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99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ocx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摘要:

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媒体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预示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时代的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媒体获取和表达方式,他们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日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综述和讨论的是网络信息环境下用户如何获取信息,和如何更容易地实现信息需求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获取行为网络用户

 

Abstract:

TheriseoftheInternetforthetraditionalmediaenvironmenthasbroughtrevolutionarychanges,itforeshadowedthearrivaloftheeraofnetwork.Intheeraofnetworkusershavenolongersatisfiedwiththetraditionalsinglemediaaccessandwaysofexpression,theydemandcontinuestogrow,morediversifieddevelopmenttrend.Thispaperreviewsanddiscussesthatundertheenvironmentofnetworkinformationtheuserhowtoobtaintheinformation,andhowtomoreeasilyachieveinformationneedsandsoon.

Keywords:

networkenvironmentinformationacquisitionbehaviornetworkuser

总结8

 

前言

随着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脚步日益临近,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资源的逐渐完善、逐渐丰富,更多的人用户倾向于使用网络作为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第一选择。

不难发现,当今我们正身处网络文明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比较大,所以实时互动和便捷的检索已成为网络时代媒体受众的基本需求。

在这个基础上,点对点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成为了更先进的迫切需要。

而支持需要的基本点,是权威的原创内容资源,能够使网络用户充分获取有效信息,和利用网络平台技术获取信息更加方便。

本文调查和探索网络信息环境下用户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更容易地实现信息需求等问题,以便于能够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指导实践,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虽然现在对于信息用户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

①研究内容的分类,缺乏逻辑性的有机统一。

信息用户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分类、需求分析、行为分析和研究方法;在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也不同,网络日志、信息检索、循环数据和问卷调查等因为数据来源和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方法不够系统,致使信息用户分析缺乏整体的统一,使得许多信息服务机构存在用户分析的困境。

迄今,还没有资料用户分析系统的研究。

②研究重点在于实践分析相对比较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结果应用性不强。

通过信息用户研究文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简单的统计,对于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密切相关,而且缺乏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③网络环境和实际生产生活背景结合不够。

根据2011年12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互联网普及率较上一年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网络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从而跃居世界第一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程度的不断提高,通过浏览阅读网络期刊门户网站和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已经成为用户访问信息资源的主要模式。

但目前,信息用户分析的类型或研究内容,基本上大多遵循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无数台计算机连接所构成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时空场景:

“数字地球”让我们仿佛身处同一个电子村庄,依靠数据转换器和卫星传输,村民可以方便的和地球另一边的伙伴聊天。

这种想象充满了浪漫的自然气息,然而,如何大海捞针一般在互联网信息中找到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用户信息行为特征

用户信息行为的指向可以是文献信息源,或游离于文献系统外的非文献信息源,也可以是指向信息系统的有序信息,以及散布于社会的无序信息。

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行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表现为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引起双方心理的相互变化,从而导致信息交流和信息利用行为的变化。

也就是说,信息部门与信息用户之间通过互联网或其它通讯方式,建立起最紧密的联系,使双方最大程度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从而使信息行为的效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用户信息行为还有如下几点:

(1)社会性。

信息行为的社会性是指,网络环境中不管是用户的信息行为发生的主体(网络用户),还是其客体(网络信息),都具有社会性,用户行为观念、行为目的、作用对象、行为工具的获取及行为本身等均不可以超越所处的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类的信息行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广泛的现象之一。

网络用户行为目的、作用对象、处理方式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藉助语义符号表达的网络信息,也具有社会性。

(2)目的性。

一般来说,网络环境中使用者的信息行为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不管是获取信息、沟通交流还是开展娱乐活动都从各个角度证明用户的信息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或者说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行为是使用者为了满足信息需求或达到某种理想状态而从事的活动。

依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其中蕴含了选择性,即用户往往需要在不同行为可能性之间作决定。

(3)累积性。

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信息行为往往附加有很浓的使用者个人认知水平和主观学习经验。

在为了达到某种预期或者目的而采取某一途径或方法时,当需要再次实施这一行为时,能够迅速表现出十分有效的成果。

网络环境中用户的网络检索和交流等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也不断地累积和提升,其网络信息行为是一个学习、累积、提升的过程。

(4)习惯性。

习惯是一种思维定式,是一种行动的本能,体现在行为选择中的重复和稳定的偏好,即对某些行为起点、操作、工具及行为方式经常的、连贯的、相对固定的选择倾向,往往具有稳定性、经常性和不易改变性。

这种本能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信息检索和沟通中表现为明显的定势思维。

在实际情况下,用户选择门户网站或则导航地址时,大多数人习惯于长期使用某一两个最初被自己所接触到的网站。

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也往往习惯于使用最初接触到的几个搜索引擎。

不仅如此,多数用户习惯于最开始使用的搜索引擎为起点查寻信息,并且大量使用后退功能键,同时用户更倾向于把搜索查询限定于一个网站的某一部分,或者呈现中心辐射型的导航类型。

2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状态分类

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信息行为主要分为信息需求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交互行为、信息选择行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发布行为等。

但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网络使用动机,对于用户信息获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浏览和搜索。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是在个人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现在网络信息关联性判断、选择、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或信息的链接。

选择行为有时可以成为独立的行为,如用户离线下载信息选择,但更为常见的则是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信息交互和信息行为。

浏览器通常无计划和目标特性。

对目标的搜索,搜索的用户特定信息是用来解决一个问题或满足一些特定的信息需求,而信息使用者评价基础上的信息,是用来满足其特定需求水平。

资讯寻求行为指的是用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网络交互过程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活动,它主要通过这两种信息检索与浏览行为完成。

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定义是一个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行为;互联网信息浏览行为指的是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或先验信息的需要特定的意图,按照节点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网络信息自由漫游网路资讯寻求行为。

可见,用户浏览或搜索的状态取决于其互联网使用动机。

3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行为调查的方法与设计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应首先考虑调查日常网络用户,所以笔者决定采取网上投票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先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问卷投票系统,再通过宣传,使网络用户前来回答问题,程序会自动统计结果。

同时,在线下笔者也通过某高校学生组织进行抽样调查。

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才能获得更真实有效的数据,更贴近实际生活,从而针对性大大增强。

其次,针对网络环境中用户群体和他们的上网行为的不同特点,研究的课题一分为二:

一个是为用户的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以及上网目的;二是用户获取信息的调查,包括用户的浏览习惯,信息搜索方法。

多方面同时调查,才能更好地分析用户信息获取行为。

这些受访者主要包括互联网相关人员和学生,少部分从事其他行业例如行政公务人员以及私营业主,可以说包括多数类型的互联网使用者。

最终收回样本进行统计之后,排除无效问卷和空白问卷,有效样本总计173份。

4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行为调查的统计和分析

4.1上网时间

据调查显示,互联网对网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在总计173个有效调查样本中,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数占到整个样本数的25%,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左右的人数占28%,而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左右的人数仅占8%。

4.2上网的主要目的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39%的网络用户其上网目的明确表示为工作,这表明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本身不仅仅只是发挥着新媒体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们在其中学习、交友、生活和工作。

其次,24%的网络用户选择了搜索资料,12%的用户选择了浏览新闻;与此对应,只有5%的网络用户选择了聊天交友为其上网目的。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根据CNNIC的一项网民购物习惯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将网络购物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

其中,内地84%网民将网购作为上网主要目的,台湾消费者和香港消费者的上网目的为网购分别是67%和50%。

调查显示,超过2/3的网购消费者对网络购物表示满意。

在网购消费中,服装零售、电子产品、书籍、光盘及音乐下载网站是网民最受欢迎。

在网站选择购买商品时,网民最为关注的则是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而信誉高的网站占受欢迎的大多数。

以工作、搜索信息为主要比例的显示结果为本文的调查奠定了客观有效的基础。

4.3获取信息的方式

网络用户在网上查寻信息时究竟会首先采取什么方式呢?

通过统计样本发现,一半以上的网络用户,即50%的样本的首选信息搜索是一个搜索引擎;二是18%的互联网用户选择直接进入BLOG和使用RSS;并通过聊天,获取信息的网络用户仅占5%。

这表明,时代通过人际沟通和口头传播的信息流量和访问已经下降,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代的新媒体和网络通信,搜索引擎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导航功能,并作为一个门户网站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网站。

而BLOG和RSS作为一个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检索和浏览,也逐渐成为网络用户搜索信息方便的工具和智能代理。

4.4常用搜索引擎

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各种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

根据CNNIC2011年10月的统计报告显示,XX仍然是众多网络用户的首选搜索引擎,占到78%的人数;其次是搜搜,占7.3%;第三是谷歌,占2.6%;选择搜狗的网络用户比例最小,只有2.3%,这与功能范围以及知名度有着一定的联系。

现如今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聪明人发展了一种元搜索技术——集成搜索,也被称为索引搜索。

这种技术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准确的搜索自己真正需要的网页。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

网站包含了许多搜索引擎,你输入一个查询请求,这将是正确格式化后提交给许多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返回搜索结果、整理,并集成到一个页面,或一个报告,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

集成搜索引擎的优点是明显的,它在一个网站上同时搜索许多搜索引擎,最终结果是适当整合,删除了一些不重复的网页,大大节省了网络用户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使搜索效率更高,而且它允许使用者得到的搜索结果更全面、准确,从而更便捷有效的找到使用者最需要的结果。

4.5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方法

受众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获取行为,受众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交互、对网络环境中信息查寻进程的选择和判断等各个方面都与传统信息世界有着相当的差异。

在抽取的样本中,70%的人数选择了通过综合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来提高信息获取效率,18%的网络用户选择了尝试新的技术,12%的用户选择在线咨询求。

而在开放式问题中,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完善和实用的答案,这是应该深究的一个问题。

5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综合评价

信息行为产生与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建构用户主体自我中心与信息大环境的交互运动,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对信息的评价上,浏览者的评价普遍较高,而查找者的评价则普遍偏低。

说明查询用户对信息搜索的评价更加谨慎,在评价过程的同时将存在更大程度上对信息的质疑。

如果用户搜索相同的信息,那么他就将会寻找更详细的看法,同时对自己的判断也更谨慎。

浏览和搜索的状态下,用户将密切注意信息本身的特征,搜索者也会观察表面特征,即利用边缘路径。

但浏览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表面特征,而搜索者则更倾向于研究数据和术语的出现是否有助于证明文章的观点或文章本身的可信程度。

换句话说,浏览不仅仅是用户的简单的低涉入状态,选择跟踪一个链接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认知活动的,即点击链接这一行为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涉入度。

浏览信息的用户在点击前需要一定的好奇心和直觉,即点击链接的阅读动机并跟踪阅读。

虽然浏览信息用户在动机上低于搜索信息用户,但他们已经不是像以往那样被动接受涉入度比较低的情况了,而是更加积极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及更大的自由度,点击那些能引起使用者兴趣的文章链接。

所以这说明在网络这个特定介质条件下的用户信息行为不同于传统的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在处理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主动性和交互性。

一些信息及网站本身就从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一种需要用户聚精会神才能更好的处理信息的环境,即使用户浏览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在某段时间内表现出比他们自己以为的水平要高的涉入度,但是用户本身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其实已经进入了非低涉入度状态。

这无疑表明了用户在进行相关信息选择方面的时候经验的指导因素占得比重更大一些,尽管用户可能未意识到自己短暂的思考过程,但由于用户对经验的回顾的确需要其本身足够的认知水平和努力程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相应提升了浏览用户的涉入程度。

搜索信息和浏览信息两种不同的状态必然会对网络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意向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也是与信息自身质量密切相关的。

在网站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构建者应该根据网络环境中不同状态下使用者的特点,来提供与其相对应的质量要求的信息。

例如可以面向纯粹只为了浏览信息的用户提供简便易查、一目了然的信息版本;同时加大投入,大幅提高自身网站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尽量提升使用者对于网页的下载速度,方便他们迅速查看;同时在提供简洁明了、十分有特色吸引力的索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并完善完整版本的链接,以方便使用者在对信息内容产生兴趣时对其进行完整的浏览。

总结

当前的关于信息用户研究在内容上比较分散,在体系上还延续着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分析思路,与网络环境的现实背景结合不够。

本文从分析网络环境下用户访问行为入手,根据用户与信息服务机构的交互程度将用户划分为网上用户、注册用户、正式用户和核心用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户分析体系,将数据源、用户类型、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和分析目的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信息用户研究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综合以上的研究,网络用户信息行为是网络用户在认知思维支配下对外部条件做出的反映,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基础之上,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所从事的信息需求认识与表达、信息查寻、信息选择、信息存储、信息吸收与利用以及信息加工、信息交互等活动。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用户的信息检索和文献浏览行为与用户注册并无必然联系,使得针对正式用户的这些行为分析无法进行。

二是本文建立的分析体系更适用于NSTL、CNKI、维普和万方等类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与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无法一一对应,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三是限于篇幅和时间,本文的应用举例相对简单,更多的实证分析还有待开展。

搜索和浏览状态的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并没有证明一个搜索条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更大。

相反,从数据来看,浏览评分较高。

但是,因为这项研究的结果选择的文章本身的局限性,本文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可信。

这些不足之处将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J].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01)

[2]周媛;贵州省文献信息用户需求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磊;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4]张燕;中国科学院京区科研人员网络信息资源需求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11,(08)

[5]邹从清.网络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0,(06)

[6]李太铼.基于B/S模式的体育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7]张湛.浅论网络时代思维方式[J].山西大学学报,2010,(09)

[8]黄文玲.关于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关系的系统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08)

[9]刘鸿雁.网络的目标导向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08)[10]申芙蓉.网络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2010,(09)

[11]张帆,李苏.基于网络的高校财务管理的安全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01)

[12]张燕.基于P2P的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北大学,2011,(11)

[13]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

条件、形态与前景[J].复旦大学,2011,(12)

[14]RenHaitao,FengLi.TheUniversityofnetworkinformationsecurityandcontrolstrategy[J].Chapter,2010,(26)

[15]董玉整.网络与真理[J].武汉大学学报,2011,(05)

[16]方晓柯.现场总线网络技术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10,(05)

[17]谭清.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课堂行动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1,(07)

[18]陈姗姗,孙祥飞.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行为调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6)

[19]YanJiangLian.ProhibitthenetworkuserstochangeIPaddressmethod[J].ChinaEducationInformationization,2010,(08)

[20]苏林茂.浅析网络风险与安全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