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99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内液:

指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液的2/3

3、细胞外液:

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约占体液的1/3。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4、血浆:

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

各种代谢废物。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

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

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组织液:

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6、淋巴:

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7、血浆、组织液、淋巴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8、内环境:

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0、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

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

以上来源于Na+和Cl—。

11、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常见的两个缓冲对为H2CO3/NaHCO3

Na2HPO4/NaH2PO4

12、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

13、PH值稳定的意义:

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14、常见属于内环境的有:

水、无机盐、抗体、激素、递质、O2、CO2、葡萄糖、氨基酸、性激素、淋巴

因子等

15、常见不属于内环境:

血红蛋白、递质小泡、呼吸酶、消化酶等。

16、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精液等虽来自体液,但他们只在体内暂存,能与外界直接接触,不属于

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17、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组织细胞的内环境

一般是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体温:

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

36.7—37.7OC(平均:

37.2OC)

  ⑵、腋窝:

36.0—37.4OC(平均:

36.8OC)

  ⑶、直肠:

36.9—37.9OC(平均:

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

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③、不同性

别的人体温不同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1OC)

4、稳态:

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

7、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10、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1)血浆渗透压下降:

①营养不良

②肾小球肾炎

(2)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①毛细血管壁受损

②过敏反应

(3)毛细淋巴管阻塞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2、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如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

是后天训练形成的,如望梅止渴等。

4、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5、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

弧才能完成。

(1)感受器:

指传入神经的末梢。

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效应器:

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兴奋:

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

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

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电位:

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K+外流所导致。

9、动作电位:

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Na+内流所导致。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1、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细胞外电流方向相反。

12、突触小体:

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

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

隙、突触后膜。

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

15、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6、语言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7、语言中枢:

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8、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

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失写症)

   ⑵、V区功能障碍:

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视觉性失语症)

   ⑶、S区功能障碍:

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

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听觉性失语症)

19、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变化:

电能-化学能-电能

20、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1、神经递质:

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22、人的神经系统:

   ①、大脑皮层:

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④、下丘脑:

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脊髓: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23、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2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

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分泌

器官

激素名称

化学

本质

作用

部位

生理作用

下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蛋白质

垂体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白质

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多肽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肾上腺

肾上腺素

氨基酸

衍生物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升高血糖。

甲状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

器官

调节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外周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睾丸

雄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

4、与激素有关的人类疾病

激素类型

病症

病因

症状

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

幼体分泌不足

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甲亢

成体分泌过多

精神亢奋、代谢旺盛、身体日渐消瘦

地方性甲状腺肿

因缺碘导致合成不足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

生长激素

侏儒症

幼体分泌不足

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巨人症

幼体分泌过多

身材异常高大

肢端肥大症

成体分泌过多

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

胰岛素

糖尿病

分泌不足

出现尿糖等症状

5、血糖:

即血液中的葡萄糖。

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6、反馈调节:

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7、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P-28图2-11)

 

 

8、激素调节的特点:

⑴、微量和高效⑵、通过体液运输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9、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⑴、靶器官: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细胞: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

10、内分泌腺结构特点:

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11、健康人血糖浓度为80—120mg/dL(或0.8—1.2g/L)。

高血糖:

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12、糖 尿:

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时,尿中有糖出现的现象。

1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⑴、血糖来源:

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⑵、血糖去路:

①氧化分解供能②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③转化成脂肪、某些氨

基酸等非糖物质。

14、糖尿病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不足,糖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导致高血糖,能量供应不足,饥

饿而多食,血糖升高,导致糖尿。

15、糖尿病特点:

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增重少。

16、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

调节血糖方面:

肾上腺素和胰高

血糖素。

调节新陈代谢方面: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

调节血糖方面: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

岛素和肾上腺素。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送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体温调节

3、水盐平衡调节

  

 

 

4、关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⑴、抗利尿激素:

     ①、化学本质:

多肽

     ②、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血液中。

     ③、生理作用:

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⑵、醛固酮:

     ①、化学本质:

盐皮质类固醇。

     ②、分泌器官:

肾上腺皮质。

     ③、生理作用:

保Na+排K+

5、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第四节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⑴、免疫器官:

例子: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⑵、免疫细胞:

①吞噬细胞等

②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

  ⑶、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

皮肤、黏膜。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前两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称为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3、艾滋病是由HI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引起的,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艾滋病人多数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4、抗原:

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等。

5、抗体:

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6、体液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

 

7、细胞免疫过程

抗体与抗原结合

 

效应阶段

8、二次免疫特点:

记忆细胞能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9、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

象。

10、常见的几种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

11、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3)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①病毒:

HIV,RNA作遗传物质。

 ②病理:

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③病症:

初期:

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后期:

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

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4)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5)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好,不性滥交;②不共用牙刷、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

耳。

    ④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⑤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

12、免役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

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

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

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

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

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

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

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

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

过敏源

抗原

反应时机

第二次接触过敏源

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13、与免役有关的细胞、来源及其作用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向光性:

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向性运动:

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如:

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

3、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单一方向刺激,感性运动的外因是多方向同时刺激,实例:

含羞草受到震动是小叶

闭合,是感性运动。

4、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外因:

单侧光刺激;

内因: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6、什么是生长素?

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

  ⑴、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

  ⑵、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

7、植物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

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8、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

量有机物。

9、生长素⑴、合成部位:

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⑵、运输:

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⑶、分布:

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

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

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

敏感程度:

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程度大于老细胞。

3、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

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

敏感,因此它的发育收到抑制,顶芽生长素浓度较小,顶芽优先生长,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

优势。

4、如何解除顶端优势:

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被解除,

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

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

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如:

α—萘乙酸、2,4-D等。

6、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带芽枝条的生根均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跟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

重性。

7、根向地性与茎背地性的原因:

对根来说:

由于重力刺激,生长素发生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由于根敏感

程度强于茎,低浓度(远地侧)促进生长,高浓度(近地侧)抑制生长,因此,远地侧生长

快,近地侧生长慢。

根向地生长。

对茎来说:

由于重力刺激,生长素发生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由于茎对生

长素敏感程度较弱,近地侧与背地侧都表现促进作用,但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

更明显,因此,近地侧生长快。

茎背地生长。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1、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

(1)赤霉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抑制叶片衰老,诱导芽的分化,促进气孔开放

(3)脱落酸

合成部位: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分布: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乙烯

合成部位:

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特征有: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4、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性别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划分依据:

根据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1)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稳定型:

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基本相等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3)衰退型:

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数学模型:

(1)数学方程式:

优点是数据比较准确,缺点是不够直观

曲线图:

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数据不够准确。

2、种群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

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

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

Nt=N0λt

  

(2)、“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

为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K/2点: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1、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越丰富。

3、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优势种、种间关系、演替、空间结构、占据的位置、范围和边界。

4、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5、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6、群落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1、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光裸岩地上经历的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4、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

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2)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备注:

A:

生产者还包括一些低级的藻类,如蓝藻等,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除此之外,自养型生物也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常见的例子如:

硝化细菌、铁细菌和硫细菌。

B:

消费者不一定全是动物,如猪笼草是有名的热带食虫植物,捕蝇草可以捕食苍蝇。

所以对于猪笼草和捕蝇草来说既属于生产者又属于消费者。

C:

动物既可以是消费者又可以是分解者。

如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D:

分解者不止包括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白蚁、蜣螂、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3、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缺少消费者也可以存在,但是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消费者是必须存在的。

因为消费者的作用是: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从功能上讲: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