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76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docx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填空题

1.的对象是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

2.中央银行分析国际收支账户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断__________________。

3.四大宏观经济账户在确立两个分析要素,即确定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4.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的区别之一在于财政账户用___________记录交易,而国民账户则用____________记录交易。

5.是在综合四大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为考察全社会资金的、,提供了技术性较强的工具。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之间关系正确的是(D)。

(其中:

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A.GNP=GDPB.GDP=GNP+TR

C.GNP=GDP+TRD.GNP=GDP+YF

2.分析政府部门财政状况的方法除了总差额,还有(A)。

A.经常性收支差额B.基本差额

C.贸易差额D.经常项目差额

3.就统计的范围而言,正确表达了货币账户三个层次间的关系的是(B)。

A.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概览

B.金融概览>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C.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金融概览

D.货币概览>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4.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C),负

C.资产D.负债

E.融资

5.在编制资金流量表时,可能会出现错误,主要源于(BCD)方面。

A.宏观经济账户中的人为错误

B.宏观经济账户本身可能会有统计误差

C.宏观经济账户之间记录原则的不一致性

D.宏观经济账户之间编制时期的不一致性

E.宏观经济账户之间统计内容的不相同

三、判断且改错

1.鉴于国民账户的核算目的,对于凡在国外工作与居住超过一年的国民,作为非居民处理。

()

2.流量是表示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的数量;存量则是指经济变量在一段时期发生的数量。

()

3.非偿还交易为财政账户的“线上”项目,是为赤字或盈余融资的交易。

()

4.经常性支出反映着政府消费,政府的收入减去消费即为政府储蓄,因而这一差额概念可以用来衡量政府部门的储蓄水平。

()

5.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全社会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表来表示。

()

四、简答题

1.简述货币账户的三层次。

2.试分析国民收入与产品、国际收支、财政和货币这四大账户之间的关系。

3.简述资金流量分析的原理。

五、论述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现象。

试依据表1的资料,借助于在本章中学习的分析原理及方法,分析当时发生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济实质,并对中央银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效果作出评价。

表1:

中国各层次货币占名义GDP比重分析表(%)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M0

16.9

15.6

13.5

13.0

13.7

14.3

16.4

16.4

16.1

16.4

16.8

M1

47.0

43.9

41.0

42.0

46.8

49.7

55.9

59.4

61.5

67.4

71.7

M2

100.7

100.4

103.9

112.1

122.2

133.4

146.1

150.5

162.7

175.9

188.7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宏观经济分析

2.经济是否存在对外失衡问题

3.经济主体、记录经济交易

4.现金支付制、权责发生制

5.资金流量分析、来源与用途、流量与去向

二、单项选择题

1.D2.A3.B4.CB5.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2.CDE3.ACD4.ABE5.BCD

四、判断且改错

1.错。

应改为:

鉴于国民账户的核算目的,对于在国外工作与居住超过一年的国民,不包括本国政府驻外人员,作为非居民处理。

2.错。

应改为:

存量是表示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的数量;流量则是指经济变量在一段时期发生的数量。

3.错。

应改为:

非偿还交易为财政账户的“线上”项目,是产生赤字或盈余的交易;而偿还交易为财政账户的“线下”项目,是为赤字或盈余融资的交易。

4.对。

5.错。

应改为:

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全社会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以资产负债表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变动形式来表示。

五、简答题

1.简述货币账户的三层次。

一国的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可分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三类,因而货币账户也可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是货币当局的账户。

货币当局一般指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掌管储备、代理国库和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等职能,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都集中体现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第二层是将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数据合并在货币概览之中,从而得到货币体系中的货币、信贷及对外净资产等金融要素的变动情况。

存款货币银行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也包括吸收活期存款并发放贷款的政策性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合并后,即为货币概览;第三层最为综合,其将其他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并为一体,编制成金融概览。

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均是存量账户,所登记的数据均为某一时点、通常是期末的资料。

2.试分析国民收入与产品、国际收支、财政和货币这四大账户之间的关系。

虽然宏观经济的每一个账户说明经济的一个特定方面,但就广义而言,它们的基本概念都相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

(1)四大宏观经济账户在确立两个分析要素、即确定经济主体和记录经济交易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四大宏观经济账户都涉及由其全体居民组成的经济体。

记录的经济交易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流动,二是转移支付或单方面转移。

(2)国民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的联系,较集中地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关系。

(3)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国际收支账户的关系。

就总体而言,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是用以衡量整个经济体的经济交易量,而财政账户则是用以衡量政府对经济体其他部门的影响。

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国际收支账户的差别还体现在:

记账方式上,财政账户用现金收付制记录交易,而国民账户则用权责发生制记录交易。

交易的记录方面,财政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都衡量流量而不衡量存量的变化。

范围方面,国际收支账户不区别不同层次的政府;相反,财政账户将中央政府与其他层次的政府、公共企业等区分开来。

(4)货币账户与其他宏观经济账户的关系。

货币账户统计的是存量数据;而其他三大账户均是统计交易流量。

就经济意义而言,货币账户通过对外资产和负债项目与国际收支账户相联系,通过政府在银行系统的头寸与财政账户相联系,但与国民账户没有直接的对应成分,而是通过其与国际收支账户、财政账户的对应成分,间接地同国民账户发生联系。

3.简述资金流量分析的原理。

宏观经济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资金流量”的方式来进行分析。

在一个统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交易被称为流量。

为了便于分析,将流量分为非金融流量与金融流量。

前者包括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的流量,后者包括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动。

其中,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记录有关一国的增值、收入和支出的非金融交易以及有关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本融通的金融交易;财政账户说明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非金融交易和有关总盈余或赤字融资的金融交易;国际收支账户在经常项目中记录非金融交易,在资本项目及储备项目中记录金融交易;只有货币账户不表示非金融交易,仅表示银行体系的资产与负债。

如果把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按部门分解,则每个部门的非金融交易差额(即部门的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可以被认为是各个部门的融资,原则上应等于其对国内其他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再把每个部门的金融交易加总,其结果将与部门账户相似。

如果把这一过程编制成一个账户进行分析,即为“资金流量分析”(Flow-of-FundAnalysis)。

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全社会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以资产负债表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变动形式来表示。

六、论述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现象。

试依据表1的资料,借助于在本章中学习的分析原理及方法,分析当时发生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济实质,并对中央银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效果作出评价。

表1:

中国各层次货币占名义GDP比重分析表(%)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M0

16.9

15.6

13.5

13.0

13.7

14.3

16.4

16.4

16.1

16.4

16.8

M1

47.0

43.9

41.0

42.0

46.8

49.7

55.9

59.4

61.5

67.4

71.7

M2

100.7

100.4

103.9

112.1

122.2

133.4

146.1

150.5

162.7

175.9

188.7

在对我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采用货币结构分析法。

货币结构分析指对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比例结构的分析。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总体作用的分析。

在这一方面,各国比较普遍的是考察M1和M2两个层次的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的比重指标。

其中,M2作为货币形态的金融资产总量,其占名义GDP的比重指标,体现着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M1占名义GDP的比重指标,则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对实际经济过程的作用程度。

这两个指标是判断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而我国由于金融技术还比较落后,现金使用量还比较大,并且其与居民的消费、物价等经济因素关系密切,因此流通中现金(M0)目前仍是我国分析货币结构的主要对象之一。

根据表1所显示的资料,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流通中现金M0尽管有所波动,但幅度较小,基本稳定在15%上下;M1和M2占名义GDP的比重则在这十年中呈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M2,其绝对量已逐渐超越了名义GDP,体现了我国在这段时期的金融深化程度。

并且,M0占名义GDP的比重相对稳定而M1、M2占名义GDP的比重上升,反映M0占M1、M2的比重存在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深化和金融技术的提高,现金结算占交易的份额逐渐下降,M0在我国市场上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主导地位逐渐在弱化。

(2)货币的流动性分析。

M1包括了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体现着现实的社会购买力,M2则除M1以外,还包括了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这部分储蓄性质的准货币表现为潜在的或未来的社会购买力。

因此,M1占M2比重的高低,体现了货币流动性的强弱。

而对货币流动性强弱的分析,既能够为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也有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在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面,如2003年末,M1占M2的比重由1994年末的43.8%下降到的36.4%。

很明显,有效需求与现实的社会购买力相关,而M1则体现着现实的社会购买力。

因此,M1占M2的比重下降,意味着现实社会购买力萎缩,是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通货紧缩现象的明显标志。

而要解决现实社会购买力不足问题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由加大M2增长率来带动M1的增长,二是在M2增长率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提高M1增长率,加大M1占M2的比重以增强货币的流动性。

在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方面,如我国中央银行使用利率工具对金融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对货币形态的金融资产总量M2结构的调整。

或者说,利率主要是通过调节M2的结构来控制货币供应量M1。

其机制是:

一旦提高利率水平,由于利益机制的驱动,M2中的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转化为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意味着一部分属于流通中货币性质的M1进入储蓄状态,从而在M2总量未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流通中现实的社会购买力减少、潜在的或未来的社会购买力增加,从而对物价水平发生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治理严重通货膨胀、90年代初期对付经济衰退和1993年以来实施“适度从紧”政策过程中,我国中央银行均使用了利率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均收到了预期效果;但在1997年后,针对经济增长率下滑、企业普遍不景气和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于两年内6次下调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对货币政策主要中介目标——M1和M2的增长未发生实际效应,M2增长率基本上与利率水平成正相关变化,M1增长率下落幅度更令人担忧:

1998年6月已落到8.7%,12月尽管有所回升,但也仅为11.5%,维持在进入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上。

表明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对扩大有效需求、启动经济回升的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