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27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1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力 教案教学设计.docx

重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主体

课题

重力

授课人姓名

年级

九年级

学号

授课时间

课型

新课讲授

课时

1课时

实践学校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重力。

重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一种力,是十二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所学摩擦力的基础,是力学的三个性质力之一。

本节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义、重力定义及重力的三要素,集概念建构、规律探究和观察分析用于一体,是充分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一节课。

此课程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如实验探究,生活举例等。

在学习此章节前还接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

我所教授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但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较为感兴趣,乐于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积极提出问题,敢于猜想和质疑。

所以我采用探究实验法和观察分析法进行教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3.根据重力的方向,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施力物体

2.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

1.重力的大小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及判断

教具、媒体、资源、环境

多媒体仪器、小球、钩码、弹簧测力计、重锤线等。

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教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1.给同学们看三个现象:

竖直上抛小球;斜上抛小球和让小球自由下落。

2.借助多媒体播放晾衣服时水滴下落图片。

观察图片并回忆生活中无论刮哪个方向的风水滴都是落向地面的。

提出问题:

小球都落向了哪里?

小球为什么这样运动?

水滴都落向了哪里?

水滴为什么这样运动?

 

3过渡语:

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很好的预习啊,那么你们知道重力的一些基本性质么?

别着急,学习过今天这节课之后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我们本节课学习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板书:

§13.2重力)

 

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观察现象回答:

小球、水滴都落向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运动。

 

 

通过现象和图片引起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分析总结,乐于发言的能力。

 

 

 

1.借助多媒体播放牛顿在苹果树下图片,请同学讲牛顿被苹果砸引发思考的故事,补充说明牛顿就是由于这个疑问然后研究八大行星运动规律,在PPT上显示八大行星运动轨迹动画,进而得到了一条真理:

宇宙中一切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都具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就是万有引力。

2.教师举例说明讲桌与黑板之间、黑板与窗户之间等都具有万有引力。

3.说明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黑板、讲桌等物体的质量太小了,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相当的微弱,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像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就非常大,吸引着地球在太阳系中绕着太阳公转。

 

讲牛顿的故事。

 

观看动画。

 

可能产生疑问,既然生活这些物体都具有引力,我们怎么从来没感觉到呢?

 

 

用伟人的事迹鼓舞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

运用动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研究的方面、物理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运用黑板讲桌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对新知识减少陌生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我们知道了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都具有相互吸引的力,那么地球对靠近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有吸引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这是重力的产生原因。

(板书:

一、重力的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使学生产生推理的思维。

 

 

 

 

 

 

 

 

解释说明:

1.重力并不用接触就能产生。

为什么?

举例说明。

 

2.重力在通常情况下小于万有引力,在PPT上显示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图片,解释说明万有引力通常大于重力,只有在两极点万有引力与重力才相等。

3.重力用符号G来表示,重力的单位是什么?

(写下板书:

符号G,单位N)

 

4.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写下板书:

施力物体:

地球)

5.通常把重力的叫做重量。

但这与生活中常说的重量不同,生活中说的重量是质量,单位是kg,物理学中说的重量是重力,单位是N,同学们要在做题时注意区分。

 

例如放在桌面上的课本,并没有与地面接触,但它受到重力,因为课本并没有飘起来。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因为在上一章中学习过力的单位是牛顿,而重力也是力的一种,所以重力的单位也是牛顿。

 

让学生自己思考,锻炼学生的善于思考、灵活多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敏捷,提高学生的创新思想。

 

对学生生活中与物理中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强调。

 

 

 

 

 

 

提问:

同学们在上一章学过的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很好,今天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学习重力。

(板书:

二、重力的三要素)

首先来探究重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1.重力的大小

(板书:

1.大小:

(1)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同学们的猜想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密度相同的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重量越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越大,质量越大,重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

物体所受重力与相对地面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

(3)这里有五个弹簧测力计,以及二十五个质量固定的钩码,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五个钩码,同学们按照大屏幕上的表格进行测量。

PPT上显示表格。

(4)同学们观察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5)教师总结:

同学们根据实验结论可以得到物体重力的计算公式G=mg。

(板书:

G=mgg=9.8N/kg)

(6)解释说明:

G——重力——N

m——质量——kg

g=9.8N/kg

在测量不精确时g=10N/kg,刚刚同学们的实验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不精确,同学们读数的误差等原因导致比值为10N/kg。

2.重力的方向

(板书:

2.方向:

(1)方向

观察两个现象:

让小球自由下落,小球下落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悬挂起重锤线,细线的方向也是重力的方向。

它们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所以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书中想想议议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3)应用

建筑工人利用重锤线判断建筑的墙体是否竖直或者水平,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PPT上显示图片。

在建筑中用起重机夯实土地,也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PPT播放起重机夯地视频。

(4)注意

PPT播放图片。

关于重力的方向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

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力的作用点

(板书:

作用点:

(1)重心

重力作用于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我们在研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时通常把重力看成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板书:

物体的重心)

(2)重心的判断

对于结构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例如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薄板的对角线焦点上,球的重心在球心上,粗细均匀的杆的重心在杆的中点处。

PPT显示正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杆的图片。

对于结构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用悬挂法来测定。

PPT显示悬挂法图片。

教师演示:

假设我手中的课本就是一个结构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的薄片,用悬挂法来测量它的重心,我在物体上找一个点A,用一根细线沿着这个点把它悬挂起来,沿着细线的方向在物体上划一条细线,就是大屏幕上的AB线,把物体旋转一定角度再找一个点D,再用细线悬挂起来,沿着细线的方向再在物体上划一条细线,就是大屏幕上的DE线,两条线的交点C就是物体的重心。

(3)并不是所有物体重心都在物体上,例如空心球、光盘等。

(4)不倒翁的原理:

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重量越大;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重量越大;可能与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学生依据表格分小组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并计算,把结果添入表格。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就越大;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值为10N/kg。

 

认真学习和记忆,并对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进行理解。

 

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思考用重锤线判断墙体是否竖直或水平的方法。

 

学生积极主动的观看视频。

 

学生看PPT上的图片判断物体的重心。

 

学生也拿出教材跟着教师的演示步骤一起做。

 

学生举生活中见过的实例。

 

回忆旧知识,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较明确的认识。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

 

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总结,鼓励学生的猜想需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对待物理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

 

培养学生由已知条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明确知识点,以便于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计算。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求证的态度。

 

观看视频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纠正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

 

使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运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学生能用学会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___,它的方向总是____。

2.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重力的单位是kg

4.下列计算10kg物体所受重力的运算过程,正确的是()

A.G=mg=10×9.8N/kg=98N

B.G=mg=10kg×9.8N/kg=98N

C.G=mg=10kg×9.8N=98N

D.G=mg=10kg×9.8=98N

5.质量为2kg的水受到的重力多大?

认真做习题,并说出自己所做的答案以及做题思路。

1.重力竖直向下

2.正质量9.8

3.C

4.B

5.解:

G=mg

=2kg*9.8N/kg

=19.6N

答:

水受到的重力是19.6N。

 

对计算题写出完整解题过程。

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记忆。

 

在学生做题中教师能发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3.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

4.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的重心。

 

学生记录下本节主要内容。

 

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布置

作业

书中本节所有课后题。

使学生在课后对本节知识进行复习。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二、类比分析

对比项目

本教案

对比教案A

对比教案B

对比教案C

将重力的三要素作为本课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学目标;在引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后,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细心检验的物理思想;本教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后条件允许时应该改进;并通过本次授课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知道重力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的方向作用点;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

首先把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和重心作为知识目标;其次把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作为过程目标;并培养学生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以及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将重力的产生原因、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正比例函数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完整、连贯,重点突出,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进行深刻思考,对于重力的施力物体及重力的三要素进行详细讲解,对于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简略的介绍,随堂做一些重力的简单练习,对学生本节学习的知识及时的进行巩固,并进行小结,使学生清晰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

教学内容完整,重点突出,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思考来启发学生,并且在每个知识点学习完毕后都及时的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课后布置作业督促学生进行复习。

本节内容并没有对知识进行额外的延伸扩展。

在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探究中,采用了教师演示学生记录方法;运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法分析了重力的方向;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重心的判断。

本节内容饱满、连贯。

运用例子引出重力的概念,使用探究法探究与重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再根据现象分析重力的方向,并对竖直向下的“下”进行了探讨;最后讲解了重心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导入新课;再通过讲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然后引出牛顿根据这个现象引发的思考并发现的真理:

万有引力定律。

再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桌子、黑板、窗户等解释万有引力定律,最后由万有引力定律得出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并对与重力大小有关因素进行实验探究,猜想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经过分析总结后得出与物体重力大小有关因素是质量,并得出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再运用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最后分别通过多媒体图片的运用和教师演示实验法讲解两类不同物体的重心的判断方法。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再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图象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通过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教师通过演示手中的粉笔离开手后垂直下落的现象和引导学生联想瀑布等现象进行新课导入;通过使学生阅读课本中“重力的概念”的方法引入重力的概念然后对重力进行深入的分析:

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重力的施力物体;运用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的实验使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探究了与重力大小有关的因素,使学生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教师采用演示法并让学生分组观察模仿分析了重力的方向;对重心的分析采用了实物演示实验法。

运用小木球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都最终向地面下落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运用将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类比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的方法进而提出重力的概念;再通过分析重力的三要素分析重力,首先运用实验探究法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引导用在坐标轴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学会了图象法;其次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明白重力的方向,得出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再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运用“等效法”讲解物体的重心。

首先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讲牛顿的故事引出万有引力定律,得出重力的产生原因,再引导学生回忆上一章知识得出重力的研究方向,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演示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判断方法,把重点内容写成板书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运用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指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并在适当的时候播放对媒体;书写板书。

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引入新课;引领学生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讨论、把数据填入表格中;运用重锤线演示重力的方向;实物演示实验,指出重心所在;书写板书。

演示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投影仪和实验引出重力的概念并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法探究与重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及时显示随堂练习并讲解,演示实验并启发学生得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运用等效法讲解重心,启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梦想;书写板书。

首先指明一名学生讲述牛顿的故事,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的讲述过程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课程中认真听教师对本节知识的讲解,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想,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跟随教师学习重心的判断方法,快速完成随堂练习;并大胆发言,说出随堂练习的解体思路和答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并分析理解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和重力的施力物体。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研究实验,汇报实验探究结果;完成教师给出的练习题。

学生认真观看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记录数据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认真观察教师对于重力方向的演示试验,分析其实验原理;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练习。

首先积极主动的回答教师提出关于小木球向下落得运动状态是由于受到向下的力的作用的问题;然后大胆猜想与重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有哪些并总结后进行验证;积极在黑板上进行随堂练习,并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重点。

与教学过程配合很恰当,在开篇用八大行星的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注意力有点分散,又用一个小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使学生始终在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下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中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投影仪投影出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新知识。

本节课对多媒体的使用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讲授和演示实验为主,只有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两幅图片,没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是使用了投影仪,展示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两幅图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书写了大量的板书,将知识点明确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便于学生的记录和掌握。

学生对于重力的产生原因有很好的了解,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对于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这个知识点多数学生掌握的不好,对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容易与“垂直向下”混淆,对于此处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反复强调,说明不能混淆的原因,加强学生对此处知识的记忆,对于重力大小的计算应该反复练习,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熟练程度。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由于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分析思考,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很深入的理解,对本节内容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基本上能够独立、准确的完成课后的习题。

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学生对于此知识点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提高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初步的成就;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种方法有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及时理解,本节课的随堂练习也很到位,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教师在教学环节在使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理念。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四、参考文献

[1]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物理九年级全一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罗斯维尔(美).掌握教学设计流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明,袁佩琳.尖子生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4]袁梦.教师备课参考[M].长春:

吉林大学,2010.

[5]邓艳红.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7.

[6]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7]陈刚.物理教学设计[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9]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0]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1]罗斯维尔(美).掌握教学设计流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曲一线.5年中考3年模拟(教师用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6]王逢贤.学与教的远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周小山,严先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