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87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新的统一

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7、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

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承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把客观世界看作是

人的主观意识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

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完全可知的。

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人类具有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8、哲学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9、物质及其属性(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0、意识的本质(p30)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p58)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34)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

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

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13、联系及其性质(p40~4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即,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14、质变量变辩证关系及其区分标志(p4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5、矛盾及其基本属性(p43~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立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

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6、事物发展的周期性(p47)

一般地说,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呈现一个周期。

开始事物保持

原来的性质,经过斗争,否定方面占了统治地位,使事物发生了第一次质变。

否定阶段的事物内部,又含有新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斗争,经过一定时间,它必然被它自身的否定方面所否定,使事物发生第二次质变,转化为更高一级的事物。

事物由肯定阶段发展到否定阶段,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与此同时新事物中又包含新的肯定因素和新的否定因素。

原先在旧事物中的肯定因素通过否定已经消亡,而否定因素则转化为新的肯定因素,事物的发展随之从否定阶段进入新的肯定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这是事物实现根本变化的完整过程。

这说明,事物要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需要经过三大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

17、发展及其实质(p41)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观(p47)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

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

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

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它是

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

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

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p105,p107)

经济基础:

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史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p68)

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22、相对真理(p73)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线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2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①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4、实践及其分类(P34-35)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①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盒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室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他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④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2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4~p67)

实践在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

体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知道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是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意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正确地理论对实践有促进的作用,错误的理论起阻碍作用。

26、国家的类型及本质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工具。

也就是说阶级性。

2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

①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8、社会意识的分类

社会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9、社会改革的目的(p120~121)

改革是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而促进_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0、阶级(p115)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列宁指出: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

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

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1、人民群众(p13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32、生产力范畴(p100)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

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33、社会基本矛盾(p102.p107)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3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145)

具体劳动:

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35、商品经济的规律(p147)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价值规律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

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6、价值与使用价值(p144)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37、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p159~162)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

的剩余价值。

38、社会发展动力(p112)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39、产业资本的划分及依据(p165)

划分依据:

资本一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

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②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

产资本的职能。

③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

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40、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p176)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是指通过选举,由几个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甚至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还会出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情况,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参政的程度必然是受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的,不可能出现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参政改变资产阶级国家性质、使国家政权能够真正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现象。

因此从

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4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p177)

定义:

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

观念的总和。

本质:

①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是资产阶级

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p170)

生产过剩,即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具体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4、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实质;

(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

(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本质(p186、18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其产生式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6、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后果(p194,p197)

实质: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后果: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

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7、金融寡头(p185)

指操作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p182)

1)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3)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

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p209)向社会主义过渡

50、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p佃8~120)

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劳资关系和生产关系上,采取一系列缓和劳资关系的制度,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1)在产权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这种资

本社会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股权的分散化;

(2)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随着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职工持股的

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3)在分配关系上进行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介入个人收入分配,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及本质(p171~172)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民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

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51、垄断价格(p186)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其公式是: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52、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重大调整。

它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眼界,对国内资本的运动进行调节,对资本的国际运动进行一些协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

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5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p188)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

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4、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p205~206)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