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16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86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雅安十二五规划.docx

雅安十二五规划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3月31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

 2011-04-1509:

21:

43  来源:

北纬网-雅安日报

★欢迎订阅《北纬手机报》雅安新闻天下大事最新资讯及时“掌”握。

点击查看订阅方式。

序  言

  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雅安市抢抓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阶段。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中共雅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和实施全市专项规划、县(区)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纲要》由文本、附图、附表、专栏、名词解释、项目规划等组成,经雅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目  录

第一篇 站在新的起点 明确奋斗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优势条件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节 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第二篇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重点任务

第三章 推进工业新跨越

第一节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节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第三节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第四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节 完善农村社会组织 

第五节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第五章 增创服务业新优势 

第一节 建设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构建川西物流中心 

第三节 提升商贸发展水平 

第四节 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第五节 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六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第六章 构建综合枢纽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大力推进电力枢纽建设

第三节 不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第四节 逐步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第五节 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 

第七章 拓展城镇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第三节 创新城市经营管理 

第八章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第一节 建设资源节约社会 

第二节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第三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节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节 构建绿色发展机制 

第九章 开创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一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节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第三节 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第四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章 创造振兴跨越新业绩

第一节 确保瀑电库区稳定发展

第二节 积极支持灾区发展振兴 

第三节 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第四节 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十一章 确保民生改善新成效 

第一节 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 促进居民健康发展

第四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五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第六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二章 增添创新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 积极推进科技兴市战略 

第三节 坚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三篇 强化保障措施 实现规划目标

第十三章 完善配套政策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引导 

第十五章 推进重大项目 

第十六章 加强实施管理 

  

  

  第一篇站在新的起点明确奋斗目标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优势条件

  区位。

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居于四川省行政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为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雅安东融成渝、西连康藏、南界攀西、北达甘(肃)青(海),处于四川省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毗连全国第二大藏区、全国第一大彝区、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是沟通成渝经济区和“云南桥头堡”〔注1〕、康藏地区,走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重要门户,具备建成川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客观条件。

  图1 雅安市综合区位

    

  

  资源。

雅安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之一。

全市可开发水能资源1322万千瓦,约占全省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10、全国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40;到2010年,累计建成水电站875万千瓦。

探明储量矿产30种,发现各类矿产56种,石棉、石材、碲铋、铅锌、芒硝、锰矿储量位居全省前列。

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1个,国家级旅游资源16个,省级旅游资源38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1个。

拥有茶叶、林竹、水禽、药材、果蔬等优质农业资源。

  生态。

雅安生态资源禀赋独特,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

拥有以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和茶叶之都为代表的国际生态品牌。

全市森林覆盖率61.3%,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空气质量长期优于国家二级,市区大多数时段负氧离子含量6级〔注2〕左右、景区达到6级以上;出境断面水质国家二类,素有“天然氧吧”、“天府之肺”的美称。

  文化。

雅安是历史文化名城。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解放初期为西康省省会;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54%,有3个民族待遇县;红军长征在雅安境内创造了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重大事件,8个县(区)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县;雅安是大熊猫故乡,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有古今史料最早的人工种茶记录;具有地域特征的大熊猫文化、茶文化、女娲(三雅)文化〔注3〕和历史底蕴的富林文化、汉文化、民族文化、长征文化交相辉映。

  科教。

雅安是西南农业科教中心,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坐落雅安,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5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国家批准设立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4〕。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成功应对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雨雪冰冻和暴雨洪涝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的考验,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奋进跨越”战略〔注5〕,贯彻落实“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注6〕、“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注7〕战略新思路,扎实推进“三个加快”〔注8〕,攻坚破难,奋力爬坡,超额完成“十一五”确定各项的主要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实现翻番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3+1”支柱产业〔注9〕支撑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和谐发展局面加快形成。

川西综合交通枢纽〔注10〕建设取得突破,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取得巨大进展,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平台不断完善。

尤其是,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瀑电库区转入后续发展;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地震灾区进入全面振兴。

面向未来,雅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表1 雅安市“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有利。

放眼世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于预期,科技创新催生绿色产业导向,全球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动力增强。

环顾国内,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优化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机制日趋完善;西部大开发由打基础转入上台阶的新进程,中央对西部大开发定位更高、支持力度更大、着力重点更突出。

着眼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纵深推进,“一主、三化、三加强”〔注11〕统筹实施,“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注12〕加快建设。

立足雅安,“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注13〕、“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战略定位科学明确。

展望未来,雅安“十二五”时期面临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未来五年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可能经历艰难复杂的调整过程,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二次探底的风险,发达国家占据竞争优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市场、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大宗商品价格、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监管等全球性焦点问题博弈更趋激烈。

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社会转型加速压力加大,改革进入利益格局调整攻坚阶段,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增多趋势,能源资源瓶颈日益突出;西部大开发也仅是开了一个好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薄弱问题仍然突出、稳定任务仍然繁重。

全省“三个最大”〔注14〕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西部省区市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四川在西部面临更为激烈地竞争和挑战。

我市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依然是最大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程度偏低,资源性经济和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突出,开放合作优势亟需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亟待完善,产业支撑尚需加强,加快发展理念亟需提升;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防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亟需提升。

应对挑战,雅安“十二五”时期仍处在“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发展战略

  

  第一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总体取向,以工业富民强市为主导,以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市,建设川西枢纽,推进三化联动〔注15〕,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库区发展,促进灾区振兴,实现全域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所有问题的关键。

加快发展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生态建设。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定地走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平台,着力培育以现代农业、优势工业、度假旅游、现代物流为主的生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16〕。

  ——坚持枢纽为纲。

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联动推进产业、生态、物流、城市、电力、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变交通枢纽为经济枢纽,全方位汇聚成川西综合枢纽。

  ——坚持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要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继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推进雅安全方位的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成都都市经济圈,强力驱动雅安跨越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根据市委对雅安发展的定位,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是:

瀑电库区稳定发展、地震灾区全面振兴、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方位区域合作等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新业绩,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具体目标是:

  ——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新业绩。

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移民后续稳定、后续建设、后续发展、后续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巩固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

深入实施“枢纽为纲”的新战略,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紧紧抓住全域纳入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的新机遇,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发挥雅安融入成渝、辐射藏区、链接攀西、北达甘(肃)青(海)的重要作用。

  ——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切实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初步形成以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注17〕、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成都—雅安工业园区〔注18〕、雅安—甘孜产业合作示范区〔注19〕、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注20〕和特色工业集中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平台。

基本建成水电矿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工业,会展、商贸、文化、度假旅游等四大现代服务业平台,林竹、茶叶、果蔬等特色农业“443”现代产业体系〔注21〕。

基本形成雨城城市中心,名山城市副中心,天全、芦山、宝兴、荥经、汉源、石棉6个县城,若干重点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共同发展的城乡建设体系。

继续巩固国家退耕还林示范区成果,推进雅安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注22〕建设,以生态工程和生态产业为抓手,促进产业与生态相融,经济与生态双赢,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将雅安打造成为中国生态城市的样本和典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有所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省前十位。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

按照“优一进二上三”〔注23〕结构调整思路,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0∶60∶30,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35∶30∶35。

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3%以上。

以交通、能源、电网、市政、水利、通信、物流、应急保障等为主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

  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逐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2.5%、3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163万人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量达到省环保标准。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排放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强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新进展。

  创业环境得到新提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开放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有力,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表2 “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篇加强统筹协调落实重点任务

  

  第三章推进工业新跨越

  

  深入实施工业富民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雅安工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发展要求,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壮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

力争到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345亿元,就业比重达3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31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70亿元,年均增长22%。

  第一节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做大做强“3+1”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主导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3+1”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90%。

累计建成水电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冶产业,壮大矿冶、建材(石材)、芒硝等资源深加工规模,加快建成水电矿冶基地。

充分发挥通工汽车目录资源优势和建安、泛华、川西等军工企业技术优势,主动参与成渝经济区生产分工,扩大机械制造业规模,建成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基地。

大力实施林竹、茶叶、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全省有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做大做强新型建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形成以多晶硅、单晶硅、电极箔、锂电池等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力争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所突破。

  专栏1实施工业富民强市发展战略

  ◆主导产业:

加快形成水电载能、新能源(新材料)、机械汽配(车)、林竹茶四大百亿产业。

到2015年,“3+1”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长19%。

其中:

水电及电冶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新材料(新能源)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0%;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8%。

  ◆龙头企业:

到2015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5户,其中:

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以上,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出现50亿元以上企业。

加快培育瀑布沟、大岗山、深溪沟、雅电集团、汇得利、一名、乾盛、蓝剑铬铁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水电及电冶企业,积极培育新筑通工、建安集团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机械制造企业,努力培育三九药业、金安纸业、蒙顶茶业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永旺硅业、九晶电子、中雅科技、华瑞电子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积极支持雅化集团、蓝天化工、汉龙石材、科创、鑫广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其他企业。

  ◆优势产品:

加快壮大水电、工业硅、碳化硅、铅锌锭、高碳硅铬、电熔镁砂、稀土合金、重质碳酸钙、精细化工、特种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水电电冶产品,着力培育汽车后桥及配件、精锻齿轮、等静压机、粮油加工机械等机械产品,大力打造蒙顶山茶、三九中药注射剂、金安纸浆及高档生活纸、汉源花椒、雅安藏茶、天府水禽、二郎山森林蔬菜、石棉黄果柑、宝兴中药材等生态产品,快速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电极箔、锂电池、LED节能灯等新材料(新能源)产品。

  ◆产业园区:

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开发区,3—4个省级开发区,4个左右工业集中区,力争雅安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完成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加快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等省级工业园区建设。

支持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工业集中区整合发展。

  第二节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家级企业、上市公司来雅产业投资,设立企业研发基地。

坚持引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与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并重的原则,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企业家培训双重战略思路,到2015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60%。

采取政策引导、骨干示范、重大项目带动等综合措施,推动拥有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强强联手,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越式实施兼并重组,形成大企业大集团。

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和对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雅安,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延伸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关联配套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规模扩张。

  第三节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按照“市场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突出园区工业特色,到2015年,工业园区(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

按照“融入成渝,链接攀西,辐射康藏”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构建工业发展增长极:

加快四川雅安工业园区更名为雅安经济开发区扩区升位规划建设,力争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成都—雅安工业园区,雅安—甘孜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打造雅安工业发展“北极”;加快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申报审批,促进水电矿产等资源最大限度就地转化,建成攀西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平台,打造雅安工业发展的“南极”。

突出生态工业品牌:

开发完成青衣江、大渡河流域水电资源,建成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加强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等农产品整合开发,建成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壮大优势工业集群:

加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产业、企业集中,加快形成集群经济。

雅安经济开发区集中布局太阳能光伏材料、汽配制造业集群,汉源、石棉、荥经工业园区集中布局电冶产业集群,天全、芦山、宝兴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建材、轻纺、石材产业集群。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发挥名山、雨城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图2雅安市工业发展规划

   

  第四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重要集群为载体,以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为路径,以现有园区(集中区)为平台,以与东中部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承接市外产业转移。

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相结合,合理确定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

安排产业转移引导资金,严把环境保护关口,有选择性地引导市外企业落户。

以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重大项目落户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解决阻碍产业做大做强的体制性、瓶颈性问题。

建立项目落地“绿色通道”,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

第四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以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前提、优化农村社会组织为纽带、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农民幸福美好生活新家园。

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3%。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生态效益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形成具有雅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稳定粮食生产水平,依法、自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