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88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提要

1.1项目名称

某市科普馆建设工程

1.2主管部门

某市人民政府

1.3承担单位

某市科学技术协会

1.4建设地点

某市蒸湘区大立村

1.5建设性质

新建

1.6建设内容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20亩(合13400平方米),项目建筑由办公、科技推广教学楼及附属用房组成,为八层砖砼结构(不含地下室),一至二层高为3.9M,其余各层高为3.3M,建筑耐久年限为7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办公用房225M2,科技推广用房3420M2,地下室755M2,附属用房600M2,共计土建总规模5000M2;购置相应办公、科技推广设备及空调等。

1.7建设期限

2007年11月~2008年10月

1.8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资金筹措方式为:

项目单位自筹500万元,本级财政资金500万元。

1.9项目效益

本项目属公益性项目,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工程,也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更是增强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项目区的规划合理科学,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效应。

1.10主要技术指标

(见下页)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规划用地面积

20

合13400M2

2

建议总建筑面积

m2

5000

2.1

其中:

办公用房

m2

225

2.2

科技推广用房

m2

3420

2.3

附属用房

m2

600

2.4

地下室

m2

755

3

容积率

0.38

4

建筑密度

%

11.3

5

绿地率

%

39.8

6

建设工期

12

7

总投资

万元

100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由来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有着政治、经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程度。

而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资金投入的优势,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在开发农业自然资源的同时开发劳动者的智力,必将受到一石双鸟的效果,项目区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更大提高,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为解决由于资金分散,科技推广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国家和农发办采取项目资金倾斜的方式鼓励各(地)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力度,并对兴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的地(市)安排专项经费。

为此,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拟新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选择、指导和咨询服务,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进科技推广,提高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让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要求对农民进行科技推广,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应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工作,保证科技推广经费,把提高项目区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劳动力教育和职业技能推广工作来抓。

科技推广是土地治理项目的一项重要措施。

科技推广的实与虚、好与差、成与败,不仅影响项目区形象,还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效果。

由于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期短、工程量大等客观因素,加之有些地方对科技推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主观原因,容易出现科技推广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区内科技效益有效发挥。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强化科技推广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2.1项目的建设是体现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这一本质特征的需要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科技推广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

科技推广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推广目标的综合性和科技措施的综合性两个方面。

在推广目标方面,不仅局限于某一季或单一作物的生产上,必须立足全年的增产、增收,必须满足农作物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必须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减少农业污染;在科技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品种推广、技术应用与科技推广等工作,品种是基础,技术是保障,科技推广是手段。

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品种的更新,而优良品种的品质保持、产量潜力的挖掘则依赖于先进技术的配套应用,科技推广则是让农民了解、掌握、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环节,系统有效的科技推广,能有效地提升项目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科学种田的能力水平,培育出新型农民。

因此,科技推广亦是一项系统工程。

2.2.2项目的建设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的需要

实践表明,以项目乡镇为主体组织实施各项科技措施的做法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人力散、落实难。

近几年来,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重视以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等物化产品为主体的经营性创收服务,而轻视新技术引进、技术指导与咨询等公益性服务,有些乡镇因“断粮、断奶”的改制导致资产流失和人才出走,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不活、服务方式单一、推广手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编报时应付了事、项目实施时各行其事、项目验收时仓促完事的局面。

二是层次低、效率差。

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时效性。

农作物良种及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更新快,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仅仅依赖于乡镇农技力量实施土地治理的各项科技措施,难以满足高效农业发展中的信息需求、技术需求、专业需求。

三是体制僵、考核难。

由于科技推广无固定模式,加之人员、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造成了科技推广工作的管理难、实施难和考核难。

科技资金管理弱化,常常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较大,资金的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2.2.3项目的建设是更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吸纳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来,使项目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是促进了项目区的规划合理科学。

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们直接参与项目规划和建设,编制的计划及制定的实施方案科学性强,同时也将新知识、新理念带到项目区,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和规划的合理性。

二是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能够有效地改变科技推广工作与品种应用、技术推广脱节的状况,由农业专家围绕推广内容编撰科技推广资料,针对性强。

科技推广工作注重效果、不流于形式,能让农民从中真正学到科技知识,增强科学种田的本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科技资源,可使项目区推广的品种和技术,定位高、针对性强,不仅考虑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求,还会兼顾到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要求,从而实现产量、品质、效益、环境等方面相互协调,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效应。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编制依据

某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7年10月由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委托某市投资咨询中心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和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

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和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投资(1999)2250号《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4)某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5)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和说明。

2.3.2编制范围

(1)调查了解项目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综合开发与科技推广现状,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建设条件。

(2)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通过调查和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和实施进度安排建议。

(5)进行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

(6)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2.3.3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1)区域条件

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光照长,雨量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等特点,气候条件对植物的培育生长极为有利。

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现有耕地面积30.07万公顷,以红壤紫色土为主的土地资源极适合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全市粮食、油料、经济作物由10余类,1400多个品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产业情况

某土地肥沃,水量充足,享有“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猪、油重点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区。

近年来,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开发农业资源为手段”的方针,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增加值每年以110%以上的比率递增。

2006年,某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1.74亿元,农业产值达115.88亿元,其中:

粮食总产量326.54万吨,稻谷产量300.9万吨;油料作物产量17.62万吨;出栏生猪893.64万头。

(3)产业优势

某农业开发潜力大,农林特产多,国内外市场声誉远播,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几年,通过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商业市场的运作,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了高档优质稻100万亩、双低油菜100万亩,特种蔬菜100万亩,优质瓜果100万亩产业化基地,全市形成了高档优质稻、双低油菜、柑桔、黄花菜、席草、茶叶、生猪、湘黄鸡、草食牲畜、蛋鸭等十大产业带。

2.3.4项目区基本情况

(1)地理交通

某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

东邻株洲、攸县、安仁;南界永兴、桂阳;西接冷水滩、祁阳、东安、邵阳、邵东;北靠双峰、湘潭。

某市现辖5县、2市、5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合153.10万公顷,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7.23%,城区面积55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93平方公里,总人口720万,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7位。

某市是我国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湘桂线交汇于市区,境内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3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107、322国道以及已建成的京珠、衡昆,已开工建设的京珠复线、吉邵(衡大段已建成)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水上运输也很便利。

湘江上溯潇水,下入洞庭、耒水、蒸水等一级支流四季通航。

(2)综合经济

经济发展加速提质。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07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自2004年以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272.0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241.91亿元,增长13.4%。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0.03亿元,增长26.49%。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增长24.62%。

财政总收入一年实现了从30亿元到40亿元的跨越,两年上了30亿元和40亿元两大台阶,三年实现了收入翻一番。

(3)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值25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种植业115.88亿元,林业7.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7.4%;牧业106.43亿元,渔业17.36亿元,分别增长3.9%和5.2%。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2.4千公顷,增加0.58%,其中优质稻238千公顷,增长4.69%;棉花种植面积12千公顷,增加1.9%;油料123.3千公顷,增长4%;蔬菜100.8千公顷,增长2.5%。

受强台风“碧利斯”和多次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全市185.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

其中93.3千公顷农作物绝收,粮食产量有所减产,粮食总产量326.54万吨,减产2.75%,其中稻谷300.9万吨,减产3.03%;出栏肉猪893.64万头,增长2.2%;出笼家禽8730万羽,增长5.6%;水产品23.99万吨,增长4.0%。

2.3.5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它详细内容见下面各章节。

 

第三章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成立于1989年,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6人,下设人事秘书科、项目科、计划财务科三个职能科室及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培训中心,现有办公场所为居民房,使用面积不足200平方米。

其主要职能是:

负责组织调查农业后备资源,编制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建立项目库;负责组织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前的实地勘察和评估论证,计划的编制、审查和报批,项目实施中的检查、督促和指导,项目建成后的验收;负责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配合财政部门抓资金的到位、到项和到期有偿资金的回收、上解工作,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工作;负责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应用;拟定全市有关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政策和措施,搞好宣传调研和综合信息工作;负责对各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统计工作;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项目选址

4.1选址原则

(1)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规定的选址要求,避免建设在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2)建设地点必须能够满足建设的各种要求;

(3)项目地点交通便捷、环境适宜、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好;

(4)尽量节约用地。

4.2选址条件

(1)气象概况

项目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潮湿,冬季少雪,基本雪压0.5kn/m2;年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极值为-7℃,夏季平均温度为28℃,最高在39℃左右,本区主导风向受季风控制,冬季多北风和东北风,以东北风最强,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以南风为盛行风,全年平均风速3.5m/s,最大风为东北风,风速可达15m/s,基本风压W=0.35kn/m2。

(2)地质

该建设项目区位于湘江二级台地之上,施钻土层为第四纪更新世[Q2]冲积层,适宜建设。

除耕作层外,其余土层均可以作为天然地质、容许承载力[P]值均为20吨/平方米以上。

(3)抗震设防

根据湖南省地震烈度区划,某市为5级,故本项目不设防震处理。

4.3选址方案

某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建设项目选址经研究、比较后,拟定于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27号地块,西临光辉路,南临祝融路,地块呈长方形,东西向约134米,南北向约100米,用地面积13400平方米。

项目建设区域已有完善的水、电供应系统,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1)该选址符合城市长远规划,项目兴建既满足现在需要又符合长远发展的要求。

(2)该建设地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供电、给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3)选址地点范围内无工业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第五章建设规划方案

5.1规划设想要点

充分利用地形环境特点,显示其空间特色,将科技推广中心的个性、时代精神及时代气息融为一体,创造一个独具风格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标准办公、科技推广区。

为了创造人与自然亲和的环境,规划时采用开敞的绿化空间布置形式,并解决好广场、停车场及周围道路的交通组织关系,保证各功能区即相对独立又紧密衔接,努力创造新颖独特的办公、科技推广区格局。

5.2总平面规划布局

(1)规划性质和目标

利用现状自然构成,建立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园林生态型现代办公、科技推广建筑。

(2)规划组织

该楼是一个集办公、会议、科技推广为一体的高标准的综合办公楼。

在明确其功能分区的前提下,考虑更多的是各功能区自身使用的舒适性,互相联系的便捷及组织的科学性。

(3)规划结构及布局

项目的主入口设于南面,临祝融路,西面临光辉路设次入口,地块南面及西面均设有机动车出入口,临祝融路设5米宽绿化隔离带,主入口进入后为绿化广场,交通布局满足人流及车流的集散要求。

项目主楼设于地块中部,其北面设地下车库出入口,附属用房设于地块西部,所有建筑周围均设绿化带,其建筑间距满足消防要求。

5.3建设内容及标准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5000M2,主要以农业科技推广为主。

其中:

主楼为八层,建筑面积3645M2;地下室一层,建筑面积755M2;附属用房为600M2。

其具体平面布置为:

-1F:

主要为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

1F:

主要为大厅、评估中心、阶梯教室和办公室,办公室面积为80平方米;

2F:

主要为会议室、档案室、阶梯教室和办公室,办公室面积为175平方米;

3~8F:

主要为科技推广教室;

该项目为一类建筑物,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为70年,防火等级为一级,耐火等级一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因某市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六度,故不考虑抗震设防。

该项目防水采用结构自防水和合成高分子涂膜防水,主要以钢筋混凝土自防水为主,同时在底板和墙身外加设必定自粘防水卷材Ⅰ型。

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屋面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上人屋面采用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屋面,不上人屋面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屋面。

涂料防水材料为必定自粘卷材Ⅰ型。

 

第六章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6.1设计标准和规范

本项目的主要建筑为科技推广中心大楼,属技术要求中等的中小型建筑,工程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

本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

建筑场地位于湘江二级台地上,土层为第四纪更新世[Q2]冲积层,除耕土层外,其余土层均可以作为天然地质,容许承载力[P]值为20t/m2以上。

地下水为潜水层,标高平均在5米左右,属第四纪层,PH值在5.3-7.0之间,呈酸性,硬度为0.7-8度。

本项目的自然负荷,雪荷载0.4KN/m2,风荷载0.35KN/m2。

本项目可不考虑抗震设防设计。

本工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标准和规范: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J105-87;

(6)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GBJ3-91;

(7)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等。

6.2给排水

6.2.1给水方案

(1)给水水源:

该工程区域内给水源从祝融路主供水管上就近接入,以一根DN100mm给水管进入科技推广中心大楼,同时从DN100mm水管中分50mm水管接入消防、生活贮水池。

(2)贮水池:

设1200m3消防、生活贮水池(其中消防贮水800m3,生活贮水400m3),在贮水池旁设置水泵房,水泵房内设各系统消防水泵和生活水泵,在屋顶设100m3消防、生活屋顶水箱(其中消防贮水30m3,生活贮水70m3)以保证该区域内消防、生活供水。

6.2.2消防给水

(1)根据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该工程消防给水分为三个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即消火栓给水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室内消水栓布置以室内二股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为原则,消火栓枪充实水柱按不应小于10m考虑,也可直接启动消火栓系统水泵。

(3)消火栓给水系统分区供水,火灾初期消防用水由大楼屋顶水箱消防贮水直接供水,十分钟后消防用水由消火栓系统水泵抽取贮水水池消防贮水供水,在建筑物周围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水泵接合器并与室内消火栓系统管网连通,以供城市消防车加压之用。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II)级设计,喷水强度为8L/mm2,作用面积为160m2,在公共活动场所均设置自动喷水灭水系统。

6.2.3排水

(1)排水系统

该工程区域内排水体制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分别设置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

(2)污水排放系统

室内排水系统:

室内排水采用单立管排水系统,室内污水经排水管道接至室外,本项目每天污水量约为60m3。

室外排水系统:

本项目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后经化粪池处理进入排水管道,食堂含油污水排至室外经隔油池处理后进入排水管道,统一排入城市排水管道。

(3)雨水排水系统

屋面雨水:

由雨水斗收集屋面雨水经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井。

室外场地雨水:

由雨水口收集,雨水口每隔10m—30m设置一个,屋面雨水及室外场地雨水经室外雨水井及雨水管道收集后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或附近水体。

6.3电气

6.3.1供电

为确保供电安全、稳定,主供电电源引自就近的高压电缆,在主建筑物内设配电室,各单体建筑均接自变配电室。

本项目用电负荷主要为办公照明、电梯及空调用电,用电容量计算如下: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5000M2,照明用电按15W/M2计,同时使用系数按0.7计算;空调等电气设备装机容量约80KW,同时使用系数按0.7计算,那么:

Pjs1=p1×kc=5400×15×0.7=53KW

Pjs2=p2×kc=80×0.7=56KW

则总计算负荷为Pjs1+Pjs2=109KW,按功率因素cosΦ=0.9计算,则变压器容量为121KVA,拟考虑一台125KVA干式变压器供电可满足项目需要。

同时,由于科技推广中心的特殊用途,应考虑准备一个事故应急电源,以满足紧急情况下消防器材,重要工作区的需要。

6.3.2低压配电

低压配电干线采用放射式及树干式。

办公楼等办公、工作用房采用树干式,干线垂直敷设在电缆竖井内。

办公、工作用房供电为二级。

6.3.3照明

照明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工作电压为220V。

主要楼层每层设照明配电箱,采用树干式配电,采用节能荧光灯照明。

室内供电线路均采用管穿线和阻烯PVC硬塑管穿墙敷设,供电采用短路和过载保护。

户外主要大道照明采用高压钠灯路灯,在草坪间安装草坪灯,对重要建筑物的立面采用泛光照明。

楼梯间、走廊等公共通道其照明灯具选用定时开关控制。

6.3.4防雷接地

(1)防雷等级为二级;

(2)利用建筑物主要结构钢筋连成整体笼式避雷网;

(3)建筑设置避雷带防直击雷,标志性建筑物设置避雷针;

(4)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接地电阻符合规定要求;

(5)配电室低压工作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6.4消防

本项目按《建筑防火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并由消防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考虑以下消防装置及措施。

总平面布置结合城市规划,按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周边留设环形道路,留出防火间距,消防通道,满足消防操作和人员疏通。

单体建筑均按土建、电气、给排水等国家、省、市颁布的消防规范进行设计。

拟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包括消防用水池、消防泵房、疏散楼梯、通风系统等。

建筑物内配备干粉、泡沫灭火器等。

机关大院还设置自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触发装置,设立消防控制中心,安装火灾事故广播,建立消防专用通信,采用感温、感光探测器。

主要单位设置金属火卷闸门。

室内外设置消防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