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概述.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575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信息组织概述.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组织概述.ppt

《信息组织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组织概述.ppt(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组织概述.ppt

绪论,信息组织概论,1.1信息组织概述1.2信息组织发展史1.3信息组织的类型1.4信息组织的过程1.5信息组织的研究内容与理论基础1.6信息组织的原则与特征,背景介绍,随着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这些信息大多分散无序,缺乏有效组织。

因此人们虽知身陷信息的汪洋大海,但却处于一种无法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尴尬局面,反而造成信息使用率的不断下降。

奈斯比特认为:

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现在人们正面临着信息多而乱与人们接收信息的有限性、信息需要的特定性之间的矛盾。

信息组织的原因信息无序,信息的无序状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a.宏观方面的无序表现在:

信息数量巨大、信息来源渠道多样、信息载体繁多(printform、microform、electronicform、audioform等)、信息内容广泛、专深以及用户需求复杂。

b.微观方面的无序状态,指组成信息流的个体通常处于彼此不相关的离散状态,缺乏科学的框架及深层次的加工,使用户无法把握其内容及实质,对实现信息价值造成障碍。

组成信息的各个语言要素,如字、词、句、段落、章节杂乱无章,组成信息的各个内容要素,如命题、观点、认识、推理等矛盾错误,无法准确、科学地表达信息内涵。

信息组织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信息无序状态,实现信息从无序到有序。

令信息成为资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传统文献信息组织研究:

分类、主题、编目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新课题。

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研究,包括基本概念、组织方法、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原则、研究对象等。

2、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具体方式方法的研究,如分类、编目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等。

3、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技术研究,如元数据、搜索引擎等。

本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

信息组织/(美)Taylor,A.G.著,张素芳等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书:

信息组织/戴维民主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信息组织/周宁主编.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信息组织学/张帆主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段明莲沈正华编著.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本课程主要内容,信息组织相关概念信息的分类组织信息的主题组织元数据组织方法网络信息组织的相关方法与实践,1.1信息组织概述,基本名词术语信息组织的必要性信息组织的专业含义、要求及目的,基本名词术语,信息(information)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的体现知识的原料信号、消息、数据文献中的内容数字化信息(digitalizationinformation,)借助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出版物中的原始信息,如语言、图像、文字、符号、数据、表格等全部变成二进制编码,形成可以在网上流动的信息资源。

什么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数据:

离散、互不关联的客观事实,孤立的文字、数据和符号,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信息:

人们对数据进行系统组织、整理和分析,使其产生相关性,但没有与特定用户行动相关联知识:

与行动和决策密切相关,人们做决策的行动能力,知识创造与环境相关智慧:

对事务发展的前瞻性看法,智慧得益于人的内在价值观和信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ata:

数据=没有加工的事实数据对应于人、物理对象、事件或其它实体的原始事实。

单独的数据没有意义计算机中表示为数字或其它符号形式(不仅是数字形式。

Number强调数字的内容,Digital强调数的形式)例如10000Information:

信息=数据+语境将数据放到一个语境(context)中,从而给予它一定的含义,它就成为信息经过处理的有用的数据,用来回答Who/What/Where/When的问题信息是经人组织的数据组成例如¥10000,数据、信息、知识、智慧,Knowledge:

知识=信息+判断是一种由人创造的,并且反映他们是如何来进行判断、选择并且采取行动的know-how,知识一般与人们所受的教育、经验、思考方法、决策及其他能力相关。

信息被阅读、告知或可视与理解等等例如¥10000是上海外环线附近2005年房产的单价Wisdom:

智慧=知识+整合对知识进行组合、创造以及理解知识要义的能力Wisdomisnotaproductofschoolingbutofthelifelongattempttoacquireit.(AlbertEinstein)例如”以¥10000的单价购买外环线的房子肯定亏本”文献Document: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信息资源的一种形式,其他有关信息的定义,信息如同反馈指机器利用其行为造成的结果作为自适应信息以调整自身,作为正在进行的过程的一个部分维纳控制论1949年Informationasfeedback-theabilityofamachinetousetheresultsofitsownperformanceasself-regulatinginformationandadjustitselfaspartofitsongoingprocess-NorbertWeiner,Cybernetics,1949信息是能够被编码而通过连接信源和信宿的通道进行传输的东西申农1949年Informationiswhatevercanbecodedfortransmissionthroughamechanicalchannelconnectingasourcewithareceiver-Shannon,1949“Informationiscommonlyusedtodenotesomepopulationofobjectstowhichsomesignificantprobabilityofbeingusefullyinformativeinthefuturehasbeenattributed.”-Buckland,1991.Unlikeknowledgeorbelief“theconceptofinformationhasconnotationsofneutrality-itishomogeneousandnoncontroversial.Thereality,ofcourse,ismorecomplicated”-Agre,1995信息是负熵(申农信息论),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能够指导思考、行为和交流的正确和真实的观察、经验和过程的总结。

知识包含真理和信念,观点和概念,判断和预期,方法和诀窍等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

WorldsofKnowledge(fromPoppersObjectiveKnowledge),World1isthephysicalworldWorld2issubjectiveknowledgeorexperience-mentalstatesandprocesses.World3isobjectiveknowledge-recordedknowledge,publicknowledge-createdbypeople.,KnowledgeHierarchy,Source:

KarlSveiby,TacitKnowledgeinKMYearbook1999-2000,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关系,知识的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检索知识(know-where),再举一例,“8,000和10,000-数据10,000米的高山与8,000米的飞机飞行最大高度是信息“飞机无法飞越这座高山”是知识必须飞得比地形高是智慧,信息组织的含义、要求、目的,信息组织的含义描述说:

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冷伏海;周宁)序化说:

是指为方便人们检索、获取信息,而依据一定的规范,将零散、无序的信息予以系统化、有序化的过程。

(曹树金),活动说:

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它是根据信息资源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的活动。

(马张华)过程说:

信息组织是为了方便人们检索、获取信息而将庞杂、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戴维民),信息组织定义总结,共同点:

序化方法不同点:

分别侧重组织的目的、过程、手段、对象,信息组织的实质,信息组织是基于事物属性的序化与优化方法。

事物的多种属性可归纳为功能、颜色、形式、材料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有10个方面的属性即:

物质、数量、质量、关系、时间、空间、功能、位置、过程、状态等。

信息组织的实质就是依照事物属性之间的同一性、包含性、交叉性、排斥性等关系对信息实施序化。

信息组织的功能,信息组织基本功能信息组织的目标功能,信息组织的基本功能,全面揭示和再现信息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科学地反映和描述信息的特色。

通过描述、揭示、存储、排序等方法达到集中相关信息,区分不同信息的目的,使信息集合从自然汇集的无序状态转向有序状态。

信息组织的目标功能,减少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

有效减除或减少杂乱无关信息的干扰,使信息特征得到充分显示准确控制信息流的流速与方向,使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适当的人。

建立信息产品与用户的联系。

即根据用户需要设立各种检索点,构建利用渠道,建立用户和资源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信息产品质量、价值。

通过描述、揭示、存储、排序等活动鉴别信息、开发产品、提高质量、使其增值提高信息产品的利用效率、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信息组织的作用,信息组织就是要使信息便于有效管理与利用,推动特定用户与特定信息的联系,信息组织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来开展工作。

它是:

使信息成为资源的手段信息资源建设的中心环节建立信息系统的重要条件信息检索与咨询的基础开展用户信息服务的保证,信息组织方式:

信息序化,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信息的外在特征:

信息的(物质)载体所直接反应的特征;信息的内容特征:

信息所包含和承载的具体内容,即通过信息载体所传递和交流的具体内容。

信息序化和优化的方式,信息著录与描述对表示文献(信息)内容、外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特征进行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信息揭示与标引指在分析文献内容或情报提问的基础上,用某种索引(检索)语言或标识符号把文献的主题概念及其他有检索意义的特征标识出来,作为情报存储和检索的依据的处理过程。

分类标引(P4)主题标引(P5)信息存储与排序信息重组与开发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序化结果,款目(entry)依据一定的方法,对表示文献内容、外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特征所做出的记录。

相当于数据库中记录。

记录:

处理有关数据或字的集合单位。

数据库:

数据记录集合及相关软件信息系统,1.2信息组织发展简史,农业文明时期的信息组织工业文明时期信息管理时期,农业文明时期的信息组织,此阶段主要是指现代印刷术发明前的一段时间,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19世纪初)之间的时期。

早期信息组织的形式起源于两河流域档案库及档案目录,其活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系统的文字记录档案文献的生产、积累与利用、农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工作的主要活动是书目工作,这是一种对现有著述或文献特征进行识别、选择、著录与排序的系列工作。

农业文明时期的信息组织,这一时期信息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以手工编纂书目的信息组织形式为主流。

信息组织活动以个人或统治集团个体劳动为主。

虽然偶尔也存在简单的协作关系,但未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专门机构。

信息组织着眼于文献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并非着眼于文献检索与利用。

信息组织的主要对象是图书和档案文献。

信息排序多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国外偶尔采用主题方式揭示和排序。

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及分类揭示与排序的手段对后来信息组织的影响十分深刻。

工业文明时期,这是指现代印刷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的一段时期,其时间跨度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

此阶段总的特点是人类的文献生产、积累与利用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信息组织由个体逐步趋向社会专门机构而成为专门机构的职能工作。

工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文献管理机构(各类型图书馆、档案馆、情报部门)普遍开展文献信息组织活动。

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的完善,特别是索引和文摘组织法的面世打破了书目形式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信息组织手段有了发展,出现了穿孔卡片系统和缩微胶片存取载体。

信息组织的对象从载体单元逐渐转向知识单元。

信息描述与揭示的内容日臻完善,信息存取系统的检索途径增多。

主题揭示日益显示其优势而成为与分类揭示相辅相成的信息组织方法。

“用户中心论”在信息描述、揭示与检索点形成与排序过程中得到认同与贯彻。

信息组织各类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利用开始成为社会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信息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与职业等。

信息管理时期,这是指以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发展及在信息组织全过程中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时期,即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导入,把信息管理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也把信息组织引入一个新境界。

信息组织从完整意义上实现了整序信息、科学分流、促进选择、保证利用的组织职能,信息概念被高度扩充。

这阶段信息组织的突出特点是

(1)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存取系统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信息组织的目标也从微观文献整序扩展到宏观社会信息流控制;

(2)信息组织活动逐步社会化,如书目中心、在版编目、集中编目、联合编目、合作编目等社会化的信息组织得到迅速发展;(3)信息组织活动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4)信息组织标准进一步深化;(5)信息组织的手段与方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方法,网络环境对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冲击信息数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急需采用自动化的信息组织手段。

信息种类增多,数据库成分复杂化,适用于文本信息的组织方法已不敷使用。

用户成分发生很大变化,要求信息组织方式透明化,易用化。

网络信息资源要求信息组织标准化、兼容化。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网络一次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超文本方法自由文本方法主页方式,网络二次信息的组织方式搜索引擎方法主题树(分类目录)方法虚拟图书馆(学科资源指引库)方法,1.3信息组织的类型,信息资源的组织。

即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的活动。

利用一定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需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组织的对象:

信息如全文数据库的组织。

文献(信息资源)记录有信息或知识的载体,如印刷型的书刊、机读资料、数字化的多媒体等的组织。

关于信息或文献的信息信息或信息资源的描述数据的组织。

信息资源组织主要方法,目录学(关于传统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科学)分类法主题法文摘与索引图书编目元数据方法知识本体方法,检索工具的组织检索工具的类型以检索对象分文献目录索引机读数据库网络搜素引擎以检索途径分依据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依据信息资源的内部特征,以检索工具的组配方式分资源单元方式标识单元方式以检索工具的其他特征分不同载体形式信息资源对象类型,信息产品加工组织,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三次信息组织电子出版物组织,信息的技术性组织,一般文献组织方法:

主题词、分类号、代码、字顺、时空网络信息组织:

网页网站、自由文本、搜索引擎、超文本、超媒体、文件、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网络联机编目、主题目录、虚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因特网信息自组织,不同数据结构的信息组织方式,线性组织非线性组织网状组织结构多维组织复合结构,1.4信息组织的活动过程,优化选择确定标识组织排序改编重组,优化选择,优化选择的标准相关性:

信息与用户需求的相关程度可靠性:

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先进性:

信息内容的新颖性、信息成果的领先水平适用性:

信息符合当前需要、便于使用的程度,优化选择的方法比较法时间比较空间比较来源比较形式比较分析法分析信息内容的正确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核查法引用摘录法专家评估法,确定标识,信息基本特征与标识信息的外表特征(形式特征、外在属性)题名类型责任者物理形态表现形式编号,等等信息的内容特征所属的类涉及的主题包含的语词,标识对信息特征的描述作为信息组织和检索的依据,著录(描述)项目的确定著录项目是描述信息外表和内容特征的各个记录事项。

是数据库的最小记录单位和基础单元。

是数据库记录的子段。

信息描述项目信息描述项目是揭示信息资源或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记录事项,也称著录项目。

DC将描述项目分为15大项:

题名、作者或创作者、主题和关键词、描述、出版者、其他参与者、日期、资源类型、格式、资源标识、来源、语言、关联、覆盖范围、权限管理。

我国文献著录总则规定了9大项:

题名和责任者项、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

描述信息源指进行信息描述时描述信息的来源和出处。

又称著录根据,著录信息源。

每一种信息资源都有其特定的主要信息源作为描述的依据。

网络信息描述的主要信息源是和这对标签内的头标部分。

图书的主要描述信息源是书名页、版权页。

选取著录项目的原则完整性原则标准化原则方便性原则低冗余原则灵活性原则,信息外在特征的加工著录(描述、记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存在于一定物理载体的信息的外表特征和物质形态进行分析、描述和记录的过程款目(条目、记录)若干著录项目按照一定的逻辑以一定的格式组成。

检索工具(系统)众多款目依据一定规则集合成为信息加工(组织)的最终产品数据库、目录、索引、文摘等。

信息内容特征的加工信息标引通过分析信息的主题概念、款目记录、内容性质等标引对象的特征,为它们赋予能够提示有关特征的简明的代码或语词标识,从而为信息提示、组织和检索提供依据的信息加工方法。

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分类标引按信息内容的学科属性来系统提示和组织信息的方法。

分类标引工具分类法(分类表、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标引按信息内容的主题名称来系统提示和组织信息的方法。

主题信息所论及或涉及的事物。

主题标识(主题词)表达主题的语词。

主题标引依据主题法(主题词表、叙词表、主题检索语言),组织排序,分类组织法依照类别特征组织排列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方法。

主题组织法依照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主题特征组织排列方法。

字顺组织法依照提示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有关特征所使用的语词符号的音序或形序组织排列方法。

号码组织法按照每件信息被赋予的号码次序或大小顺序排列的方法。

时空组织法依照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产生、存在的时间、空间特征或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特征组织排列信息的方法。

超文本组织法通过建立各信息结点(知识单元)之间的超文本链接,构成相关信息的语义网络,进行信息组织的方法。

改编重组,对原始信息进行汇编、摘录、分析、综合等内容浓缩性加工。

即根据用户需要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提取有关信息并适当改编和重新组合,形成各种精约化的优质信息产品。

汇编法摘要法综述法,汇编法汇编是选取原始信息中的篇章、事实或数据等进行有机排列而形成,如剪报资料、文献选编、年鉴名录、数据手册、音像剪辑等。

摘要法摘要是对原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即摘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而成的二次信息产品。

又称文摘。

报道性文摘指示性文摘报道/指示性文摘综述法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的大量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而成的具有高度浓缩性、简明性和研究性的信息产品。

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1.5信息组织的研究内容,信息组织基本理论方法信息组织的发展及其类型信息描述规范的基本理论方法信息描述理论和技术类表、词表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各种类型类表、词表标引理论与技术信息检索工具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自然语言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信息组织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信息组织研究的三个层面,理论层面规范层面方法及技术层面,信息组织的学科基础,信息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信息组织发展的方法学基础信息组织的学科发展基础,信息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基本特征整体性: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内部相关性环境相关性层次性:

系统子系统次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有序性:

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运转的有序性目的性:

系统为了明确的目的而存在,系统科学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的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时,将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组织成一个系统,建立起内在的关联性,使信息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信息单元的功能之和。

信息组织的目标就是建立信息系统。

耗散结构论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IPrigogine)创立。

“新三论”之一。

一个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带进“负熵流”(即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从原来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使系统形成具有某种功能的新的层次结构,这种非平衡态下的有序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

一个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和能量而带进“负熵流”的功能特性称为系统的耗散性。

信息组织所要建立的系统是应该是开放系统。

协同论西德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新三论”之一。

继耗散结构论之后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干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也不在于偏离平衡有多远,而在于开放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

这种非线性相干作用将引起物质、能量等资源信息在各部份的重新搭配,即产生涨落现象,从而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干作用就能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该系统在宏观上就能形成具有一定的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出现新的时空有序状态。

一个信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非常重要。

信息组织也要注意到这一点。

信息组织方法论基础,语言学基础要把庞杂分散的信息组织成有序优化的整体,就必须建立符号系统。

有了这种符号系统,信息系统的有序特征才能体现,信息单元的个体特征才能被揭示出来,各种信息单元才能对好入座,纳入到这种符号系统的框架中,形成一个便于检索的序化信息集合。

尽管各种信息组织符号系统的形式不同,但有着共同特征:

有语言,有词汇,有语法。

这就是信息组织的语言学基础。

逻辑学基础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

信息组织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遵循科学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说,进行信息组织工作必然用到形式逻辑的一些方法,信息组织的行为只有符合逻辑思维规律,才能保证信息组织优化序化的质量。

知识分类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最为基本方法。

知识分类是一门研究知识体系结构的学问。

信息的主体是知识,信息组织活动必须建立在人们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基础之上。

知识分类学,学科分类事物分类,如生物分类语言分类行业分类职业分类产品分类,信息组织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组织计算机技术基础,传统的信息组织是以文献或以“文字”为处理单位,基于手工操作的,速度慢、效率差。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并应用于信息组织工作,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组织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

1956年,美国海军兵器试验站首次将计算机引入书目工作,该站采用IBM-701型计算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书目存取系统。

同期卢恩(Luhn)首创题内关键词索引,开机编索引之先河。

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