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639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

口技

宁夏彭阳县冯庄九年制学校祁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5、使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和引导学生自学古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熟读课文,揣摩语言,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理解写声时由远及近,由外及内,有小及大,由微弱至喧闹的写作顺序。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对口技的解释:

口技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有悠久的历史,又叫“学象声”、“哨声”、“象声”等。

表演者用口发出的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的声音。

现在的相声就是从口技发展而来。

口技的一部分特点仍为杂技所保留。

2、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

另外大家在电视中也看到一些用嘴发出的各种声响的杂技等。

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

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

不信?

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会对民间的艺术有一个更新的认识的。

二、作者及课文背景

1、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有《铁崖文集》、《湖航存诰》等书。

2、课文背景

本文原是《秋声诗》的序言。

作者曾说:

“嘻,若而仁者,可谓善画声矣!

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

三、本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1、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和识记文言虚词和实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2、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副词,理解故事情节,学习写作顺序;

3、找出文中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句子,学习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表现手法。

三、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叱()倾()顷()哗()者

齁()声曳()屋许许()声呓()语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辨音

huì会宾客大宴jiān衣帽间

会间

kuài会计jiàn中间力拉崩到之声

xǔ许多jǐ所剩无几

许几

hǔ许许声jī几欲先走

让学生在课文中再找出类似这样的字进行分析比较。

4、思考课后“一、二题”。

三、新课研习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有条件的可下载有关口技方面的影视资料和学生一起观看)。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重点理解的词语: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事物的数量词,比较古今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同音异义字(一词多义)

以为妙绝:

极,副词妇扶儿乳:

喂奶,动词

绝乳

群响毕绝:

尽,消失,动词儿含乳啼:

乳头,名词

不是时:

这,代词众妙毕备:

妙处,形容词

是妙

不知木兰是女郎:

时,半段动词以为妙绝:

奇妙,形容词

手有百指:

手指,名词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动词

指名

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动词自为其名:

姓名,名称,名词

让学生在课文中再找出类似这样的字或是一词多义字进行分析比较。

10、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

恰逢今义:

聚集,见面,理解,集会

当是时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隐隐约约今义:

微小,细微

宾客意少舒古义:

稍微今义:

数量少,丢失

稍稍正座古义:

渐渐地今义:

稍微

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古义:

其中夹杂今义:

方位名词

虽人有百手古义:

表假设,即使今义:

用作连词,表转折

几欲先走古义:

跑今义:

行走

让学生在课文中再找出类似这样的字自己进行分析比较。

11、通假字

满座寂然(“坐”通“座”,座位,名词)

12、特殊句式

①固定格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有……者”相当于“有个……的人”)

②省略句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省略数词与名词之间的量词)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类似这样的特殊句式或是其他的特殊句式进行分析。

13、重点虚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者:

……的人,的

于厅事只东北角于:

少顷:

一会儿

而以:

罢了

其夫呓语其:

代词,指代人

夫亦醒亦:

以为妙绝以为:

认为

即而:

不久,紧接着

未几:

不久

俄而:

一会儿

14、问题研究(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①文中都用了那些表示时间的词?

有什么作用?

②课文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的?

③课文中哪些地方是以动写静的,找出原文加以分析。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善:

善于,擅长。

者:

代词,代艺人。

]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会:

副词,恰值,正好。

]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

于:

介词,在。

施:

设置。

厅事:

厅堂、大厅。

屏障:

指屏风,帷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一桌……一抚尺而已”。

[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抚尺:

艺人表演用的道具。

“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

[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但:

副词,只,仅。

寂然:

寂、寂静。

然,形容词词尾。

表示“……的样子”。

“坐”通“座”,座位,名词。

哗:

喧闹,声大而杂乱。

]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交待了叩击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道具以及开演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精彩表演的铺垫。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2、第二部分(2—4段)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②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

遥:

远。

巷:

胡同、里弄。

吠:

狗叫。

惊觉:

惊吓而醒过来。

一语:

说梦话]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

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既而:

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

啼:

放声哭。

亦:

副词,也。

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

絮絮:

连续不断地说话,这里指不停的唠叨。

]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声响全都有了。

当:

值,在。

是:

此,这。

一时:

同时。

叱:

大声呵斥。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

侧目:

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以为,认为是。

妙绝:

“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

③提问: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歇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

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的声音。

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

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

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3、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并让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

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

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

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

齁:

打鼾。

倾侧:

倾斜歪倒。

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少:

稍微。

舒:

伸展,松弛。

]

①提问:

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

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

(这是以动衬静)

4、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并让学生翻译翻译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

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百千:

是虚词,极言其多。

中间:

其中夹杂着。

间:

夹杂。

作:

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

曳:

啦。

随:

即使。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名:

说出。

]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奋”:

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

这里可译成“捋、挽”。

战站:

打哆嗦,打颤。

“走”:

逃跑。

]

5、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

“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

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

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延、猛烈。

第三层:

紧张救火的声响。

(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

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6、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并让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

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毕:

完全。

绝:

断,停止。

之:

代指围幕里边。

]

7、提问:

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8、提问:

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

“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

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二、课文结构框架示意图

一人口技人如情如神入痴如境撤屏一人

一桌一桌

一椅视之一椅

一扇一扇

一抚尺听众技艺高超出神入化几欲先走一抚尺

三、学生对照讲解的内容,熟读课文,在读课文中揣摩语言,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并研讨以下两个问题。

1、“狗叫”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与文章又怎样的联系。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该怎样翻译?

 

第三课时

一、以框架式进行复习

道具口技表演(正面描写)听众反映(侧面描写)

一人一桌

演出前一椅一扇扶持一下,满座寂然

一抚尺(演出开始)

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

一位妙绝

遥闻(有远到近)

深夜便有(由外到内)一时齐发

惊醒既而(由小到大)众妙毕绝

当是时(由少到多)

(渐起)

(渐落)

尾渐渐未几(由高到低)

演出时呼入睡微闻(由多到少)

忽(由外到内)变色离席

(突起突落)

深港俄而(由少到多)凡所应有奋袖出臂

火起中间(有疏而密)无所不有两股战战

又夹(由简到繁)几欲先走

一人一桌

演出后一椅一扇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一抚尺(演出结束)

 

二、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3、课后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