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两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92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论语前两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前两篇.docx

《论语前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前两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前两篇.docx

论语前两篇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子⑴曰:

“学而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

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⑹,而不愠⑺,不亦君子⑻乎?

【译文】孔子说: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

吗?

【注释】⑴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⑵时——“时”字在

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

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

朱熹

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⑶习——一般人把

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

礼乐”、“习射”。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这一

“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

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

活密切结合。

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

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

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⑷说——音读和意

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⑸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

旧注说:

“同

门曰朋。

”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卽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

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

道合之人”卽本此义。

⑹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

这却给后

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

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

这一句和宪问篇的“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

⑺愠——yùn,怨恨。

⑻君子——《论语》的“君

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1.2有子⑴曰:

“其为人也孝弟⑵,而好犯⑶上者,鲜⑷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⑸。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⑹与⑺!

【译文】有子说:

“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

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

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

的基础吧!

【注释】⑴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

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较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

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

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

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

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

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

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⑵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

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对

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

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⑶犯——抵触,违反,冒犯。

⑷鲜——音显,xiǎn,少。

《论语》的“鲜”都是如此用法。

⑸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

古代句

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

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

前。

⑹孝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

也有人说(宋人陈

善的《扪虱新语》开始如此说,后人赞同者很多),这“仁”字就是“人”字,古书

“仁”“人”两字本有很多写混了的。

这里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这一说虽然也讲

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

《管子·戒篇》

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这意。

⑺与——音读和意义跟“欤”字一样,《论

语》的“欤”字都写作“与”。

1.3子曰:

“巧言令色⑴,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注释】⑴巧言令色——朱注云:

“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所以译文以“花言巧语”译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令色。

1.4曾子⑴曰:

“吾日三省⑵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⑶

乎?

传⑷不习⑸乎?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注释】⑴曾子——孔子学生,名参(音森,sēn),字子舆,南武城(故

城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

三省——“三”字有读去声的,其实不破读也可以。

“省”音醒,xǐng,自我检查,

反省,内省。

“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

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

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

去看待。

说详汪中《述学·释三九》。

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

是巧合。

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

“吾日省者三。

”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

⑶信——诚也。

⑷传——平声,

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⑸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

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概括地译为“复习”。

1.5子曰:

“道⑴千乘之国⑵,敬事⑶而信,节用而爱人⑷,使民以时⑸。

【译文】孔子说:

“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注释】⑴道——动词,治理的意思。

⑵千乘之国——乘音剩,shèng,古

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

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

目来计算。

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

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

城濮之战,晋文公还只七百乘。

但是在那时代,战争频繁,无论侵略者和被侵略

者都必须扩充军备。

侵略者更因为兼并的结果,兵车的发展速度更快;譬如晋国

到平丘之会,据叔向的话,已有四千乘了(见《左传》昭公十三年)。

千乘之国,

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也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11.26)的

话了。

⑶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之常和“事”字连用,如卫灵

公篇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⑷爱人——古代“人”字有广狭两义。

广义的“人”

指一切人羣,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

这里和“民”(使“民”以时)

对言,用的是狭义。

⑸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卽是《孟子·梁

惠王上》的“不违农时”,因此用意译。

1.6子曰:

“弟子⑴入⑵则孝,出⑵则悌,谨⑶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⑷。

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

“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

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

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注释】⑴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

(甲)年纪幼小的人,(乙)学生。

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意义。

⑵入、出——《礼记·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

宫”,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

“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

宫”。

⑶谨——寡言叫做谨。

详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

⑷仁——“仁”卽“仁人”,和雍也篇第六的“井有仁焉”的“仁”一样。

古代的词汇经常

运用这样一种规律:

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质、特征甚至原料来代表那一具体

的人和事物。

1.7子夏⑴曰:

“贤贤易色⑵;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⑶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

“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

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释】⑴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公元前507—?

)⑵贤贤易色——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

“用尊贵优秀品德

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

”照这种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就比较空

泛。

陈祖范的《经咫》、宋翔凤的《朴学斋札记》等书却说,以下三句,事父母、

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

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

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是不足为奇的。

我认为这话

很有道理。

“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如言“轻易”)、简慢的意义。

因之我便用《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颜师古注的说法,把“易色”解为“不重容

貌”。

⑵致——有“委弃”、“献纳”等意义,所以用“豁出生命”来译它。

1.8子曰:

“君子⑴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⑵。

无友不如己者⑶。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

“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卽使读书,所学的也

不会巩固。

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

就不要怕改正。

【注释】⑴君子——这一词一直贯串到末尾,因此译文将这两字作一停顿。

⑵主忠信——颜渊篇(12.10)也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见“忠信”是道

德。

⑶无友不如己者——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

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1.9曾子曰:

“慎终⑴,追远⑵,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

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注释】⑴慎终——郑玄的注:

“老死曰终。

”可见这“终”字是指父母的死亡。

慎终的内容,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

(埋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⑵追远——具体地说是指“祭祀尽其敬”。

两者译文都只就字面译出。

1.10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

“夫子⑶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

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⑷异乎

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

“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

的政事,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道:

“他老人家是靠温和、

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

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

不相同吧?

【注释】⑴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

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

不是孔子的学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人。

但郑玄注《论语》和《檀

弓》都说他是孔子学生,不晓得有什么根据。

(臧庸的《拜经日记》说子禽就是

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疏》曾加以辩驳。

)⑵子贡——

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公元前520—?

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

在一

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⑷其诸——洪颐煊《读书丛録》云:

“公羊桓六

年传,‘其诸以病桓与?

’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

’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

谓与?

’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

矣。

’‘其诸’是齐鲁间语。

”案,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

黄家岱《嬹

艺轩杂着》说“其诸”意为“或者”,大致得之。

1.11子曰:

“父在,观其⑴志;父没,观其⑴行⑵;三年⑶无改于父之道⑷,

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

“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

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

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注释】⑴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⑵行——去声,xìng。

⑶三年——

古人这种数字,有时不要看得太机械。

它经常只表示一种很长的期间。

⑷道——

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

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1.12有子曰:

“礼之用,和⑴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

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

“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圣明君王的

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

但是,如有行不

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注释】⑴和——《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

之和。

”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

“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

一事也。

说文云:

‘龢,调也。

’‘盉,调味也。

’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

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⑵有所不行——

皇侃《义疏》把这句属上,全文便如此读: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

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他把“和”解为音乐,说:

“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

礼乐相须。

……变乐言和,见乐功也。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

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

”这种句读法值得考虑,但把“和”解释

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礼”而言,都觉牵强。

特为注出,以供大

家考虑。

1.13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⑴也。

恭近于礼,远⑵耻辱也。

因⑶不失

其亲,亦可宗⑷也。

【译文】有子说:

“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

态度容貌的庄矜

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

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注释】⑴复——《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

“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

能欲复言而爱身乎?

”又哀公十六年叶公说:

“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

这“复言”都是实践诺言之义。

《论语》此义当同于此。

朱熹《集注》云:

“复,践

言也。

”但未举论证,因之后代训诂家多有疑之者。

童第德先生为我举出《左传》

为证,足补古今字书之所未及。

⑵远——去声,音院,yuàn,动词,使动用法,

使之远离的意思。

此处亦可以译为避免。

⑶因——依靠,凭借。

有人读为“姻”字,

那“因不失其亲”便当译为“所与婚姻的人都是可亲的”,恐未必如此。

⑷宗——主,

可靠。

一般解释为“尊敬”,不妥。

1.14子曰:

“君子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⑵

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

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⑴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时指“有德之人”。

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还是指有德者,很难分别。

此处大概是指有德者。

⑵正——《论语》“正”字用了很多次。

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

必例外。

一般把“正”字解为“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1.1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⑴?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

⑵,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⑶’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⑷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⑸。

【译文】子贡说:

“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

说:

“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

“《诗

经》上说:

‘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

磨光。

’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孔子道:

“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注释】⑴何如——《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⑵贫而乐

——皇侃本“乐”下有“道”字。

郑玄注云:

“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所以译文

增“于道”两字。

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

赐——子贡名。

孔子对学生都称名。

⑸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

“之”一样。

“往”,过去的事,这里譬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譬为未

知的事。

译文用意译法。

孔子赞美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

提高一步看。

1.16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章

2.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⑴居其所而众星共⑵之。

【译文】孔子说:

“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

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注释】⑴北辰——由于地球自转轴正对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

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它恒星则绕之旋转。

我国黄河中、下游流域,约为北纬36度,因之天球北极也高出北方地平线上36

度。

孔子所说的北辰,不是指天球北极,而是指北极星。

天球北极虽然不动,其

它星辰都环绕着它动,但北极星也是动的,而且转动非常快。

祗是因为它距离地

球太远,约782光年,人们不觉得它移动罢了。

距今四千年前北极在右枢(天

龙座α)附近,今年则在勾陈一(小熊座α)。

⑵共——同拱,与《左传》僖公

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环抱、环绕之意。

2.2子曰:

“诗三百⑴,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⑵’。

【译文】孔子说:

“《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⑴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⑵思

无邪——“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

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

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原意。

2.3子曰:

“道⑴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⑵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⑶。

【译文】孔子说:

“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

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

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注释】⑴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国”的“道”一样,治理的意思。

有人把它看成“导”字,引导的意思,我取后一说。

⑵免——先秦古书若单用一个

“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祸”的意思。

⑶格——这个字的意义本来很

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作“恪”,

解为“敬”的。

这些不同的讲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

《礼记·缁衣篇》:

“夫民,

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这话

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

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

卽“遁”字,逃避的意思。

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

来译它。

2.4子曰:

“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

命⑷,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⑹。

【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

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

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

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注释】⑴有——同又。

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用“有”字,不用

“又”字。

⑵立——泰伯篇说:

“立于礼。

”季氏篇又说:

“不学礼,无以立。

”因之译

文添了“懂得礼仪”几个字。

“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为求上下

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

⑶不惑——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

的话,所以译文用“掌握了知识”来说明“不惑”。

⑷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

但也讲天命。

孔子的天命,我已有文探讨。

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合孔

子本意。

因此,这两个字暂不译出。

⑸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

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

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⑷从心所欲不踰矩——“从”

字有作“纵”字的,皇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纵。

柳宗元〈与杨晦之书〉

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以“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

“七

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

但“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昭公十年“我实

纵欲”,柳读难从。

2.5孟懿子⑴问孝。

子曰:

“无违⑵。

樊迟⑶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⑷;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

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

迟道: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道:

“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

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释】⑴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

号。

他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

《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

子学礼。

⑵无违——黄式三《论语后案》说:

“《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

‘灭德立违’,‘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六年传云:

‘有嘉德而无违心’,襄公二十六

年传云,‘正其违而治其烦’……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因此,我把“违”译为“违礼”。

王充《论衡·问孔篇》曾经质问孔子,为什么不讲“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讲为“无

违”,难道不怕人误会为“毋违志”吗?

由此可见“违”字的这一含义在后汉时已经不

被人所了解了。

⑶樊迟——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史

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小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小四十六岁。

若从《左传》

哀公十一年所记载的樊迟的事考之,可能《史记》的“三”系“亖”(古四字)之误。

⑷生,事之以礼——“生”和下句“死”都是表示时间的节缩语,所以自成一逗。

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

鲁国的三家是

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

这种行为当时叫做

“僭”,是孔子所最痛心的。

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

2.6孟武伯⑴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⑵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道:

“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

愁。

【注释】⑴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⑵其——第三

人称表示领位的代名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但这里所指代的是父母呢,

还是儿女呢?

便有两说。

王充《论衡·问孔篇》说:

“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

疾之忧。

”《淮南子·说林训》说:

“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

”高诱注云:

“父母

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

”可见王充、高诱都以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

融却说:

“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把“其”字代孝子。

两说都可

通,而译文采取马融之说。

2.7子游⑴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⑵。

至于⑶犬马,皆能有养⑷;

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孝道。

孔子说:

“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

了。

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

马怎样去分别呢?

【注释】⑴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于孔子四十

五岁。

⑵养——“养父母”的“养”从前人都读去声,音漾,yàng。

⑶至于——张相

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把“至于”解作“卽使”、“就是”。

在这一段中固然能够讲得文

从字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