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91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docx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716课教学设计分析

第三单元音乐舞蹈

第7课乐器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

2、通过查阅等方式了解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

3、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古乐器的历史和成就,从而培养对古乐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编钟、古筝等有代表性的乐器。

教学难点:

通过认识乐器,了解中国古代乐器所承载的文化含义。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出示一组画面:

乐器及弹奏曲目与学生一起聆听曲子。

二、出示几种乐器图片让学生观看,并交流对古代乐器的了解。

 

三、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曾侯乙编钟图片,交流意见。

四、活动广角让学生回答对刚才图片的了解。

五、乐器分类让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乐器有一个基本了解。

六、播放乐器奏曲与学生一同欣赏名曲。

七、温馨点击让学生谈谈聆听感受及对古乐器的了解、认识。

八、成长阶梯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作业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乐器的名字及类别。

十、教学反思

第8课乐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

“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据《琴操》记载:

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4、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5、鱼樵问答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

6、夕阳萧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汉宫秋月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

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

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教学反思

第9课乐舞

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中国古典舞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

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国古典舞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

唐满城教授说:

“‘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书法艺术

第10课碑帖

书法介绍

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秦代书法、两汉书法、魏晋书法、隋唐书法、宋代书法、元明清书法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争座位稿自书告身》等皆为其名作。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文苑传》称他: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

教学反思

 

第12课篆刻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

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

秦以前写作“□”或“□”。

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

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钱松(1818-1860)

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

浙江杭州人。

与富阳胡鼻山人胡震交易最深,同时往返沪杭之间,与上海诸名家游。

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浑朴,气势非凡,虽列“西泠八家”殿军,实乃溯汉追秦,推陈出新之巨擘。

赵之琛深叹其能:

“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

”细审其迹,天资之外,盖得力于尝摹汉印二千方,人莫及也。

善古琴,工篆隶,能丹青,精鉴别,擅题跋,动辄数百言,雅妍苍润。

中岁归居杭州,与杨见山、僧六舟等结社南屏。

咸丰十年(1860),光绪三年(1877)同邑高邕辑其遗印成《未虚室印赏》四卷行世。

工金石书画。

篆刻胎息浙派诸家,摒弃一味切刀之旧规,披削兼施,生动自然,超越前贤。

尝自评其艺曰:

“国朝篆刻,如黄秋盦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

予则沿其原委摹汉。

”以验其迹,此语不谬。

画工山水、梅竹,笔致老到,设色苍古;行楷写杨凝式、楮遂良,隶书宗《礼器碑》、《石门颂》,功力深厚,为时所重,惜其寿不永,未克大成。

印鉴:

钱松印、钱松之印、松、叔盖、西郭外史、云居山人。

△钱松,清代医家。

字镜湖。

浙江绍兴人。

曾任太医院院使。

医道甚精,尤擅治痧胀。

撰有《痧胀名考》(1826年),主张痧胀治当随经调治,泄毒于表,攻毒于里,以克削为主,不可妄用补益之法。

此外,尚绘有《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幅(1819年)。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绘画艺术

第13课工笔

工笔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

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写意。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

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

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一般是在经矾水加工过的熟宣纸或熟绢上,用工细流畅的墨线勾勒出所画物象的轮廓,也称白描稿,然后用淡墨或色笔染出物象的阴阳向背,在此基础上染一层底色,一般是石绿用赭石作底色,石青用花青作底色,等等。

底色染好后可正式上色。

因设色重轻、浓淡、厚薄的不同,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

不管是淡墨晕染,或是染底色,正式上色,都要在每着一笔墨或色后,用含有清水的毛笔晕染一次,以冲开墨或色的痕迹,而且要反复进行,即俗称的三晕九染。

因在晕染设色过程中覆盖了部分轮廓线,因此,待最后一次色着完后,要视所绘物象的不同,用墨或色依原轮廓线重勾一遍,这样可使线与色融为一体。

待全部完成后,如果仍感到画面色彩厚度或深度不够,可在画背面用淡墨水或色重染一至数次。

工笔画法要求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

工笔表现范围较宽,多用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的青绿、金碧及以楼阁建筑为题材的界画。

除卷轴画外,工笔画法在古代壁画中也大量使用。

教学反思

第14课写意

写意画分小写意和大写意画,大写意突出一个大字,不是指大笔大纸,才量上的大永远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是贵在精神境界大,笔墨气魄大。

如能在小幅画中写出大气象的山水或花鸟,才显出大写意的特点。

早在两宋时期的梁楷秉性疏野,放荡不拘,以粗阔的笔势、浓淡的水墨、简练豪放的减笔画风,大胆变格,开创了大写意画新风。

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

近代写意画大师齐白石以高度简练的笔墨为百花写精神,为万物表生命,诗、书、画、印齐全。

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形成写意画的又一座高峰。

大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不着重物理表象的真实再现。

大写意画重精神,这种精神既是画家个人的个性,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由和大解放。

所以,大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

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这个“心源”二字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就是写意画的造型观。

书画艺术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的多层意义。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啊!

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

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

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

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第15课壁画

秦汉时期的壁画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已知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是秦代首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残片,但是中国壁画绝非始于秦代,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壁画了,只是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谈中国壁画只能从秦代开始。

秦代的建国时间由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筑了长城、驰道、宫殿、秦始皇陵等,这些建筑都是规模宏大,并有壁画和雕塑装饰。

秦宫壁画属于殿堂壁画,中国历代宫殿、厅堂都有装饰壁画,内容多为山川景物、文武功臣、神仙灵怪等。

这些壁画多为宫廷画师、名家巨匠所绘,所以艺术水平都比较高。

只是这些殿堂壁画几乎都随着古建筑的倒塌而毁灭了。

近年发现的秦宫壁画残片不仅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殿堂壁画实物,非常珍贵。

汉墓壁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都具有装饰性,以装饰性统一画面,使天、地、古、今统一,使整个建筑统一,浑然一体。

形成建筑统一,壁画统一,建筑与壁画统一的“三统一”。

这是中国艺术总的来看,汉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是:

气韵生动,奔放有力,朴实浑厚,简朴大方。

有装饰性,有气势,为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墓壁画的主要代表作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营域子汉墓壁画》《安平汉墓壁画》等,此外还有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教学反思

第16课版画

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

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

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

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

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

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

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