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25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悟生命的涌动.docx

感悟生命的涌动

感悟生命的涌动——读《走进语文新课标》有感

当看完郑百苗老师编著的《走进语文新课标》一书时,我感觉这是一部沉甸甸、厚重的书。

这“沉甸甸”三字,不单指它的篇幅,更指它的内涵,它的意义,它所承载的思考力度。

从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改革不懈的探求。

“厚重”,确实是《走进课标》的重要特征,48篇文章,23万字,是容量的厚重;近20年的探索积累,智慧、汗水结晶的真知灼见,是质量的厚重;而透过内容篇章,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具有本质意义的厚重是责任之重、科学之重、生命之重。

由于本书紧贴语文课程改革的教育实际与发展趋向,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好评。

这本书给我总的印象是: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针对性、专业性、时代性强。

分析和论述问题切准要害,理论联系实际,条例清晰、层次分明。

全书文字质朴、清新、畅顺、隽永,虽不雕饰,却扣人心弦。

文章篇幅有长有短,分析有深有浅。

无论是教学论文还是课堂分析,都是为时而著,有感而发。

没有小题大作,更没有无病呻吟。

许多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典型说一般,寓激情于理性之中,入情入理。

尤其是一些实践与反思,写得淋漓尽致,剔肤见骨,给人有益的启迪。

这本文集涉及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诸多方面,分为“探索与解读”、“阅读与写作”、“设计与评论”、“实践与反思”四个板块,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近20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的历程,对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很富有真知灼见,读后颇受教益。

在此书中,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印证了“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的基本素养”这一不争事实。

可以这样说,高超的教育水平必须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丰富的教育经验必须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教育经验于教育年龄不一定同步增长,这一点在郑老师的书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应该可以说,这本书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教育改革过程的一个真实的记录,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书中,无论是对教育理论的阐述、教材教法的思考,还是对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都是郑老师立足现实、回应社会对教育的热切呼唤的探索成果,洋溢着一种可贵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当属一家之言。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最后写道:

“专家教师的阵地永远在‘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

”此言甚善,也对郑百苗老师作了高度的评价。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正在成为愈来愈多的中小学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愿郑百苗老师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能一如既往地以“至乐”的心境进行不懈地追求,不断取得新的收获。

(□谭海明范音利作者单位系浙江省上虞市沥东小学)

前沿的思考——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2005年1月9日来源:

网友提供作者:

未知字体:

[大中小]

明楼中学狄文玲

笛卡儿有句名言:

我思故我在。

我国的古代先贤也有类似的训诫:

一日三省吾身。

思考可说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另一种表述。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开始,我们的前辈就慎重地告诫,先要想办法融入教学这个“流”当中,进而漫漫体会,漫漫摸索,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语文教学,热爱语文教学。

然而,面对频繁的教改、课改思潮,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社会各界长篇累牍的倒戈之音。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忘记了对于语文教学本原的思考,我们的担忧、困惑,让我们的思维更多的关注于对教材编撰者意图的揣摩,对中考试题型得分的猜度,对各种机会的“赛课”中教材内容、教学样式的“炮制”,还有很重要的——对于论坛上种种批判、诟病之声,惴惴不安的“撇清”。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句对比分析的题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凡是学生被问及:

文中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能否替换,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判断——文中的词语用的好。

至于为什么好,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思考之后各自会有大同小异的理解和阐发,但判断的隐性前提无疑是一致的,那就是——奉教科书为绝对真理。

那么,转而来关注我们的教师,我们又何尝不是囿于这种惯性思维之中呢?

想当然的认为:

教材选文是文质兼美无可挑剔的;课后练习一定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参当然是一切教学活动唯一的圭臬。

对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这种矫枉过正的批评,不用苟同,也无需在意,然而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在一线执教的语文教师,长期的沉湎于这样一种惯性思维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认真思考呢?

早在大学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中就有幸得到王荣生老师的教导,当时先生还是华师大的在读博士。

他的授课总是与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思路广阔,建构严谨,学术意味浓郁,让人耳目一新的,颇受启迪,对于语文教学理论最初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萌生的。

工作后混沌、彷徨时捧读先生的博士论文《语文课程论基础》,四种文选类型的界定、阅读教学的探讨分析,如有回到大学课堂聆听先生教诲时那种豁然开朗之感。

假期,当我合上《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页,除却以往的收获,更有一种启发。

因思想的闪光、文字总能力透纸背,让人再一次意识到思考的重要,尤其是对本源地追溯。

然而,对于最前沿的思考又引起了多少阅读者的思考,有多少一线的教师真正在关注着它,它们又何时能落实到我们的教学理念当中,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一个的“抓手”?

所有去留的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之所以有这点体会,主要是基于阅读过程当中以下几点的启示:

1、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怎样通过教学内容达成这种目标,也就是具体“教什么”,大纲没有具体的交代。

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教材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甚至不夸张地说,多少个老师很可能就有多少个不同的教案。

比如2004年杭州市江干区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的六堂研讨课就是个例子。

同样是鲁迅的《风筝》,六堂课的教学却都截然不同,其主要内容分别是:

①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②体验鲁迅的“民族魂”;③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④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⑤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⑥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

正可谓各显所长,另人目不暇接。

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感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深入文本对其做另类的个性解读,功夫不浅!

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篇课文如此之多的解读,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还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方式,还会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以往我们对于一堂课的优劣更多的从授课形式,教学效果,课堂组织,师生互动情况等方面来做以评价。

但究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之间却有着这样巨大的差距,孰好孰劣?

设想,对于以上教师出色的授课,我们只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表面地模仿。

换句话说只是明白“怎么教”,忙活了半天却还是不清楚“教什么”,不能在本根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这个环节上加以把握,寻根溯源,那么要想单纯地模仿个性形式上的热闹,其结果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正是面对许多名师的授课,我们却很难习得一样,因为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其个性表现的部分,而对其隐性的部分没有能拨云见日。

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以下简称《内容》)一书中,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形态,“教”的部分“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

”语文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可能,但其本身只能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

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创生,既然这种“选择和创生”必然存在,合理存在,那么如何做出符合理据的“选择和创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语文专业素养。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内容于教学落实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关系:

从语文教材到——教学内容生成为第一层面(也就是从单纯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什么);选择、生成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为第二层面(也就是不同个体选择、创生的教学内容必然的存在高下、优劣的差异);教学内容能否真正落实此为第三层面(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既“怎样教”的能力)。

显而易见这三个层面,无论哪个出了故障,就全盘皆输,这就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推进,知识的除旧纳新迫切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建设。

《内容》一书中分别对“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状和产生性加以分析:

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的频繁变动,比如由“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势必引发“学校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

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不断创生除新的知识,这些或多或少的需要介入语文课程内容当中来,比如话语分析、语篇特征分析、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研究和语篇比较研究等;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半自然性”的特点,每个人对语文知识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比如对某一“定篇”,“语文教材编纂者、语文教师乃至学生,搜可能也可以生发自己的阐释;权威的阐释也会因时代、因人而有所不同。

”这使语文知识,或者更大一点的语文教学内容带上了更多的“生产”的色彩。

一面是语文学科半自然性的特点,一面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冲击,如何在把握根本的东西之后,自由应对?

如何放下思维固有定式,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对于语文教内容大有裨益的新知识、新成果?

如何本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参与到课程研制中取,使“教什么”,“怎么教”慢慢明晰起来?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前沿智者的声音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诚然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得到了解决。

比如《内容》一书中,对于教学实际中究竟怎样选择和创生内容并没有一二三四条可以操作的准绳。

同样前面提到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中对于四种文选的界定,也没有的非此即彼的论断。

但他们的可贵就在于思考之后对于本质理念的质疑,向传统墨守成规的挑战。

他们或许并没有给出一条现成的路来让你我走,但他们的思考却为不久后这一条条路成为可能,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

然而,只有在把前沿的思考转化为更多人的关注,转化为我们第一线每个从事语文教学同仁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才真正有分量,才真正能使变革深入到我们教学的内部,才真正能找到最终的出路。

曾闻学界的前辈说,一堂好课并非一定上的完整无缺,留点遗憾,就留下更可值得去思考和改进的东西。

那么一部学术著作的力量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照亮另一片思考的天地,不也正是阅读的快慰和价值所在吗?

参考文献资料:

⑴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⑵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一版).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⑶2005年浙江省初中教师主题培训学习指南――语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5.7

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感

___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作者:

刘丽娟发表时间:

2008-6-2417:

58:

54访问次数:

221

一、给学生以理解和信心:

理解是金、信心是火。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教育学生,要铸造自身较强的亲和力,要以亲切和蔼的语言、理解和鼓励的态度,保护和增强学生的信心,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当课堂上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满、愤怒,而应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说:

“别着急,你在想一想,”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二、营造宽松名主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触发其创新灵感,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要尝试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猜想和假设,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如《中彩那天》有学生提出“如果父亲不给库伯打电话会发生什麽?

”引导着全班同学围绕我们家以后的生活,尤其是父亲见了库伯先生会有啥样的表现?

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样即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

“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样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他们明白做人要诚实首信这个道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质疑有严重的错误也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意识。

如:

《万年牢》这一课中学生提问到:

"如果爸爸的糖葫芦有一天调料没有配好会怎样?

还会"万年牢"吗?

"在不断地质疑中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也可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相信你的学生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也有自己的见解!

在这几次学习新课标活动中,我再次研读了新课标,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我还自学了《新课程表准解读》,使我对音乐课的性质与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清楚的知道了: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音乐课还应体现创造性价值、社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使我对本课的基本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一、突出“审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它是一种“美”,也正因为有了“美”才有了它本身无限的生命力,因而音乐教育首先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传递美。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音乐要具有审美的功能,不过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意识和提法,并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而在1992年的颁布的教学大纲更多倾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审美更加淡化,于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

1999年6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无不流淌着新鲜的血液。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审美”置于核心地位,并在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中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变化”……等等,字字句句几乎无不渗透着审美。

所谓核心,即重中之重。

可见,“审美”的重要,是音乐本身的特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是人的发展决定的。

如何突出审美呢?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nbs……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读新课标有感

来源:

胡爱玉发布日期:

2003-3-25浏览次数:

33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习首先要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

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必须形成一种导向氛围,评价氛围,那就是要大力倡导“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观和自我评价观。

学习是一种积极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知识,长进学问,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

我认为,教学不仅有老师提问,而且要启发学生提问。

但在教学中往往只是老师提问,却很少看到学生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原因在于,学生的疑问都被老师提出来,也就是说,老师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老师提出问题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通过思考而产生疑问才是最积极的。

老师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来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平时非常喜欢向学生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想法。

有时也希望学生提问,但急于求成往往草草收场。

现在强烈地感受到“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疑问,说明缺乏积极思维,没有联想,说明他缺乏想象能力;人云亦云,说明他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看来,不重视学生的提问,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是教师学生观的反映。

曾看到一则报道说,中国家长总要问孩子:

“今天你考了几分?

”而西方家长则问:

“今天你给老师提了几个问题?

”这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念:

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这源于什么?

源于学生观、评价观和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但是,提问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应有这种意识。

《学习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们,“一个新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

对学生来说,新的想法就是创新,提向是创新的起点。

所以,我们要树立“创造力,人皆有之”的信念,大力提倡“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评价观,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读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

来自:

作者:

日期:

2009-7-208:

38:

19浏览:

13

梧田二中徐胜海

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但一直徘徊不前的教学效果也引来了很多的论争和疑惑。

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遭遇这样的尴尬:

语文课不像“语文”了。

在教学中普遍地存在着“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现象。

于是,有人感慨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有人惊呼语文课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伪知识”,也有人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

面对肌黄面瘦的语文教育,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可谓切中要害,一语中的。

教师缘何教得辛苦,学生缘何学得辛苦,关键在于我们一直在“教什么”和“用什么教”之间困惑不解。

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改革主要看成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被当作用一种“新”方法代替“旧”方法,用一种“好”方法驱除“坏”方法,却没有深入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有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没有体现教学理念。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先要确定的是这堂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不是用什么来教。

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王荣生教授指出: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

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呢?

有人(如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而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他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必然会与语文教材联系在一起。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文选”顶替着“定篇”的现实状况。

这样一来,“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其致命的软肋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

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而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也就不同,演变成“随便有什么内容”也就不奇怪了。

这正如王荣生教授指出:

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不当的深层原因在于语文科课程内容的缺失。

二、如何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详细论述了在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建设,大致包括“语文知识”的重构和“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两个方面。

全书在扼要介绍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的背景后,作者对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等基本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从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认识、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等角度展开论述,旨在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

我觉得教师应该在参与语文教学内容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为“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对既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及至学生在教学中所生产的课程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研制,用教材教。

这一点与我们语文组开学初申报《构建语文学习主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出发点不谋而合是一致的。

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各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将语文教材零碎散乱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按选文的四种功能(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功能)有区别地组织教学,建构起正确合理的多重学习主题;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学习主题,如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或者文化主题,用这些不同的主题统领某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并形成各个单元和序列。

当然,如何建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单凭我们一线教师是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完成的。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是在制定任何一个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先要确定的这堂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不是用什么来教。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有一套实用的教材,它明确的告诉我们“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那样的话,《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才能够展示其真正的意义,我们语文教师也就不再迷惘了。

附: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简介

作者:

王荣生,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本书的主题是论述在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建设。

改“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课程标准”,预示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全书主要目录如下:

第一章缘起:

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第二章前提:

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认识

第三章关键:

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

第四章反思: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

附录一对一位著名语言语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个案研究

附录二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读新课标有感

默认分类2009-09-2121:

45阅读28评论4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我们应该总是这样去反思:

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有些能够成为名师,有些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想关键还是在于这些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够把握教学的核心,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那么怎样让自己拥有独特的思想,细读《课标》,就不难发现: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教师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学生的个体,而是群体。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情感因素又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感受成功。

”它所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过程。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其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要创设以人为本的情境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兴趣、情境、活动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动力,活动是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