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77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docx

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申报书

编号:

□□□序号:

□□

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申报书

申请项目名称:

惠水县中医医院骨伤病专科

申请项目类别:

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

中医□民族医□

申请单位名称:

惠水县中医医院(盖章)

单位负责人:

李明德

项目负责人:

叶俊

单位通讯地址:

贵州省惠水县和平镇人民南路245号

单位邮政编码:

550600电话:

0854—

单位传真:

子邮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

二○一四年七月

一、医院综合情况

一般情况

医院等级

二级甲等

人员总数

医师总数

副高以上人员数

床位总数

医疗设备总值

万元

临床科室数

医技科室数

专科(专病)

省级2个

市级

服务量及服务效率

年门诊人次

人次

平均门诊费用/人次

年出院人次

人次

病床使用率

%

病床周转次数

次/年/床

平均住院费用/人次

平均住院日

中医治疗率

%

年业务收入

万元,其中医疗收入占%,药品收入占%

年药品收入

万元,其中中药饮片占%、中成药占%、西药占%

主要诊疗、实验设备

编号

设备名称

价格(万元)

购买日期

产地

型号

1

CT机

305

2005、9

北京

GE-prospeedCE/E

2

CR

79.6

2009、1

德国

AGFACR30-x

3

彩超

116.8

2009、4

德国

M2540A

4

麻醉机

65

2001、1

德国

德尔格TYPE-B

5

多功能提取器

50

2001、2

武汉

ZNA03

6

B超机

20

2001、1

北京

福田UF-5600

7

PCR

8.5

2004、2

上海

FS-GIFS1000

8

心电监护仪

8

2001、1

日本

PB1915

9

500mAX光机

7

2008、11

上海

XB894

10

电子胃镜

1

2009、1

医院信息化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是否建立及建立时间

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

是□,否√;年月

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

是□,否√;年月

护士工作站系统

是√,否□;年月

药品管理系统

是√,否□;年月

门急诊挂号系统

是√,否□;年月

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

是√,否□;年月

住院收费系统

是√,否□;年月

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系统

是√,否□;年月

病人咨询服务系统

是□,否√;年月

指导农村情况

(请写出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临床诊疗、适宜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

惠水县中医院是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实施单位,负责开展县域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同时根据县卫生局的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两送一进”集中下乡活动及“四下乡”活动,定期到帮扶乡镇、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1、认真学习和总结农村防控禽流感及H1N1的经验,落实农村各项防控措施,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

2、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广泛宣传普及防治艾滋病知识,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3、开展农村巡回医疗和送医送药下乡,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

4、明确对口支援卫生院,按对口支援计划实施支援。

为卫生院培训医务人员,每年免费接收1-2名卫生院在院职工到我院进修学习。

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5、根据我院中医学科优势,定期派出专家到各卫生院进行中医学术讲座及义诊宣传。

6、派脾胃科医师无偿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业务,帮助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7、选派内科、妇科、感染科及护理部组成短期下乡医疗队,协助乡镇卫生院解决学术上的疑难问题,规范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带教、培训、讲课及手术等形式为其传授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及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农民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8、捐赠部分仪器设备,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加强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二、专科基本情况

专科名称

脾胃病专科

一般情况

是否是地市级重点专科

(专病)或建设单位

是√

否□

定点建设时间

2009年12月

验收时间

2012年09月

床位数

60张

人员数

7人

专科设备总值

100万元

专科建设经费

投入情况

来源

数量

来源

数量

政府

万元

医院

万元

主管部门

万元

其他

万元

合计

万元

服务量及服务效率

年门诊人次

9180人次

平均门诊费用/人次

172元

年出院人次

1972人次

病床使用率

63.3%

病床周转次数

32次/年/床

平均住院日

7日

中医治疗率

100%

平均住院费用/人次

3256元

收治急危重症比例

2.5%

区域外病人数比例

40%

年业务收入

800万元,其中医疗收入占84%、药品收入占16%

年药品收入

140万元,其中中药饮片占52%、中成药占22%、西药占16%

专科专用设备

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生产厂家

购买日期

金额

(万元)

运行

状况

骨科牵引床

HH/GCQ-II-B

成都市洁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2013.11

7.8

良好

电灼光治疗仪

WM-III

大连可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LBTK-M-T5003

大连莱博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石膏锯

2013.11

0.4

良好

石膏剪

2013.11

0.4

良好

专科中医诊疗设备

手法治疗床

LXZ-1001H-VI

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温热电针综合治疗仪器

XY-WD-III

安阳市翔宇医疗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磁震热治疗仪

XY-K-C2R-I

安阳市翔宇医疗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YZB-0024-2010

重庆航天火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三维多功能牵引床

LXZ-100B

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3.11

4.9

良好

小夹板

2009

0.03

良好

灸盒

广州爱康养生用品有限公司

2009

0.03

良好

三、申报项目中医特色优势

中医优势病种

(请写出1~3个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名称)

优势病种名称

年出院人数

门诊人次

1、桡骨远端骨折

76人

105人次

2、锁骨骨折

94人

113人次

优势病种

中医诊疗方案

 

1、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

中医疗效分析与总结

1、桡骨远端骨折中医疗效分析总结

2、锁骨骨折中医疗效分析总结

开展的主要中医药/

民族医药特色疗法

8种

1.中药封包疗法;2.垫棉法操作规范3.中药局部用药;4.骨折复位疗法5.功能康复;6.牵引疗法;7.中医小夹板外固定;8耳穴疗法

专科中草药/民族药

医院制剂

0种

(注:

请列出经省级药监部门批准、目前正在使用的制剂品种名称、主要功效等,作为申报书的附件4)

专科临床经验整理

请写出本院本专科名老中医经验、中医药特色疗法(包括民间疗法)整理等情况,作为申报书的附件5

 

四、专科学术梯队、继续教育及科研情况

专科带头人

姓名

叶俊

性别

年龄

49岁

学历、学位

本科、学士学位

硕士生导师

是□,否√

职称

中医副主任医师

专业类别

中医外科

在相关专业委员会任职情况

在相关专业期刊编委会任职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学位

职称

专业类别

潘礼雷

34岁

本科、学士

主治医师

中西医

徐昌华

33岁

本科、学士

主治医师

中西医

陈仁龙

33岁

本科、学士

住院医师

中西医

田飞

28

本科、学士

住院医师

中医骨伤

韦德刚

28

本科、学士

住院医师

中医骨伤

吴秀光

25

本科、学士

住院医师

中医骨伤

向阳

24

本科、学士

住院医师

中医骨伤

继续教育情况

1、专科人员进修情况

 

2、参加学习培训情况

科研论文情况

填写2009—2012年三年期间作为牵头或主要完成单位所承担的市(地)级以上课题;作为牵头或主要完成单位所取得的市(地)级以上成果;本专科的人员作为主要作者(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位作者)在市(地)级以上医学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

作为该申报书的附件6。

 

五、专科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详细可做附件七)

时间

建设内容

具体指标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加强医疗管理,完善诊疗常规、规范,加强中医小夹板等特色疗法,开展辨证施护,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

 

继续完善诊疗常规、规范。

优化诊疗方案。

对临床经验进行整理与推广,对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运用。

对民间具有一定科学和实用价值的中医验方、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甄别、运用。

 

继续对临床经验进行整理与推广,对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运用。

对民间具有一定科学和实用价值的中医验方、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甄别、运用。

 

拓展业务范围和提高医技诊断水平,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

继续对临床经验进行整理与推广,对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运用。

对民间具有一定科学和实用价值的中医验方、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甄别、运用。

投入30万元作为专科建设经费,用于增加设施设备。

选派1名医师进修一年,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活动不少于2次。

年业务收入达300万元。

 

投入50万元购买专科设备。

选派2名医师进修一年。

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活动不少于2次。

发掘增加一项有明显临床疗效的特色疗法。

加强科研项目的投入,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运用开展科研,申请1项省级科研课题。

年业务收入达380万元。

 

围绕重点专科病种创新中医药特色疗法1项。

选派2名医师进修一年。

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活动不少于2次。

发掘增加一项有明显临床疗效的特色疗法。

加强科研项目的投入,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开展科研,申请1项省级科研课题。

年业务收入达450万元。

 

围绕重点专科病种创新中医药特色疗法2项。

选派2-3名医师进修一年。

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活动不少于3次。

发掘增加一项有明显临床疗效的特色疗法。

加强科研项目的投入,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开展科研,申请1项省级科研课题。

年业务收入达520万元。

3

七、初审意见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意见

(注:

1.说明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

2.对申报项目的中医特色、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提出具体的意见。

3.对申报项目所在科室近两年内是否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是否发生严重的医德医风问题以及自2011年2月以来科室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予以明示。

 

负责人签名:

单位印章

年月日

附:

一、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二、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三、开展的主要特色疗法

四、专科中草药/民族药医院制剂

五、专科临床经验整理

六、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与学术论文情况

七、专科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本疗法有效率为52.3%~82.1%,就诊人次占专科(专病)就诊人次的比例为41%

2.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3.操作方法

3.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3.1.1闪火法: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3.1.2贴棉法:

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1.3投火法:

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3.2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3.2.1坐罐法:

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3.2.2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2.3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3.2.4刺血拔罐法:

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3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4操作程序

4.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4.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4.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4.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4.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4.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4.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5注意事项

5.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5.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5.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5.4防止烫伤和灼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二.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1目的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本疗法有效率为54.3%~79.1%,就诊人次占专科(专病)就诊人次的比例为92%

2用具及常用药液

2.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

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2.2.1中草药制剂炎琥宁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2.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2.2.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丁溴东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3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4操作方法

4.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入,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

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入注射药液。

4.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0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0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4.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

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5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

脾胃病范畴的胃痛、腹痛、泄泻、痢疾、胁痛、臌胀等。

6注意事项

6.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6.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6.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6.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三.艾条灸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

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本疗法有效率为48.3%~76.2%,就诊人次占专科(专病)就诊人次的比例为92%

2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3操作程序

3.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3.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3.1温和灸: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3.2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3回旋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3.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3.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3.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3.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4注意事项

4.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4.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四、针刺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目的: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法适应症广泛:

如胃脘痛,胁痛,腹泻等,本疗法有效率为46.3%~83.4%,就诊人次占专科(专病)就诊人次的比例为78%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

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

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

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

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

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

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