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1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docx

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讲解

高坝中学学生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

第一部分中学生防震减灾常识

一、地震逃跑的十大法则

地震逃跑的十大法则,第一为了您和自己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下面。

第二,摇晃的时候立即关火。

第三,不要慌张向户外跑。

第四,把门打开。

第五,户外的场合保护好自己的头部,避开危险的地方。

第六,在百货公司和剧场要根据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第七,汽车要靠路边停车。

第八,千万要注意山崖落石。

第九,避难的时候要徒步,携带的物品在最少的限度。

第十,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二、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

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三、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

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

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

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

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

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四、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五、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六、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

四川汶川县地震专家提醒说,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应利用各种设施就地就近避免,在楼房的群众应尽快到洗手间,小开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者到室内梁柱比较密集的地方躲避,最好找一个枕头沙发垫等物品顶在头顶进行自我保护,地震的时候在人群密集场所立即到坚固物品下面躲避,如果震后被废墟埋了设法自救

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

七、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震前应做哪些准备?

地震来临,在民房中、在公共场所怎么避震?

专家提出,学习必要的防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做好防震准备,对更好地保护身处险境的自己大有好处。

震害防御专家说,地震前应做好防震准备,如清理杂物,保持门口、楼道畅通;固定高大家具,将重物下置,防止倾倒伤人;准备电筒、创可贴、水等物品,做成家庭防震包;腾空牢固家具的下方,以备藏身。

地震来临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并灵活选择藏身之所:

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室内避震时应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如内墙墙根、墙角等,或躲避到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震时切记不要跳楼、不要站到阳台上和窗边。

学生在教室上课时遇到地震,老师应疏导学生迅速抱头躲入课桌下,待地震过后迅速撤离;在操场的学生可原地蹲下,注意避开附近的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中。

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应尽快找到结实的柜台、低矮家具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同时注意预防高空落物伤人。

在户外遇到地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并注意避开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高烟囱、水塔、过街桥、立交桥等构筑物。

 

第二部分中学生地震应急和救助常识

一、平时的准备工作

  做好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灾害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的基本条件。

  

(1)家庭的安全措施

  ·对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橱、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橱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橱、壁橱的门上安装合页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火源较近的地方。

  ·做好建筑物检修、加固工作(尤其是地基柱子、屋顶瓦等)。

  

(2)紧急备用品的准备

  ·饮用水;

  ·食品、婴儿奶粉;

  ·急救医药品;

  ·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现金、贵重品;

  ·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3)每月召开一次家庭防灾会议

  ·家里安全的地方在哪里?

  ·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的确认;

  ·学习应急处置救护的知识;

  ·家庭成员的分工;

  ·灭火器具放置场所的确认;

  ·万一情况下,家人的联络方法和汇合场所;

  ·用火器具等的检查;

  ·紧急用携带袋子的检查、放置场所的确认。

  (4)建立平时邻里互助的协作制度

  发生大地震后,会在很大区域内造成严重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时到达,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对有关地震、火灾和救助伤员等互助协作体制。

  ·平时邻里之间应建立协作制度;

  ·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

  ·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二、抓住时机,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

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预警现象:

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预警时间:

可以逃生的时间。

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避震空间:

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

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三、地震应急时应注意什么

  

(1)震时是跑还是躲?

  我国大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这是因为震时预警现象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们行动往往无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则应力争跑出室外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

所谓就近避震,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2)身体应采取什么姿势?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尽量蜷曲身体,使身体重心降低,同时,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

  (3)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

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

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

  保护口、鼻:

有可能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

  4.大震后,余震还会不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许多建筑物受到主震冲击以后,虽然还未破坏,但已变得不太牢固,这时如果再来一些较强余震,尽管其震级小于主震,但所造成的破坏可能比主震还大。

四、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

  

(1)在家中怎样避震

  ·特别提醒:

  ——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

  ——千万不能站在房间中央;

  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住楼的朋友,较安全的躲避地方有:

  ——牢固的桌子旁边或床旁边或者其他牢固的较大物体旁边(一定不要藏在下面,会更危险的);

  ——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

  ——内承重墙墙角;

  ——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千万不能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到楼梯去;

  ——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墙上的扶手。

  ——不要到处乱跑,特别不要到楼道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住平房的朋友:

  如果室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内避震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

  ——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

  ——不要躲在窗户边;

  ——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

  ——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2)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特别提醒: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

  ——千万不要慌乱拥挤、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

  ——如不得已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而动,避免被挤到墙壁处或栅栏处;

  ——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

  ——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待地震过去后,听从服务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吊灯、广告牌等高耸悬挂物。

  ·在行驶的公共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发生事故时受伤;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户外怎样避震

  ·特别提醒:

  ——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

  ——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上下;

  ——高烟囱、水塔等。

  ·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注重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4)在野外怎样避震

  ·特别提醒:

  假如,地震时你正在郊外旅游;或者,你家住农村,正在野外游玩、拾柴或放牛,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

  ——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

  ——避风,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如果附近有化工厂等)。

  ·避开以下水边的危险环境:

  ——河边、湖边、海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上游水库坍塌而涨水,或出现海啸;

  ——水坝、堤坝上,以防垮坝或洪水;

  ——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或遭遇洪水。

  ·避开以下山边的危险环境:

  ——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

  ——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变压器、高压线下,以防触电;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

 

 (5)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在室内:

  ——遇到火灾。

千万别乱跑,更不要到拥挤的地方去,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注意要匍匐前进,逆风而进;

  ——燃气泄漏。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在室外:

  ——如果江河湖海涨水,要向高处跑;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要特别保护好头部;

  ——遇到化工厂等着火,并有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方向跑,要尽快绕到工厂的上风方向去;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6.地震时生产岗位的应急处置对策为避免地震产生次生灾害和保证要害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地震突然发生时,一切在岗人员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沉着冷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果断措施:

  

(1)紧急拉下电闸,切断电源;

  

(2)一切高温高压装置立即停止加温加压,采取降压排气措施;

  (3)扑灭炉火,关闭燃料炉门;

  (4)将易起化学反应的物质互相隔离;

  (5)迅速关闭存放毒气、细菌的容器或阀门,防止泄露;

  (6)操作机器者要做好安全停车事宜;

  (7)正在行驶中的火车、汽车等应迅速紧急刹车;

  (8)对于一些不能中断的生产和科研部门,在岗人员应坚守岗位,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地震后被埋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砾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6)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六、震后抢险救灾

  

(1)指挥部发出命令;

  

(2)迅速恢复与外界的通讯联系;

  (3)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4)迅速排除险情;

  (5)恢复医院功能或建立新的医疗救护点;

  (6)迅速有效地组织抢险被埋人员;

  (7)加强社会治安。

七、如何寻找被埋压者的目标

  

(1)先找熟悉情况的人指点;

  

(2)按照当地居住习惯或在门窗附近寻找;

  (3)对话联系以及与被埋压者敲击器物联系;

  (4)俯身趴在废墟上面仔细听寻;

  (5)尽可能借助一切有效的工具或手段;

  (6)不要轻易离开寻找目标及环境;

  (7)有组织地分面、分片、分户包干,彻底寻找。

  10.挖掘扒救被埋压人员时,应掌握什么原则,并采取怎样的救人方法?

救人原则:

  

(1)先救近,再救远;

  

(2)先救易,后救难;

  (3)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救人方法:

  

(1)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动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4)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11.抢救埋压窒息伤员,有几种人工呼吸方法?

(1)口对口吹气法;

  

(2)仰卧压胸法;

  (3)心脏挤压术;

  (4)针刺疗法。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

  12.常用的人工简易止血方法有哪几种?

(1)指压止血法;

  

(2)加压止血法;

  (3)止血带止血法。

  13.为什么要防止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包括直接、次生、三次灾害乃至形成一个灾害链。

有时次生、三次灾害带来的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

  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称为直接灾害;因建筑物、工程设施倒塌而引起的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的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等对生命财产的威胁称为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因抗震救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漠、指挥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荡,使震灾加重称为三次灾害。

  因此,震前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要认真检查妥善处理,震后更应严密监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八、地震是可以预防的

  目前,我国对于地震的预防大体上分为预测和预防两个方面。

预测是通过观测仪器所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报,从而达到减轻震灾的目的。

另一条途径就是预防,因为人和财产的伤亡损失主要是在建筑物内造成的,所以,加强房屋抗震的工作十分重要。

  加强房屋的抗震工作,在基本建设的投资上可能增加一些,但从长远的观点看还是有利的,特别是某些大城市、大工矿、交通干线、电力枢纽、国际工程等政治、经济中心,在确定地震危险区之后,更应该严格按照防震抗震设计的要求进行建设,做到有备无患。

1、怎样选择建筑场地

  一般地说,建筑场地的选择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活动断裂地带中容易发生地震的部位及附近地区;

  

(2)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松软的土地;

  (3)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在石灰岩地区,如有较大的溶洞,地震时可能造成局部塌陷,因此,在其上部不应建筑高大或沉重建筑物;

  (4)地势较陡的山坡、斜坡及河坎旁边,建在这些地方的建筑物不但容易倒塌,而且还会由于山崩、滑坡而被淹没,或者由于重力关系而下滑。

  当建筑的各项条件相同时,建筑在比较牢固的地基上和建筑在松软地基上的建筑物,一个可能完整无损,一个可能破坏倒塌。

  因此,建筑时,必须注意地基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2、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综合能力。

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基必须好,要求土质坚实,地下水埋藏较深,地震时,地基不致开裂、塌陷或液化;在不宜建设的地基上建筑,必须首先作好地基处理;

  

(2)建筑物平、立面要力求整齐,高度不要超过规定,避免过于空旷、尽可能使开间小、隔墙多,以增加水平抗剪能力。

如有特殊要求,必须事先采取措施;

  (3)建筑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联结部位或薄弱环节要加强,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同时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如果是单位或国家投资建的重要建筑物,则必须请专业人员按国家颁布的规范进行设计。

3、什么是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

  

(1)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要求。

  

(2)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技术性规定称为抗震设计规范。

增强抗震性。

4、注重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

  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房屋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

尽管建筑设计合理、场地选择适当,如果不注意施工质量,同样达不到抗震的目的。

  施工质量涉及到建筑材料的选择、灰浆的制法和使用、砌筑工艺等方面。

建筑材料应选择强度大的材料,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如荆条、木筋草、石棉纤维板、矿棉板、石膏板、草纤维板、玻璃钢制品等;砌筑时,要保证灰浆饱满、砌体结实。

砖石表面要干净、干砖要浸水后再砌,这样才能使砖石与灰浆粘结牢固。

所有的墙身砖砌必须犬牙交错,互相咬衔,不能砌成通缝,尤其是转角处,更应注意;木骨架的榫眼大小和距离要恰当,这样才能使榫头紧密结合而不致削弱木构件的强度。

混凝土的配制一定要严格按配方比例下料,浇注件内的混凝土应均匀无气孔等。

  总之,精心施工,注意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物具有抗震性能的重要方面。

如果建筑材料等各方面都很好,而施工不好,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肯定不会好。

相反,即使建筑材料稍差,如果注意了施工质量,也能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是相辅相成的。

九、与地震相关的数字

1、世界地震之最

  ·最大的地震是日本的9.0级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

  ·最深的地震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以东,震级6.9级,震源深度720公里。

  ·地震基本烈度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全国的地震烈度都在九度以上。

  ·地震最少的大国是巴西。

  ·各国学者公认的对人类有实际意义的预报是1975年中国对海城7.2级地震的预报。

  ·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震是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阪神的7.2级地震,损失1000亿美元。

  ·世界上最早观测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记录了公元132年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

2、我国地震之最

  ·烈度最高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震中烈度12度。

  ·我国最大的地震为1920年发生在宁夏海原和1950年发生在西藏察隅的两次特大地震,震级均为8.5级。

  ·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的8级地震。

死亡人数“其奏报有名者83万有余,不知名者复不数计”。

  ·破坏和损失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8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人民币。

  ·我国发生地震最多的省份是台湾省。

  ·我国是板块内部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

死亡人数占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人数的60%。

  ·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是北京鹫峰地震台,于1930年开始记录。

  ·我国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69年4月10日发生在吉林省珲春的地震,深度达555公里。

3、与地震相关的数字

  ·我国历史上发生8级以上地震共计17次。

  ·我国共划分为23个地震带。

  ·世界上有两个特大的地震带,即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全世界99%的地震发生在这两个地震带上。

  ·我国有300多个城市,其中一半位于基本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区。

20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于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区。

  ·世界上死亡5万人以上的地震共发生17次,其中有7次发生在我国。

一次性死亡20万人以上的地震共发生4次,全都在中国,一次在宁夏,还有一次在四川。

  4、防震减灾日来历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如日本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