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24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

4、毛泽东词两首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词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领悟、感受、讨论

学法指导

1、课前自读,扫除文字障碍;通过诵读,理清写作思路;反复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和默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学习《沁园春长沙》

一、导入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

1925年是中国革命异常激烈的年代。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

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

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教师范读

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

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

(生:

“万类霜天竟自由”)

共7句。

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

望。

)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文字投影:

“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4、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

放眼望去。

)对,是“远眺”,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

收回来。

)这是“近观”,你再模仿一下(生模仿)。

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

写的什么景?

[生:

“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模仿)]“鱼翔浅底”怎样看?

写的是什么景?

[生:

“俯瞰”,写的是“低景”(生模仿)]

5、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放?

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

(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

插腰。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

慢点好。

)对。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

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

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6、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黑格尔说: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

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

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

染、击、翔)

“染”为什么用得好?

(生:

用了拟人手法。

)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生: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

(生:

不好。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说得好。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

“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

值得学习。

8、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

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

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

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生:

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文字投影: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9、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

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生:

沉思,或讨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

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

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

不是。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

”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其实,“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对,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生: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文字投影:

伟大抱负)。

下面齐读上阕。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生:

“独立”。

)对。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

一直统领到哪里?

(生:

忆。

“粪土当年万户候”。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生:

诵读)“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

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范读)。

(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

(生:

国家大事。

)“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11、可能有同学要问: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生:

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有道理。

哪《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

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

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生:

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

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文字投影:

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12、可能有同学又要问:

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说:

“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

”“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

(生:

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稍逊风骚”是吗?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毛泽东曾说: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13、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多么大的气魄!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文字投影:

革命情怀)

13、归纳总结与欣赏歌曲。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文学投影: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14、板书设计

看山、林、江——静景

上阙舸、鹰、鱼——动景写景言志—意象

问谁主沉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下阙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呼应忆事抒情—战斗精神

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五、问题探究

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

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

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学习《忆秦娥娄山关》

全词赏析

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

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

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

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一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

下片抒写红军跨越娄上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换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

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

娄喊关雄伟险峻,岁不如李白《蜀道难》所说的“难于上青天”,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所征服了,还说娄山关象铁一样的坚固呢?

实际上当时的娄山关,周围险峰如剑陡立,高耸入云,中间是十步九弯的山路;又有贵州军阀重兵把守。

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迈开大步不就踏过了么?

“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

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论气象与意境,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

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

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学课时:

3课时(抽首的诗歌作为重点的讲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

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

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学习《死水》(新格律诗)

1、写作背景

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

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

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

“‘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

“我来了,我喊一声: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2、板书设计

死水丑恶无可救药彻底失望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

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丽语写丑恶(反讽)

自吹自擂无耻吹捧——听觉感受

愤慨至极无情诅咒呼应首节

3、写作特色

(1)寄托(隐喻)和象征

寄托:

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

象征:

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

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4、延伸阅读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三、学习《再别康桥》

1、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才华横溢,诗风活泼,尝试过多种诗体,并且能够飘逸自如、表现众多的内容而不离“华美”的基调,这就是灵动飘逸的徐志摩。

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

“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chèn)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即在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播放配乐朗诵,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3、把握文章大意

(1)通过读诗,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归结:

别离之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