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36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0大气垂直结构:

随着距地面的高度不同,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上界为85km左右)、热成层(上界为800km左右)和逸散层(没有明显的上界)。

大气运动理论上是三圈环流,其特点就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形式

1辐射:

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2太阳常数:

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3太阳高度角:

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4太阳方位角:

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5太阳赤纬δ:

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7光照时数:

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日照百分率:

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8大气质量数:

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9大气透明系数:

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散射:

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0太阳直接辐射:

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11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12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

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13辐射通量密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m-2。

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14总辐射:

指直接辐射辐照度(S′)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

15大气逆辐射:

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

指地面辐射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17净辐射:

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18光合有效辐射(PAR):

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

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19光周期:

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20长日照植物:

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日照时数才能正常开花,如果缩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如番茄、水稻及大豆的某些特早熟品种等都属于此类。

21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变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22光能利用率:

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23地面热量收支差额(Qs):

Qs=R(地面净辐射)-P(湍流热交换)-B’(下层土壤

的热量收支)-LE(潜热热交换)

24容积热容量:

指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5热量传递方式:

1辐射2分子传导3流体热交换4潜热交换

26土壤热交换方式:

土壤温度的变化取决于与外界热量交换的状况。

27土壤表面热量交换方式:

辐射、分子传导、潜热交换、对流和湍流交换等多种,而土壤中热量交换则主要是分子传导。

28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可分为日射型、辐射型、过度型。

29温度日较差:

一日内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30温度年较差:

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31温度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32温度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33逆温:

气温直减率为负值时,高度越高,气温也越高,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

34农业界限(或指标)温度:

指对农业活动有特别意义的一些日平均温度。

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

35有效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中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36活动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中的活动温度的总和。

37积温:

生物完成某种发育进程需要具有一定温度条件的时间积累。

38空气湿度:

指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39蒸发和蒸腾:

蒸发是指当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逸出,变成气态的过程和现象。

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叶面气孔以气态水的形式向大气输送,这个过程称为植物蒸腾作用。

40土壤水:

土壤水是作物吸收的主要来源。

根据作物的反应、土壤的保水力及水分的移动性等,可确定这种指标。

土壤水中不能被植物吸收的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的称为有效水。

41露点温度-td:

指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等压降温使其达到对水面饱和时的温度。

42蒸散量:

农田中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总耗水量。

43蒸发系数:

指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

44气压:

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即在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重量。

由大气的重量及其分子撞击力综合作用所产生。

45水平气压梯度力:

指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气压差。

46湍流:

湍流是指空气质点做无规则或随意变化的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服从某种统计规律。

47影响空气湍流的运动因素:

影响湍流运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通过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影响湍流的。

48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49气团:

物理属质水平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锋:

指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区域,该区域内气象要素与天气现象变化剧烈,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50暖锋:

暖气团推动冷气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51冷锋:

冷气团推动暖气团,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52准静止锋: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或受地形阻挡,锋面移动不显著。

53西风槽:

北半球西风带内开口朝北的低压槽。

54东风波:

副高南侧的东风带内产生的自动往西的波动。

55切变线:

850hpa和700hpa天气图上出现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式切变的区域。

气旋:

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流呈逆时针(北半球)旋转的大气涡旋。

56反气旋:

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流呈顺时针(北半球)旋转的大气涡旋。

寒潮:

指由于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57灾害性天气:

冻害:

指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使越冬期动植物个体冻伤、冻死或感染疾病的现象。

霜冻:

指土壤和作物表面温度降到0℃或0℃以下时,造成春秋季节生长中的作物受伤或死亡的现象。

冷害:

指0℃以上的相对低温对生长季节的作物造成的外观无明显变化的损害。

洪涝:

洪灾——降水过多、过于集中,大雨、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海水倒灌等所造成的灾害。

涝灾——降水过多、过于集中,造成农田积水,使旱地作物受害的灾害。

干旱:

气象上指气候干旱和气候异常。

旱灾——由于长期无雨或少雨,土壤和空气极为干燥,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枯萎死亡,造成减产或失收的灾害。

干热风:

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灾害。

58气候: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态,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

59气候形成的因子:

辐射、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

60气候带的分类:

(首先,气候带是根据气候成因和气候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与纬度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按顺序将全球划分为11个气候带,每个半球为5个半气候带,即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暖温带、冷温带和极地带。

61气候型:

气候性是根据气候的基本特征划分的气候类型

主要分类:

1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2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3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4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释义

海洋性气候:

受海洋影响显著的岛屿和近海地区,以降水较多、温度变化和缓为特征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大陆腹地受海洋影响较小的气候,以降水较少、温度变化剧烈为其特征。

季风气候:

季风即风向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改变方向的风。

季风气候的特点:

风向、降水等以一年为周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夏季高温与多雨、偏南风相结合,冬季寒冷与干燥、偏北风相结合,夏季具有海洋性,冬季具有大陆性。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

(附:

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的特点:

就海拔高度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影响而论,高山和高原有共同之处,但就气候特点来看高山和高原是不同的。

高山气候具有海洋性,高原气候则具有大陆性。

高山气候:

高山气候是因山地高度和地貌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气候。

高山地区太阳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紫外线随高度增加尤为明显。

由于下垫面的加热作用,山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同高度的空气温度。

高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比平地小,极值出现时间随高度而推迟,而且高度越高,较差越小,时相越落后。

另外,高山不仅海拔高度影响气候,其坡向、坡度等也对气候产生影响。

通常阳坡早晨或春季升温要比阴坡快,午后温度高的多。

迎风坡降水量明显多于背风坡。

高原气候:

高原气候是因高原地形影响而形成的气候。

这种特殊地形相当于整个下垫面普遍抬高,高原以较大的海拔高度区别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由于高原上大气层厚度和大气密度较平原小,空气较干洁,太阳直接辐射较强。

高原上白天和夏季都有强烈增温,往往成为一个巨大的热源,夜间的冬季地表因强烈的辐射冷却又成为热汇。

所以高原气温日变化显著,同时,高原气温年较差也较大。

此外,高原上向阳面和背阳面气温相差悬殊。

草原气候:

草原气候是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主要特点与沙漠气候一致:

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年变化较大,降雨少且集中在夏季。

沙漠气候:

沙漠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

主要特点是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气温日变化剧烈,沙漠气候大体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和中纬度温带沙漠气候两类。

62小气候:

指局部地区因下垫面状况和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气候。

63下垫面:

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64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的变化

(2)下垫面地理环境变化(3)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4)宇宙地球物理因子(5)人类活动

65中国气候特点:

(1)季风气候显著

(2)大陆性气候强烈(3)气候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