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71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 四 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

第二,让学生感知1千克。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内容练习

授课

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认识千克

1

10.8

认识克

1

10.9

练习

1

10.10

称一称

1

10.11

 

 

第1课时授课时间(10月8日)总课时:

21

教学内容

认识千克。

教科书第29—3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重点难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

这两件谁重呀?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

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

这下又是谁重了?

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

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

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

(两名)

板书:

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

(用秤称一称)

板书:

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

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

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

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

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

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

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

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

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

指针指到“1”了.

师问:

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

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

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

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

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

5千克。

师说:

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

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

P31

(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

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

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

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啊?

你有哪些收获?

(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册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授课时间(10月9日)总课时:

22

教学内容

认识克苏教版第五册33页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重点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

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

150克哈密瓜:

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

(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授课时间(10月10日)总课时:

23

教学内容

练习四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估计:

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

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

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篮球重650()

乒乓球重()杠铃重50()

三、填“〉”、“〈”或“=”。

800克()4千克3千克()3000克

2千克()1500克7000克()9千克

三、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

(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

(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

(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

(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

(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

(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

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

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九、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授课时间(10月11日)总课时:

24

教学内容

 

称一称练习课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重点难点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调查汇报

同学们,我们已经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让你们到商店调查那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做单位的,各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老师也带来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

(有多少个苹果?

有多少千克苹果?

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

(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

(称一称)

2、动手实践

(1)教师称苹果的重量。

你们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

(1千克)

我们一起数一数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

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

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

然后展示在黑板上。

(3)请小组长上来汇报情况。

(4)看着这些表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各种、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

3、估一估

(1)出示教师带的梨,你们能估一估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

为什么?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谈话:

都是1千克,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也不一样。

4、称体重。

(1)先认识秤,然后分组称。

称完后填在表格里。

(2)阅读“你知道吗?

”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并结合进行健康教育。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首先教材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

教材在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都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购物情境,引发学习口算的需要,让学生探索和学会相应的减法,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也是通过购买一套服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

其次教材重视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

教材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内容与练习

授课

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加法口算

1

10.14

减法口算

1

10.15

练习

1

10.16

两步计算应用题

2

10.17-

10.18

复习与练习

6

10.21-

10.28

 

第1课时授课时间(10月14日)总课时:

2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出示商店图。

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

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各买什么玩具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

书上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贝贝应付钱:

44+25=玛丽应付钱:

44+38=

4、贝贝和玛丽都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

你会帮助他们计算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5、集体交流反馈。

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哪种算法。

6、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

通过讨论得出:

第一道算式相加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二、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授课时间(10月15日)总课时:

26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

欢迎小朋友再次光临玩具店。

上一次我们在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让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谁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应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柑橘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玩具汽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3、玩具汽车比玩具火车便宜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38-25=44-25=44-38=

二、主动探索:

1、探索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口算38-25,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讨论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

你最喜欢那种算法?

2、用上面的方法完成44-25。

3、比较38-25和44-25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

尝试完成44-38,完成后同桌交流,在指名说说不同的口算方法。

5、小结。

二、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授课时间(10月16日)总课时:

27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练习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难点

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1、算一算、比一比。

(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

(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验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做“想想做做”第5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验证。

(4)讲述:

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

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6、做“想想做做”第7题。

(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

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

(根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授课时间(10月17日)总课时:

28

教学内容

两步计算的实际应用题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情境导入。

谈话:

今天。

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都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吗?

这节可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

)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

出示裤子标价28元。

营业员阿姨说: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妈妈问:

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你从中知道那些信息?

买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2)谈话: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

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那么,你们想一想,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

(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让学生在书上化除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最后根据问题写上问号。

(3)谈话: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做在草稿本上。

(4)交流:

你是怎么列式的?

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5)有不同的算法吗?

(不要求一题多解)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把问题改成“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2)问:

问题改了,线段图要改吗?

怎样改?

(3)学生解答。

做完后交流。

3、比较。

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授课时间(10月18日)总课时:

29

教学内容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看线段图解题

1、口述线段图意义。

2、要求列出算式。

3、小结(两种解题思路)。

二、应用题练习

1、一袋面粉重15kg,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

大米和面粉一共重多少千克?

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

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P44——45.5、6、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时授课时间(10月21日)总课时:

30

教学内容

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主备课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重点难点

1、一步学会看线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