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47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docx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

扮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

  作者:

但菲王琼

  【摘要】扮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能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入手,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进行综合干预,能将教师的干预融入游戏活动之中,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干预,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协商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社会互动的基础。

不良的同伴关系不只阻碍幼儿当前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会给幼儿的久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同伴关系干预就是通过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协商幼儿改善社会交往地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用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

本文研讨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进行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可行性。

  一、扮演游戏的特殊性

  扮演游戏是一种发明性游戏,是幼儿依照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发明性扮演的一种游戏。

〔1〕

  扮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扮演游戏的开展需要经过如下环节:

第一,选择故事并改编故事。

扮演游戏集戏剧性、游戏性、发明性于一体,因此能直接搬来用于扮演游戏的文艺作品不多,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加以改编,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以和扮演游戏的要求。

第二,熟悉故事。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是进行扮演游戏的前提。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协商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以和语言和非语言要素。

第三,理解角色,展开想象,深化扮演。

幼儿在进行扮演游戏时,往往只注意角色间的对话和动作,不会表示角色的心理活动,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第四,自选角色。

教师要协商幼儿分析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让幼儿选择自身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第五,分组扮演。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扮演,并留意观察幼儿的表示,和时给予指导,使扮演游戏得以顺利进行。

  二、扮演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布诺克(Block)等研究者认为,发明性扮演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词汇的增加。

〔2〕康诺利等研究者发现,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生动的表达语调的掌握,同时有助于幼儿了解语言规则以和角色之间的对话方式。

乔伊斯·A·威尔克森(JoyceAWilkinson)在多次对三名普通男孩单独进行想象性扮演行为实验后发现,想象性扮演行为是联系儿童的早期语言和行为并使早期语言发展成规范语言必不可少的中介。

实验中经过想象性扮演训练的幼儿,其语言表达技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者发现,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幼儿将枯燥的背景和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些经过扮演游戏训练的幼儿,对故事顺序和情节的理解显著优于其他幼儿。

戈得·里(GoldeLoe)与皮里格瑞尼(PellegriniA.D.)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发展正常的儿童(包括学前儿童和小学二年级同学共108人)。

研究者让儿童读完一本书后,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进入三类实验情境:

主题扮演游戏、成人领导下的讨论以和绘画活动。

研究者用双因素规范检验和自由复述的方式测试儿童的故事理解水平。

实验结果标明,扮演游戏对于协商儿童理解故事最为有效。

这一现象在学前儿童身上尤为明显(GoldeLoe&PellegriniA.D.,1982)。

斯拉兹和约翰逊等(Slatz&Johnson,1973)研究者指出,扮演游戏比讨论故事的方式更能协商儿童理解故事。

  3.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发明性思维的发展

  布诺克(Block)等研究者认为,儿童在扮演游戏中积极思维,组织与合成信息,发明新的思想并与同伴合作。

贝和帕克(Bay&Parker)认为,在扮演游戏中可以看到象征化经验的最佳形式,通过这种游戏,儿童能够凭借想象再现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些经验。

〔3〕梅瑞尔·哥德伯格(MerrylGoldberg)在其著作《艺术与学习》中指出,儿童扮演他所听到或读到的故事时,就有了积极探索角色和故事的可能性。

通过扮演,儿童会对故事以和故事中的角色经验进行批判性考虑。

扮演游戏将发明性、谈话、倾听与艺术融合起来,并使儿童讨论和运用新的语言形式。

〔4〕斯格尔霍尔特(SchierholtCarlaG.)研究发现,幼儿因重构角色而对角色、情节、场景作出决策时,发展了高水平的思维技能。

  

(二)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厄尔科林等(Elkonin,1969;Kohebery,1969)研究者认为,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扮演游戏能使儿童学着把自身置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而促进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专门将扮演游戏当作医疗的辅助手段,他在1911年就用扮演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5〕他让幼儿玩一种“即兴扮演”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让幼儿选一个角色扮演。

幼儿不必背台词,只需根据角色的需要,推测角色的心理,自发地编说对白。

指导者随时作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

莫利诺博士发现,幼儿的情感迷醉状态是在第一次扮演角色时发生的,随着扮演次数的增加,这种迷醉状态会越来越微弱,攻击性强的幼儿变得越来越平和,胆小紧张的幼儿也变得越来越勇敢。

  (三)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扮演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如社会性角色观念的形成等)。

斯米兰斯基(Smilansky,1968)研究发现,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儿童对社会性角色的重要性质进行概括,并归纳出更多角色观念。

〔6〕维格尔和迪拉克鲁兹(Vogel&DeLaCruz)研究了扮演游戏对障碍儿童社会技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在经过12周的扮演游戏方案训练之后,社会技能有明显的提高。

格雷戈里(GregoryD.Freeman)等人研究发现,扮演游戏与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会技能和问题行为都有极大的关联。

扮演游戏还能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弗洛伊斯(Froese)等研究者认为,扮演游戏能使儿童拥有学习的自主感,促进儿童发生自我效能感。

林茅认为,扮演游戏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对发展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才干有突出的作用。

〔7〕可见,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幼儿增强团体活动中的自信心,改善社会交往的技能,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

  三、从扮演游戏看同伴关系干预

  

(一)从扮演游戏看干预的内容

  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时,教师可以根据干预角度,有的放矢地选择和改编故事内容。

将干预的内容渗透到故事的角色之中,会使幼儿觉得自然且更容易接受。

  在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

如当幼儿了解了故事情节准备扮演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的分配等问题。

这种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干预能使幼儿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以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二)从扮演游戏看干预的方法

  运用教育活动进行同伴关系干预时一般采用单项训练技术,如从认知角度采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从情感角度采用移情训练;从行为角度采用典范战略、行为塑造的方式。

  运用扮演游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则采用综合训练技术,即在扮演游戏过程中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同时干预。

有研究标明,综合训练技术对儿童社会性技能的干预效果最为突出。

从扮演游戏的指导步骤来看,每个扮演游戏一般都按三步进行:

第一步,通过幼儿观看扮演以和教师提问的方式,使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第二步,幼儿在前一次观看的基础上学习扮演游戏中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第三步,幼儿分组独立进行扮演游戏,轮流交换角色,由教师指导幼儿尝试体验每一个角色,或者由教师指导幼儿分配角色。

这三步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使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角色之间不同的交往。

此外,每个扮演游戏的各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行为的训练尝试与人交往,从而提高交往能力。

这就是从行为方面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干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就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从扮演游戏看干预的后效

  以教育活动为干预因子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指导幼儿如何去做,告诉幼儿应该注意的方面。

而扮演游戏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由幼儿自身去探索该如何去做,教师只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干预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利用扮演游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时,教师可将不同交往水平的幼儿分到同一个扮演组,这样可让交往水平低的幼儿尝试体验故事中的交往角色,也可以通过交往水平高的幼儿影响交往水平低的幼儿,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以游戏为干预因子是当代国内外同伴关系干预实践的一个发展方向。

扮演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因而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来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对于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3.

  〔2〕ANDREWPJOHNSON.Creativedramatics:

Theperfecttoolsforgiftedstudents〔J〕.GiftedChildTodayMagazine,XX,(3-4).

  〔3〕刘焱,译.西方幼教界关于游戏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的争论〔G〕//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三分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1984:

1060.

  〔4〕MERRYLGOLDBERG.Artsandlearning:

Anintegratedapproachtoteachingandlearninginmulticulturalandmultilingualsettings〔M〕.NewYork:

Longman,1997.

  〔5〕〔6〕乔安·亨德里克.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发明力〔G〕//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三分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1984:

1041-1042.

  〔7〕林茅.幼儿游戏〔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8.

  

  作者:

但菲王琼

  【摘要】扮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能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入手,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进行综合干预,能将教师的干预融入游戏活动之中,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干预,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协商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社会互动的基础。

不良的同伴关系不只阻碍幼儿当前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会给幼儿的久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同伴关系干预就是通过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协商幼儿改善社会交往地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用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

本文研讨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进行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可行性。

  一、扮演游戏的特殊性

  扮演游戏是一种发明性游戏,是幼儿依照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发明性扮演的一种游戏。

〔1〕

  扮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扮演游戏的开展需要经过如下环节:

第一,选择故事并改编故事。

扮演游戏集戏剧性、游戏性、发明性于一体,因此能直接搬来用于扮演游戏的文艺作品不多,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加以改编,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以和扮演游戏的要求。

第二,熟悉故事。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是进行扮演游戏的前提。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协商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以和语言和非语言要素。

第三,理解角色,展开想象,深化扮演。

幼儿在进行扮演游戏时,往往只注意角色间的对话和动作,不会表示角色的心理活动,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第四,自选角色。

教师要协商幼儿分析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让幼儿选择自身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第五,分组扮演。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扮演,并留意观察幼儿的表示,和时给予指导,使扮演游戏得以顺利进行。

  二、扮演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布诺克(Block)等研究者认为,发明性扮演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词汇的增加。

〔2〕康诺利等研究者发现,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生动的表达语调的掌握,同时有助于幼儿了解语言规则以和角色之间的对话方式。

乔伊斯·A·威尔克森(JoyceAWilkinson)在多次对三名普通男孩单独进行想象性扮演行为实验后发现,想象性扮演行为是联系儿童的早期语言和行为并使早期语言发展成规范语言必不可少的中介。

实验中经过想象性扮演训练的幼儿,其语言表达技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者发现,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幼儿将枯燥的背景和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些经过扮演游戏训练的幼儿,对故事顺序和情节的理解显著优于其他幼儿。

戈得·里(GoldeLoe)与皮里格瑞尼(PellegriniA.D.)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发展正常的儿童(包括学前儿童和小学二年级同学共108人)。

研究者让儿童读完一本书后,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进入三类实验情境:

主题扮演游戏、成人领导下的讨论以和绘画活动。

研究者用双因素规范检验和自由复述的方式测试儿童的故事理解水平。

实验结果标明,扮演游戏对于协商儿童理解故事最为有效。

这一现象在学前儿童身上尤为明显(GoldeLoe&PellegriniA.D.,1982)。

斯拉兹和约翰逊等(Slatz&Johnson,1973)研究者指出,扮演游戏比讨论故事的方式更能协商儿童理解故事。

  3.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发明性思维的发展

  布诺克(Block)等研究者认为,儿童在扮演游戏中积极思维,组织与合成信息,发明新的思想并与同伴合作。

贝和帕克(Bay&Parker)认为,在扮演游戏中可以看到象征化经验的最佳形式,通过这种游戏,儿童能够凭借想象再现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些经验。

〔3〕梅瑞尔·哥德伯格(MerrylGoldberg)在其著作《艺术与学习》中指出,儿童扮演他所听到或读到的故事时,就有了积极探索角色和故事的可能性。

通过扮演,儿童会对故事以和故事中的角色经验进行批判性考虑。

扮演游戏将发明性、谈话、倾听与艺术融合起来,并使儿童讨论和运用新的语言形式。

〔4〕斯格尔霍尔特(SchierholtCarlaG.)研究发现,幼儿因重构角色而对角色、情节、场景作出决策时,发展了高水平的思维技能。

  

(二)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厄尔科林等(Elkonin,1969;Kohebery,1969)研究者认为,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扮演游戏能使儿童学着把自身置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而促进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专门将扮演游戏当作医疗的辅助手段,他在1911年就用扮演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5〕他让幼儿玩一种“即兴扮演”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让幼儿选一个角色扮演。

幼儿不必背台词,只需根据角色的需要,推测角色的心理,自发地编说对白。

指导者随时作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

莫利诺博士发现,幼儿的情感迷醉状态是在第一次扮演角色时发生的,随着扮演次数的增加,这种迷醉状态会越来越微弱,攻击性强的幼儿变得越来越平和,胆小紧张的幼儿也变得越来越勇敢。

  (三)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扮演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如社会性角色观念的形成等)。

斯米兰斯基(Smilansky,1968)研究发现,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儿童对社会性角色的重要性质进行概括,并归纳出更多角色观念。

〔6〕维格尔和迪拉克鲁兹(Vogel&DeLaCruz)研究了扮演游戏对障碍儿童社会技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在经过12周的扮演游戏方案训练之后,社会技能有明显的提高。

格雷戈里(GregoryD.Freeman)等人研究发现,扮演游戏与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会技能和问题行为都有极大的关联。

扮演游戏还能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弗洛伊斯(Froese)等研究者认为,扮演游戏能使儿童拥有学习的自主感,促进儿童发生自我效能感。

林茅认为,扮演游戏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对发展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才干有突出的作用。

〔7〕可见,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幼儿增强团体活动中的自信心,改善社会交往的技能,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

  三、从扮演游戏看同伴关系干预

  

(一)从扮演游戏看干预的内容

  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时,教师可以根据干预角度,有的放矢地选择和改编故事内容。

将干预的内容渗透到故事的角色之中,会使幼儿觉得自然且更容易接受。

  在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

如当幼儿了解了故事情节准备扮演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的分配等问题。

这种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干预能使幼儿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以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二)从扮演游戏看干预的方法

  运用教育活动进行同伴关系干预时一般采用单项训练技术,如从认知角度采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从情感角度采用移情训练;从行为角度采用典范战略、行为塑造的方式。

  运用扮演游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则采用综合训练技术,即在扮演游戏过程中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同时干预。

有研究标明,综合训练技术对儿童社会性技能的干预效果最为突出。

从扮演游戏的指导步骤来看,每个扮演游戏一般都按三步进行:

第一步,通过幼儿观看扮演以和教师提问的方式,使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第二步,幼儿在前一次观看的基础上学习扮演游戏中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第三步,幼儿分组独立进行扮演游戏,轮流交换角色,由教师指导幼儿尝试体验每一个角色,或者由教师指导幼儿分配角色。

这三步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使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角色之间不同的交往。

此外,每个扮演游戏的各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行为的训练尝试与人交往,从而提高交往能力。

这就是从行为方面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干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就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从扮演游戏看干预的后效

  以教育活动为干预因子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指导幼儿如何去做,告诉幼儿应该注意的方面。

而扮演游戏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由幼儿自身去探索该如何去做,教师只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干预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利用扮演游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时,教师可将不同交往水平的幼儿分到同一个扮演组,这样可让交往水平低的幼儿尝试体验故事中的交往角色,也可以通过交往水平高的幼儿影响交往水平低的幼儿,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以游戏为干预因子是当代国内外同伴关系干预实践的一个发展方向。

扮演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因而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来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对于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3.

  〔2〕ANDREWPJOHNSON.Creativedramatics:

Theperfecttoolsforgiftedstudents〔J〕.GiftedChildTodayMagazine,XX,(3-4).

  〔3〕刘焱,译.西方幼教界关于游戏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的争论〔G〕//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三分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1984:

1060.

  〔4〕MERRYLGOLDBERG.Artsandlearning:

Anintegratedapproachtoteachingandlearninginmulticulturalandmultilingualsettings〔M〕.NewYork:

Longman,1997.

  〔5〕〔6〕乔安·亨德里克.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发明力〔G〕//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三分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1984:

1041-1042.

  〔7〕林茅.幼儿游戏〔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8.

  

  作者:

但菲王琼

  【摘要】扮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能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入手,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进行综合干预,能将教师的干预融入游戏活动之中,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干预,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协商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社会互动的基础。

不良的同伴关系不只阻碍幼儿当前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会给幼儿的久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同伴关系干预就是通过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协商幼儿改善社会交往地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用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同伴关系干预。

本文研讨以扮演游戏为干预因子进行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可行性。

  一、扮演游戏的特殊性

  扮演游戏是一种发明性游戏,是幼儿依照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发明性扮演的一种游戏。

〔1〕

  扮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扮演游戏的开展需要经过如下环节:

第一,选择故事并改编故事。

扮演游戏集戏剧性、游戏性、发明性于一体,因此能直接搬来用于扮演游戏的文艺作品不多,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加以改编,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以和扮演游戏的要求。

第二,熟悉故事。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是进行扮演游戏的前提。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协商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以和语言和非语言要素。

第三,理解角色,展开想象,深化扮演。

幼儿在进行扮演游戏时,往往只注意角色间的对话和动作,不会表示角色的心理活动,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第四,自选角色。

教师要协商幼儿分析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让幼儿选择自身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第五,分组扮演。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扮演,并留意观察幼儿的表示,和时给予指导,使扮演游戏得以顺利进行。

  二、扮演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布诺克(Block)等研究者认为,发明性扮演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词汇的增加。

〔2〕康诺利等研究者发现,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语言的发展和生动的表达语调的掌握,同时有助于幼儿了解语言规则以和角色之间的对话方式。

乔伊斯·A·威尔克森(JoyceAWilkinson)在多次对三名普通男孩单独进行想象性扮演行为实验后发现,想象性扮演行为是联系儿童的早期语言和行为并使早期语言发展成规范语言必不可少的中介。

实验中经过想象性扮演训练的幼儿,其语言表达技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扮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者发现,扮演游戏可以协商幼儿将枯燥的背景和具体的事件联系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