数是用'语助词'来表达,如中文用'吗一么'表疑问的语气,用'呢''哩'表不信、反驳或不同意的疑问,用'了'表完成的意味,用'吧'或'里'表最后决定或命令提议等等。

"同时指出,"这些助词常见于句末"。

由于《文法》采用的不是单纯形式的比较,所以它不仅列出了汉语主要表达语气的工具--语助词,而且把汉语中另外一些可以表达语气的手段如副词、连词也一并列上:

"有时候这些语气在句首或句中也用连词或副词来表达,如表明不相信的'难道',表明让步的'却',表明假设或推测的'料想','总'等等"。

((文法》在分析英汉语意念表达方式的异同时,有时结合惯用法来加以说明。

如否定问句是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的问句格式,但《文法》指出,"在实际惯用法上,这种否定问句往往因语言的不同而有差别。

英文里的Won'tyou?

就比中文的'(你)不吗?

'用起来多得多了,英文里说Won'tyousitdown?

是请人家坐,而中文里说一句'不坐一会吗'却是隐隐地暗示人家好走了"。

这种结合惯用法的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单纯语法规则的比较,拓宽了不同语言间比较的范围。

书中对英语和汉语在否定句回答方面的差异,对某些介词特殊用法上的差异等等的分析也是结合惯用法进行的。

吕叔湘的((中国人学英文》一书于1947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该书的初稿曾经先后在《中学生》和《英文月刊》上刊载过,后经作者修改,汇集成书。

后来书改名《中国人学英语》,于1962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中国人学英文》同前面的两本书一样,是为学习英语的读者写的,也有不少篇幅论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

与前两书的区别之一是它不仅作了英汉语法的比较,而且还涉及英汉语音、词汇意义的比较。

作者在第一章《原理和方法》里,从"英文不是中文"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指出英文对中国人来说是外国语,而中文是母语,所以两者"不但是不妨比较,有时候还不可不比较若是我们不帮着学习者去比较,他自己(除非有特殊的学习环境)会无意之中在那儿比较。

""比较是要注意英文和中文的不同之处,让学习者在这些地方特别小心","而只见其同不见其异,那就是'比附'了"。

书中对英汉语的比较正是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

如在《词类》一章的第一节就以"英语词类分别比中文明显"作为标题。

在这一节中,吕叔湘举了不少的例子对英汉语词类的差异性加以描述。

他指出:

"例如形容词和动词,在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在中文便不这样清楚,英语的动词有时间变化(tense),形容词没有;形容词有比较(degrees),动词没有;一句句子里头非有动词不可,形容词不能充数。

中文便没有类似的标识和限制。

"又说:

"不但动词和形容词如此,动词或形容词和名词之间,动词和介词之间,也都是中文里头含糊而英语里头分得明明白白。

"吕叔湘风趣地把这种英语词类之间的区别和唱戏中不同的角色相比,"这好比一个唱戏的,生,旦,净,丑,必专一门,你若是不知道梅兰芳是唱旦的,派他唱黑头,那个戏就唱不成了"。

再如在第8章"变式动词"中,作者着重说明汉语中动词只有一种形式,而英语根据有无主词,分成两类动词,即常式动词和变式动词这一重要区别,并分析了中国学生由于不注意这方面的区别而产生的错误。

他指出:

"老实说,中国人学英文,深奥的地方姑且不谈,只就浅近的说,所犯错误一大半在动词形式;而这里边,tense用的不得当还在其次,最最严重的就是不知道区别finiteverb和verbals,常式动词和变式动词。

"

在英汉语言的比较中,指出一种语言中有,而另一种语言中无的形式,或者区分两种语言明显不同的方面是十分重要的,但更要特别注意的是两者中大同小异或同中有异的方面。

这一观点吕叔湘在书中作了明确而精彩的阐述。

在《词序》一章中,他针对中英文词序大体相同的4种情况作了说明,但同时又强调指出,这几条"大同""并不能包括一切,而且就拿这几条来说,中英文两方也都各有变例就是'小异'了。

用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些'大同'比那些'小异'更重要,因为这几条恰是语句组织的大纲。

可是就学习者的立场说,那些'小异'比这些'大同'重要得多:

道理很明显,相同则无须特别学习,相异不得不特别注意也"。

(150页)吕叔湘随后对英汉疑问句、感叹句、各类分句在词序等方面的差异作了具体说明。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吕叔湘的((中国人学英文》一书不仅在英汉语法方面进行了比较,而且还有较多篇幅论及英汉语音和词汇意义的比较。

在语音比较方面,吕叔湘主要将英语的某些辅音和元音同汉语中相似的发音进行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在英汉词汇意义(书中称为"字义")的比较方面,吕叔湘指出了两方面的差异。

一是"两种语言里头的字绝不能捉对儿相配,尤1其在中国和英美这两个文化历史相去甚远的民族之间"。

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