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41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docx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

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丰富的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中的遗迹、遗物、墓葬

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

通过遗存考察社会状况

观察图片对比分析

了解先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

宏伟的宫殿

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情况

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

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

问题探索

居住建筑的优化美化特权化

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不同的系类、质料、形制、纹饰

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

考察陶器与宫殿建筑的联系

分析对比

饮食器具进化,建筑材料的进化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识结构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

难点

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

本课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部分:

重点介绍陶器:

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

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

第二部分:

明确提出2个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

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

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明的探索。

第三部分:

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3列出

陶器系类。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目“丰富的文化遗存”

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

先人足迹──遗迹:

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

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

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

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

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

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

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

基址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夯土台基正南边缘中部是大门。

其东北约150米,为2号宫殿基址,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8米。

殿堂同样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回廊的宫殿建筑。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

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

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

这两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单位建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

其形制开中国宫殿建筑之先河。

精神生活──遗物:

二里头遗址出土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补充以下内容和图片。

其中有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爵,另一件柄形饰物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

还有一件兽面铜牌,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二里头已经有了陶铃、铜铃等乐器。

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种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

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

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

等级差别──墓葬:

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批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

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号宫殿基址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

墓口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25米,深6.1米。

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饰片和涂朱陶龙头等,推测原来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

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长2米多,宽1米多。

有的有二层台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

随葬有铜爵、戈、戚、玉璋、钺、圭、绿松石饰及各种陶器、骨珠、海贝等。

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长不及2米,宽仅0.6~0.7米。

随葬品只有少量陶器。

另一类墓葬在灰坑或灰层中,还散见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绑双手,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和兽骨30.

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杀害的,或与祭祀有关。

不同的埋葬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第二目“宏伟的宫殿”

教材详细介绍了一号、二号宫殿遗址的内容,要求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两者的主要区别。

建议教师补充关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内容:

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2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

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

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150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

有专家说过去由于材料所限,学术界对肇始期的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3号基址的揭露改变了这种看法。

第三目“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教材从质料、型制、文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

二里头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夹砂灰陶的色调多变,或泛蓝,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现于器表。

常见泥质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见,其他常见器类主要有圆腹罐、鼎、甑、

刻槽盆、捏口罐、壶、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盘、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领尊、缸、器盖等。

夹砂陶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

篮纹深而清晰,或竖或斜;方格纹多呈菱形,少数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绳纹很细,直而整齐。

泥质陶多磨光,纹饰有篮纹、弦纹。

到二里头三期时,陶器发生较大变化,与一期文化相比,判然有别。

陶色浅而纯正,一般均表里一色。

夹砂灰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砂粒多较细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见;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为盆类的主流,盉取代鬶成为流行的酒器,浅盘口深腹罐大量出现,典型大口尊开始流行。

深腹罐和圆腹罐最常见,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领尊、器盖、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

以绳纹为主,早段流行细绳纹和偏细的中绳纹,偶尔可见篮纹,基本不见方格纹,少数器物的内壁上出现小麻点。

晚段流行中绳纹,篮纹、方格纹基本消失,常见中型麻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关于“丰富的文化遗存”一目的教学,重点掌握遗迹中宫殿遗址,并进行以下常规了解。

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11.4米,宽

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

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

殿前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庭。

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

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遗物中重点掌握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

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蛇、猪、狗、乌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纹、蛇纹、鱼纹、几何形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蛇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

关于“宏伟的宫殿”一目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宫殿的以下内容。

①“宫”的象形意义:

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

顶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它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

“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

“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

“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

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说仍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体的。

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

②宫殿的功能作用:

起初它是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古人生活活动场所,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

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的规划格局。

更后,约在西汉,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这样。

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

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

关于“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学,请学生归纳其用途,并设想没有陶器时,人们饮食生活遇到的困难和不便。

陶器为什么热不怕膨胀,冷不怕收缩?

分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归纳讲解如下。

当人们开始用陶器烧煮食物的时候,发现普通泥质陶炊具没烧多少次就会破裂,这又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那么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呢?

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材料在受热时要膨胀,冷却时要收缩,而且热膨胀越大,冷收缩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温条件下,其热胀冷缩的量是不同的,为了能对各种材料的这种性能作比较,在热物理学上确立了一个材料的测试指标,称之为膨胀系数,此系数大,说明材料的热胀冷缩量大,反则反之。

由于普通泥质陶炊具的膨胀系数相对较大,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质陶炊具经不起多次烧和停的考验而破裂。

如何才能解决此难题呢?

当时先民又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种夹砂陶,其工艺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匀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烧成陶器。

这种夹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遗址中都有发现。

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矿物是石英,它的膨胀系数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胀系数降低,而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夹砂陶炊具的使用寿命延长。

在那样早的年代,我们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来改进制品性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这种加羼和料技术至今还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证。

陶器出现的意义?

分小组讨论归纳。

1

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巨变,人们在进入新石器时期过起定居生活。

使人类从生饮、生食和吃烧烤食物中解放出来,从而吃上既卫生又易消化的烧煮食物,使人类的饮食习惯获得重要突破。

2

献。

陶水管:

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

陶瓦:

在大型宫殿建筑顶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当和瓦钉等。

陶砖:

最早出现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制作量还较少,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砖。

到了距今2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各国在都城等地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宫殿和木梁砖瓦房,促进了建筑陶业长足的发展。

而且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历史遗产如长城、宫殿、皇陵等,都离不开砖和瓦。

直至近现代砖瓦还是我国建筑业的重要材料。

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丰富的文化遗存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三幅图片。

图片一:

遗迹——房址:

先人足迹

图片二:

遗物——嵌绿松石牌饰:

精神生活

图片三:

墓葬——等级差别

案例二在学习宏伟的宫殿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形成直观印象。

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

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

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

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

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

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

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

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

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

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

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

这座宫殿的遗址发现于二里头第三期文化层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代末年。

据记载,夏末桀居斟。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

但也有专家称其为商都西亳。

案例三在学习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陶器。

领会陶器怎样改进了先人们的生活。

古往今来,每一次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都会对人的生活发生较大的影响。

如果你仔细想想,很可能也会有同感。

要证实这一结论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发明来说吧,它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过巨大影响,这并不夸张,请看以下事实: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以生饮和生食猎物、野果为生,过着茹毛饮血、艰难困苦的不

定居生活,不知经过多少岁月,才进入新石器时期,出现农业、畜牧业,人们开始定居下来。

虽然在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猎物,吃上烧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时期,人们迫切希望能吃上烧煮的食物,可是当时没有耐烧的器皿,要盛东西只能用破瓠和蚌壳之类。

这些器物是经不住火烧的,因此可想而知当时要喝开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难,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种耐烧的盛器。

陶器被发明,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事实,使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水和美味丰富的烧煮食物,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并大大减少了病菌入口,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

吃烧煮食物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显而易见,这一饮食习惯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同意哪种推论?

解题关键:

古人对生与死的理解。

思路引领:

死是生的另一种活法。

答案提示:

对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华丽的宫殿。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二里头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

熟悉课本内容。

思路引领:

遗存的丰富内涵。

答案提示:

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墓葬。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

解题关键:

从质料、形制、纹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

思路引领:

课本文字和图片。

答案提示:

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质夹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饰纹。

...zxx.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