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18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docx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开题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

——基于武夷山新农保试点的研究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

学号:

姓  名:

指导教师、职称:

郑永平助教

郑庆昌教授

2010年11月22日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含文献综述)

(一)本论文的立题意义:

关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笔者想从当前中国存在的养老难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新农保对老年人的影响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对于人口老龄化,国际通用标准是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采用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个国家从成年型社会到老年型社会一般要50—100年时间,而中国老年人口从1982年的5%到1999年的10%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

老年化问题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的重要因素,是要我们集中精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据了解,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

中国老龄人口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

近些年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对于养老保险方面,仍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案,因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提出到试点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能否从实质上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难问题还需要验证。

其次,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并确定各省10%的县市进行试点工作。

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之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各项工作之核心,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之焦点。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做好新农保工作,建设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抓住了农村养老工作工作之关键、重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关系到农民之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对农村之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做好新农保工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之重要条件。

近年来,农村之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农民收入之稳定增长,在此条件下大力开展农保工作,可以消除农民对土地和家庭之过分依赖,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促进农村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解除农民之后顾之忧,它符合生产力发展之要求,尤其是在农村基本靠天吃饭之情况下,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养老之基本保障,真正体现农村养老保险之“稳定器”和“安全网”之功能。

再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不仅仅在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口的收入,使其对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同时再增加收入的同时能让老年人扩大消费面,消费的自主性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也能增加其对家庭的贡献,存在感增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存在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目前我国实行新农保的必要性

郑少春认为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扶养比高、城乡间不平衡等特点。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产生了一定影响,必须建立与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赵辉(2006)认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积极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土地的保障功能,既符合现实,又有利于农村保障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更应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立法工作,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责,从而障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

陈格楠、韩凤芹(2009)认为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老龄化状况出现了逆转,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也日益突出。

而目前,我国现行基本保险制度是在城乡分割的背景下建立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定和实施的,对迁移和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的保护,城市中不断增长的农村新移民,产生了一个新的潜在的城市弱势群体。

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是应对老龄化,解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中所产生的农民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建立规范科学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

苑梅(2010)认为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农村养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削弱。

土地保障功能备受冲击、家庭结构模式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养缺乏稳定性且隐藏着风险。

同时,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缩小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城乡统筹,提高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对进一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江胜(2007)认为农村保障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问题,造成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而且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进而直接妨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赵庆国(2004)指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化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2)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定位

石宏伟、王垚(2006)谈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是政府的责任。

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对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宪政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宪法均已明确规定了国家有保障公民就业和基本生活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社会养老、医疗、救济等公共服务的权利。

学者彭高建(2005)指出,个人与养老保险市场和经营者之间在信息分享方面不公平、不对称,个人无法判断自己面对的风险,在已达到的风险面前,也无法为自己提供基本保障。

因此,政府的介入不可避免。

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政府要担当管理者角色。

杨方方(2006)也认为,在正常社会状态下政府也有必要承担社会保险的相应责任,这是基于国家认同和政府公共职责所决定的,因为国家认同需要社会保障制度,而政府肩负着提高国民福利、维护社会公平的公共职责。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责任定位除了监管责任之外,还承担财政责任。

汪柱旺(2006)认为:

从社会养老保险的特性和政府的职能来推演,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并以其主体地位来制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法律规范,推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强化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监控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安增龙(2004)指出: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

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机构统一、政事分开、法制完备、机制健全、监管有力,以城镇职工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

(3)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现状

王瑞娟(2006)认为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

事实是全国1.43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黄雪辉(2010)认为农村老年人大多以种地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虽不能再从事繁重的体力芳动,却不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样退休,享受囚家发给的养老金,主要还靠家庭赡养这无疑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扛l,使得原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的城乡家庭的经济状况进一步分化,农村老年人在生活、医疗、精神等方而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4)老年消费群体概况

刘熠卿(2005)认为老年消费者以前总是被描述为具有较高的品牌忠减度,对时尚和流行不感兴趣。

总而言之,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如年轻人。

近年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乐意接受新生事物,广告在老年人的消费过程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出现的零售业态形式开始为老年消费者接受;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曾被他们忽略很旧的打扮和穿着。

张国敏(2004)认为老年消费人口众多,且增长速度快;市场购买力强劲;老年人的心态健康向上、需求多样化。

老年人有长期的储蓄积累,而中青年人工作时间相对较短,积累也相对少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用于自身消费的支出比例会越来越大;老年人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因为子女多已长大成人,绝大部分能自己养活自己,故老年人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能够用于消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口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水平。

吴国英、杜建芳(2002)认为了老年人目前仅能维持温饱,如有多余的钱,也是用于子女住房条件的改善。

同时,传统的敬老、养老等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

可以说,现在的老年市场适合于生产成本低,转向快的小企业进人。

但未来特别是20年后的老年市场与今天的老年市场相比差异就比较大了。

郭晓敏(2007)认为从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老年人的消费问题正在逐步得到重视。

目前我国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老年人人均收入较低,老年人的预期消费较多,以及老年人消费的自身特点;老年人的消费现状也影响了老年消费市场的发育,建议从多方面努力来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

(5)新农保的实施对老年人生活以及消费的影响

卢海元(2010)认为建立新农保制度将养老保险惠及8亿农民,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从启动试点的地区看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对新农保政策普遍叫好,都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是执政为民和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农民的具体体现,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力度最大广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又一伟大举措。

韩林(2010)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基础养老金55元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是新农保制度最大的亮点,也是吸引农村居民参保的重要政策。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建立持续的_科学有效的财政配套投人机制,确保参保人即使按最低缴费标准参保,将来其享受的保障水平也能达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黄闯(2010)认为新农保的政策规定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大多数参加旧农保居民到期领取的养老保险金标准,通过个人账户积累建立起来的旧农保制度只能维持在一个很低的给付水平。

相比较而言,新农保的给付待遇和保障效果都要高于旧农保制度,而旧农保制度对养老金的未来预期远远高于实际的待遇给付。

参考文献:

[1]江胜.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

8.

[2]赵庆国.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3-37.

[3]王瑞娟.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透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96-100.

[4]赵辉.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社会保障,2006,(8):

182-184.

[5]黄雪辉.关注当下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现状[J].科技智囊,2010(7):

20-25.

[6]陈格楠,韩凤芹.农村养老保险:

应对老龄化、城市化的需要[J],中国财经报,2009.08.06(5).

[7]刘熠卿.老年消费人群市场研究[J].市场营销,2005(05):

65-65.

[8]张国敏.老年消费市场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25-27.

[9]吴国英、杜建芳.未来我国老年市场的消费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2(5),69-72.

[10]郭晓敏.我国老年人消费问题初探[J],黑河学刊,2007

(1),139-141.

[11]卢海元.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6),1-8.

[12]韩林.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研究[J],工作研究,2010(9),84-85.

[13]黄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分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7),130-132.

[14]石宏伟,王垚.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和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

5971-5972.

[15]彭高建.中国养老保险责任问题研究[D].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13.

[16]杨方方.从缺位到归位——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险中的政府责[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17-19.

[17]汪柱旺.农村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职责分析[J].软科学,2006(6):

122-124.

[18]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5.

2.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处在试点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够完善,以后的制度也需要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整个制度试点运作还不够成熟,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新农保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不够紧密,之间缺乏政策支持使得各部门没有协调运作。

其次,处于试点阶段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刚开始运作,很大一部分人还没有对这项制度有十分深刻、全面的认识,导致参与率的下降以及即使有参与对该制度的了解也不是十分全面的情况。

再次,对于政策实施就已经达到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这部分群体不需要交纳保险金就可领取每月55元的养老保险,但是,其中仍存在一部分老年人想要继续缴费以期领取更大数额的养老金却不能实现。

最后,由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没整体实施,有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文章主要是政策方面的探究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而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老年人消费方式的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

因此,对于该问题现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需要进行更多,更全面的研究。

(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武夷山市自2010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建立在对新农保工作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农保工作的分析,一增加对新农保工作的更为全面的认识;增加大学生对社会保障事业最新动态的认识,扩展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大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看社会上的实际问题,并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观点见解。

基于武夷山市新农保试点工作,了解武夷山市农村老年人口在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前后的消费方式,来获得新农保养老金的发放对农村老年人口消费方式的转变的影响。

使仍处于试点阶段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以后的扩展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进行制度完善,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难的问题。

通过对新农保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口消费方式的影响来获得新农保养老金在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消费问题中应该制定的发放金额的最佳水平。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了解武夷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以及制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根据调研情况,实地考察,了解武夷山市农村老年人口对现行的养老金发放制度以及发放金额的意见及满意度。

3、根据问卷与访谈情况,了解武夷山市农民对于新农保的认识以及试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农民所期待的养老方式。

4、进一步了解武夷山市农村老年人口的消费方式以及领取养老金后消费方式的具体内容,并分析新农保养老金的发放对于武夷山市农村老年人口的消费方式的影响。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了解与分析,进一步获得武夷山市农村人口对于新农保在养老方面的作用的期望以及对养老金金额发放的意见以及期望金额。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步骤、预期目的

(一)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调查研究之前,查阅、检索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分类整理。

2、访谈调查法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武夷山市老年人口对于新农保试点工作的满意度、未来新农保工作的预期、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之前的消费方式以及领取新农保养老今后的消费方式等问题进行访谈,以获取更加真是准确的资料以进行分析。

3、分析比较法

通过对武夷山市老年人口在新农保试点前后领取养老金与未领取养老金带来的收入变化以及消费方式发生的辩护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措施和方法。

(二)主要研究步骤

1、根据所学知识确定选题方向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观点

3、开展调查,进行访谈,获得资料

4、分析所收集资料,完成论文

5、撰写论文

6、反复修改论文

7、论文定稿

(三)预期目的

希望本论文的写作,能够对武夷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自试点以来所取得的成效以及老年人口对这项制度的预期是否达到。

新农保的试点实施是否能够切实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难问题。

并通过此次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来进一步了解农村老年人口的消费方式,以及有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是否会引起消费方式的转变,并且通过论文的写作能反映出一些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有待改进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

三、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一)研究工作总体安排

在论文写作初期先大量阅读各相关文献,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和行文方法,有个大致的论文框架。

然后在充分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定出初稿。

最后是对论文的不断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充实。

(二)具体进度

1、2010年11月至12月,完成选题,文献查阅和资料的收集,确定写作提纲。

2、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并上交给论文指导老师。

3、2011年2月,将论文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并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4、2011年2月至5月,结合论文实地研究资料,完成论文的二次修改,并提交指导老师修改。

5、2011年5月,完成论文的定稿。

6、2011年5月,准备论文答辩。

 

四、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五、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六、学院审查意见:

 

分管院长签章: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