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23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优质教案.docx

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优质教案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

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

(不是)教师:

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

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

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讲述:

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一个点)讲述:

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

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

(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

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

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

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

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

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

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

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4、6、7题。

(1)第1题:

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

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同桌合作。

(2)第2题:

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

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始终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

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

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正方体)

三、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

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

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

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

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

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

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

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

长方体6个面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都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

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

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教学反思】

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已。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难点:

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四、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

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

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

(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

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

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

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六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过程】

五、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

(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师: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

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

(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

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

(10×12+6×12)×2=(120+72)×2=384(cm2)

答:

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

(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

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

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

10×12×2+6×12×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

(10×12+6×12)×2

=(120+72)×2

=384(cm2)

答:

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

答:

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整个活动过程,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感。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米分米、1立方厘的体积观念。

难点:

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六、复习导入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看完后,老师提问:

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

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

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教师: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

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

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

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4cm3)为什么?

(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

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可分别写成cm3,dm3,m3。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学生亲身验证“石头占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第一杯水无法全部倒入”这一结论。

继而让学生对电视机,影碟机,手机三种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学生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验证和感受,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的内容,教材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七、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

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

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

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

观察:

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

V=abh

(3)质疑:

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

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

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摆才是一个长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所摆的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清楚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应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3.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意义,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八、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谁能说说这上节课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