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60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媒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传播媒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媒介.docx

《传播媒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媒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媒介.docx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介》陈力丹《国际新闻界》2004(6)

•2、《文化视野中的媒介演变》秦志希罗飞《浙江大学学报》2000

(2)

•3、《传播与知识的进化》马恒通郝京清《现代传播》2007、3

•4、《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陈卫星《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

•5、《麦克卢汉遗产》何道宽《新闻与传播》2000

(2)

•6、《媒介即文化》何道宽《新闻与传播》2001、2

•7、《解决麦克卢汉的一把钥匙》董侠《国际新闻界》2004、4

•8、1969年《花花公子》访谈录:

《麦克卢汉——流行崇拜的高级祭司和媒介形而上学家袒露心扉》《麦克卢汉精粹》

•9、《框架分析:

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陈阳《国际新闻界》2007(4)

•10.《思想·理论·趋势:

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邵培仁廖卫民《新闻与传播》2008(9)

•11、《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单波王冰《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12、《媒介环境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林文刚《中國傳媒報告》2003

(2)

•13、《论传播的技术垄断——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思想》董书华高宏飞《东南传播》2008(8)

•14、《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生态研究》李晓云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5《软化的媒介——整合过程中的媒介内涵演变》雷建军《现代传播》2007

(1)

•16、《媒介形态变化:

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得勒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

•17、《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切特罗姆著黄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8、《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19、《西方媒介史》(法)让—诺埃尔·让纳内殷惠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威尔伯·施拉姆,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第一节媒介与媒介分析

•一、几个概念:

•1、媒介(media/medium):

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技术性媒介)

•2、新闻媒介(newsmedia):

主要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视、新闻性网站。

•3、媒介组织:

经营媒介的机构。

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4、渠道(channel):

信息流通与扩散的通道。

•二、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1、实体性

•2、中介性

•3、还原性

•4、扩张性

•三、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

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一)微观:

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媒介比较分析的标准:

•1.时空偏倚

•2.参与程度

•3.传播速度

•4.保存时间

•5.媒介威望

•6.传播过程

(二)宏观:

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第二节媒介发展的轨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一、最古老的媒介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

•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的身体本身,人们使用手、脸等身体部位来进行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传播。

然后才产生了语言。

反过来,语言使传播的内容保存下来。

语言传播使身体在传播中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虽然此后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和各种各样的设备,但至今身体在传播中的媒介作用依然存在。

人类还为扩大身体的传播发明了很多发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

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在10万年前出现的。

 

•二、文字媒介的诞生

•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三、印刷媒介革命

•古登堡的发明在西方世界激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

• 1450年,他用金属铸造了活字,又用榨汁机的部件改制了一部坚固实用的印刷机。

•印刷媒介革命带来了印刷媒介的普及。

•印刷技术的革命逐渐地导致了内容的变化,更多世俗的、实用的和通俗的作品,以及政治或宗教的小册子和传单的出现,曾对中世纪社会的转变产生过影响。

由此产生了由书籍引起的社会变革。

•活字印刷发明了近200年以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开始出现。

四、电子媒介——电讯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发明密切联系在一起。

法拉第(英):

1831年、电磁感应定律。

E.赫兹(德):

无线电波(赫兹发现了无线电波产生、发射以及接收的方法)。

莫尔斯(美):

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华盛顿——巴尔的摩),在电报出现以前,信息的流通与物质的流通、人的流通是等速的。

安东尼奥·梅乌奇:

1870年,(2002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裁定、贝尔)发明电话。

•五、电子媒介——电影的发展

•两个源头:

•卢米·埃尔兄弟纪实(1894年)

•梅里美艺术电影

•1927年有声片《爵士歌王》

•1935年彩色片《浮华世界》

•1964年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

六、电子媒介:

广播的诞生与媒介的国际化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标准广播电台是美国匹茨堡的KDKA电台。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以报道哈定和柯克斯在总统选举中的得票数目开始了营业。

至1922年美国的广播电台已经发展到近500家。

七、电子媒介——电视时代的开始

1、黑白电视

1925年,(英)约翰·洛吉·贝尔德利用尼普柯发明机械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1926年在伦敦公开演示;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1928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WGY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

1941年NBC、CBS开始商业电视广播;

2、彩色电视

美国,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电视的发明,战后经过研究改进,于1946年宣布了所谓“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

50年代、电视报道新闻拥有大量观众。

从1954年到1964年的十年间,彩色电视的发展,并不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所预料的迅速。

1964年,美国的彩色电视机突然畅销,至1966年,全美国彩色电视机超过了1000万台,美国彩色电视机逐步普及。

世界上还主要流行三种彩色电视制式。

即是美国的NTSC制,德国的PAL制和法国的SECAM制。

中国于1973年播放彩色电视节目。

3、有线电视

1950年有线电视在美国诞生:

通过同轴电缆传送,频道丰富,图象清晰逼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固定受众群。

(“媒介的旗手”)。

20世纪末期,电视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传输到数字化传输的变革,大大提升了电视的影响力。

1960年10月4日,美国成功发射主动式通讯卫星:

“信使—B”

1963年7月26日,第一颗同步卫星:

“同步2号”。

1964年10月,“同步3号”转播东京奥运会。

1964年8月20日,国际通讯卫星组织正式成立。

1965年6月5日,第一颗国际商用同步卫星投入使用,6月正式启动“国际电讯卫星1号”,标志世界进入国际卫星传播时代。

(实况转播)

八、网络:

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在传媒界的介入构成一个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事件。

1、网络发展的主要起点是美国国防部的一项创举性服务:

1969年的ARPA(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着手把各个研究信息学的大学实验室联系起来,协调这些实验室庞大的个人计算机,以便限制重复的工作——“阿帕网”:

即时讨论工作进展,交换信息,做保存工作及增加有利于革新的意见交流。

2、两个重要时刻:

1961年7月,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在哈佛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包交换(PS)的论文;1982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瑟夫·利克里德尔在一系列名为“银河网”的笔记中发展了“信息互联网”的概念,使得数据及程序交换成为可能。

不久,网络不断增加,每一个网络都有其独自的“协议”,即它们特定的信息语言。

第二时期:

一组科学工作者组成INWG(InternationalNetworkWorkingGroup),它最终形成了一个名为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Networks)的协议定义,使得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

(InternationalNetwork)形成。

3、1982年,互联网可以免费使用。

4、1991年:

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的(英)蒂姆·伯纳斯—李,(比利时)罗贝尔·卡约,发明超文本:

这项发明使得网上任意地点储存的档案之间建立简单的联系成为可能——这样WWW(WorldWideWcb全球资讯网)便投入使用。

网络成为一种利用页面方式传播的媒介形式。

第三节主要媒介理论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马克·波斯特:

信息方式、第二媒介时代)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1894—1952)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鲁汉的老师。

•以1940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早期的英尼斯是位声名卓著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

•《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40)是英尼斯的第一篇传播研究论文,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

•此后,他着重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

这方面的著述有:

《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变化中的时间概念》(1952),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手稿——《传播的历史》,一直未能出版。

•《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分析了媒介与帝国(广义)垄断之间关系,更重要的是把媒介分为“偏倚时间”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类。

•英尼斯认为,要了解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控制知识、垄断文化的实质,必先认识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的特性。

•“偏倚时间”的媒介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能比较长久地保存,它们与传统社会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上的控制;

•“偏倚空间”的媒介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如现代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这种媒介有利于帝国的扩张,加强政治权威,发展科技知识,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在英尼斯看来,传播媒介能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方式。

传播技术是其他所有技术的核心,传播形态和和信息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传播技术是经济系统中其他技术的基础。

因而传播媒介是人们行使权利的一种有效手段,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能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垄断权。

•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

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人类传播中的所有革新都意味着是对偏倚时间媒介的挑战,进而造成对时间偏倚的破坏,结果妨碍人们对事物的系统理解,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永恒问题的理解,于是现代大学和现代文明都面对着共同问题:

如何建立道德的力量去与物质科学释放出的力量抗衡?

“智力的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知识”使军事、商业、政治受益匪浅,却使大学和文明日益没落。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

(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媒介即讯息。

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第一层含义:

“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在这里,主要指除了媒介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问题,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P3:

“其意思是说,媒介技术形式决定了它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的类属,因此,媒介的技术形式对于形成使用它的社会的普遍的‘经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层含义:

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2、媒介,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是对扩展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它的任何发展都能够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

“总之,要想了解和认识传播媒介,就必须先探讨它与人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

”因为,“媒介是我们人类生理与神经系统的延伸,它构成了一种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

•书中讨论的26种媒介,构成26章:

(1)口语词:

邪恶之花?

(TheSpokenword:

FlowerofEvil?

);

(2)书面词:

以眼睛代替耳朵(TheWrittenWord:

AnEyeforanEar);

•(3)道路与纸路(RoadsandPaperRoutes);

•(4)数字:

集群的侧面像(Number:

ProfileoftheCrowd);

•(5)服装:

延伸的皮肤(Clothing:

OurExtendedSkin);

•(6)住宅:

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Housing:

NewLookandNewOutlook);

•(7)货币:

穷人的信用卡(Money:

ThePoorMan’sCreditCard);

•(8)时钟:

时间的气味(Clocks:

TheScentofTime);

•(9)印刷品:

如何理解它?

(ThePrint:

HowtoDigIt?

);

•(10)滑稽漫画《疯狂》漫画通向电视图像(Comics:

MADVestibuletoTV);

•(11)印刷词:

民族主义的建筑师(ThePrintedWord:

ArchitectofNationalism);

•(12)轮子、自行车和飞机(Wheel,BicycleandAirplane);

•(13)照片:

没有围墙的妓院(ThePhotograph:

TheBrothel-Without-Walls);

•(14)报纸:

靠透露消息的政治(Press:

GovernmentbyNewsLeak);

•(15)汽车:

机器新娘(Motorcar:

TheMechanicalBride);

•(16)广告:

使消费者神魂颠倒(Ads:

KeepingUpsetwiththeJoneses);

•(17)游戏:

人的延伸(Games:

TheExtensionsofMan);

•(18)电报:

社会激素(Telegraph:

TheSocialHormone);

•(19)打字机:

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TheTypewriter:

IntotheAgeoftheIronMan);

•(20)电话:

是发声的铜器还是玎玲作响的符号?

(TheTelephone:

SoundingBrassorTinklingSymbol?

);

•(21)唱机:

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ThePhonograph:

TheToythatShranktheNationalChest);

•(22)电影:

拷贝盘上的世界(Movies:

TheReelWorld);

•(23)广播电台:

部落鼓(Radio:

TheTribalDrum);

•(24)电视:

羞怯的巨人(Television:

TheTimidGiant);

•(25)武器:

形象之战(Weapons:

WaroftheIcons);

•(26)自动化:

学会生存(Automation:

LearningaLiving)。

3、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在媒介分类方面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

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张国良,1995)其信息含量多而且清楚,接受者不必动用很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

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活动来填补其信息量的不足。

(二)对麦克卢汉及其主要观点的评判: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

 

(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位专家学者像麦克卢汉那样能够引起学术界如此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使无比热情的赞美和尖锐刻薄的批评同时集于一身,以致英语辞典中新创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主义”、“麦克卢汉学说”(McLuhamism)。

•赞美:

•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说: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这本书是10年来争议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甚至认为:

“麦克鲁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以来最主要的思想家。

•《生活》杂志则称该书为“电子时代的先知”。

•批评:

•伊利诺大学乔治·道格拉斯教授在《语义学评论》上针对麦氏的“媒介二分法”发表专文予以批判:

“你这种热凉媒介的论调,究竟是‘学理’呢?

还是‘标新立异’呢?

•旧金山大学校长早川一荣博士针对麦氏的代表作《媒介即讯息》,发表了观点截然相反的著名评论《媒介并非讯息》。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的编辑在与麦克卢汉交谈中一语道破该书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

“你所写的东西有75%是新的。

一本成功的书,不宜有10%以上的新东西。

1969年《花花公子》访谈录:

《麦克卢汉——流行崇拜的高级祭司和媒介形而上学家袒露心扉》:

工作的目的:

“为了实用的目的,努力弄懂我们的技术环境及其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

“是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终极发现产品。

•三、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20世纪80年代,(1985年)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JoshuaMeyrowitz)出版了《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空间感的失落:

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NoSenseofPlace:

TheImpactofElectronicMediaonSocialBehavior))(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介理论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主要是分析电视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并借此探索媒介对于大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并未对媒介的发展取向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但书中的观点独到新颖,值得参考借鉴。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论的有机融合,因此,要了解和认识梅罗维茨理论必须先了解和认识另外的相关理论。

•梅罗维茨接受了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看着社会变化重要原因的观点,认为他们的理论提供了分析社会变化的一种角度,其中包括:

  1、媒介并非仅仅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境中的人们之间传播信息的工具。

它们本身即是讯息。

  2、传播形式的转变是对社会变化产生作用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这一因素却普遍受到忽略。

  

•但是,梅罗维茨认为,这种理论对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结构和动力缺乏分析,他将此视为这一理论的重要缺陷。

由于这一弱点的存在,它就无法解释和分析电子媒介对人们社会行为带来的各种影响。

  同时,梅罗维茨肯定了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情境决定论的观点,肯定了这一理论在分析人们社会角色及行为规范中的可行性。

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观点:

  

(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地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成为可能。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重叠时,这种情况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3)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由于他们的传播代码的简单性,情境形式正在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印刷媒介的传播要求受传者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电子传播媒介则与此大不相同。

电视的电子记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人们不必先会看简单的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却都变得模糊和混淆不清了。

•对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评析

  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研究。

他把受众的概念包括在情境的概念之中,从而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在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

  

•根据这一观点推理,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

与此同时,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承认媒介的强大影响力。

媒介本身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主要有:

  

(1)这一理论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如出一辙。

  

(2)这一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和媒介制度的关系,看不到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和内容等的影响。

  (3)这一理论多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第四节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