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76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docx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

西周[弓鱼]国墓地出土的玉戈玉戚

  玉戈等兵器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虽器形和装饰都较为简单,但其精美,神秘远非今人所能想象。

本文介绍的具有兵器性质的玉戈,包括玉戚、玉簇,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从陕西宝鸡西周时期竹园沟、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的。

这两处墓地是西周考古中很难遇到的保存完好的墓葬。

竹园沟墓地的时代为西周早期;茹家庄墓地的时代在西周穆王前后,比前者要晚,而且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表明,其墓主就是失载了的[弓鱼]国国君。

仅茹家庄[弓鱼]伯墓就出土各类玉器300多件,是继妇好墓后一次少有的发现。

因此对于研究西周早期的玉器至关重要。

现择其精者按型式作以介绍。

  I式,援身较宽短,中脊明显。

图1玉戈,青玉泛灰绿色,并夹有白斑。

素面,通体抛光,不透明。

锋呈尖利的三角形,援体挺直,援部有脊线,两边有刃。

直内较短,内前端有一穿孔。

通长7.8厘米,援长6.8厘米,援宽1.9厘米,内厚0.2厘米,穿径0.2厘米。

茹家庄1号墓出土。

图2玉戈,青玉,粉绿色不透明。

援作长条形,前锋呈尖利三角形,援、内有明显分界,中脊线平直,边刃雕琢十分规整。

内部呈方形,前端有一圆穿。

通长8.1厘米,援长6.3厘米,援宽2.2厘米,内厚0.2厘米。

竹园沟9号墓出土。

图3与图2大致相同。

图4玉戈,青玉,灰褐色略透明,光亮油润。

援作长条形,前锋尖利,援部有脊线和边刃。

直内呈方形,内端平齐,前端有一圆穿。

通长14厘米,援长11.3厘米,援宽3.3厘米,内厚0.3厘米,穿径0.6厘米。

出自茹家庄1号墓。

  Ⅱ式,援部作长条形,两边刃平直,锋利,有脊线,援、内有明显分界,直内。

图5玉戈,大理岩质地,白色。

前锋尖利,援后部有一小圆穿。

内部呈正方形。

通长15.6厘米,援长13.1厘米,援宽3.4厘米,内厚0.4厘米,穿径0.4厘米。

竹园沟5号墓出土。

图6玉戈,青玉,灰褐色,光亮。

前锋尖利,援后端有一圆穿。

内与援之分界以厚度作区别,虽比较明显,但没有突棱界线区分。

通长30厘米,援长25.5厘米,援宽4.9厘米,内厚0.3厘米,内宽5.1厘米,穿径0.7厘米。

茹家庄1号墓出土。

  

  

  

  Ⅲ式,援作长条形,三角形援锋尖利,较窄,援宽约为援长的六分之一。

图7玉戈,青玉,灰绿色,上有白斑,局部透明。

体小,前锋尖利,两边有刃,无脊线。

内与援分界明显。

直内呈方形并有一小圆穿。

通长6.0厘米,援长5.0厘米,内厚0.2厘米,穿径0.1厘米。

竹园沟13号墓出土。

  Ⅳ式,为同一块玉料雕琢成两件玉戈,两戈连体,形制比较奇特。

图8玉戈,青玉,灰白色半透明。

两戈形制大小完全相同。

前锋尖利,援部有两道脊线凸起较高,两边有刃。

直内呈方形,有一小圆穿,内与援分界明显,内部后端饰有齿状扉棱。

通长6.1厘米,援长5.1厘米,援宽1.2厘米,内厚0.4厘米,穿径0.2厘米。

竹园沟4号墓出土。

  V式,援体呈弧度弯曲,援部与内部有明显分界线。

图9玉戈,青玉,灰褐色,有黑斑,不透明。

锋尖利,援部有脊线,两边有刃。

内直平齐无穿孔。

通长8.7厘米,援长6.6厘米,援宽2.5厘米,内厚0.4厘米。

茹家庄1号墓出土。

图10玉戈为茹家庄2号墓出土,形状与图9同。

图11玉戈,青玉,灰褐色。

锋尖利,援部无脊线,有边刃。

内部横宽于援身,内上下缘有扉棱,有一小穿孔。

通长7厘米,援长5.3厘米,援宽1.4厘米,内宽2.3厘米,内厚0.3厘米。

茹家庄1号墓出土。

  Ⅵ式,图12玉戈,呈扁平等腰三角形,底边内凹成小弧状。

青玉,灰绿色,有黑色纹理,透明,光泽油润,两面抛光。

两刃向上收成锋,端部有一小穿孔。

考古报告的作者将此称作玉蝉,笔者细心琢磨,当属簇类。

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商代墓曾出土形制略有差异的玉镞5件,与这件形状相似,特别是三角形的利刃,呈现出明显的簇的功能。

这种簇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宝鸡关桃园的一个灰坑中就有发现,只不过是石质的罢了。

长7厘米,宽3.3厘米,厚0.5厘米,孔径0.6厘米。

从这个尺寸看,比一般见到的玉簇又要大些,因此有人认为称作戈比较妥当。

茹家庄1号墓出土。

  玉戚,图13,青玉,泛灰绿色,玉质晶莹,温润,边缘有土黄色纹理。

体呈扁圆状,两侧边各有对称的扉棱4个,两面抛光洁亮。

内后缘与刃呈弧形,刃部宽且较厚钝,两侧稍内凹。

戚体中部有一大圆孔,孔从一面钻穿,孔壁留有钻痕。

长8.2厘米,宽6~7.4厘米,孔径3.8厘米,厚0.5厘米。

竹园沟7号墓出土。

  这些玉质兵器从色泽上看,有的青中泛绿,有的青中泛灰褐,有的青中泛灰白。

器表多有不同程度的斑痕,大多当属青玉系列。

由于青玉质地细腻、温润、油性好,虽然在地下埋藏了3000多年,色泽依然晶莹光亮。

青玉不但致密,交织结构性能好,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韧性,因而成了制作诸如[弓鱼]国墓地薄片状器物,特别是玉戈的最佳原料。

具有重要影响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大多数属于这种青玉。

青玉多产自新疆的和田地区,从商周至战国,和田青玉始终是各种玉器中使用数量最大的,[弓鱼]国墓地出土的这些玉器也不例外。

  戈是商周时流行的一种兵器。

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往往是人们对各种兵器的统称。

  戈由援(身)、内(柄)、胡(栏)三部分组成。

“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上下两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尖锋,多数有脊棱,剖面成菱形;“内”是连接援而插入戈的部分,位于援的后尾,呈扁平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上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

为了避免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间设有突起的“阑”;胡是靠近秘的下端延长部分,其上有穿孔,便于固定。

胡最初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胡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就更牢靠,所以后来胡部就越来越长。

从时代特征上看,商代一般盛行无胡戈。

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

到了战国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戈既然是一种兵器,在一般人的眼里,它应该是由青铜铸成的。

然而,商周时期的考古中常常在墓葬中发现有不少的玉戈,特别是商代晚期的墓葬中往往有大量玉戈出土。

其实这种以玉为原料雕琢的戈早在河南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中就有发现,只是在其后的商周考古中发现较多罢了’说明这种玉戈在商周时已经广泛流行。

与常见的青铜戈相比,这些玉戈多数无胡,戈锋虽然坚硬锐利,但毕竟与青铜戈不能同日而语。

并且从已发现的这些玉戈来看,不但多数尺寸很小,而且无使用痕迹,可见这些玉戈是不能实战搏击的兵器,它们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用于礼仪l生质的仪仗器。

  氇国墓地出土的这些玉戈在关中地区的周原和长安一带的西周墓地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其造型和风格无异。

与关中商代的老牛坡遗址出土的玉戈也大体相似,与中原地区的商代玉戈也没有多大区别,可以说这些西周时期的玉戈是从商代玉器发展而来的。

其雕琢手法与商代相同,大都是将玉料先锯割成薄片,再磨制成型。

[弓鱼]国墓地的时代为西周早中期,出土的玉戈普遍没有纹饰,器形比较简单,虽然制作工艺并不那么复杂,但雕琢精细,薄厚均匀,刃部薄而锋利,轮廓线条规整,基本可以代表西周早中期玉器的制作水平和特征。

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

考古发掘中零星见到的春秋时期的玉戈仍保留了西周玉戈的特点,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

汉代以后玉戈几乎很难见到了。

  戚也是一种古代兵器,形状很像小斧子,实际上它属于一种体形比较窄小的钺,与钺的形制差不多,特别是两侧边缘上的扉齿与钺更为相似,只是比钺体略窄。

钺体因其刃较长而常作斩首的刑具。

戚与钺在商代往往是权利的象征,有时也做仪仗用。

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

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祭统》说“朱干玉戚以舞”。

这件玉戚是从竹园沟墓地出土的,在西周考古中比较罕见。

发现的最早的玉戚出自河南偃师夏代二里头遗址。

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也曾有出土。

三门峡虢国墓地虽为西周墓葬,但从所出玉戚的器形、雕工特点看,应为商代晚期遗物。

竹园沟墓地的时代在西周早期,因此对这件玉戚当考虑为商代晚期遗物为周人所用。

这件玉戚的造型、玉质、作工都属上乘,堪称精品。

从造型上看,与玉璧相似,因此有人称其为“戚璧”。

  这些玉戈、玉戚虽属兵器家族,但它们是不能用于实战搏击的。

早期的玉戈均体大而薄,锋和刃部十分尖利,有的长度达90多厘米。

以后渐渐器体趋小,到西周时,有的玉戈的长度仅有3厘米,而且数量大增。

  周代的玉戈已不再是实用兵器,而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体现威武、象征权力的权杖器具。

上古时期,国家的头等大事莫过于祭祀和战争。

《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就是祭祀祖先;戎,就是打仗。

商周时,战争和军事活动已经被规范化、制度化。

战争自然离不开兵器、离不开军令、离不开军威,这些玉戈、玉戚等虽然在商周时已经被先进的青铜戈所取代,但它依然是最神圣的象征性的兵器,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在宣示战争、发号施令场合中施行权力、显示军威的仪仗器具。

  责编 一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