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31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3页.docx

精品文档雾与霾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雾与霾阅读答案

篇一:

《雾霾》阅读答案本

《雾霾》阅读答案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轻雾。

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

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时的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

其主要来源有多个:

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附着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

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

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

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

天,

19.根据文章第①-④段内容,结合下列两张图表,判断徐汇区12月5日、6日、13日的天气,将相应选项填在横线上:

(6分)

A.雾天B.霾天C.雾霾天

20.本文⑤-⑦段依次说明了:

(6分)

16.(2分)伦敦“雾都”的名号;雾霾天很少的实际情况(每年只有5天的雾天的实际情况)

17.(3分)不能。

“常常”的意思是“经常”,表明很多时候如此。

如果去掉则表示雾与霾总是相伴出现,这与事实不符。

“常常”用词很准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健康有着显性的危害(2分)。

(多写“不知不觉的危害”扣1分)

19.(6分)A.C.B

20.(6分)雾霾中PM2.5的主要来源(雾霾的主要污染来源)、应对雾霾的方法(意对即可)。

逻辑顺序

篇二:

201X中考语文说明文预测试题——雾霾

雾霾

⑴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

网友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究竟什么雾霾天,在这,我给大家做一下科普性的介绍。

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

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

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

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⑶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⑷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⑸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

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⑹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⑺共同的气象条件:

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

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

多发季节:

深秋至来年初春。

⑻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

雾的类型:

一是.辐射雾: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失热多,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的雾;二是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三是.混合雾:

兼有上述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四是蒸发雾:

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

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

地势低,雾日多。

⑼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

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三.是空

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⑽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

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

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⑿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

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⒀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

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⒁“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面对雾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

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霾”下个定义。

霾是

2、文中第⒁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3、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加点字“主要”能否删去?

为什么?

4、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

A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C雾是自然形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

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D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5、“同呼吸,共责任”,面对雾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尽自己什么样的责任来有所作为?

参考答案1、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2略3略4B5略

篇三: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

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

河北兴隆有雾灵山,顾炎武有言“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云南兰坪有雾湖,每当天气变化时湖中就会“喷雾”,最为神奇的是有时雾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至于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而在吉林的雾凇岛,你还能欣赏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江雾团涌和雾凝琼花的绮丽景观。

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

我曾向一位重庆的朋友打听重庆什么时候会有雾,他想了想笑着说:

“其实我想知道的是重庆什么时候会没有雾。

”然后他略带一点自豪地说:

“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

重庆最美就在于雾,中国最美的雾也就在重庆。

”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还原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重庆,“雾都”的美丽误解

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

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

”在网络上,我很轻易就找到了这样的数据。

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

达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

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

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

于是我又去问重庆的朋友:

“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

”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另一份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答案:

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

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

“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

”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

201X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十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

201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

“当能见度小于十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告诉我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

“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

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

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

我们以前认

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神州处处是“霾都”

此时,在我耳中“雾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

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

201X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1X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

“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X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余条的搜索结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五十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

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

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X年迅速蹿红。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

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10和PM1,即当量直径≤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

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

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肺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

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201X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

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最宽松的是过渡时期目标:

年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

在我国201X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于PM2.5的浓度正是采用了过渡时期目标的限值,但没有列入“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三天”这一条,新标准的严格程度打了一个折扣。

灰霾最少还要持续20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比了全球201X—201X年1099个具体城市地区PM10的年均浓度,结果显示:

浓度最低的是加拿大的怀特霍斯、美国的克利尔莱克和圣菲,只有6微克/立方米。

根据201X年的数据,中国省会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海口市PM10的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排在第824位,北京排在1052位,最差的兰州则排在了1075位,是倒数第25位。

我国的经济发展用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大气污染也因此就有了积聚特征,被学界称为“复合型污染”。

“复合型污染”就像是人得了综合症,临床症状有许多,PM2.5就是症状的综合反映之一。

各种病因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气中有多种污染物,污染物之间还可以互相转换。

这种综合症下,如果不摸清所有的病症,盲目地治疗一个症状就可能会加重另一种症状。

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变化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北京市环保局前副局长杜少中曾说:

“2030年北京要能达标,就真的算是奇迹了。

”而吴兑表示:

“欧美治理灰霾到现在经历了50年才见成效,我想我们至少要二三十年。

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

浓厚的雾霾将整个

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

这幅照片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悲观的预言: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篇四:

雾霾天气及禽流感阅读题(附答案)

(一)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那么,PM2.5是什么?

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

发丝粗细的1/20。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

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

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

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⑦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⑧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

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

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

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⑨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1.少开车,堵车就熄火。

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道路周边的人,也危害司机本身,特别是长时间堵车、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尾气危害更大。

所以长时间堵车时最好熄火,尽量少开窗。

2.严禁近郊私自焚烧垃圾和枯草败叶。

私自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

3.减少外出。

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

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

入鼻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PM2.5,专家认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

4.室内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可以养点花花草草;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1、阅读全文,指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

A.PM2.5粒径小,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没有粒径大的颗粒物大。

B.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可完全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或者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C.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

这完全是雾霾天增加的结果。

D.雾霾天要减少外出,因为即使戴上口罩,它的防护作用也是有限的。

2、阅读⑤⑥⑦三个段落,分点概括PM2.5对人体的危害

3、第⑧段中加点的“可能”“一定”能否删去?

为什么?

4、“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请分析此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5、在第⑨段划线处加一句合适的话,来提示该段的主要内容。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案例中李强的做法有哪些不当。

【案例回放】李强患有贫血,为增强体质,他加强锻炼身体,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遇到多雾天气,也会驾车到城郊去爬山。

有时遇到拥堵,他也从不熄火。

他认为雾再厚,街上买个普通的口罩戴着爬山就没事了。

(二)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是鸡,其他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

①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③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④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

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

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

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