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39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docx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王文辉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450046)

摘要:

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他人不过较诗于禅。

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关键字: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

IntroductiontoYanYu"zhenbluewaves"

WangWenhui

(ChinesedepartmentofHeNaninstitutionofeducationZhengZhou450046)

Abstract:

Instrumentqing,yanyu,wordandwordDanhill,istheauthorofpoems"songbluewavesroll"andpoetics"zhenbluewaves".Yanyu'spoeticsthoughtsmainlyinthesurgingwavezhen,etc.,thesurgingwavezhenzhensongdynastyisthemostrepresentativeworksofpoetics,itchangedthenorthernsongdynastysinceouyangxiu"June1zhenzhenworksonaccountofpoetsanecdotesandessayformofentertainment,replacingthemwithrigoroustheoreticalsystemandoriginalcriticismpointofview,itspoeticinsightsharpsharp,unique,anditisalsotherichestinallpreviousdynastiesxiezhenpoeticstheoryandsystemsexwork.

Qianzhongshu"artrecorded"intheevaluationofyanyu'spoeticachievementssaid"thespecialbluewaves,suchasLiZhuagentfirst,suchasrhinohornofsleep,aloneinthepoems,thetime,theotheroutintoarealmofpoetry,witty,hascharm,notonlytofloattolearnthings,andthepoemsintogod,wordsandpoortasteoftheseconds,thaninthemajesticlanguageandliteratureofzenBuddhism.Others,however,thepoeminthezen.Hencetobluewavesthroughzenpoetry."

Keywords:

zhenbluewaves;Inordertochanyupoetry;Miaosaidenlightenment;Don'tmaterial;Don'tboring

 

严羽,字仪卿,又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卒年月不详,大致生活于南宋光绍熙至理宗淳佑年间,曾因避乱浪迹江湖,饱经忧患,终身布衣,著有诗集《沧浪吟卷》和诗论《沧浪诗话》。

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当时宋朝的诗坛盛行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流弊是堆砌典故,了无新意。

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

沧浪诗话就产生于这种情况之下。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

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沧浪诗话》由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辩”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诗体”讲述历代诗歌体制的流变;“诗法”谈诗歌创作技法;“诗评”评价历代诗人诗作的风格,其中也牵涉一些诗歌内容;“考证”是对诗人行迹或作品的考证与辨析。

五部分兼顾到了诗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故其体系在宋代诸多诗话中最为完善。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他人不过较诗于禅,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

在分析其“以禅喻诗”的诗歌建构之前,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将其产生的原因大概的分析一下。

总体上我认为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唐宋时期盛行的诗禅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二是严羽认识到了诗与禅的相通,以禅作比,形象明白。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轴之作,是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论诗方法上以禅喻诗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以禅喻诗并非严羽之首创,一般认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是首位诗论家。

到了宋代,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了一种风气,以禅入诗,以禅喻诗风行一时。

南宋末年,严羽的《沧浪诗话》可以说是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以禅语入诗话,以学禅比喻学诗,对宋代以禅喻诗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将以禅喻诗推向了高潮。

对于严羽以禅喻诗历来褒贬不一,那么严羽为什么要以禅来喻诗呢?

总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答案,第一受当时诗禅盛行的时代影响;第二是由于诗与禅的内在相通。

(一)唐宋诗禅思想的影响

“禅”最早产生于古印度,是印度古代人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相融合,在唐代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

禅宗认为,内心之静虑就是就是真理本身,真理不在心外,只在人们的内心之中,人们寻求真理不必需要外求,而应向内寻求,抛弃内心的一切杂念而达到内心的空明静寂就是求得了真理。

所以,禅宗思想的传授靠的是意会,弟子不是在师傅那里求得真理,而是通过坐禅,通过静虑内心达到彼岸境界。

论禅道,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的诗禅,本来是以禅入诗,以诗喻禅;而实际上乃是诗歌王国实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

”在唐代,以禅入诗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因诗中多用禅语而被评为“诗佛”。

宋代,随着品评诗作的诗话类作品的出现,佛家的禅语又被引入诗话中,以禅喻诗渐成气候。

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代表。

严羽在《诗辩》开篇就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其中的“识”、“入门”都是佛教用语,所以,以禅喻诗成为《沧浪诗话》的显著特色。

以历史的眼光探究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可以发现他是深受当时诗禅思想的影响的。

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像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往甚密。

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诚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

与此同时,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与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

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宗、参廖等都是很著名的。

由于禅宗思想盛行,诗人与僧人接触多了,生活中喜欢说一些禅语,还喜欢以“居士”为号:

比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苏东坡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等等。

另外唐代初期宽松的宗教政策使佛、道两教都有长足发展,虽然在唐武宗时对佛家采取过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保存下来的禅宗一派到了宋代,更加生活化和市民化,成为人们思想的一部分。

特别是诗人阶层视谈禅为十分高尚之事,当时的诗作也多与禅有关,例如唐代元稹的“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北宋苏东坡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南宋戴复古的“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曾几的“烹茗破碎镜,烟香玩诗篇,问诗谁所作?

其人久沉泉。

”等等不胜枚举,可见以禅入诗的现象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时尚”。

有学者认为:

吴可《藏海诗话》以禅喻诗,谓“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又有《学诗诗》三首,龚相《学诗诗》三首,赵蕃也有《学诗诗》三首和之,均有“学诗浑似学参禅”开头,强调诗歌的自然悟性与参禅的妙合为一,成为宋人的一种共识,一种集体无意识。

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进行了批判,以盛唐为法而定诗之宗旨,采用以禅喻诗的方法就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以当时盛行的禅宗的思想来阐明自己的诗论立场,以人们熟知的禅语来剖析诗之弊病,也就易于为他人接受。

(二)诗禅相通

禅宗作为佛教最发达的一宗,是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深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为广大文人雅士所推崇,。

以禅喻诗不是严羽的首创,在严羽之前的戴叔伦、李之仪、曾几、戴复古、范温等,以禅喻诗或者借禅悟道者已经不在少数,。

朱东润说以禅喻诗“其诗不始于沧浪”;郁沅在《严羽诗禅说析辩》一文中认为“以禅喻诗”可以追朔到唐代的皎然。

禅可以如此大范围的入诗追根到底是因为诗与禅有相通之处。

首先,诗与禅都讲究一个“悟”字。

禅宗主张“妙悟”,禅宗思想只能靠学禅之人自己来悟,诗文也讲究一个“悟”字,不管是审美思想还是审美创作都讲“体悟”。

这种“悟”不是一蹴而就、从天而降的,为了一瞬间的“悟入”,可能要付出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钱钟书先生说:

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而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所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不管是学诗还是学禅关键都在“博采而有所通”,“悟”是经过博采之后的升华。

正是严羽认识到了“悟入”的关键首先要“博采”,所以严羽主张首先博览优秀的“好书”,要“朝夕讽咏”、“枕藉观之”,之后才能自然“悟入”。

《沧浪诗话》的理论特色在于“以禅喻诗”,即以禅理比喻诗理,阐发诗歌的审美特点,严羽将佛学禅宗的思想运用到诗学里来,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命题,诸如,妙语等。

严羽虽然以禅理谈诗艺,但其诗学思想仍是儒道释兼容的结果。

“严羽虽然是以禅喻诗,但他于佛学涉猎不深,从他谈诗歌作品的总体倾向看,所受佛学思想影响较浅。

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儒家系统。

”不过严羽所受到的佛学影响并非来自朱熹而是来自陆象山,象山一派受禅宗启发颇深。

严羽推崇的诗人诗作,既有得于佛学的谢灵运、王维,又有得于道家李白,也有得于儒家的杜甫,可见其诗学理想并非宗于某一家。

1、“以识为主”

严羽以禅喻诗,主要强调的是创作主体的诗性修养,这与禅宗强调个体心灵体悟是一致的。

诗人的修养之一是以“事”学诗。

“识”是禅悟,指认的意识中先验的存在的一种悟性,是体验禅意的认知能力。

沧浪论诗,关键在于一个“识”字。

《诗辩》开宗明义的指出“夫学诗者以识为主”,所谓“入门须正,立志须高”都是从“识”着眼。

书中感叹“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又说“看诗须着眼金刚眼睛,”具一只眼,要求“识真味”,“识太白真处”,均为“识”生发。

并且一再表白:

“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意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我们认为,这里的“识”,“真识”,指的就是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审美能力。

这种审美能力,首先表现在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的认识和辨别上面。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

这当然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是心理上的快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的审美特征就在于“兴趣”、“趣味”,在于“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出于对审美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严羽在总结“唐诗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复古论,对唐人诗歌作了经验性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概述,指出:

“诗之法有五:

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所谓“体制”,指的是诗歌的体裁;“格力”,指的是诗歌的格调;“气象”,指的是诗歌的风格;“兴趣”,指的是诗歌的美感和境界;“音节”,指的是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正如陶明浚《诗说杂记》所解释的:

此盖以诗章与人身体相为比拟,一有所阙,则倚魁不全。

体制如人之体干,必须佼壮;格力如人之筋骨,必须劲键;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兴趣如人之精神,必须活泼;音节如人之言语,必须清朗。

五者既备,然后可以为人;亦准备五者之长,而后可以为师。

”因此,所谓“识”,尤其是“真识”,就是要求必须“识”以上五个方面,具备辨别诗歌审美特征的能力,然后才能言诗,正如欣赏音乐之美者,必须要有音乐耳朵一样;如果没有“真识”,没有审美能力,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也就难以实现。

严羽论诗注重于“识”,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审美的先决条件,无疑是正确的,绝不是什么主观唯心论。

2、“妙悟说”

严羽以禅喻诗,倡导“妙悟说”。

他把学诗看做学禅,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所谓“禅道”,则禅宗之原理;所谓“诗道”,则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性。

本来,“禅道”与“诗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

之所以能够“借禅以为喻”,就在“妙悟”。

那么,什么是“妙悟”?

古往今来,对于“妙悟”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所谓“妙悟”,是指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即审美经验积淀的入门之道。

作为诗歌的审美活动,“妙悟”要求领悟和表现诗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其中包含着审美鉴赏和审美创作两个方面。

作为“妙悟”的鉴赏论来说,它是审美经验的积淀,要求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前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深刻地洞察其艺术特性和丰富经验;作为创作论来说,从“悟”到“妙悟”,主要是指诗歌创作要富有形象性,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规律,正确的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达到词、理、意、兴的统一。

严羽论诗,之所以主盛唐,推崇李、杜,要求“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一下人物”,正是这种“妙悟说”为理论依据的。

他说: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所谓“当行”,就是内行;只有掌握诗歌的审美特征,才能够成为诗歌创作的内行。

所谓“本色”,就是本然之色,即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特色。

盛唐诗歌的高妙之处,正在于它的天然本色。

所以,严羽以禅论诗、倡导“妙悟说”,其最终目的无非是通过从“悟”到“妙悟”、从“渐悟”到“顿悟”的审美活动,领悟、体味诗歌的审美特性,创作诗歌的艺术美,达到浑然天成的最高层次上的审美境界。

这也许就是“妙悟说”的真谛所在。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给它披上一层五光十色的袈裟,弄得神秘莫测,晦涩难懂。

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

严羽写作《沧浪诗话》的动机主要是不满于自北宋以来诗坛上的种种流弊,力图建构新的诗学思想体系,规范诗歌创作的原则,从而为学诗作诗者指明方向。

《诗辩》说: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出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切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何处。

其未流甚者,叫噪怒张,疏乖忠厚之风,殆以骂罟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严羽在这里提出了“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之说,强调诗歌是别一种题材,别一种旨趣。

同李清照在《论词》中强调词“别是一家”一样,都是强调问题的特殊性,以便规范文本,如果说李清照论词提倡“音律”、“典重”、“故实”、“富贵态”等主要是着眼于词体的形式要素的话,那么严羽提倡“别材”、“别趣”说则主要是着眼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的思维方式。

严羽指出:

从诗歌的题材来说,不可用以表现书本知识,从诗歌的旨趣来说,不可用以说理议论。

但他同时注意到了诗歌的创作不应脱离书本知识,不能于理无涉,因此又指出“多读书”、“多穷理”的重要性。

很明显,他所强调的是不要直接以书本材料入诗,不要直接在诗中发表议论。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是说诗歌创作不能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必须用形象的艺术思维;不能用知识性的语言进行表达,而必须用诗性话语进行言说。

严羽认为近代诗人以文学、才学、议论为诗,多务使事,用字必有来历,压韵必有出处,这些风气都是有悖于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的。

“在严羽的‘别材’‘别趣’的论述里,实际上是提出了文艺不同于的艺术气质,是重视形象的兴发感动作用,是触景、即物、缘事而生情意,创造意象、意境以抒怀写意,而不是讲学问功底,不是掉书袋。

”《中国诗学通论》中的解释也与此意相通:

“材”指材具,诗人特有的艺术气质;“趣”指兴趣,是进行诗歌创作时的兴发感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艺术趣味。

“材”和“趣”,要以“情性”为基础,又要不涉理路,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的来说,严羽“以禅喻诗”力图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诗学的言说,并用学禅的道理来比喻学诗的道理,强调诗歌属于“别材”、“别趣”;关于思维特征提倡“妙悟说”等创造性地建构了富有禅宗色彩的诗学体系。

当然严羽的诗论也有不足之处,他以禅喻诗却不太精通禅学知识,如他将禅宗分为大小乘、声闻与辟之,就有悖常识,故遭后人讥刺。

严羽重视诗人“识”与“悟”重要性的同时,过分强调学古的重要性,而不从生活现实和自我心灵实际出发,实则断绝了作为“万斟之源”之根的现实生活与创作的联系。

严羽诗论的不足并未减弱他在诗论史上的地位,他的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很大,明代前后的七子的“诗必盛唐”即受他以盛唐为第一义的影响,“性灵派”亦受其“吟咏情性”的启发,格调派亦受其体制与格力说的影响,王士祯的神韵说更是将其兴趣说推向极致,直至王国维的境界亦可见严羽思想的痕迹。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