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77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2部分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考点1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

(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

(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

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途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4.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新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史料反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东西方文化也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

史料中“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也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史料中“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否定。

(1)认识:

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2)原因: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素养3—历史解释]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①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②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

③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④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新”的表现

①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②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新思想:

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④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⑤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素养4—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分析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

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传统儒家思想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全面否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原因

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与维新思想家的教育经历有关

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

“《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据此,程俊英强调《新青年》(  )

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

B.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有利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

D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只是改变了部分青年的文风,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改变部分青年文风而非激发广大民众对封建文化的挑战,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文化运动改变部分青年文风有利于推动新文学在青年中的推广,故D项正确。

]

2.有学者说: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D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

]

3.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

这一变化(  )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B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说明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观念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但是很快失败,故D项错误。

]

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C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

]

考点2

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3)1905年8月,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建立。

2.提出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3.评价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

[易误警示] 平均地权不同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要求。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

(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民族主义: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

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3.意义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图解历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诞生

(1)背景

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在苦难中挣扎。

②资产阶级改良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

③十月革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线光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

(2)过程:

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标志: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成熟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①标志: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②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意义:

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

它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

(2)《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轻巧识记] 数字法记忆毛泽东思想

(1)一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三个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三大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4)三项实践: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5)四个阶段:

酝酿、形成、成熟、发展。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发展

史料一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

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

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史料二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史料三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

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

……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

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1)史料一中“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

其虽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

(2)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张。

(3)史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及其特点。

注意史料中省略号的分层作用。

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人民都来解放”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影响: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民族统一。

新内容: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

►探究2 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

史料 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

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史料,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成功的原因。

[解读]

史料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式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史料分三个层次分别从国情、领导力量、民众支持方面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第一种意见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种意见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式革命道路。

同意第一种意见。

因为: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对外没有民族独立;②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其力量异常强大,尤其是在大城市,而农村相对薄弱,只有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

[素养3—历史解释]

1.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不同点

内容

民族

主义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

民权

主义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民生

主义

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

影响

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相同点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内容

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作用

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素养4—家国情怀]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D [材料强调实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故B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故D项正确。

]

2.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  )

A.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B.首次提出五族共和观念

C.主张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C [材料中强调的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并没有“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故A项错误;五族共和在湖北军政府建立时已经提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与“汉族……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都是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说明他主张各民族平等的同时,一致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故C项正确;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与孙中山民族融合一致反对帝国主义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

3.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D [根据材料“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D项正确。

]

4.下面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一、中国向何处去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十、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十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A.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B.突破“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A [著作的目录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断这部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故A项正确。

]

2014—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全国卷Ⅰ

——

——

——

全国卷Ⅱ

2017·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2014·各地军阀标榜主义

——

全国卷Ⅲ

2018·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本讲全国卷考查较少,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是考查重点。

表面上这部分内容考查较少,实际上辛亥革命涉及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涉及毛泽东思想。

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

以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为命题切入点,加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考法一 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命题点: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018·全国卷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C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

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两项。

]

◎考法二 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想的社会影响

2.命题点:

国民革命时期民主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2014·全国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综合考查新文化运动

1.命题点:

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关注的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