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307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docx

听课体会: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听课体会: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看了17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课,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17堂课带给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第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还以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17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紧紧抓住语言这个中心,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努力为学生营造语文实践的“场”,读、写、思、问,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

这17位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达成了一种平衡,非语文抑或泛语文的东西少了,还以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第二,从教学目标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还以语文的清爽与干净。

  布卢姆说得好: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17位老师有着比较强烈的目标意识,课堂上能够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具体说来——

  1.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

  这17位教师都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课堂上,他们关注文

  本的语言,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努力地干好语文该干的事情。

  2.把语文课上成了高年段的语文课。

  高年段的语文课不同于低中年级的语文课。

这17位教师都想在课堂上凸显出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他们注意引导学生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这是其一。

  其二,他们都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其三,他们都注意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

  第四,他们都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

  3.把语文课上成了符合那种文体特征的语文课。

  对于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老师们能够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对于诗歌的教学,老师们能够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大体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在教学中,能够强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老师们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令人欣喜的是,这次3位教学说明性文章的老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匠心独具的设计,把这类文体教得很有语文味和人情味。

比如,卢老师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引导学生做资料检索,写读书心得;黄老师教学《变色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会学生做批注,揣摩体会说明性课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第三,从教学内容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发挥了课文的例子的作用,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坚守语文的本真,得要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

  这17位教师有着强烈的语文意识,发掘课文中的语文元素,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歌德说得好: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还停留在人人看得见的内容层面。

但是这17位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向只有有心人得之的涵义层面迈进,有些还能够注意向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的形式层面迈进。

比如,姚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赵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晋老师执教的《爱之链》,黄老师执教的《变色龙》,等等。

这些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语言的音、形、义,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

  2.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3.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文质”

  “情采”,引导学生掂量和品味语言文字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4.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引导学生揣摩和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

  5.在教学中,他们能够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引导学生感悟文体的特征。

  还有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重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像晋教学《爱之链》,姚教学的《姥姥的剪纸》,李教学的《伊索寓言》,等等。

  第四,从课堂形态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彰显了学生主体的地位,还以语文课堂的本真状态。

  语文课堂应该是儿童的学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算不上一堂好的语文课。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这17位老师能够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能够合理的退位让学,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圈点批注,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具有生命的活力。

  纵观这17堂课,在多数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是思想的。

课堂上有时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安静,学生能够自由地读,自由地思,自由地说。

课堂上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温度。

  第五,从学习氛围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贴近学生,回归常态。

  在这17堂课中,教师都能够甘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课堂上,教师和蔼可亲,笑容可掬,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教师的语言能够贴近儿童的实际,没有大段地煽情和独白,课堂上始终洋溢这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是幸福的。

  第六,从学法指导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理念,授人以渔。

  语文教学要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

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够有效互动起来;有了这种平衡,教师就会在课堂上致力于为学生一种创设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情境,引领学生亲历言语实践的过程,学语习文,得言得意。

  这17位老师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寻求这种平衡的状态,他们有着强烈地读法、写法、学法指导的意识,而且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篇课文的读法、写法的策略,并且能够使之内化为适合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力。

  在本次赛课,在语文学法指导上有许多创新的举措。

比如,赵和春老师引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朱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意,都是这次竞赛中可圈可点的亮点。

  第七,从学生发展上看,这17堂课的教学效率较高,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应该是学生灵性和智慧生长的地方。

  这17位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中他们关注学生的学,努力让学生提供具体的语文实践来提升语文素养。

在这17堂课中,我们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能够经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发展过程。

  第八,从教学个性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展示了师生的智慧和才情,彰显出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

  从这17堂课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寻。

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充分地彰显了出来。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

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

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当然,这次高年段的阅读课还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教材的处理和目标的把握要更准确一些,能够更加符合文本的特点,体现编者的意图,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强烈的课程意识和目标意识。

  第二,对教学容量的理解要更科学一些,能够更加符合教学的实

  际,要知道容量未必与内容成正比。

抑或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比较清楚的课时意识。

  第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要更实在一些,能够更好地还原文本,而不是挖掘微言大义,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或者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整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第四,对一篇课文当中该完成的规定动作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要知道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课程,语文课一定要干好语文该干的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换言之,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打基础的意识。

  第五,对文本的体裁样式的研究要更深刻一些,要知道对文本形态的认识和关注重于文本的本身。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清楚的文体意识。

  第六,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当一些,要建构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用话题驱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变繁琐的提问,为适时的追问,追问是一种顺学而导,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清楚的话题意识。

  第七,对资料的拓展要更适度一些,不能把文本淹没在无度拓展的资料当中,语文教学要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就在文本中,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变成课文,它一定是有说道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